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生活 走向心灵
2021-08-10陆友松
陆友松
【摘 要】作文的教学重在实践,重在让学生带着自己的体验与感受走进语言文字。作文课的成功在于能否拨动学生情感的心弦,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受,有了真切的体验,再加上好的语言积累,文章便一气呵成。不管是成人还是孩子,真正激发他们表达欲望的原点来源于他们内心的感受,所谓“情动而辞发”。
【关键词】感受作文;语言积累;情感体验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93-2099(2021)17-0147-02
【Abstract】The teaching of composition focuses on practice, and focuses on letting students enter the language with their own experience and feelings. The success of the composition class lies in whether it can touch the emotional heartstrings of the students, make the students feel cordial, have a real experience, coupled with good language accumulation, the article will be completed in one go. Regardless of whether it is an adult or a child, the origin that really motivates them to express their desires comes from their inner feelings, the so-called "resignation of emotion".
【Keywords】Feeling composition; Language accumulation; Emotional experience
理想速写:一直以来,作文教学都在寻求着自己的突破。回归真实,回归儿童本身,用真实的体验写真实的事情;回归生活,回归儿童世界,用儿童的语言描写儿童的故事与生活。渐渐地,我们找到了作文教学的方向,我们意识到作文的教学就是生活的再现,就是要引领我们的学生走向生活,它既是作文教学的基本目标,更是作文教学的最高境界。对于儿童,对于一个刚刚学写文章的小学生来说,要如何走向生活,又要走向什么样的生活?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能给学生一个支点,一个能够到达生活彼岸的支点。我把它叫作“走向心灵”。无论真善美,无论假丑恶,只要是能触及学生心灵的,哪怕是一瞬间,它都会迸发出色彩缤纷的光亮。
在初备这篇习作时,我们提出了课上组织一次活动的设想,试教后感觉这样的活动很是突然,学生只是在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经历了一次“简单”的活动,更何况那些扮演盲人、残疾人的孩子,他们又怎能在短短的几分钟内深刻体验到那种盲人向往光明、残疾人追求健康的内心世界?第一方案被推翻后,我们又提出让对方(借班上课)的教师帮助组织这样的活动,帮助了解活动后学生的感受和体验,甚至我们还打算派学校的教师预先去要授课的班级,精心策划几个有趣的或者是有益的活动。但这样做的弊端很多,兴师动众不说,这样的公开课能让听课教师师得到什么?还有这不是典型的为了作文而作文吗?第二次设想宣告失败。
这样的路子行不通,怎么办?我们又回想到学生已有的生活积累,于是有人提出“读学生日记,唤醒学生记忆”的做法,但随即便又一次地被否定了。道理很简单,这样做只能满足少部分学生的需求,展示的或者唤醒的只是为数不多的学生。正当我们一筹莫展的时候,学生送来的新年贺卡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这次是借班上课,又恰逢新年将至,何不让我们的学生给徐州的同学送上一份新年的祝福呢?这不也是一次很好的体验活动吗?更重要的是这样的设想与我们所追求的教学理念是一致的。于是,一次能让学生好奇、兴奋、喜悦的教学愿景产生了,一条能让课堂自创情境的路子产生了。
教学设计:
一、赠送礼物,激情造境
1.赠送新年礼物。2.学生欣赏礼物。
二、师生互动,打开思路
1.当你听说远方的同学给你捎来新年礼物的时候,你是什么心情?2.这是一份什么样的礼物,你能给大家具体说说吗?3.收到这样一份别致的礼物,让你想到什么?
三、自由习作,吐露心曲
教师巡视,作个别指导。
四、例文引路,渗透方法
1.教师带给学生的礼物。(例文《护蛋》);2.这篇作文给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
五、交流收获,评点习作
附习作要求:组织一次体验活动,可以当一回盲人、聋哑人、残疾人,也可以做一天教师,当一回家,参加一次文体排练或社区活动……把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写出来,与大家交流。
备后反思:我们注意到中年段的习作要求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义是“情趣”和“真实”,诸如“乐于、自信、新奇、有趣、最深、最受感动、分享、快乐”等。实质上,高年段的作文教学也有这样的含义和导向。所以,我们认为小学作文教学的着力点应该是习作情趣的激发以及真情实感的表达。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方法的选择,都应该有助于这种学习情景的创生。那么,在教学设计中如何渗透这样的理念?这里仅截取第二个环节简单说明。我们注意看,第二个环节中,教师抛出的第一个问题是“当你听说远方的同学给你捎来新年礼物的时候,你是什么心情?”或者惊奇,或者意外,或者兴奋,或者由物及它。其实,这些不都是情趣的来源与产生吗?“这又是一份什么样的礼物,你能给大家具体说说吗?”学生的情趣随着对所赠送礼物的进一步了解而渐渐浓烈,并在心间慢慢升腾。一句句祝福,一声声问候,一份份纯洁的情谊,无论是谁,都要沉浸在这美好的世界里了。同样,学生在真实的經历后,必定要激荡他们早就深藏心中的情感之湖,并“一发不可收拾”!这时再来问“收到这样一份别致的礼物,让你想到什么?”可以想象学生的思绪无边,学生的情感真挚。
此外,我们还想说,作文的教学重在实践,重在让学生带着自己的体验与感受走进语言文字。整堂课中,我们给学生安排写的时间大约20分钟(其实远远不够),我们想通过这堂简单的作文教学告诉教师们,作文课更需展示的是我们的学生,教师应该也必须把自己从喋喋不休的讲解中解放出来,真正要做到的是参与、引领、鼓励和分享。
专家点评:于永正(著名语文教育家):丁平老师在徐州执教了一节作文课,嘱我做评。想了半天,也不知道该为这节课起个什么名字,实在憋不出来了,只好权且称之为“感受作文”。
丁平老师这节课的价值就在于他告诉了我们“积累感受”的重要性,会感受的人,有了感受的人,才能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观察,不能让学生只看、只听,还要引导学生发现事物的真善美、假丑恶,知道美在哪里,丑在哪里。发现的过程即感受的过程,教师要在不断读书、学习、探究的过程中,在不断观察、体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以及爱人的思想感情。没有感受是写不出文章的,大人、小孩概莫能外。
在课堂上,丁老师的“引导者”角色担当得特别出色。在他的引导下,学生的说和写完全成了一种“内需”。这与他的周密“预设”是分不开的。可惜,大会给丁老师的时间少了,如果再多给10分钟,学生的作文会全部完成,而且一定写得很精彩。一直以来,作文教学都在寻求自己的突破。如何上出简单有功的作文课?丁平老师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尝试。第一,让孩子感动起来——不管是成人还是孩子,真正激发他们表达欲望的原点来源于他们内心的感动,所谓“情动而辞发”。其次,让孩子的笔尽快“动”起来——简洁的教学流程,将习作指导不着痕迹地渗透到与学生的平实的对话中,留给学生的是大块的自由习作的时间。最后,让孩子把精彩读出来——孩子在读的过程中,教师更多的是欣赏。这样,学生收获的不仅是喜悦,还有自信。
参考文献:
[1]于永正,于永正文集[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 李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