统编教材小学语文散文类文本教学策略
2021-08-10叶枚举
叶枚举
[摘要] 统编语文教材散文类课文占有很大的比重,从“借助想象,感受散文画面之美;细读品味,体会散文语言之美;诵读涵泳,领略散文情感之美;习得写法,体验散文表达之美”入手,在充分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挖掘散文类课文的阅读价值,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美、体验美和领悟美,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 统编教材;散文类课文;阅读价值;教学策略
散文是一种不讲究韵律的散体文章,语言优美,情感丰富,以抒情、记叙、论理等表达方式为主,主要特征是“形散神聚”。一些教师不能准确把握散文文体特征和核心知识,导致课堂上无法精准定位散文类课文的阅读价值,致使美感未能彰显。那么,在散文类课文教学中如何把握阅读价值,让学生获得审美体验呢?
一、借助想象,感受散文画面之美
优美的散文,意境隽永,具有丰富的审美价值。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借助想象的翅膀,使散文画面之美完全展现在学生面前。
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荷花》处处流淌着美的画面:一进公园的大门就闻到荷花的香味,走进公园看到千姿百态的荷花,置身其中幻想自己也成了一朵荷花……作者是怎样把这些画面写美的?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想象链接生活情境,将静态的文字转化为动态的场景,缩短与文本的距离。比如以“想荷花”为切入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优美生动的语句,让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想象看到的、听到的或把自己当作画中人或景来想象。之后,同桌之间互相交流、分享。这样,学生就可以开启五官去看、去听、去想。于是,学生就可能“看”到碧绿的荷叶,“看”到不同姿态的荷花,“听”到小动物们歌唱的声音……如此,一个个抽象的文字就变成一幅幅鲜活的立体画面。
二、细读品味,体会散文语言之美
散文的语言具有朴素、自然、流畅、简洁等特点,较其他文体情感更丰富、更细腻、更真挚。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咬文嚼字,品味散文语言之美。
比如六年级上册《草原》,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中用优美的语言写出了草原的迷人风光,但很多学生对草原的认识不多,对草原的美感受比较空洞。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细读品味语言。首先,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找出描写草原美的语句,如“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这句话,让学生说说哪里直接写草原景色,哪里写作者的感受。学生细读文本后,就会发现第1句直接写草原景色,第2句写作者的感受。接着,让学生细读第1句,想一想从哪些词语可以体会到草原景色的美。学生读后,可能找到“柔美”“渲染”“翠色欲流”等词语。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说说这些词语是什么意思。如“翠色欲流”的意思是翠绿的颜色好像就要流淌出来,教师追问为什么会流淌出来,而学生可能回答整个草原都是绿色的。于是,教师可以接着引导:在这样的境界里,你最想做什么?通过充分的言语实践,学生不仅懂得“既……又……”关联词语的作用,还感受到了草原的静态美和动态美,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年级上册《走月亮》语言精妙、别致,富有诗意,其中第四自然段的语言更是独具魅力,传递着丰富而细腻的情感。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品析语言,感受文章的语言美。首先,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再从课文中找出优美生动的语句。如“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教师可以让学生说说,从这句话中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这一问题将学生的思维由文本拉向了他们的生活,学生能透过优美的文字感悟到一幅动态的、有声音、有香气的画面。然后,教师让学生讨论具体是从哪些词语感受到的,学生可能就会从“细细”“流水”等词语中感受到画面的美。这时,教师让学生再细读句子,他们就会带着头脑中的画面美美地读课文了。
三、诵读涵泳,领略散文情感之美
散文,有着诗一般的情韵和行云流水般的美,蕴含着作者对自然、生活、生命等的體验。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诵读涵泳中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达到文我相融、情我相同的境界,领略散文情感之美。
五年级上册《搭石》处处流淌着美的画面,蕴藏着作者对美的体验。因此,在教学第一自然段时,教师可以先指导学生带着“什么是搭石及搭石的作用”这一任务来学习课文。然后,以探寻“表达美”为切入点,带领学生重点研读“走搭石”部分,并采用合作朗读的形式,让学生在配合中体验走搭石“协调有序”的美。如“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这句话,可以通过个别读、小组读、师生合作读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读出美的画面。随着,在学习“摆搭石”“让搭石”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自由阅读、边读边批注、小组读、配乐读等不同形式,让学生在朗读中亲近文本语言。这样,在多种形式朗读中,学生就能感受到乡亲们淳朴、勤劳、善良的美好心灵。
类似地,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同样可以让学生在“读”中更近地触摸作者独特的“心”,从而引起情感共鸣。首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说说课文从哪些方面描写秋天的雨。然后,让学生找出喜欢的语句,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如“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可以先让学生说说从中读懂了什么,再重点指导“飘哇飘哇”这个词语,让他们通过朗读充分感受到炎热的夏天走了,凉爽的秋天来了。最后,让学生在配乐朗读中,再次亲近文本语言,抒发对秋雨的喜爱。如此,学生不仅感受到美的语言、美的画面,也体会到作者对秋天的雨的喜爱之情。
四、习得写法,体验散文表达之美
散文往往“形散神聚”,行文看似闲庭信步,漫不经心,实则是围绕一个中心来写的。因而教师要引导学生以体悟文本表达之美为主线,习得写作方法,体验散文表达之美。
如四年级下册《乡下人家》一文,作者用简洁明快、活泼风趣的语言描写了屋前瓜架、鲜花嫩竹、鸡鸭觅食、院落晚餐、月夜虫鸣这五幅迷人的风景画。那么,作者为什么能够把乡下人家描写得如此美丽呢?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探寻作者的表达奥妙了。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围绕课题展开质疑:“什么是乡下人家?”“乡下人家是什么样的?”此时,学生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大多停留在浅层思维,教师可以相机出示课文插图,让学生感受乡下人家的风光美,从而产生阅读期待。然后,通过“问内容”“问表达”“问作者”等方式,引导学生对问题作深入思考:“乡下人家有这么多美丽的景物,作者为什么只选取这五幅画面来写呢?”如此一来,学生通过想象,抓住关键语句,感受乡下人家的画面美,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也掌握了作者的表达方法,并试着写自己喜爱的某个地方,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
五年级上册《桂花雨》,主要是回忆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字里行间弥漫着作者淡淡的思乡之情。作者为什么借桂花雨来表达思乡之情呢?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并围绕“琦君爷爷为什么借助桂花雨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展开教学。首先,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感受摇桂花和桂花雨的画面美,从表层理解为什么要写桂花,然后启发学生品味摇花时的所思所想,体验“桂花雨”的感人场景。最后,让学生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仿写一种事物,表达自己的感情。这样,学生就能在迁移运用、审美创造的同时,深刻体会作者借物抒情、抒情写意的表达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