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主真学:在传承文化中加强思辨

2021-08-10季科平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21年8期
关键词:真学浣溪沙首词

季科平

【教学目标】

1.唱响经典,导入新课,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有针对性地回顾已学的有关“词”的知识,通过多种形式,读通整首词,理解“小序”,自然形成“词”的知识体系。

2.通过补充写作背景资料,激起疑问,引发思辨。通过逆向思维自主读懂物境,读出意境;通过思辨讨论、朗读交流来反证心境,提升思辨能力,深入体会苏轼老当益壮、豁达奋发、积极乐观的人生境界。

3.通过阅读体现苏轼豁达乐观的资料,深化认识。链接自我,创意表达,自然经历从读进去到读出来的学习过程。链接文化节目和书法作品,丰富艺术欣赏内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流程】

一、链接经典,营造氛围

1.链接文化节目,唱响经典。

(1)师生一起观看中央电视台《经典咏流传》的视频片段,听歌曲《浣溪沙》,从中感受诗词之美。

(2)补充知识: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也叫长短句,每一首词都有曲调,都是可以演唱的。

2.复习回顾词牌,导入新课。

(1)引导学生回顾已经学过的词牌名,比如《忆江南》《清平乐》《渔歌子》《长相思》《西江月》《卜算子》等。

(2)补充知识:每一首词都有词牌名,但不一定有题目。比如今天要学的《浣溪沙》就只有词牌名,没有题目。

3.提供相关资料,了解作者。

出示“自主学习辅导资料一”,向学生简单介绍苏轼。

自主学习辅导资料一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苏轼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二、链接朗读,激起疑问

1.多种形式朗读,通读课文。

(1)自由朗读这首词两遍,争取读准字音,读通词句。

(2)指名学生读课文,有读不流畅处一起纠正、练习。

(3)变着花样读上阕、下阕,清楚词的结构,同时读通课文。

2.前后比较发现,理解小序。

(1)与以前学过的词相比,这首词在结构上有点不一样,多了一部分内容:“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2)引导学生读通、读懂,并了解多出来的部分叫“小序”。

3.提供辅助资料,激起疑问。

提问:这首词是在怎样的大背景下写就的?请快速默读“自主学习辅导资料二”。

自主学习辅导资料二

公元1079年,因诗中有所谓的“讥讽朝廷”之语,苏轼被罗织罪名冤枉入狱,受牵连者达数十人。这就是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

苏轼被关在狱中整整四个多月,他受尽了非人的折磨,当时比邻关押的苏颂听到狱吏审讯东坡,写下了“诟辱通宵不忍闻”的诗句,可见通宵侮辱、摧残到了其他犯人都听不下去的地步。苏轼以为自己会死在狱中,甚至写下了绝笔诗。

公元1080年初,苏轼被贬到偏僻的黄州担任团练副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且不许“签书公事”。苏轼遭遇了人生中的第一次贬谪,这在他的政治生涯中是一次重大的打击。

作为一介贬官,他并无官舍可以居住,正常的俸禄早被剥夺,官府只给他按时发一点微薄的物资。这对于苏轼一大家子二十多口人而言,实在是杯水车薪,生活一下子陷入了窘困之境。

交流:一般人面对如此的遭遇,会怎么样?

预设:消沉悲观。

三、链接词境,展开思辨

1.独学:开启逆向思辨。

出示学习要求:苏轼是这样的人吗?让我们借助注释,试着读懂《浣溪沙》,圈画文中的重点词(或标点),想想读出的关键词,去这首词中寻找一个又一个理由来证明自己的想法。

保证时间,让学生充分开展自主学习,争取读懂课文,逆向思辨,读出感受。

2.对学:丰富思辨含量。

请学生和同伴展开对学,把自己读懂的内容讲给同伴听。平常不太发言的学生先讲,另外一个学生补充。

3.群学:培养思辨能力。

在群学的过程中,随着讨论的展开,让学生及时将感受融入朗读中,同时要求学生把证明理由的关键词写到黑板上。

◇预设思辨讨论之一:一切景语皆情语!

学生结合任何一个画面言之有理即可。思考:苏轼把情感融入了具体的景物之中,上阕写的是怎样的景?苏轼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预设思辨讨论之二:谁道人生无再少?

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关注问号,明白无疑而问,表示语气非常强烈。深入理解人生之“再少”,想想这是不是真的“返老还童”。

◇预设思辨讨论之三:门前流水尚能西!

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关注感叹号,知晓作者的感情非常强烈。前后联系,深入理解:门前的流水尚且能够向西流淌,那么人生自然也可以再回少年时代。

◇预设思辨讨论之四:休将白发唱黄鸡。

补充链接白居易诗句“黄鸡催晓丑时鸣”,引导学生深思:苏轼反其意而用之,是想呼吁什么?

思辨后,引导学生根据板书小结:这首词上阕在写景,写的是……下阕抒发了苏轼的感受,即抒怀。面对极其糟糕的境地,苏轼没有悲观,没有失落。我们在这首词中读出了一个又一个理由……

四、多方链接,传承文化

1.链接资料,深化认识。

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辅导资料三”,请学生默读,并前后联系着想一想,又可以读出什么。

自主学习辅导资料三

①这首《浣溪沙》写于公元1082年3月,也就是苏轼被贬后的第三年。

②公元1082年3月7日,苏轼与朋友在沙湖道上趕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苏轼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他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词《定风波》。其中最后一句是“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意思是: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我信步归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③清代著名词家陈廷焯(zhuō)这样评价苏轼的这首《浣溪沙》:“愈悲郁,愈豪放,愈忠厚,令我神往。”

④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苏轼的词做了一个总体的评价:“苏轼之词旷。”(“旷”的意思是开朗,心境开阔)

读完后,引领学生联系《浣溪沙》和辅助资料展开交流,让学生的认识更上一个台阶。交流过程中,请学生继续板书关键词。

2.链接自我,净化心境。

(1)出示自主表達要求:今天,我们读《浣溪沙》,读出了很多感动,也受到了不少启发。现在请你拿起笔,把自己受到的最大的启发用文字表达出来。

(2)学生练笔后开展交流。保证每一个学生都有自信表达的机会。

3.链接书法,内化成诵。

(1)请学生欣赏青年书法家丁炯涛的书法作品《浣溪沙》。

(2)让学生看着书法作品,有感情地朗诵《浣溪沙》。

(3)布置任务:课后,学着书法家的样子创作一幅硬笔书法作品,让苏轼的精神随着书写刻进我们的心里,照亮我们的世界。

【教学思考】

王国维认为“苏轼之词旷”。这首《浣溪沙》便是极好的代表作。

本节课旨在让学生通过自主真学,深入体会苏轼老当益壮、豁达奋发、积极乐观的思想境界,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学生要读进去,读懂《浣溪沙》,在逆向思辨中读出苏轼的豁达积极;读出来,联系自身,写下得到的启发,进行真正的生成性阅读。

一、补充辅导资料,搭建自主真学的支架

“自主学习辅导资料一”展示了苏轼的生平。有关苏轼的介绍有很多,但这里截取了最重要的内容提供给学生,让学生了解苏轼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全才,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小学阶段学生学过5首苏轼的诗,现在第一次学他的词。

“自主学习辅导资料二”提供了这首词的写作背景——苏轼极其压抑的人生境遇。通过这个资料,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一般人面对这样的遭遇,会怎么样?那么苏轼呢?苏轼是这样的人吗?借此激起学生的疑问,引发逆向思辨。

“自主学习辅导资料三”用于体现苏轼的豁达乐观。借此,学生深入理解苏轼的人格魅力,从这首词到那首词,再到苏轼的所有词,深化认识,加强思辨。

二、提出思辨节点,指明自主真学的路径

如何展开真学?这节课指明了真学的路径。苏轼是消沉悲观的人吗?苏轼自然不是这样的人。学生必须展开逆向思辨来证明:首先要借助注释,试着读懂《浣溪沙》,其次圈画文中的重点词(或标点),同时想想读出的关键词,去词中寻找理由来证明。

学生沿着这条路径展开充分的自学。教师要保证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读懂。自己没读懂怎么办?学生可以通过和同伴“对学”,丰富认识,尝试解决问题,然后通过“群学”,展开思辨和讨论,逐步提升认识。

三、提供更多可能,展开自主真学的过程

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实现全员参与。从读通课文到读懂课文,从读懂物境到读出意境,再到反证心境,放手让学生自己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可能,让学生把握住每一个学习的机会,真正实现全程参与。

教学设计中所有的自主学习辅导资料都在为学生真学提供帮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相应的资料来辅助理解,进一步促进思辨。

更重要的是,这个设计可以让学生自然经历一个真实的自主学习的过程。读懂这首词,读出苏轼积极的人生境界;联系自身,创意表达,传递真实的人生感悟。

四、链接文化作品,提升自主真学的效果

学生以前也学过词,但本节课有意识地带着学生回顾有关“词”的知识,如词牌名、上阕、下阕,还学习了新出现的“小序”。这样,学生就能自然地形成有关“词”的知识体系,通过多种形式去读通、读懂整首词,在诵读中实现文化传承。

课始链接中央电视台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唱响歌曲《浣溪沙》,一开课就营造了浓郁的文化氛围。整节课,学生在《浣溪沙》里“摸爬滚打”,读进去又读出来,浸润在古诗词文化里。课尾链接书法作品,让学生在欣赏艺术的同时,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漓渚镇中心小学   312039)

猜你喜欢

真学浣溪沙首词
聚焦“真学” 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神回复
浣溪沙 谁念西风独自凉
浣溪沙·夏日
浣溪沙
浣溪沙·小院春深
宋高宗的眼力
建构“真学”课堂要注意的几点
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
让学:“真学”课堂的本质追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