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功能不全患者行早期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
2021-08-10陈庆栋孔保国
陈庆栋,孔保国
(1.淄博化建老年病医院内科,山东淄博 255438;2.北大医疗鲁中医院急诊科,山东淄博 255400)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一种急性缺血性心脏疾病,多由冠状动脉突然闭塞,造成心肌缺血缺氧性坏死所致。 AMI 如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心肌再灌注治疗,梗死面积进一步增加可导致心功能不全,使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降,并给其生命健康带来严重威胁。 以往临床治疗AMI 以对症治疗为主, 虽能够有效改善症状,但难以完全控制致病因素,在促进心功能康复方面尚存不足[1-2]。相关研究表明,康复治疗在AMI 治疗中占据重要地位,及早开展有效的康复治疗对加快患者恢复及降低疾病复发风险的意义重大[3]。基于此,该研究选取淄博化建老年病医院2019 年9 月—2021年2 月收治的AMI 合并心功能不全患者74 例为研究对象,通过分组对照,探讨早期康复治疗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淄博化建老年病医院收治的74 例AMI 合并心功能不全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符合《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4]中AMI 的相关诊断标准,并根据病史、临床症状,N 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心脏彩超等确诊心功能不全;生命体征平稳,能够配合完成该研究;患者及其家属均对本研究知悉,且已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精神异常;合并重要脏器器质性病变;合并血液疾病或恶性肿瘤。 该研究已通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按随机数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每组37 例。观察组中男 20 例,女 17 例;年龄 33~72 岁,平均(51.05±1.73)岁;梗死部位:前壁 16 例,下壁 12 例,后壁 9 例;心功能:Ⅰ级 14 例,Ⅱ级 13 例,Ⅲ级 10 例。 对照组中男21 例,女 16 例;年龄 32~72 岁,平均(51.07±1.75)岁;梗死部位:前壁16 例,下壁13 例,后壁8 例;心功能:Ⅰ级14 例,Ⅱ级14 例,Ⅲ级9 例。比较两组的各项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治疗:给予患者抗凝剂、利尿剂及抗血小板聚集、扩张冠状动脉、促进心肌供血供氧、调脂、稳定斑块等药物治疗;对符合早期溶栓指标者开展静脉溶栓治疗;待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嘱其绝对卧床静养1 周,之后根据其病情恢复情况,逐渐开始床上功能活动及下床活动。 持续治疗1 个月。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早期康复治疗:待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嘱其卧床静养1~2 d,并指导家属协助患者进行床上肢体被动活动;第3 天,护理人员协助患者进行被动坐位训练,5~10 min/次,1~2 次/d; 第 4天,在被动坐位训练的基础上,指导患者进行肢体的主动活动,活动强度以其能够耐受为宜;第5 天,指导患者进行主动床上坐位训练, 并进行主动肢体活动,10~15 min/次,2~3 次/d;第 6~9 天,指导患者从床上坐位转移至床边坐位及床边站立,5~10 min/次,2~3 次/d;第10~14 天,指导患者从床边站立过渡至床边行走,1~3 min/次,2 次/d;第 15~20 天,指导患者在病区走廊进行步行训练,步行距离50~300 m;第21~27 天,增加步行训练强度,步行300~500 m,并开展上下楼梯训练,2 次/d, 训练强度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宜;第28 天起,根据患者自身耐受情况适当增加训练强度,延长训练时间。上述训练开展过程中,应由护理人员或家属从旁协助与保护,保障训练安全性。 持续治疗1 个月。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的心功能、康复情况、生活质量及心脏不良事件发生情况。(1)康复情况:包括卧床时间及住院时间。(2)心功能: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心功能指标水平,包括6 min 步行试验(6MWT)与左心室心脏射血分数(LVEF)。 (3)生活质量: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对患者进行评估,该量表共74 个条目,分为4 个维度(心理、躯体、社会功能及物质生活),采用5 级评分(1~5 分),各维度最终评分=(维度粗分-最低分)×100/满分,评分范围为0~100 分,评分越高则生活质量越好。 (4)心脏不良事件:治疗后随访3 个月,对比两组的心脏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包括心绞痛、AMI 复发等。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 χ2检验;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以()表示,采用 t 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康复情况对比
观察组的卧床时间、 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1。
表1 两组患者康复情况比较[(),d]
表1 两组患者康复情况比较[(),d]
组别 卧床时间 住院时间对照组(n=37)观察组(n=37)t 值P 值12.65±2.13 7.78±1.79 10.647 0.000 32.36±6.12 21.28±3.77 9.376 0.000
2.2 两组心功能对比
两组治疗前的6MWT 及LVEF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 6MWT 水平优于对照组,LVEF 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 2。
表2 两组患者心功能比较()
表2 两组患者心功能比较()
组别对照组(n=37)观察组(n=37)t 值P 值6MWT(m)治疗前 治疗后311.78±35.36 316.78±34.42 0.616 0.540 356.59±40.48 392.96±42.47 3.771 0.000 LVEF(%)治疗前 治疗后49.46±6.67 50.52±6.71 0.682 0.498 55.59±8.87 62.63±10.88 3.051 0.003
2.3 两组生活质量对比
两组治疗前的生活质量各维度指标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生活质量各维度指标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3。
表3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分]
表3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分]
组别对照组(n=37)观察组(n=37)t 值P 值心理治疗前 治疗后62.61±5.52 62.60±5.48 0.008 0.994 69.72±6.10 75.78±6.12 4.266 0.000躯体治疗前 治疗后65.68±5.60 65.77±5.59 0.069 0.945 72.74±6.68 78.79±6.75 3.875 0.000社会功能治疗前 治疗后64.63±5.15 64.59±5.25 0.033 0.974 73.78±6.71 77.79±6.95 2.525 0.014物质生活治疗前 治疗后66.62±5.23 67.10±5.44 0.387 0.700 74.79±6.95 79.93±7.12 3.142 0.002
2.4 两组心脏不良事件对比
观察组出现1 例心绞痛,1 例AMI 复发, 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为5.41%(2/37);对照组出现4 例心绞痛、4 例AMI 复发, 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9.63%(8/27), 观察组的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63,P=0.041)。
3 讨 论
AMI 是一种较为严重的急性冠脉综合征,会引起胸痛、急性循环功能障碍、休克等症状,伴心律不齐,并有血清心肌酶升高等改变, 甚至可引发心功能不全、心源性猝死等。 AMI 合并心功能不全者的病情较为复杂,预后较差,为保障患者生命安全应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疗[5-6]。
在AMI 的常规治疗中多要求患者在疾病早期以卧床静养为主,以减轻心脏负担,降低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促进心功能恢复[7-8]。 但长时间的卧床会导致机体血液循环减慢、肌力减退,影响心功能恢复,致使住院时间延长,不利于患者预后。该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治疗后心功能指标及生活质量各维度指标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早期康复治疗在AMI 合并心功能不全患者中具有较好的疗效。早期康复治疗是在患者身体与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尽早进行恰当的体能恢复训练。 该研究给予AMI合并心功能不全患者早期康复治疗,待其生命体征平稳后指导其循序渐进地开展床上肢体功能康复训练,能够加快血液流动速度,促进冠状动脉的侧枝循环建立,进而改善心肌血供,恢复心肌氧供平衡。 同时,循序渐进的康复训练能够增强心血管储备能力,有效预防冠状动脉硬化的发生,促进梗死心肌修复,改善心功能,有效预防心绞痛及AMI 复发,提升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AMI 合并心功能不全患者采用早期康复治疗, 能够缩短卧床与住院时间, 加快心功能恢复,降低心脏不良事件发生风险,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