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配体CuFe@MOFs材料为前驱体的催化剂的组分调控对CO2加氢制C2+醇性能的影响

2021-08-10温月丽范鹤鸣宋镕鹏张维中

无机化学学报 2021年8期
关键词:低价配体选择性

张 倩 温月丽*, 王 斌 范鹤鸣 杨 晨 宋镕鹏 张维中 黄 伟*,,3

(1太原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太原 030024)

(2省部共建煤基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太原 030024)

(3山西太原理工煤转化技术工程有限公司,太原 030024)

0 引言

人类对化石燃料的过度依赖不仅导致能源短缺,还引发了因CO2过度排放所带来的一系列环境问题[1-2]。CO2减量化、资源化利用已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3-4]。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召开的联合国大会上也倡导通过“人工碳汇”实现“碳中和”目标。

CO2催化加氢转化为燃料或其它高附加值化学品,是固定化、资源化利用CO2的经济有效的途径,可以实现“资源—CO2—资源”的可持续循环利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5-7]。相比于甲醇,加氢产物中的C2+醇合成需要同时控制CO2还原和碳链的增长[8-9],更具有挑战性。

当前制约CO2加氢合成C2+醇工业化的因素主要是催化剂催化效率低、寿命短、稳定性差等问题。在催化剂的研究中,改性费托催化剂[10-11]因原料易得、价格低廉颇受关注。其中,相比于稳定性差、醇选择性低的CuCo催化剂,CuFe双组分催化剂更具催化优势,因为其中的Fe可以同时催化逆水煤气变换(RWGS)和费托合成(FTS)反应[12],Cu 既能活化 H2又对CO非解离插入具有活性。然而,铜活性组分在高温加氢条件下容易发生迁移,引起颗粒团聚、烧结[7],导致催化剂活性和稳定性差[13],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CuFe基催化剂的应用。目前的研究均集中于引入载体或助剂以期提高金属的分散性、相互作用、酸碱性进而提高其催化性能[14-16],而载体、助剂的使用不仅提高了成本也增加了实验的难度和不可控因素。

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meta1-organic frame-works,MOFs)是以金属离子或金属簇作节点、以有机配体作连接体,通过两者间某一种或多种作用力组装成的周期性多孔结构[17]。这种结构可以将活性金属均匀分散[18],焙烧后有效地防止了活性组分的烧结团聚,同时配体也会对双活性位点的协同作用、催化剂表面酸碱性调节[19]产生一定作用。因此本课题组前期尝试了引入MOFs结构来改善催化剂的稳定性和C2+醇产物选择性,研究发现,配体在氮气气氛焙烧后可得到均匀分散的低价金属氧化物或碳化物,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活性金属的烧结,但由于制备方法是将Cu浸渍到MIL-88B(Fe)结构中,没有实现2种活性金属均固定在MOFs骨架中。为了进一步将2种活性金属同时固定在MOFs材料骨架,并引入碱性配体来提高CO2的活化性能,探索MOFs材料配体组成及比例对催化剂表面活性物种分布以及其在CO2加氢制C2+醇反应中的活性关联和制约机制,我们以硝酸铜、硝酸铁为金属源,尝试通过在MIL-88B(Fe)前驱体制备过程中引入第二种配体对氨基苯甲酸(p-ABA),并通过改变对苯二甲酸(PTA)和对氨基苯甲酸的比例来调控催化剂表面Fe物种的组成,进而考察表面组成与催化活性间的关联因素。

1 实验部分

1.1 实验原料

硝酸铜(Cu(NO3)2·3H2O)、硝 酸 铁 (Fe(NO3)3·9H2O)、无水氢氧化钠(NaOH)、N,N-二甲基甲酰胺(DMF)购自天津市科密欧化学试剂有限公司;甲醇购自天津市汇杭化工科技有限公司;PTA、p-ABA购自美国Sigma-A1drich公司;蒸馏水(DI)购自太原理工大学中试基地(pH≈7);石英砂(SiO2)购自天津化学试剂三厂,以上试剂均为分析纯。H2(纯度不低于99.99%)、CO2(纯度不低于 99.99%)、N2(纯度不低于99.99%)购自太原市福江特种气体有限公司。

1.2 仪器设备

合成中所用仪器有:FA2003型电子天平(天津天马仪器厂)、DF-101S型磁力水浴锅(天津工兴电器厂)、BT100K型蠕动泵(河北保定创锐有限公司)、FYF2008型水热釜(上海志泽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101-1型电热鼓风干燥箱(北京科伟永兴仪器有限公司)、TG16-WS型台式高速离心机(湖南湘仪实验室仪器开发有限公司)、SK2-4-2Q型管式炉(天津市天有利电炉有限责任公司)、DF-4A型压片机(天津港东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1.3 催化剂制备

将20.20 g Fe(NO3)3·9H2O、8.31 g PTA和一定量p-ABA分别溶于DMF溶液中,待分散均匀后将2种溶液混合搅拌30 min,用蠕动泵滴加到20 mL NaOH(4 mo1·L−1)溶液中,滴加完毕后溶液在室温下搅拌30 min,然后转移到100 mL内衬为聚四氟乙烯的反应釜中,100℃下水热反应24 h。冷却至室温,去掉上层清液后,依次用DMF、甲醇溶液洗涤、离心3次。将固体分离物放置烘箱在60℃干燥12 h。将所得固体(Fe基MOFs)缓慢分散到250 mL Cu(NO3)2·3H2O的甲醇溶液(mCu(NO3)2⋅3H2O∶mFe-MOF=0.15)中,室温下搅拌24 h,然后升温至90℃搅拌蒸干,继续于烘箱中60℃下干燥12 h后,在管式炉氮气气氛下650℃焙烧4 h,制得Cm∶n催化剂,m∶n为PTA和p-ABA的物质的量之比。

1.4 材料表征

X射线衍射(XRD)测试在DX-2700型X射线衍射仪(丹东方圆)上进行,采用Cu靶Kα射线(λ=0.154 184 nm),工作电流为30 mA,电压40 kV,扫描范围5°~85°,扫描速率8(°)·min−1。

H2程序升温还原(H2-TPR)测试在TP-500型吸附仪(天津先权)上进行。将50 mg催化剂升温至150℃,用氦气吹扫30 min,再降温至50℃,切换为体积分数为5% H2-95% N2的还原气吸附30 min,然后以10℃·min−1速率升温至800℃进行程序升温还原,用热导检测器(TCD)检验耗氢量。

N2吸附−脱附表征在QDS-30型物理吸附仪(美国康塔)上进行。将催化剂造粒后在真空200℃下预处理4 h,然后在液氮中采用N2吸附法测定,比表面积采用 BET(Brunauer-Emmett-Te11er)法计算,孔容、孔径采用 BJH(Barret-Joyner-Ha1enda)法计算。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测试在Quanta 400 FEG型场发射电子显微镜上进行,加速电压为20 kV,采用能量分布面扫描分析(EDS-mapping)来分析元素的分散性。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测试在ESCALAB 250型光谱仪(赛默飞世尔科技公司)上进行,A1 Kα为辐射源(hν=1 486.6 eV,12.5 kV,16 mA),真空度为p=8×10−10Pa,以结合能为 284.8 eV 的 C1s为标准进行校正。

1.5 催化剂活性评价

2 结果与讨论

2.1 结构分析

图1为制备的催化剂的XRD图。由图1a可知反应前所有催化剂均出现Fe0(PDF No.87-0721)、Cu0(PDF No.02-1225)、Fe3O4(PDF No.89-2355)、FeO(PDF No.89-0687)的特征衍射峰,但其结晶度存在差异;结合图1b发现随着p-ABA比例的增大,Fe3O4衍射峰减弱,FeO衍射峰增强,说明p-ABA的加入有利于低价态铁的形成;由图1c可知反应后催化剂物相除Cu0、Fe3O4外,在 2θ=41.2°、44.1°、47.3°位置处出现Fe5C2(PDF No.51-0997)物种的特征衍射峰;2θ=38.2°、41.1°、43.6°处出现Fe3N(PDF No.83-0877)物种的特征衍射峰,说明催化剂在反应过程中Fe物相发生了变化[20]。比例为5∶2时低价 Fe3O4、Fe5C2物种的衍射峰最强,说明这种状态下低价态铁含量最多。

图1 制备的催化剂的XRD图:(a)反应前;(b)局部放大;(c)反应后Fig.1 XRD patterns of as-prepared cata1ysts:(a)before reaction;(b)partia1 en1arged drawing;(c)after reaction

根据Scherrer公式计算了催化剂反应前后的Cu0晶粒尺寸(表1)。由表可知,反应后颗粒尺寸发生不同程度的减小,说明催化剂结构对Cu物种有较好的分散性,反应过程中没有发生团聚,而小尺寸铜晶粒拥有比较多的开放位面和边缘缺陷位点,有利于和关键反应中间产物的结合[21],促进反应的进行。

表1 制备的催化剂中Cu0晶粒尺寸Table 1 Crystal size of Cu0in as-prepared catalysts

2.2 N2吸附-脱附分析

图2为制备的催化剂反应前(a、b)后(c、d)的N2吸附−脱附等温线和孔径分布图。根据IUPAC分类,反应前后催化剂均为Ⅳ型等温线,说明催化剂在反应过程中结构没有发生变化,属于典型的介孔材料。低压区(p/p0<0.4)样品的N2吸附量逐渐增加,属于物理吸附;高压区(p/p0>0.4)出现H3型回滞环,说明没有出现限制性吸附[23]。由孔径分布图可知反应前后催化剂孔结构丰富,2~32 nm范围的孔同时存在,2~7 nm孔分布较均匀,3~4 nm孔最多,并且p-ABA用量的改变不会对其结构产生明显影响。

图2 制备的催化剂反应前(a、b)后(c、d)的N2吸附−脱附等温线和孔径分布图Fig.2 N2-adsorption-desorption isotherms and pore size distribution curves of as-prepared cata1ysts before(a,b)and after(c,d)reaction

表2列出了催化剂反应前后的织构参数,随着p-ABA的增加,反应前(后)各催化剂之间比表面积、孔容、孔径差异较小,说明p-ABA用量对催化剂结构性质影响较小;相比于反应前,反应后催化剂比表面积发生不同程度的减小,孔容、孔径变化较不明显,可能是反应过程中轻微积碳所致。C5∶2催化剂反应后比表面积、孔容偏大,晶粒尺寸偏小,结合SEM、EDS-Mapping分析结果可推测,此催化剂中活性组分分散均匀,没有严重的烧结、团聚现象发生,结合活性数据,这可能是其催化活性较高的原因之一。

表2 制备的催化剂反应前后的织构性质Table 2 Texture parameters of as-prepared catalysts before and after reaction

2.3 H2-TPR分析

为了进一步研究催化剂原位活化后的活性物种组成,对焙烧后催化剂进行了H2-TPR表征(图3)。可见催化剂均在190~250℃和250~650℃范围内出现2个主要的还原峰,分别归属于Cu物种(Cu2+→Cu0)、Fe物 种 (Fe3O4→FeO→Fe)的 还 原[20,22],随 着p-ABA比例的增大,Cu物种还原峰向低温发生偏移,Fe物种还原峰向高温发生移动。第一个峰的出现说明催化剂中还存在铜的氧化物,由于其含量低或者分散性较好,XRD中没有出现对应的特征衍射峰;目前关于Fe3O4、FeO的还原温度没有明确的界定,所以第二个峰归属于低价态铁的还原。H2-TPR、XRD表征结果结合二氧化碳加氢反应条件可知,催化剂在反应前经氢、氮混合气350℃还原后,真正的活性组分为Cu0、Fe3O4以及以低价态形式存在的Fe物种。

图3 制备的催化剂的H2-TPR曲线Fig.3 H2-TPR profi1es of as-prepared cata1ysts

2.4 SEM分析

为了清晰地看到催化剂表面形貌及各元素分布,对 C5∶2催化剂(反应后)做了 SEM 和 EDS-Mapping表征。如图4所示,从图a中可以看到催化剂出现均匀的片层状结构,堆叠形成丰富的孔道,结合图2b孔径分布结果可知,这可能是催化剂同时存在2~30 nm尺寸范围孔道的原因。增大放大倍数(图4b和4c),出现梭形杆状结构,这些结构更有利于活性位点的暴露,促进催化剂与原料气体充分接触。图4e(Cu)、4f(Fe)、4g(O)为 EDS-mapping元素分布图,可以看出Cu、Fe、O元素均匀分散,进一步证明了配体的引入有利于Cu、Fe组分的分散和相互作用,同时也有利于活性组分的暴露,增大与反应气的接触几率,促进催化反应的进行。

图4 催化剂C5∶2的SEM图 (a~d)和Cu、Fe、O元素分布 (e~g)Fig.4 SEM images(a~d)and e1ement distribution(e~g)of C5∶2cata1yst

2.5 XPS分析

应用XPS对催化剂反应后的组成、金属价态进行了分析。表3为催化剂各元素表面含量,除C、O、Cu、Fe主要元素外,还有微量N元素,与XRD表征结果中Fe3N物种衍射峰的出现一致。由于该系列催化剂在制备过程中配体用量较多,热解条件下分解产生的C富集于表面,导致其原子占比多达52.38%以上;随着p-ABA用量的增加,Cu、Fe金属原子占比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火山型趋势,配体比例为5∶2时Cu、Fe位点暴露最多,分别为2.38%、3.29%,这也是C5∶2催化剂活性较好的原因之一;N元素含量随p-ABA 比例增大逐渐增多,nPTA∶np-ABA=5∶2 时达到0.77%,进一步增大用量其N元素含量变化较不明显,从活性金属表面含量和经济成本两方面考虑,配体PTA、p-ABA的最佳比例为5∶2。有文献指出Fe0[24]、Fe5C2[25-26]有利于碳链增长,Fe2+有利于 H2解离,为了探究催化剂表面Fe活性物种的存在形式,关联配体组成及配比与活性物种分布及催化剂活性间的关系,图5对反应后Fe2p XPS(a)及其分峰拟合谱图(b)进行了分析。图5a中该系列催化剂在结合能为724.4、711.2 eV处出现2个峰,并且其自旋轨道耦合(ΔE)为13.2 eV,这些特征参数对应于Fe3O4物种中的Fe3+和Fe2+[27];在718.2 eV附近没有出现卫星峰,说明反应后催化剂中不存在Fe2O3[28],与 XRD表征结果相一致,表明Fe被还原为低价态物种。为了计算不同形式的Fe含量,对Fe2p进行了分峰拟合,结合能712.5、710.7、707.5 eV处的峰分别归属于Fe3+、Fe2+、Fe0或Fe5C2[29-31],从计算结果(表 4)可以发现随着p-ABA用量的增加,Fe3+占比先减小后增大,Fe2+及低价态铁(Fe2+、Fe0和 Fe5C2总和)占比先增大后减小,nPTA∶np-ABA=5∶2 时低价态铁的原子占比最大,为71.27%,说明催化剂C5∶2中Fe主要以低价形式存在,与XRD表征结果(图1b)一致。结合活性数据发现,低价态Fe含量高有利于醇类尤其是C2+醇的生成,这与本课题组前期的研究结果相一致[32]。同时通过对C1s XPS谱图(图6)的分析发现,反应后催化剂均出现4个峰,结合能位于289.5 eV的峰归属于C=O键,285.6 eV处的峰归属于C—C键,低结合能284.8、284.1 eV处的峰分别归属于表面无定形碳物种和 FeCx物种[33-34],结合 XRD、Fe2p XPS 结果可知,FeCx物种在催化剂中主要以Fe5C2形式存在。

表3 基于XPS的所制备催化剂中各元素组成及含量Table 3 Elemental analysis results of as-prepared catalysts derived from XPS

图5 制备的催化剂反应后的Fe2p XPS谱图Fig.5 Fe2p XPS spectra of as-prepared cata1ysts after reaction

表4 制备的催化剂反应后样品表面Fe物种组成及占比Table 4 Composition and proportion of Fe species in the surface of as-prepared catalysts after reaction

图6 制备的催化剂反应后的C1s XPS谱图Fig.6 C1s XPS spectra of as-prepared cata1ysts after reaction

2.6 催化剂活性分析

表5列出了制备的催化剂用于CO2加氢反应的活性评价数据。可见,反应产物以CO、烃类为主,约占总产物的70.0%。随着p-ABA用量的增加,CO2转化率不断增大,说明氮掺杂有利于促进CO2的吸附、活化,可能是由于掺杂的N会与活性金属、CO2发生相互作用,从而降低CO2解离的活化能[35-36];同时CO选择性先减小后增大,总醇选择性先增大后减小,与低价态铁的含量的变化趋势(表4)一致,当配体PTA和p-ABA的比为5∶2时,催化剂表面低价态铁含量最高,总醇(ROH)选择性最大,CO选择性最小,说明低价态铁的存在能够抑制RWGS反应,有利于反应向生成醇的方向进行,此时C2+醇(C2+OH)的时空收率(STY)达到峰值45.49 mg·mL−1·h−1。

表5 制备的催化剂的催化性能Table 5 Catalytic performance of as-prepared catalysts

表6展示了产物中各种醇的选择性及在总醇中的分布。由表可以看出,随着p-ABA用量的增加,甲醇、丙醇选择性相对较小且呈现波动式变化,说明氮含量的变化对其没有明显作用规律;而此时乙醇选择性先增大后减小,与总醇选择性变化趋势保持一致。根据各类醇在总醇中的分布可知,产物醇中主要以乙醇为主,可能归因于催化剂结构的限域作用,当最可几孔径为3~4 nm时,乙醇的物质的量分数最高,而较大的孔径则倾向于生成乙醇偶联产物丁醇。随着p-ABA用量的增加,丁醇选择性明显变大,当2种配体的比例为5∶7时最大,此时Fe5C2占比最多,Fe5C2被认为能促进C—C偶联,有利于碳链增长[25,37-38],这可能是丁醇选择性增大的原因。

表6 制备的催化剂催化作用下醇产物中各类醇分布Table 6 Alcohol distributions in total alcohol catalyzed by as-prepared catalysts

在总醇中,甲醇的物质的量分数较低,C2+醇总物质的量分数都达到了92.0%以上,其中乙醇占主要部分。图7对低价态铁占比与总醇选择性(a)、低价态铁占比与C2+醇选择性(b)进行了线性拟合,R2分别达到0.999 8、0.998 8,呈现较好的相关性,说明低价态铁有利于CO2加氢合成C2+醇,关于其反应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综上所述,分散性较优的催化剂结构有利于低价态铁的形成,进而促进了CO2加氢制C2+醇,2种配体比例为5∶2时低价态铁占比最高,催化效果最佳,CO2转化率为8.80%,总醇选择性为31.52%,其中C2+醇物质的量分数达到94.70%。表7对不同CuFe基催化剂用于CO2加氢制C2+醇的催化性能进行了对比,可以发现与多组分催化剂相比,以MOFs为前驱体制备的CuFe双组分催化剂用于CO2加氢制C2+醇时,催化性能较优,反应条件相对温和,GHSV较高,产物醇中C2+醇物质的量分数较高。

图7 低价态铁含量与总醇选择性(a)及C2+醇选择性(b)关系图Fig.7 Re1ationships between content of 1ow-va1ence iron and se1ectivity of ROH(a)and C2+OH(b)

表7 CuFe催化剂用于CO2加氢制C2+醇的催化性能Table 7 Catalytic performance of CuFe catalyst for CO2hydrogenation to C2+alcohol

3 结论

以双配体CuFe@MOFs材料为前驱体制备的催化剂用于CO2加氢制C2+醇,通过实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SEM、EDS-mapping表征发现,采用水热浸渍法、氮气焙烧气氛制备的CuFe基催化剂活性组分分散均匀,避免了高温加氢条件下Cu组分团聚、烧结现象的发生。

(2)由XPS数据可知,调节2种配体(对苯二甲酸、对氨基苯甲酸)的比例可以调控催化剂中低价态铁的分布,进而对CO2加氢合成C2+醇的催化性能产生影响。当对苯二甲酸和对氨基苯甲酸比例为5∶2时,催化剂中低价态铁占比最高,对C2+醇的生成最有利。

(3)铜铁组分良好的分散性是合成醇的关键,低价态铁的存在对反应产物的碳链增长起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低价配体选择性
低价≠实惠 吃喝玩乐购,切记避开这些“坑”
含季铵盐的芳酰腙配体的铜 (Ⅱ)配合物的合成和表征:体外DNA键合和核酸酶活性
选择性听力
A practical approach to (2R,3R)-2,3- dimethoxy-1,1,4,4-tetraphenyl-1,4-diol
基于4-(1-咪唑基)苯甲酸配体构筑的一个单一配体和两个混和配体配位聚合物的结构与性质
为什么高价总能打败低价?
复合肥低价促销是否会成常态
质量难保 只能靠低价?--长安乘用车
选择性Bcl-2抑制剂ABT-199对乳腺癌细胞MDA-MB-231的放疗增敏作用
选择性执法的成因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