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诗意境还原策略探析

2021-08-10罗艳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21年8期
关键词:稚子王冕王昌龄

罗艳

古诗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由于古诗的创作年代久远,学生学习时往往存在隔膜。还原古诗的意境,是拉近学生与古诗之间距离的良方。

一、借声音造型还原意境

“声音造型”是指能传递某种特定情绪、具有相当辨识度的声音形象。诵读不同的古诗,往往需要不同的声音造型,或悲壮,或亲切,或典雅,或欢乐……在为《江雪》做声音造型时,笔者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

方法一:教师抓住“千山”“万径”两个意象进行范读,读时声音拖长,并辅以手势,让学生感受到“千山”“万径”之广袤,与“孤舟”“独钓”形成对比,孤独之感油然而生。

方法二:《江雪》押入声韵。“千山鸟飞绝”中“绝”是入声,“万径人踪灭”中“灭”也是入声。“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写出了孤独,写出了寂寞,写出了寒冷。如今,在部分方言中还保留着入声,入声发音短促,听起来显得感情激越。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聆听叶嘉莹先生的吟诵,感受声音造型,也鼓励学生尝试用方言读一读《江雪》,还原意境。

将诗人的内心世界通过声音表现出来,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

二、借知人论世还原意境

读诗就是读人。诗歌的写作风格、内容、情感都蕴含了诗人的心声。如果不了解诗人的性情品格,对诗歌的理解就可能不够深刻。以《墨梅》为例。

师:王安石曾咏梅,“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咏的是梅之清香。

生:老师,我还知道诗人卢钺也赞美过梅花的清香。“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师:是的。那墨梅的香气,你感受到了吗?

生:它有一股清气。

师:为何不用“香气”?

生:它的香味很淡,清爽宜人。

生:我觉得,王安石和卢钺所说的香是诗人闻到的,而墨梅的香是用心感受到的。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知道墨梅其实是“画中梅”。这香味又是从何而来呢?

生:我觉得这里的“清气”不是梅花散发出来的,而是诗人王冕的。

师:的确,“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其实是王冕的人生写照。

(出示王冕的资料)

生:读了王冕的资料,我知道这里的“清气”是指王冕淡泊名利的高洁形象。

师:是啊,梅花再香,也不可能充盈整个天地,可人的高洁却能流传千古,香满乾坤。

《墨梅》一课中,理解“淡墨痕”“清气”是一个学习难点。“淡”表面指画中梅的颜色,实则指诗人的“淡泊”,“清气”更是体现诗人的清高。出示王冕的资料,为的是还原诗的意境,让学生了解诗人,走近诗人。

三、借创作背景还原意境

诗歌的主旨不仅与诗人的性格特点有关,还与诗人的人生经历密切关联。因此,还原诗歌的创作背景,有助于还原诗歌的意境。以《芙蓉楼送辛渐》为例。

师:这首诗一半写景,一半写王昌龄临别时对辛渐的叮咛。他叮咛什么?

生: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冰心”“玉壶”的典故,体会诗人清廉正直、洁身自好的品格)

师:这是一首送别诗。王昌龄既没有明确表示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也没有请辛渐给洛阳亲友捎去问候,只强调自己“一片冰心在玉壶”。这是为什么呢?

(出示古诗创作背景:王昌龄在朝廷为官,为人刚正不阿,却遭奸佞小人诋毁诬陷,被贬至岭南,之后遇赦北还,任江宁丞)

师:听到王昌龄被贬,一般人可能會想些什么?

生:可能会觉得王昌龄贪赃枉法,人品有问题。

师:当洛阳的亲友看到辛渐,最有可能问的是什么?

生:王昌龄是犯了什么罪才会被贬至岭南?

师:是啊,一般人都会这么认为,所以王昌龄才会一再强调“一片冰心在玉壶”,证明自己的清白廉洁。

《芙蓉楼送辛渐》是一首送别诗,但诗人王昌龄不写惜别之情,却一直强调自己的洁身自好。这份背景资料,是学生理解“以诗言志”的支点,让学生从文字表层走进诗歌的意境。

四、借生活体验还原意境

教育必须观照生活、回归生活和指导生活。教学中,教师要勾连学生的生活,链接古今,让儿童自然而然地与诗产生共鸣。以《稚子弄冰》为例,诗中孩子弄冰的场景充满了乐趣。鉴于冬天放置在室外的水盆因天寒而结冰的现象屡见不鲜,教师可展开如下教学。

师:同学们,诗题中的“弄”是什么意思呢?

生:玩。

师:是的,那诗人为何不用“玩”,而用“弄”呢?细心的孩子可以发现,“弄”字上面是“王”,而“王”往往与玉有关,所以“弄”原指双手玩赏玉器。

生:老师,我觉得冰和玉一样,非常漂亮,所以诗人用“弄”。

生:老师,我从“弄”字感受到稚子很喜欢冰。

师:说得真好!让我们走进诗中去看看稚子是怎样弄冰的。

(生交流:脱晓冰、穿彩丝、敲玉磬)

师:你经历过“脱晓冰”吗?一觉醒来,发现屋檐下挂着长长的冰凌,脸盆中的水结上了冰,你的心情怎样?又会怎么做呢?

生:看到冰时,特别兴奋,我把屋檐下的冰凌取下当成剑,握了一会儿,冷得受不了了就换一只手,而且我还不敢握得太紧,怕它化得太快。

生:我的心情也和他一样。早上发现脸盆里的水结冰了,我想把它剜下来,但有时冰很薄,所以我得小心翼翼的,生怕弄碎了。

师:兴奋、小心翼翼,我相信诗中稚子的感受也和你一样。你能结合自己的经历,加上联想,说说“脱晓冰”的场景吗?

由于教学唤醒了儿童的生活经历,在还原“稚子金盆脱晓冰”时,学生的想象力被充分激发,他们深刻感受到古诗的魅力。

五、借主题诗群还原意境

诗歌主题丰富。同类主题的诗蕴含的情感有许多相似之处。教学古诗时,可将同一类诗组成“诗群”,以便加深学生对此类诗的认识。以《题临安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的整合课为例。

首先,教师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初知两首古诗的意思。其次,通过比较,让学生发现两首诗中皆有写景的句子——“山外青山楼外楼”“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也都写到了人——“游人”“遗民”,还知道林升与陆游皆为南宋诗人。教师相机引入有关南宋的资料,让学生了解史实,把握诗歌的情绪基调。再次,引导学生抓“胡尘”“泪尽”之意象,体味遗民之苦——金兵横行,国破家亡,生灵涂炭;聚焦“南望王师又一年”,知晓诗人写这首诗的时候,中原已经沦陷整整65年。在此基础上,教师借问题“那些令人心凉的南宋王师又在哪里”,将学生引向《题临安邸》。随后,学生明了醉生梦死的“游人”便是遗民翘首以盼的“王师”,心中的愤慨油然而生。他们也进一步理解了“醉”的深意——醉生梦死、纸醉金迷。最后,教师引入陆游的《示儿》。此诗乃陆游的绝笔诗,诗首便是一个“死”字。古人忌讳“死”字,常以委婉之词代之。但是诗人却直言不讳,可见他早已把生死看淡。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看破生死的人,却心心念念地期盼着九州大同。诗人的情感也由原先的愤慨走向无奈。

在古诗教学过程中,运用还原的教学策略,可让学生最大程度地接近诗人的灵魂,对诗歌产生认同与共鸣,进而培养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周啸天.唐诗鉴赏辞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8.

[2]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唐诗三百首详析[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

[3]叶嘉莹.爱上古诗词的九堂课[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4]李笋.对话经典诗文  践行文化自信:“情意语文”视角下诗歌微课程开发浅探[J].语文教学通讯·C刊,2020(3):64-66.

(浙江省丽水市遂昌县妙高小学  323300)

猜你喜欢

稚子王冕王昌龄
蓬头稚子学垂纶
王冕画荷花
驰骋边疆的王昌龄
接连被贬的“九品”芝麻官
爱国情怀永流传
录元·王冕《墨梅》(草书)
《王冕学画》中的两个“像”
小儿垂钓
出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