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阅读题命制的基本思想与方法

2021-08-10莫国夫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21年8期

【摘   要】阅读题的命制要以考查阅读理解能力为核心,指向“提取复述性理解、解释推断性理解、反思评价性理解、审辩创造性理解”四个维度。命题者要多从整合、优化、创新上下功夫,命题时具备引领阅读教学方向的战略思维,使阅读题呈现科学表征,关注语言表达质量。

【关键词】阅读题;命题思想;命题方法

以考查阅读理解能力为核心

阅读题的命制要以考查阅读理解能力为核心。但在一线的小学语文纸笔测试中,阅读理解模块很多时候就像一个筐,什么题目都往里面装。比如,常见的有写近义词、反义词,句型变换,等等。这无形中把阅读理解能力评估稀释成了静态的语文知识性考试。

笔者以为,能力与素养是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与静态的知识性考试相反,能力评价对记忆的要求相对较低。由此可见,好的阅读理解能力评价应当不容易受到突击性强化练习的影响,因为阅读理解能力的形成是一个积累内化、聚沙成塔、螺旋上升的过程。

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小学阶段阅读能力的要求,借鉴PISA及PIRLS等国际阅读能力测试的评价框架,阅读题的命制需指向以下四个维度的阅读理解能力。

◇提取复述性理解:能提取、复述显性信息。可分为三个层级:提取复述单个显性信息、提取复述多个显性信息、提取复述经过概括的显性信息。

◇解释推断性理解:解释推断文本的概念、含义或寓意,解释推断整体与局部的关系,联系其他材料对文本内容做出解释推断。整合文本信息和个人经验,对问题做出符合文本意义的解释推断。

◇反思评价性理解:对文本整体及观点、内容、表达方式、写作意图等做出反思和评价。联系同类文本进行类比分析和评价等。

◇审辩创造性理解:质疑和批判文本,提出與文本不同的观点或见解,建构个性化的观点。从新的角度迁移、运用文本,赋予文本新的意义。

一份好的阅读题应当具有明显的指向阅读理解的层级特点。阅读题的设计要遵循从低层级向高层级递进的原则。以笔者命制的四年级上学期阅读题为例,具体内容如下。

找蘑菇的甲虫

法布尔

①我是在一个长满蘑菇的松树林里发现这种甲虫的。

②它们的洞到处都可以看到,而且门是开着的,不过在洞口堆着一堆疏松的泥土。洞大约有几寸深,一直向下,而且往往筑在比较松的泥土中。当我用小刀一直挖下去的时候,我总是发现这种洞是空的,甲虫们已经乘着夜色离开这里了。这种甲虫是个流浪者,并且是个夜行客,随便什么时候,它想离开这个洞的时候,它就能很容易地在别处另筑新巢。

③你看,这洞里的甲虫正在啃着一个小蘑菇,已经吃完了一部分。这是一种很小的地下菌,跟枯露菌很相像。这个事实似乎可以解释甲虫的习惯和它常要换新居的理由。让我们想象一下吧,在静静的黄昏中,这个小旅行家便从它的洞里慢慢地走出来,一边快活地唱着歌,一边悠闲地散着步。它仔细地检查着土地,探究这地底下所埋的东西,就像狗找枯露菌一样。它的嗅觉告诉它哪个地方有菌,只不过盖着几寸泥土而已;哪个地方虽然泥土肥沃,但地底下绝不会有菌类。当它判定在某一点下面有菌的时候,便一直往下挖,结果总能得到它的食物。它挖的洞也成了它的临时宿舍,在食物没有吃完之前,它是不会离开洞的。

④等到洞里的食物都吃完后,它就要搬家了。它会在别处找一个适当的地方,再掘下去,然后住一阵子,吃一阵子,等到新屋里的食物吃完了,它就再搬一次家。在整个秋季到来年的春季——菌类的生长季节里,它就这样游历着,“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从一个洞搬到另一个洞,很辛苦又很洒脱。

1.文章中作者对甲虫的称呼有很多,下列不正确的是(  )。

A.流浪者  B.工程师

C.夜行客  D.小旅行家

2.下列说法与文章意思不相符的是(  )。

A.甲虫们的洞随处可见,全部筑在比较松的泥土中。

B.甲虫喜欢吃菌类。

C.菌类的生长季节是从整个秋季到来年的春季,这期间,甲虫总在不断搬家。

D.哪个地方有菌,甲虫就在有菌的地方挖洞,洞就是它的临时宿舍。

3.以下是一个学习小组阅读本文后整理的问题清单,你认为对理解课文最有帮助的问题是(  )。

A.这种甲虫叫什么名字?

B.为什么甲虫喜欢吃蘑菇?

C.为什么说甲虫又辛苦又洒脱呢?

D.“枯露菌”长什么样?

4.联系课文《蟋蟀的住宅》,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虫的洞”和“蟋蟀的住宅”都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

B.“甲虫的洞”比“蟋蟀的住宅”建筑难度更大。

C.“蟋蟀的住宅”比“甲虫的洞”更注重安全性。

D.甲虫和蟋蟀都会慎重地选择住址。

5.你喜欢“甲虫的洞”还是“蟋蟀的住宅”?结合文章,写出你的理由。

对照上述阅读理解能力的层级框架,第1题指向的是“提取复述性理解”能力,第2题指向的是“推断解释性理解”能力,第3、4题指向的是“反思评价性理解”能力,第5题指向的是“审辩创造性理解”能力。

其中,第3题考查的是四年级上册“提问”阅读策略单元的学习内容。统编教材背景下的中高年级阅读理解能力测试需要考查学生对相关阅读策略的运用。如此,通过课堂教学、课外实践、命题评价,全方面发挥阅读策略在学生阅读生活中的支撑作用。“预测、提问、提高阅读速度、有目的地阅读”等核心阅读策略在不同场景中反复出现、反复运用,从而不断得到“反刍”。由于一些教师的教学意识还停留在“考什么就教什么”里,让阅读策略这些看似难以纸笔测试的核心语文要素进入试卷,具有一定的导向意义。

第4、5题则联系四年级上册课文《蟋蟀的住宅》进行命题。通过课内相似类型文本的链接,把单一的阅读情境转化为相对复杂的阅读情境,既考查了学生对课文的学习程度,又帮助学生在互文中拓展思维,发现文本新的意义。

这也提醒教师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要加强课内外阅读联系与融合的意识,要以课内阅读引领课外阅读,让课外阅读反哺课内阅读。在阅读形式上,不仅需要精读,也需要略读、浏览,更要多创造教材中相关阅读策略得到应用的阅读场景,提高阅读教学的迁移功能。

多从整合、优化、创新上下功夫

阅读题的命制还要多从整合、优化、创新上下功夫。特别是针对教材的阅读题,更要避免“炒冷饭”和“细处着力”,不然是对一线教学肢解课文、烦琐分析、反复练习的推波助澜,无形中会加重学生的负担,让学生丧失对阅读、对语文的兴趣。

笔者曾命制过几道五年级下学期的古诗题。具体内容如下。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示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1.这两首诗表达的一个共同的主题是            。

2.《示儿》这首诗中一个“悲”字恰如其分地写出了诗人陆游当时的心情。陆游的“悲”从何而来?请你仔细阅读这两首诗,然后在下列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内容:

陆游为                     而悲,为                     而悲,为                     而悲。

3.请你用自己的话写出“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所描绘的景象,要求能通过对“遗民”的动作、神态等的描绘,表达出当时人们的内心情感。(不少于50字)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出自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古诗三首》。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家国情怀”,语文要素是“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示儿》出自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古诗三首》,本单元的人文主题也是“家国情怀”,语文要素是“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这几道古诗阅读题没有设置常见的解释字、词、句之类的静态知识考查,主要考虑到在小学阶段对于古诗词主要进行感受性阅读,而不是精确性阅读。整合五年级上、下册中这两首同一诗人、同一主题的古诗,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因联系而产生的互文效果,能较好地考查单元语文要素的落实情况及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更重要的是引导师生明白日常如何学习古诗。

基于教材的阅读题命制,既要立足文本在教材中的定位,又要通过整合、拓展,体现一定的陌生感。这应当是课内阅读的命题方向。

把握三个命题要点

除了以上这些阅读题命制的基本思想和方法以外,笔者觉得还有以下三点值得关注。

一是阅读题要呈现科学表征。优秀的阅读题应该呈现的表征有:(1)阅读题要围绕阅读理解能力命制;(2)阅读难度和语言难度应当适合中等偏下学生的水平;(3)所有阅读题均应该避免重复现象发生,编排次序符合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从低到高的发展规律;(4)题目应该清楚地提出一个单独而明确的问题,表达准确、清晰、简洁;(5)题目在语法和标点符号方面应该完美无缺;(6)避免阅读题提供正确答案的线索;(7)让学生感受到阅读带来的意义。

二是开放题要关注语言表达质量。开放题的主要特征是答案多元,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跟过去的能力知识化、答案标准化的试题相比,无疑有着历史性的进步。但处理不慎,开放题会降低考查的效度。

如:读了这篇文章,你想对文章中的母亲说些什么?(《成全一棵树》)如果学生的回答是“我想对文章中的母亲说你真伟大、真了不起”等套话,而且话语极短,点到为止,阅卷教师该如何判断处理?有教师说既然要求学生自由表达,自然学生说长说短都行。对于主观表达题来说,说正确是相对容易的,但是从阅读理解能力评价的角度看,这样的效度是十分值得怀疑的。

作为命题者,笔者在多年前就提倡通过规定答案字数来提升主观表达题的评价效度。事实证明这是十分有效的。如:读了这篇文章,你想对文章中的母亲说些什么?(不少于30字)(《成全一棵树》)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套话满天飞的窘境,起到了比较好的导向作用。对于考查评价概括能力、提取信息能力的题目,则根据年级特点采取限制字数的方法。如:请在30字内简要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成全一棵树》)

三是阅读题的命制要有引领阅读教学方向的战略思维。通常,阅读测试相对独立于真实的阅读活动。体现阅读活动本质,缩小“常态阅读”和“考试阅读”之间的落差,让考试阅读引领阅读教学和学生的日常阅读,是阅读题命制的战略性思维。

比如,阅读材料要切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有趣味,有新鲜感,无论是文学类还是信息资讯类,都有较明显的人文意蕴,能让学生体验阅读的乐趣。

再如,高年级要开始重视对资讯类文本的阅读考查。阅读教学一直重视文学审美功能,忽视以信息获取为主要指向的资讯类阅读。世界阅读评价已呈现出三大趋势,一是为了问题而阅读,二是为了应用而阅读,三是为了未来而阅读。从统编教材的变化看,语文的实用性功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因此,对资讯类阅读能力的培养需要在日常的教学中得到更多的研究和关注。毫无疑问,阅读材料的选择与试题的命制是推动资讯类阅读最有效的抓手。

语文学习是以大量的、高品位的、合适的阅读作为基础的,是从量变到质变的。一份好的阅读题要能反映考生真实的阅读水平,更要讓平时喜欢阅读、读了大量优秀书刊的学生在测试考查中脱颖而出。

参考文献:

[1]莫国夫.常见阅读题的优化[J].小学语文教师,2010(6):13.

(浙江省绍兴市教育教学研究院   31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