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奋进·引领·淬炼:“互联网+义务教育”协作型城乡结对新样态的构建与实施

2021-08-10祝贵耀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21年8期
关键词:义务教育互联网

祝贵耀

【摘   要】城乡教育教学联盟利用“互联网+”网络环境的三个“零”优势——学校空间“一体”对接“零缝隙”、师生课堂“双线”对话“零距离”、异地互动“同步”对焦“零差异”,实现“共同奋进的愿景协同”“共同引领的学教协同”“共同淬炼的成长协同”的发展三进阶,提升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水平的学校发展模式。

【关键词】“互联网+义务教育”;协作型教共体;城乡结对;同步课堂

2020年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将“深化‘互联网+义务教育,探索组建城乡教育共同体,推动城乡孩子同教育同培养”列为年度重点工作之一。《关于新时代城乡义务教育共同体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教共体的组建以义务教育阶段城镇优质学校为核心学校,以乡镇学校为成员学校,实现以强带弱、共同发展,提升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水平的学校发展模式。

笔者所在学校作为本次浙江省“互联网+义务教育”实验区“协作型”城乡义务教育共同体核心学校之一,与两所县域内的乡村学校和一所县域外的山村学校结盟。异地四校利用“互联网+”网络环境的三个“零”优势——学校空间“一体”对接“零缝隙”、师生课堂“双线”对话“零距离”、异地互动“同步”对焦“零差异”,实现“共同奋进的愿景协同”“共同引领的学教协同”“共同淬炼的成长协同”的发展三进阶。

一、奋进导向:协作型教共体+愿景协同发展

(一)基础普适——“奋进导向”愿景内涵解析

协作型教共体联盟学校之间是一種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发展关系,是一种共享、共荣的发展关系。既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义务教育”的政策资源和技术资源,又要充分利用学校“异地同步”的环境优势,确保零阻隔、零距离、零偏差地交互。

协作型教共体联盟学校基于网络文化、课堂文化、学校文化等,从环境协同的角度出发,在学校发展规划蓝图中做好学校愿景协同发展的顶层设计。比如,以“四个基本统一”——统一教学计划、统一课程表、统一教材进度、统一课前准备为前提,在行动中培育与发展具有基础普适意义的课堂新样态。又如,发表结对帮扶学校发展联盟宣言,做到目标上同心、行动上同力,在行动中培育与发展具有基础普适意义的共同体新样态。

(二)点阵结构——“奋进导向”愿景组织重构

传统课堂以“一师一班”的形式组织教学。协作型教共体的同步课堂以“多师多班”的形式组织教学。这种课堂不同于一般的“互联网+”空中课堂。各所学校的课堂既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又是一个统一的群体。换言之,联盟学校内基于结对帮扶学科形成的各个班级就是一个“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命运共同体。

根据结对帮扶的学科,可组建“共同体+奋进导向”课堂行动团队——教师研学共同体和学生学习共同体。教师研学共同体由城镇核心学校的主讲教师和乡村成员学校的辅助教师共同组成。主讲教师一般为县教学能手及以上骨干教师;学生学习共同体分原班级学习共同体和跨班级学习共同体。

“共同体+奋进导向”课堂行动团队坚持公共支持与公共倾听的原则,以“个体+群体”协同发展为行动导向,变“多点式”松散结合型组织为“点阵式”紧密联合型组织,给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使得“互联网+义务教育”的价值最大化,使得省域城乡教育现代化进程最佳化。

(三)拓展宽度——“奋进导向”愿景支持策略

1.教师同步备学

首先,以单元整体作为研究规划设计点,借助网络学习平台进行集体备课,一起确定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内容,完善团队的知识结构。其次,可以通过网络学习平台和社交媒体与异地学生互动交流,减轻陌生感和紧迫感,增进主讲教师和异地学校学生的感情。最后,备课时关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自我体验度、关键能力培养进度。

2.学生同步预学

在“互联网+义务教育”的课堂上,学生只有空间之分,没有主次高低之分。无论是城市主课堂学生,还是乡村分课堂学生,都享有同等的自主学习权。但教师要直面学生在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诸多方面上的差异。在《多元智能新视野》一书中,霍华德·加德纳指出:“每个人都拥有不同能力的轮廓,如果人之间的才能差异得到尊重和培养,而不是被忽视、被尽量减小,个人和社会一定会从中受益。”[1]鉴于此,可通过有差异的预学支架设计,为零差异的课堂导学做好充分的预学准备。

(四)精雕细刻——“奋进导向”愿景学情演展

1.同步课堂互学

城乡结对学校结对学科教研组提前设计制作同步课堂计划表,结对班集体师生通过“云班会”等形式,增加熟悉度,建立情感联系,组织学科异地同课互学活动。异地四班融为一体,跟着主课堂教师展开学习,分课堂教师主动配合关注分课堂学生的学习交互状态,优化教学方案。

2.班级群组贴吧

实现“人+网+人”的精准互动,把原有的自由的网络行为发展为目标导引下的组织行为。定时段、定主题设置班级群组贴吧,异地教师共同参与线上互动,跟贴发表观点。设置面向学生的“解疑答惑”“成果分享”“个人风采”专区、面向教师的“疑难问题”“教材解读”“课堂技巧”专区。

二、引领导向:协作型教共体+学教协同发展

(一)广域特色——“引领导向”学教内涵解析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了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八大基本理念:更加注重以德为先,更加注重全面发展,更加注重面向人人,更加注重终身学习,更加注重因材施教,更加注重知行合一,更加注重融合发展,更加注重共建共享。[2]对标2035 ,着力“互联网+义务教育”这一“关键领域”,抓好“教共体联盟学校”这一“关键队伍”,从三个“关键层面”——一是“因材施教”方法的新探索,二是“教学相长”格局的新认识,三是“学以为己”理念的新境界,重新发现“教”与“学”的共生共长。

在学教协同的过程中,通过一批课堂引领者的课堂行为导向,成就具有创生意义的活课堂,变学校内部特色为教共体广域特色,补学校薄弱学科短板为教共体学科特色长板,最终形成适合教共体内各班间接模仿、特色培育的课堂新样态。

(二)关联结构——“引领导向”学教组织重构

充分利用“互联网+义务教育”协作型教共体联盟学校名师工作室的学科引领作用,联合联盟内学科教研组,构成城乡名师工作室研学共同体。以群体动力和协作研学,拉近各校教师“教—研—修”的时空距离。在组成教师研学共同体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动态生成三种彼此关联的名师工作室共同体研学小组,变“点阵式”组织为“关联式”组织。

一是技术上关联。异地团队建设需要虚拟空间下的技术小组提供团队建设技术支持,因此需要组建技术小组。

二是学科上关联。组建同学科小组,组员包括主讲教师、辅助教师、团队导师等;组建跨学科小组,以满足学科统整项目化推进的需求。

三是管理上关联。形成两地教师研学共同体建设框架协议,建构管理小组,考评教师研学共同体成员研学职责达成度,与教师专业成长和绩效考核挂钩。

(三)积累厚度——“引领导向”学教支持策略

1.教师同步辅学

在课堂上,无论是主讲教师还是辅助教师都要高度关注全体学生的学习状态。辅助教师在小组讨论、小组合作等自主学习过程中,要及时辅导教学重难点,及时掌握和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

另外,在“互联网+”背景下,可让异地教师在固定时间内同时在线答疑辅导,也可以通过学生学习共同体在线答疑辅导,关注学生的差异,做到分层推进。“多师多班”“多共同体”的组织形式使同步辅导的方式变得更加丰富多样。如“一对一”,一位教师辅导一个学习共同体,或者一位教师辅导一个学生;又如“二对一”,两位教师辅导一个学习共同体,或者两位教师辅导一个学生;另外还有“一对多”“多对一”等。总之,在协作型教共体的广域课堂上,同步辅导可以呈现N种“因材施教”“教学相长”“学以为己”的新样态。

2.学生同步共学

跨越时空,生生协作。利用网络学习平台的远程互动和协作功能,异地学生不仅能在各自班级的小组里面对面讨论,还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进行跨课堂的同伴互动。为了提高两地学生课堂互动参与率,要保证学生自主提问与合作学习的时间,并且以学科单元主题、学习时段为界限,进行问卷跟踪,形成统计量表(如表1)。

表1   城乡结对学生“同步上课”在线互动表现评价表

(四)精耕细作——“引领导向”学教特色个展

1.专递课堂助学

即由城市学校为受援乡村学校提供系统的、可以点播的教学微课等。专递课堂内容以教学难点化解、教学重点拓展、学科知识点解析、学科知识点延伸等为关键内容。专递课堂学习类型主要分课前预学、课后拓学两种。形式上主要以学习共同体集体学和学生自主学为主。

2.专题微课学吧

在微课学吧,学生利用微课在线复看的功能,达到“先学后教”“学后补教”“拓展延伸”等学习效果。“微课学吧+群组贴吧”,还可以形成学习共同体小组共学模式。异地学科教师通过专题微课学吧,提高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比如分享、学习课堂信息技术运用小技巧。

三、淬炼导向:协作型教共体+成长协同发展

(一)項目进阶——“淬炼导向”成长内涵解析

“互联网+义务教育”城乡协作型教共体的形成,旨在淬炼学校育人空间,为学校、教师、学生一体化、生态化的融合成长探索新的策略,创造新的生机,为这场基于网络环境构建的无界课堂的变革“破冰”。

“淬炼导向”的行动以“项目化学习”为抓手,以学科为时间轴,以素养为空间轴,让因“同步课堂”凝聚在一起的人群由“地域关系”的学校个体教育人向“成员关系”的项目共同体人转变。

展开基于“共同体+”的项目化学习,一方面,可达成同中见异的“自由学习”的张力,更好地推动该项目化学习的二度完善,形成极其重要的“第二学习曲线”;另一方面,可达成异中见同的“自由学习”的张力,即“基于学习者自发的、自主性的内在学习动机,并依靠对问题本身探究的内在兴趣维持的,一种长期的、全身心投入的持久学习力”[3],更好地催生新项目化学习的主体框架,形成协作型教共体极其鲜明的成长特质。

(二)网状结构——“淬炼导向”成长组织重构

可根据项目引领、学科整合、融合发展的原则,组建“教共体+淬炼导向”研修行动团队。要打破主课堂与分课堂学生的时空界限,尤其要解除分课堂学生“配角”的心理暗示,形成基于学习成长共同意愿的学习共同体。共同体根据“跳出学科看学科”的学习视角,结合“基于项目的学科融合发展”的需要进行动态分组。

一是基于同步课堂的共学小组。根据异地班级的学生比例,组建跨地域学习小组,形成“3+1+1+1”或“4+1+1+1”的小组格局。其中第一个加项为城市支援班级人数,其他加项为乡村受援班级人数。

二是基于学科项目化的探究小组。根据学科统整项目化课程需求,组建跨地域学习小组,形成小组同类型互助格局。学生学习共同体利用“互联网+”技术平台,实施小组考评机制。

(三)挖掘深度——“淬炼导向”成长支持策略

1.教师同步思学

同步评课,同步反思,各抒己见。有了网络学习平台的技术支持,异地的教师团队能够组织项目化研究团队的教师进行同步思学,共同发现同步互动课堂教学实施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共同研讨针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案,从而改变乡村学校在同步互动的项目化课堂中被动参与和单向接收的弱势状态,实现城乡学校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目标。

2.学生同步评学

学生通过网络学习平台,完成项目任务,分享项目成果。具体可通过社交媒体,以项目学习小组竞赛计分、自我挑战统计积分等方式进行跟踪评价,对学习情况展开自我评价等(如表2),反映学生在项目学习过程中的表现。

表2   城乡结对学生项目学习情况自我评价表

(四)精细入微——“淬炼导向”成长高峰联展

1.名师课堂导学

名师课堂导学以项目化学习成果发布、项目化学习共同体探究等为主要展示内容。这些内容主要面向学生学习共同体,促进共同体之间的交流与碰撞。名师课堂的开发与资源提供主要由城市学校负责,但乡村学校也有其自身优势,可根据项目化学习内容量身定制,促进城乡互动共享。

2.主题沙龙茶吧

在主题沙龙茶吧中,城乡结对师生主要采用“记录一个有趣的故事”“提供一次精彩的网络交流”“展示一次有趣的课堂互动”“召开一次成长展示会”等柔性的、选择性与自适性更强的方式,突出过程的价值,增加双方师生的情感黏度,达到激励师生成长的目的。

“互联网+义务教育”协作型城乡义务教育共同体的发展过程是一个“教”与“学”不断互动、不断变革的过程。为了更好地关注“学”,为学生生命成长护航,需要更好地改变“教”,需要教者更好地携起手来,回到“教育的现场”,因为学校改革的一切答案在“现场”[4],要形成新的“和而不同”教育教学共同体,共同在“教”与“学”的变革中主动作为,为“学”而教!

参考文献:

[1]加德纳.多元智能新视野[M].沈致隆,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7:243.

[2]杨小微.对标2035:学校教育现代化推进的方向与路径[J].人民教育,2020(3/4):17.

[3]陈静静.学习共同体:走向深度学习[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12.

[4]佐藤学.学校见闻录:学习共同体的实践[M].钟启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206.

(浙江省嘉善县吴镇教育集团泗洲小学   314100)

猜你喜欢

义务教育互联网
税费改革与我国义务教育财政体制改革研究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背景下教师资源配置研究的三重解读
信息技术走进山区教育,揭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篇章
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问题研究
“互联网+”环境之下的著作权保护
“互联网+”对传统图书出版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