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物理教学中“知识的诅咒”成因与解决方法

2021-08-10王俊凯唐勇

中学理科园地 2021年3期
关键词:物理教学初中

王俊凯 唐勇

摘   要:“知识的诅咒”主要指已经掌握某一知识的人,很难想象在没有掌握同一知识的人脑中的想法。这种现象在师生教学关系中非常常见,本文主要讨论了初中物理教学中存在“知识的诅咒”的原因及应对方法。

关键词:知识的诅咒;初中;物理教学

1  什么是“知识的诅咒”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玩一个游戏,找几个学生或者家人、朋友都可以,让他们坐在面前当听众,然后一边在心中默唱《小星星》或者《祝你生日快乐》等简单且所有人耳熟能详的歌曲,一边根据心中的节奏在桌面上敲击,敲完之后问听众能不能听出来你在敲哪首歌。不知道能不能猜出来。在1990年,伊丽莎白·牛顿 (Elizabeth Newton)在斯坦福大学做了类似的实验,拍打者预测的猜中概率是50%, 然而收听者实际回答正确的概率仅有2.5%[ 1 ]。这个实验很好地验证了“知识的诅咒”这一现象的存在。“知识的诅咒”指的是“人一旦获得了某一知识或经验, 就很难体会没有它的感觉了”[ 2 ],这也是许多教师在教学中经常有的一个疑问“这个知识点明明这么简单,我都讲的这么清楚了,为什么学生就是怎么讲都听不懂呢?”的原因之一。

2   淺析师生之间存在“知识的诅咒”的原因

2.1  年龄差距带来的经历差距

截至2020年,9月份刚大学毕业入职的新教师大多是1998年出生的人,而2020届学生的生日大部分在2005年左右,9月入学的初一新生生日则大概在2008年左右。在打下2008年这个时间的时候,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08年在北京举行的奥运会盛况,试想一下,如果新学年教授物理时,在讲授“速度”等知识点时,还以博尔特在08年北京打破世界记录的情景作为例子,不管讲述会有多声情并茂,08年才出生的学生能感同身受吗?

并且,在学校教师队伍中,除了90后,80后、70后乃至60后仍是主力军,于是在听一些教师的物理课时,经常还会看到这样的现象:讲解声音相关知识时,以“土电话”为例;讲到质量或杠杆时,要求学生想象杆秤的结构;提到火箭时候,经常把神州六号和杨利伟挂在嘴边等读者可能会认为是因为这些教师不关注时事,不更新知识的结果。但是在对周边的物理老师的调查中发现,作为物理教师,对于最新的科技时事,大多都比不从事物理相关专业的人要敏感得多,物理教师也经常会把最新的时事、热点作为课例在课堂上讲解。只是,在我们的成长经历中,有些事物已经深深地留下烙印,这让许多物理教师经常在不知不觉中就拿自己熟悉的事物举例,没有意识到这些事物只对自己这样的年龄段的人来说很普通或者很重要,对学生来讲却是非常陌生的,于是就有了教师感觉自己举了一个又一个生动的例子来讲解知识点,但是学生却越听越费劲的现象。

2.2  经验、知识带来的思维视角的不同

如图1所示,以下四件家用电器工作时电流最接近5 A的是:

这是2016年厦门物理中考的一道选择题。厦门中考一共16道选择题,按照一般的考试设计思路,题目序号越靠后的题难度越大,在笔者第一次接触这道题的时候,曾认为这道题过于简单,甚至属于常识题,把它设置在第13题这个位置是不合理的。于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曾试着在讲授完电流的概念之后便抛出这道题让学生判断,并认为能有百分之四十以上的学生能答对,结果是学生基本只能靠猜测来判断答案,正确率只有三分之一。远低于的预期。

这道题本意需要学生从“电功率”的角度去思考,在学生刚学完电流的时候,对电功率的概念还是一无所知的,此时测试或许是有些着急。于是在刚介绍完“电功率”这一概念后又迫不及待地用这道题对学生进行了测试,结果仍然大失所望。这就十分不解,这道题甚至身边几十年不碰物理题的英语、语文教师都能做对,为什么已经学过电功率的学生仍然不会?于是询问了这些教师是如何思考这题的,其中一位英语教师的回答给了启发:“我虽然已经基本忘了电功率的概念,但是我能判断出图中哪一个用电器最耗电啊。”比学生丰富的生活经验和更多的物理知识储备,让英语教师和物理教师都能第一时间找到“电功率”这一突破口,也就想当然地认为这是一道简单题。

当然,对这道题难度判断的错误有一部分是笔者教学经验不足的原因,但是与其他经常出现的“教师觉得简单,学生却觉得难”的知识点、题目对比会发现,很多时候也是因为教师在专业课的知识上,比学生更有经验,站得比学生更高,使得教师和学生有着不同的视角,许多学生需要仰视的难题,对教师来讲只是脚边的石砾。于是双方又陷入了知识的诅咒,在沟通时候难免的出现了障碍。

当然,造成师生之间“知识的诅咒”的原因不止举例的这两条。教师和学生之间学习背景、地域、成长环境等的不同,都会让教师和学生形成不同的知识体系, 而不同的知识体系又会让教师和学生有着不同的价值观[ 3 ]。限于能力及篇幅,我们这里只讨论了这两点。

3  如何破解师生之间“知识的诅咒”

这里以“物态变化”为例。在“物态变化”一章中,需要例举许多有关物态变化的例子进行分析、判断。尤其是有关冰雪的例子,经常在各类试题、考试中出现,在北方读的大学,在大学期间第一次见到雪,至今记得第一次看到雪的震撼。所以深刻认识到有些事例光靠描述是很难让学生感同身受的。而且现在许多学生成长在城市,加上气候因素,对于“瓦上霜”这样的现象也是从未体验,所以如果教学还是停留在教师不停描述例子,很容易又陷入“知识的诅咒”中:教师举了一个又一个的例子来讲解不同的物态变化,大部分例子对学生来讲却难以体验,只能凭空想象甚至直接死记硬背来掌握这一知识点。这让笔者一开始犯了难,后来转换思维:为何一定要教师举例描述,既然教师难以想象还未掌握知识的学生的想法,那反过来让学生来举例描述是否可行?

于是对学生布置了一个活动,让学生用照片记录他们看到的物态变化的例子,收集起来在课堂中展示。没想到这么简单的一个活动,后面还有了意外收获,有的学生发现部分物态变化用静态的照片难以展示,要求用视频展示,甚至有的学生直接把实验从家里搬到了教室讲台。于是后面就有了如图2中的景象:有学生在讲台展示了纸杯烧水、有的学生在和家人讨论过程中拍下了冰箱里的冻肉取出后表面结霜的过程,甚至于家里搞汽修的孩子拍下了部分油脂凝固和熔化的过程,家里开饭馆的同学拍下了煤气罐在使用过程中底部结霜的现象等笔者都不曾注意过的现象。众多的例子配合学生自己的讲解、教师的点拨,使得学生很快掌握了各种物态变化的概念、特征,而且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为了展示自己收集的物态变化,不仅锻炼了观察、动手能力、表达能力,甚至连拍摄能力也得到学习。一个无心设计的小活动不仅解决了师生之间“知识的诅咒”,还培养了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

通过以上案例可以看出,为了突破物理教学中师生之间的“知识诅咒”,教师可以有以下做法:

第一、换位思考,引导学生自己表达。教师要时刻警醒自己的思维存在盲区,有些例子、经验已经过时或者与学生的认识不符。而为了了解学生的想法,也为了举出学生更容易理解的事例,可以引导让学生自己举例,教师再加以引导分析,做到师生互补,避免思维盲区。

第二、适当举例,配合图片、视频等辅助。许多知识点还是需要教师举例说明,但是为了避免教师举的例子学生难以理解,教师应注意不要只是运用言语直观描述事例,可以配合多媒体信息技术配上图片等形象直观乃至配上实物直观的事例。让学生就算没有经历过教师所举例子,也可以有一个参考对象,不至于凭空想象。

第三、终身学习,更新观念。物理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兴趣和经历,了解最新的科技时事,要意识到学生成长的年代和自己有着巨大的不同,他们所见、所闻、所玩都与我们不同,我们只有抱着终身学习的观念,与时俱进,才能跟上步伐,不和学生产生过于严重的代沟。

4  结语

“知识的诅咒”作为一个普遍现象,在物理教学中乃至生活各个方面仍会长期存在。作为物理教师必须正视这一问题,时刻警醒自己,不断鞭策自己, 尽可能地克服自己和学生之间的诅咒, 才能在教与学中少走弯路, 在教学中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 奇普·希斯,丹·希斯,雷静.知识的诅咒[J].中国机电工业,2010(5):30.

[2] 艾依.知识诅咒与认知偏差[J].互联网周刊,2018(11):68.

[3] 李路娥.“知识诅咒”在生物教学中的影响与应用[J].西藏教育,2018(12):31-32.

[4] 霍英.再论“举例”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J].职业技术,2011(7):41.

猜你喜欢

物理教学初中
新课改下高中物理教学中解题能力的培养
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教学设计
浅析加强物理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浅谈如何让学生“乐学”“会学”初中物理
提高物理校本作业有效性的教学探索
联系式教学法在历史与社会课教学中的运用
音乐快乐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初中物理“问题—发现”式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