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会计从信息化到智能化的发展探讨
2021-08-10王琛
王琛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大数据、互联网广泛运用,智能化成为管理的必然趋势。事业单位信息化改革也不断推进。本文通过分析我国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智能化推进现状,希望为事业单位会计智能化发展提供参考。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技术高速发展,国家新基建推进不断加速,智能化体系在会计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央企等大型企业逐渐引入财务机器人,搭建财务共享中心,智能化技术在企业财务领域逐渐成熟。而事业单位财务智能化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随着财税体制改革纵深发展,新政府会计制度的落地实施,新会计核算模式的建立,政府管理对财务信息要求的提高,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面临着新挑战,要求事业单位加快智能化转型,不断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一、事业单位会计智能化建设的意义
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主要依托ERP等财务管理平台进行会计核算,侧重于数据处理;会计智能化则是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处理技术集合核算、管理、决策于一体的综合管理体系,侧重于数据分析为管理层决策提供依据。信息化向智能化发展实际是会计信息由结果评价向过程控制的转变,以会计核算为起点,整合运用核算数据,融合财务信息和业务信息,为决策管理提供全口径信息依据,提升事业单位管理水平和效率,提高内控有效性,打破信息孤岛实现资源共享。
(一)提高会计信息质效,防范风险
新政府会计制度在事业单位全面执行,双基础核算,双报告披露对会计科目设置及会计核算进一步细化,对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要求进一步提高。会计智能化将取代核算业务中录入、合并、汇总等大量重复性手工操作,在设定流程中不间断作业,这将很大程度上提高效率。同时智能化将避免大量人工操作环节,自动数据识别及流程跟进可降低人工操作失误导致的错误,及数据重复填报传递过程中的差错,提高数据核算口径的一致性。通过既定流程对经济业务审核识别,对每个环节进行自主追踪,防止舞弊现象发生,对资金流向、使用进度,票据流转各环节监控,有效防范风险。
(二)加强业财融合,提升管理水平
会计智能化依靠统一数据标准搭建数据库,利用大数据技术梳理整合财务数据、业务数据、行业数据等从而打造财务数据中心,实现数据资产管理。通过明确的业务流程建立,将财务数据及业务数据全面融合搭建分析模型实现数据共享、信息交流,从业务角度,通过智能化分析,将分析结果用于业务指导,优化国有资产资源配置,为管理层决策提供可靠依据;以管理制度化、制度流程化在智能化管理体系中实行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及绩效评价,提升管理效果,使财务与业务充分融合共赢发展。
二、事业单位会计智能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科学的顶层制度设计
目前事业单位智能化建设尚且没有统一的建设规范和标准。同一地区的事业单位智能化发展推进缺乏整体规划,会计主管单位未制定地区整体布局思路框架,从而导致各个业务单位、监管单位根据各自需求按照不同技术框架展开建设工作,各类规则制定无法适用于所有个体单位,当不同单位、不同层级数据需要实现互联互通时,当前建设方式弊端凸显。
(二)事业单位对会计智能化认识不足
会计智能化体系是综合性的集业务、管理、监督于一体的信息管理系统,受传统会计影响,大多事业单位对会计智能化的理解认识仍停留在简单的财务核算、报表处理等基础财务工作,对会计智能化缺乏宏观认识。部分事业单位会计智能化建设推进仅依靠财务部门,尚未转变全体员工思维方式,没有从智能化体系搭建本质上认识到会计智能化是一项综合管理工作,全员对体系建设的参与度低,导致搭建的系统难以对单位整体管理实行全覆盖。会计智能化是以会计信息化建设为基础,在智能化建设初期,参与系统搭建的通常是会计专业人员,但同时精通会计、网络信息、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及复合型管理团队比较匮乏,从而加大了会计智能化推进难度。
(三)会计信息系统搭建不成熟
事业单位信息化过程中单位ERP系统大多使用单机版或有限站点网络版,国库集中支付系统、会计核算、资产管理、部门预决算等平台相互独立,数据信息无法交换共享。内部财务管理系统大多停留在电算化阶段,仅仅借助于财务管理系统这个媒介把原手工帐流程复制过来,财务部门大部分精力仍然集中于会计核算,对管理会计认识不足,信息系统在绩效评价、成本控制、项目决策等环节无法发挥优势,会计的经济管理职能被弱化,单位相关经济决策难以从财务部门取得有效的支撑依据。事业单位业务和财务大多各自独立搭建系统,或在同一平台不同模块,各自独立运行、维护。不同系统或模块间兼容性较差,数据传输不通畅,不同系统、模块间信息传输主要以人工重复录入、系统间导出、导入为主要途径,导致信息误传、效率低下、工作量大。
(四)内部控制体系薄弱
内部控制在会计智能化建设推进过程中缺乏具有指导意义的实践经验,单位在规划建设阶段从顶层设计到操作细节均缺乏体系化的指导和参照。同时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风险防控范围也随着管理方式、载体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智能化系统应用过程中,事业单位根据内控制度在信息管理平台搭建中加入内控模块,但由于各业务、财务模块,平台相互独立,无法实现流畅的数据交换,内控控制模块无法实现对业务流程、资金流向、项目进程进行实时追踪、控制,内控系统对信息的获取具有滞后性,经济活动事中监管、过程控制难以实现,大多仍依靠传统内控手段进行监督与风险防控,内控信息系统搭建流于形式。部分事业单位信息系统搭建基于地区政务网络或基于局域网络,针对主管部门及审计等外部监督检查中需要提供的各类信息数据,难以实现数据端口链接,进行远程实时监督,大多是通过系统数据导出,通过第三方邮箱等网络传输工具进行传递,从而削弱系统监督的有效性,同时在网络传输过程中易导致数据丢失或泄密发生。在智能化信息系统中,由于数据信息存储量剧增,各类流程模块信息交换剧增,数据存储、传输安全成为新的风险点,当前事业单位计算机软硬件配备及网络链接尚不稳定,信息加密系统不完善,数据存儲系统安全漏洞及传输丢失、泄露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从而信息篡改、丢失风险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