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输液:里程碑式的用药发明

2021-08-10

祝您健康·文摘版 2021年8期
关键词:无菌输液静脉

输液,人们常称其为打点滴或挂水,在当今疾病治疗过程中已很常见。静脉输液治疗是将各种药物包括血液注入血液循环的一种治疗手段,堪称用药史上里程碑式的发明。在以前,输液只是针对重疾的一种额外治疗方式。静脉输液技术的发展经历了近400年的波折,直到20世纪才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成为最常用、最直接有效的临床治疗手段之一。

霍乱期间的医疗突破

人体用药首试静脉输注

1628年,英国医生哈维提出了关于血液循环的理论,为后人開展静脉输液治疗奠定了理论基础,被称为现代静脉输液治疗的鼻祖。

1656年,英国著名建筑师、天文学家、解剖学家克里斯朵夫和罗伯特,使用羽毛管针和动物膀胱,进行了向狗的静脉内注射阿片制剂和催吐剂的实验。这是历史上首例将药物注入血液的行为,开创了静脉输液治疗的先河。

1662年,德国一名叫约翰的医生,为抢救严重感染的患者,首次将药物注入人体。但遗憾的是,由于感染,患者未被救活。

静脉输液疗法的普及始于19世纪,这也是医学迅速发展的时期。

1831年,正当霍乱肆虐西欧之际,苏格兰医师托马斯和他的助手发现霍乱患者血液中缺少水分和盐分。他们实验性地把大量煮沸后的食盐水注入一位患者的静脉,为其补充因上吐下泻而丢失的体液。该患者当时奄奄一息,已经消瘦得不成样子。最终,托马斯的治疗成功了,患者最后活了下来并康复。

盐水注射疗法在应对这次霍乱流行过程中得到了广泛使用,保住了很多人的生命。当时医生发现,不治疗的患者死亡率大于50%,接受治疗的患者大部分得救,但也有一部分出现了发热现象。从此以后,静脉输注这种用药方法在临床上流传开来。托马斯医师被认为是第一位成功地奠定人体静脉输液治疗模式的医师。

1853年,法国生理学家克劳德·纳德在狗的血管中加入了含糖溶液。在随后的20年里,他不仅注入了含糖溶液,还注入了蛋白和牛奶继续进行实验,这些实验取得了一些成功。

随后人体静脉输液得到进一步发展。1907年,捷克人约翰·扬斯基确定ABO血型系统,使得经静脉输血成为安全的急救手段。

无菌理论被发现

输液有了安全保证

当时,最为困扰医生的是静脉输液治疗中的感染和热原反应问题。很长一段时间里,静脉输液仅仅被用于急症患者,且规定护理人员只能协助准备静脉输液所需的耗材,真正执行静脉穿刺操作的仅限于医师,所有输液用液体均为医院自行制备。

19世纪60年代的重大发现对输液护理和临床医学有着重要的影响。法国著名微生物学家、化学家路易斯·巴斯德发现了疾病的细菌理论,提出发酵和腐败可引起细菌的繁殖。格拉斯哥大学外科教授约瑟夫·李斯特基于这一理论,提出了伤口化脓可能与微生物感染有关的假设。他还假定,如果破坏微生物的生长环境,阻止污染的空气接触伤口,就有可能预防感染的发生。1867年,李斯特发表了使用碳酸作为抗感染剂的论文。他用苯酚作为消毒剂喷洒消毒敷料,进行手术前的消毒,其研究成果为消毒灭菌理论奠定了基础,也为静脉输液治疗的安全性提供了保证。

后来,医生们开始注意清洁,外科医生不断用防腐剂代替无菌方法。20世纪初,消毒灭菌理论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到1910年时,医院已开始对使用过的仪器清洁消毒,接触患者的仪器都要在使用前灭菌。到20世纪上叶,无菌原则被完全理解和应用,无菌原则成为实践的基本原则,接触患者的一切物品都必须保证无菌。

注射器具的大革新

从羽毛卷片到用上针头

20世纪初,人们已经研制出更安全的静脉注射液体——葡萄糖和生理盐水。

1931年,美国医生在改造后的汽车车库内生产出世界上第一瓶商业用输液产品——5%葡萄糖注射液,这种工业化生产的输液产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大量应用于伤病员的抢救。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静脉输液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200多种静脉输液广泛应用于临床。静脉输液的给药方式也变得多样化,加上静脉穿刺工具的改良,人们将输液的副作用一步步缩小。

1957年,一次性头皮针被发明。1964年,美国BD公司发明了第一代静脉留置针。20世纪70年代开始,移动式输液装置、输液泵、自控麻醉泵等开始在临床应用。静脉输液作为一个专业学科得到认可。1972年,美国成立了静脉输液学会。

盛装输液产品的载体也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迁。

1920年,世界上第一个玻璃瓶装的静脉输液产品诞生。这种由广口玻璃瓶和天然橡胶材质制造的输液管路所组成的系统,就是第一代输液瓶。但是,这种开放式输液因其给药的不安全性太大,很快被淘汰。

20世纪30年代,出现第二代静脉输液产品。它属于半开放式输液系统,由玻璃或硬塑料容器与带有滤膜的一次性输液管路构成,改进了输液管路,减少了污染机会,溶液的生产变得集中,工业化程度、质量和安全性得到很大提高。很多人还对玻璃输液瓶记忆犹新,玻璃的瓶体,胶皮塞的盖子,用针头穿透胶皮进行输液。

但半开放式输液不可以加压输液,重量重、体积大,不利于运输和存放;半开放式输注系统,输注时悬挂的时间越长,被空气污染的可能性越大,设备的老化及胶塞颗粒、玻璃颗粒的危害都显著增加。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大量输液安全事件出现,世界范围内开展了对半开放式输液瓶的广泛评价。

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第三代静脉输液系统确立了临床地位。这种系统又名全密闭静脉输液系统,它将输液容器替换为塑料材质的软袋,在重力滴注过程中软袋受外界大气压力会逐渐扁瘪,不必用进气针使袋内外气体相连,同时软袋一次成型,进针和加药阀均为双层结构,避免了溶液与外界或橡胶的直接接触,因而具有非常优越的防止污染的作用。

静脉药物集中配置

给药安全性进一步提升

随着输液治疗的逐步推开,急诊医学、重症医学获得快速发展,但一些用药问题也同时出现了。例如,许多临床治疗,需要加药输液,但市场上并没有这种可以直接输注的制剂供应。部分注射药物在输液时不稳定,必须临时加入或者改变输液环境后加入,如青霉素放在葡萄糖注射液中。另外,每个患者的情况不同,个体用药要求不同,许多市面上销售的静脉用药物制剂的剂量需要进行切割等调整才能使用,比如胰岛素、化疗药物等。而且,多种静脉药物是否能混合,以及混合后的稳定性,这些都需要专业人士的评估。加药混合后的输液药物也不能像工厂生产药物时那样进行加热灭菌,如何保证其无菌性,以及药物调配人员的职业危害防护等都是问题。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输液药物在急诊、重症患者的治疗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其先天的缺陷也同时造成了许多的医疗难题,一个是药物在加药与输液的过程中易被污染,造成患者感染,第二就是容易产生给药错误,严重时甚至能造成患者死亡。

除了抢救用药,其他药物的准备都是由药师承担的。用什么治疗药物、输液中是否加药、加药时先加哪种后加哪种、怎样确保无菌、怎样避免给药错误等诸多问题,都需要医院药师们小心应对。

1969年,世界上第一个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在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医院出现,药师们在这里为患者准备输液药物,再交给护士给患者输注。自此,临床输液药物治疗进入更加规范和安全的时代。静脉药物集中调配的出现,背后是确保加药输液无菌性与稳定性的专业体现,是输液给药系统的进一步完善。

静脉输液护理学发展到21世纪,输液技术继续在提升。电子输液设备的发明和应用有助于确保患者的安全。医院可以为电子设备制定规定的药量,减少药量错误造成的事故。许多输液控制设备都可以连接到医院电脑操作的信息系统,发生问题时会及时发出警报。

(据《北京日报》)

猜你喜欢

无菌输液静脉
脐静脉置管在危重新生儿救治中的应用
在食品安全检验中护理学无菌操作的应用研究
浅析无菌管道施工要点
下肢深静脉血栓超声诊断价值
静脉曲张“喜欢”谁
无菌操作技术在无菌制剂生产中的应用
输液时短细管中为什么没有药液流出
颈枕输液袋
9S管理法在手术室无菌间无菌物品管理中的应用
负压技术在45例颈外静脉留置针穿刺中的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