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底生物电反馈治疗仪联合盆底肌锻炼对直肠癌保肛术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
2021-08-10李永贵
李永贵
(贵州省金沙县人民医院普外科,贵州金沙 551800)
直肠癌是原发于直肠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临床上较为常见,手术为首选治疗方式。目前,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直肠癌保肛术成功率不断提高,根治性切除类手术比例有所下降, 可有效避免造口痛苦,提高生活质量。然而直肠癌保肛术虽不及根治性切除类手术创伤大,但多数患者术后存在肛门、直肠障碍,出现大便异常、次数增多等症状,容易给患者带来负面情绪[1]。 因此,术后有效的康复治疗显得十分必要。盆底锻炼通过训练盆底肌的收缩力,提高患者盆底功能,但因患者依从性存在差异,整体效果欠佳[2]。 盆底生物电反馈治疗仪训练能够显示患者训练成果,根据反馈图示进行准确、有效的盆底肌锻炼,可提高训练成效。鉴于此,本研究选取2020 年3 月—2021 年6 月我院收治的82 例直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 分析盆底生物电反馈治疗仪联合盆底肌锻炼对直肠癌保肛术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收治的82 例直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41 例。 观察组中男25例,女 16 例;年龄 33~65 岁,平均年龄(52.75±4.34)岁;肿瘤离肛门距离 2~8 cm,平均距离(5.15±1.28)cm;肿瘤分期:Ⅱ期26 例,Ⅲ期15 例。对照组中男26例,女 15 例;年龄 32~65 岁,平均年龄(53.28±4.49)岁;肿瘤离肛门距离 2~8 cm,平均距离(5.18±1.27)cm;肿瘤分期:Ⅱ期 23 例,Ⅲ期 18 例。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患者与其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2017 年版)》[3]诊断标准;(2)行直肠癌保肛术;(3)属中低位直肠癌。排除标准:(1)有肛门区手术史;(2)无法配合研究;(3)合并其他肿瘤;(4)处于直肠癌晚期或发生转移。
1.3 方法
对照组给予盆底肌锻炼治疗。由专职人员指导患者进行盆底肌锻炼,患者取平卧位,放松腹部与臀部肌肉,双腿微微分开,随着呼吸的频率进行肛门收缩与放松训练,吸气时收缩、呼气时放松,收缩持续5 s后放松 10 s,重复训练,15 min/次,早晚各 1 次;患者站立,身体自然放松,缓慢上提臀部与肛门,5 s 后缓慢放松,50 次/组,2 组/d。 观察组于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盆底生物电反馈治疗仪治疗。根据患者时间情况,合理安排生物反馈训练时间。 采用生物电反馈治疗仪(HB120 系列,苏械注推:20192070465)进行盆底生物电反馈治疗,患者取仰卧位,连接电极,将探头缓慢置入患者直肠内,指导患者进行盆底肌训练,并根据反馈仪图示的压力曲线变化情况, 对患者盆底肌训练进行指导。20 min/次,2 d/次。两组均持续训练治疗8 周。
1.4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肛门直肠功能:治疗前后采用肛门直肠测压仪(规格:XDJ-S8G,皖械注准 20192070175)检测患者肛管静息压、肛管最长收缩时间、肛管最大收缩压、直肠最大耐受量、直肠静息压及直肠顺应性。(2)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Memorial Sloan-Kettering Cancer Center,MSKCC)[4]肠道功能问卷评分:MSKCC 肠道功能问卷包含便频便急、排便感觉异常、排便受饮食影响 3 个维度, 共 18 个条目,0~5 级评分, 其中 5个条目为反向计分。评分越高表示患者的肠道功能越好。(3)排便情况。治疗前后以徐忠法五项十分制为标准进行评估,包括便意、排便次数、排便时间等5 个方面,每方面0~2 级评分,评分越高,表示排便功能越好[5]。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1.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肛门直肠功能比较
治疗前两组肛管静息压、 肛管最长收缩时间、肛管最大收缩压、直肠最大耐受量、直肠静息压及直肠顺应性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各项指标均高于治疗前, 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1。
表1 两组患者肛门直肠功能比较()
表1 两组患者肛门直肠功能比较()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aP<0.05
组别 时间 肛管静息压(kpa)对照组(n=41) 治疗前观察组(n=41)t 值P 值对照组(n=41) 治疗后观察组(n=41)t 值P 值3.46±0.74 3.49±0.69 0.190 0.850(6.58±1.05)a(7.85±1.08)a 5.399 0.000肛管最长收缩时间(s)11.23±3.16 11.38±3.12 0.216 0.829(15.63±3.27)a(18.36±3.56)a 3.616 0.000肛管最大收缩压(kpa)9.65±2.72 9.71±2.76 0.099 0.921(15.15±3.72)a(18.37±3.96)a 3.795 0.000直肠最大耐受量(mL)143.85±14.39 142.16±14.84 0.524 0.602(210.89±19.39)a(257.67±22.52)a 11.467 0.000直肠静息压(kpa)0.56±0.12 0.53±0.11 1.180 0.242(0.92±0.20)a(1.32±0.23)a 8.403 0.000直肠顺应性(mL/cmH2O)2.28±0.38 2.35±0.41 0.802 0.425 3.29±0.52a 4.35±0.55a 8.967 0.000
2.2 两组患者MSKCC 肠道功能问卷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MSKCC 肠道功能问卷评分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MSKCC肠道功能问卷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2。
表2 两组患者MSKCC 肠道功能问卷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患者MSKCC 肠道功能问卷评分比较[(),分]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t 值 P 值对照组(n=41)观察组(n=41)t 值P 值18.47±3.14 18.56±3.11 0.130 0.897 23.42±3.25 27.36±4.35 4.646 0.000 7.014 10.537 0.000 0.000
2.3 两组患者排便情况比较
治疗前两组排便评分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排便评分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排便评分比较[(),分]
表3 两组患者排便评分比较[(),分]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t 值 P 值对照组(n=41)观察组(n=41)t 值P 值2.47±0.26 2.56±0.32 1.398 0.166 5.85±0.61 7.89±0.82 12.781 0.000 32.639 38.773 0.000 0.000
3 讨 论
直肠癌指癌处在直肠与乙状直肠交界处至齿状线之间,其中以中低位最为常见,发病率与病死率均较高。 随着我国医疗技术的完善,保肛术可维持肠道的延续性, 但在术中依旧会不同程度的损伤肛门、直肠功能,致使肛管静息压、收缩压下降等情况,改变直肠生理结构,进而使患者排便控制力下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6]。因此,需采用有效措施恢复患者肛门直肠功能,改善患者远期预后。
盆底肌锻炼指有意识、有节律的控制盆底肌肉进行收缩与放松,能够有效恢复盆底肌肉韧性和弹性,改善盆底肌肉的松弛状态, 提高肛门区域的血流速度、紧致肛门,可抑制排便异常等状况,提高生活质量[7]。但盆底肌锻炼多为患者自主训练,理解能力较低或依从性较差的患者从中受益有限。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肛管静息压、肛管最长收缩时间、肛管最大收缩压、直肠最大耐受量、直肠静息压及直肠顺应性均高于对照组,MSKCC 肠道功能问卷评分和排便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相比单一盆底肌锻炼治疗直肠癌保肛术患者,盆底肌锻炼联合盆底生物电反馈治疗仪可有效改善患者肛门、 直肠及排便功能。 吴晓丹等[8]研究表明生物电反馈训练联合盆底肌锻炼能够促进患者肠道功能恢复, 与本研究结果一致。盆底生物电反馈治疗仪可将盆底肌群信息转化为可知的听觉和视觉信息,医护人员根据反馈图示指导进行准确、有效的盆底肌锻炼,可调节中枢自主神经通路,改善大脑皮层局部神经,调控神经反射,进一步恢复直肠感觉功能,促进改善肠道功能[9]。 同时,患者能明确自身盆底肌锻炼所带来的效果,提高患者训练积极性,增强其康复自信心。此外,盆底生物电反馈治疗仪治疗简易方便,无副作用,费用较低[10]。 但本研究追踪时间较短,仅有8 周,无法全面评估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后续应延长追踪时间。
综上所述,在直肠癌保肛术患者中采用盆底生物电反馈治疗仪联合盆底肌锻炼,可改善肛管直肠功能及排便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