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寒花葬志》和《项脊轩志》看归有光的情感表达方式
2021-08-09葛欣怡
摘要:《寒花葬志》和《项脊轩志》两篇文章充分表现了归有光对妻子、婢女、祖母、母亲等的深切情感,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归有光在人物描写和情感抒发方面的艺术特色和高超技巧。本文主要从文章中独特的视角、精彩的细节、情景合一的手法等方面分析归有光特殊的情感和心理的变化。
关键词:归有光;《寒花葬志》;《项脊轩志》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0-0-02
诗词是古人抒发情感的载体,散文亦是如此。归有光的叙事写人散文在明代散文史上有很大的影响,他善于运用平淡朴实的语言抒发自己的情感,他用情景交融的手法描写日常琐事中的细节寄托自己真挚的情感,其作品笔法清新自然,无华美辞藻却韵味无穷。
1 独特视角析情谊
“婢,魏孺人媵也。嘉靖丁酉五月死,葬虚丘。”《寒花葬志》中开头两句便点明了寒花的身份、死亡时间和所葬之地,寒花是妻子魏孺人随嫁婢女,死于嘉靖十六年五月,被葬在土山之上。归有光善于用细节描写表达自己的情感,他在《寒花葬志》中用细致的笔触描写自己对琐碎生活日常的观察,语言自然淳朴,将情、景、事、理融为一体。清代胡怀琛曾评价归有光的《寒花葬志》道:“能将婢女神态曲折描写出来,着墨不多,而神采生动。”由此可见,归有光通过对于寒花的细致描写,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一个稚嫩天真的女孩。
在《寒花葬志》中,“年十岁,垂双鬟,曳深绿布裳。”作者用寥寥几字就让一个年仅十岁的少女浮现在读者眼前。她身着深绿衫子,服饰打扮不华贵,眉目间有一股灵气,一双像天上的星星一样明亮的眼睛望向读者。她天真纯洁却在如花般的年纪离开,似一束光射入读者心中。“事我而不卒,命也夫”,对于她的离去,归有光是悲伤而遗憾的。
寒花初到归家时有一股孩子气,不曾经历过世俗的浸染[1],她在被人仔细打量时微微颔首,脸上略带羞涩,脸蛋绯红和眼睛四处张望,让人一看便知这还是一个未成熟的孩子。主人魏氏温婉大方或许是寒花想成为的人。某日天寒,主人自外归来,懂事的寒花早已“燕火煮荸荠熟”“削之盈瓯”,却也玩笑起来“持去不与”,魏氏笑看着寒花,寒花也不觉得自己的行为莽撞,反而笑得很开心,双眼弯起。这寥寥几字充分展现了寒花纯真而淤泥不染的气质。
寒花有的并不止率性和天真,她也在慢慢成长。“持几傍饭,目眶冉冉动。”她逐渐变得懂规矩、知分寸,她在家中的地位也变得奇妙。或许她也因懂得了陪嫁婢女的含义而惴惴不安,她希望保持原本和谐的生活,但小心思又挥散不去。魏氏像寒花的姐姐一样同她玩乐,她觉得十分满足和幸福,但也深知自己的身份只是婢女。不同于别人的特殊待遇让寒花受宠若惊,她慢慢长大,天真也在慢慢褪去,脸上略施粉黛,绿色的长裙衬托出她妙曼的身姿,举手投足间都有魏氏的影子。
2 特殊情感寄亡婢
《寒花葬志》除了表达作者对亡婢的沉痛悼念以外,还表达了对妻子的怀念,既悼亡婢更悼亡妻。归有光不仅怀念寒花“初媵”,还怀念妻子初嫁时的模样,表达的不仅是对寒花不能侍奉自己到终老的遗憾,还有对妻子早逝的悲伤。通过对亡婢的回忆,想到已逝世四年的妻子,因为寒花和妻子紧密关联,没有妻子就没有寒花,描写寒花也是为了为怀念妻子作铺垫,意境深厚,使读者产生感触和丰富的想象[2]。《寒花葬志》通过寒花的三事、妻子的两笑生动得展现归有光与其妻子相处的点点滴滴。一方面体现了寒花的天真淳朴,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妻子的慈爱与宽厚。寒花的稚嫩和小任性与魏氏的温柔宽容相互碰撞,构成了归有光心中温暖的家。寒花的天真烂漫填补了归有光中的缺失,她的出现让自幼丧母、扃牖而居的归有光如同拥有了一个妹妹,他心中的天真率性也慢慢活了过来。妻子死后,他将自己对妻子的爱转到对寒花的关心上,所以在寒花离世时他对已故妻子的缅怀之情也随之升起。《寒花葬志》表达了归有光对命运的深沉无奈。祖母、母亲、妻子等亲人的离去带走了他身邊的温情,剩下的只有无限的悲凉和孤独,所以他能把平凡生活中的小事写得充满温情。这也进一步加深了《寒花葬志》的悲情色彩。
3 细节之处见真情
归有光用极其平淡的语气诉说着最深厚的情感,对于细节描写非常生动[3]。他将自己的经历凝结成散文,表达情感。细节描写最能够表现作者细微的情感,动作、语言、心理等的描写使人物变得立体了起来[4]。
《项脊轩志》中“娘以指叩门扉”的“叩”这个字,生动地表现了母亲对于孩子的体贴,因担心惊扰到孩子而小心翼翼的动作。用词生动,运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和不事雕琢的白描手法,生动地表现出母亲对于孩子的关心,也从侧面体现了作者对于母亲的深深怀念。文中祖母出于对长居轩内刻苦学习的作者的关心说出:“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的欣慰之语,甚至将先辈使用的象笏赠予作者,寥寥几句就体现出了祖母对于归有光的殷切期望。在回忆之中,母亲贴心的叮嘱和祖母殷切的期望让项脊轩成了一间充满温暖的屋子。往事历历在目,不经意间流露的是祖母的期盼和母亲的疼爱,归有光用最朴实的语言向我们传递了最深厚的感情[5]。
《寒花葬志》短小却不失内涵,构思巧妙,通过“持去不与”“目眶冉冉动”等恰到好处地细节描写,烘托了一家人相处时的欢乐气氛,朴素自然全无雕琢的痕迹。每个日常琐碎事件中的小细节都被详细地记录了下来,一方面生动地刻画了人物形象,另一方面也表达作者了对昔日美好快乐生活的怀念。
4 情景交融抒情意
归有光的散文在寓情于景的基础上体现深邃的意蕴[6]。在我看来,整篇文章表现出的是作者在生活中的欢愉瞬间以及随之而来的思念之情。《项脊轩志》是一篇叙事散文,但归有光选择描写项脊轩的环境,项脊轩作为作者从小读书学习娱乐玩耍之地,更能让作者回忆起年幼时的点点滴滴,它通过清丽朴素的文字展现了生活的美好[7]。文章先写屋子陈旧与破烂不堪,昏暗的光线、泥泞的地面都侧面体现了作者的苦闷,还体现了久不中举的无奈悲伤。对其重新修整又体现了作者对于未来生活的向往,他希望振作起来努力让生活更加光彩。归有光对于项脊轩的描写细致到了一片砖瓦和一方草木,还包括独自静坐轩中听到的自然之声和眼前的树荫斑斓,将平淡的生活描写的熠熠闪光。“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表面上写每个月的十五号看着洒在墙壁上的月色,地面上的桂花影子在微风的吹动下摇曳,思绪也飘向远方。但实际上,作者一人独坐轩中看着头顶的圆月,眼前浮现出妻子、母亲、母亲的音容笑貌,散发了无尽的寂寞与清冷,愁情似淡而更浓[8]。而后写道对于母亲、祖母和妻子的回忆。全文都没有设置奇特波折的故事情节,似一杯苦茗,让读者细细品味体会其中的苦涩,虽苦却具有独特的雅致而富有的与众不同的韵味让人回味无穷[9]。
在《项脊轩志》中,归有光借用项脊轩的兴废表达自己对三代的变迁、物是人非的感慨之情。归有光8岁丧母,15岁读书,16岁祖母离世,29岁丧妻,35岁才中举,而后8年考进士不取,一生郁郁不得志。失去依靠和陪伴、家道中落、难取功名等接二连三的打击让归有光逐渐失去了希望。在痛苦之际,亲情是他唯一的支撑,支持他不断地苦读以振兴家族,实现自己的满腔理想抱负[10],于是他写下文字悼念自己的亲人,语气中是无限的宽慰与不舍,同时也不难看出归有光对于项脊轩的深厚情感。读者很难在《项脊轩志》中看出归有光深藏的情绪,他笔下的文字珊珊可爱,描写的不仅是项脊轩修建后的明亮、安静、舒适,更体现了作者诗情画意的情趣情趣。院里随意种植的草木、修整好的家具、自然的美妙声音等一系列和谐温暖的家庭氛围从侧面体现出了归有光的恬淡高雅的情怀。而后由环境转入人事的变迁,由喜入悲,写了自己对家庭变故的无奈和悲伤,更引出了后文对亲人的回忆。
5 字句之间显深情
《项脊轩志》的最后两段是归有光后来补充的,表达了对妻子离世的悲伤,字字动人,句句含情。作者没有写妻子死后自己的颓废和悲伤,而是写妻子死前后修缮陋室的对比,从原先修缮的无穷乐趣到现在的到坏都不曾修缮,作者没有了当年的热情,无不洋溢着对两人爱情悲剧的伤感之情[11]。
枇杷树“今已亭亭如盖矣”这句话度量了时间,细数了思念,归有光将自己对于妻子的感情寄托在枇杷树上,把抽象虚幻的情感具体化。其中“树”这个意象的选择十分重要,选择不同的意象渲染不同的氛围[12],可以达到丰富词意、渲染词境、奠定词风、增强感情的效果[13]。如果将树换成一个瓶子等器物或许会大大削弱文章想感情,因为树有生死,但长久地伫立、常年不变,它用一种坚定的姿态诉说着时间的变迁,这背后是无数个孤独的日夜,以及无数句欲诉无人的真情吐露。短短一句场景描写画面感却极强,让人一下子走入情境之中。一个手拿书卷的书生站在树下,满眼深情地抬头仰望。一种悲凉感奔涌而出,直击心灵,《项脊轩志》将作者的情感以最恰当的形式传递给读者[14],将归有光自我意识融入作品之中[15]。让读者可以从“庭有枇杷树”体会作者的孤独,从“吾妻死之年”体会作者的丧妻之痛,从“手植”“今已”见物是人非和时过境迁。看到已经茂盛的树就仿佛看到了妻子,耳边就是妻子的叮嘱声。“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妻子亲手在轩前栽种的枇杷树,也栽进了归有光的心中,更触发了读者产生深切的感触和丰富的想象[16]。
6 结语
归有光的文章十分真实,他也通过文章真诚地表达着自己的感情。他常常运用极为内敛的抒情形式描写生活中最平淡、最深刻、最触动人心的情节,并把自己对亲人的感情含蓄地隐藏在文中,但我们能轻松地从他的作品中感受到他的情绪,并被其感染。文章用真实温暖的内容打动读者,让读者能从细节描写或神态描写深入理解文章。虽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但看似平常的叙事中却蕴含着作者炽烈的情感,极具感染力。归有光善于将人性淳朴自然的一面示于众人,其文章相互联系形成了一个“美的集合体”。
参考文献:
[1] 徐菲.浅析《聊斋志异》中婴宁的人物形象[J].汉字文化,2020(20):65-66.
[2] 徐锡萍.浅析冯延巳词之意境[J].汉字文化,2019(07):41-42.
[3] 刘薇.唐传奇《李娃传》中李娃形象探析[J].大众文艺,2019(11):60-61.
[4] 徐亦鑫.《西京杂记》的补史价值和文学意义初探[J].汉字文化,2020(07):43-44.
[5] 刘洁.《极淡之笔写极挚之情》——浅析《项脊轩志》的抒情艺术[J].名作欣赏,2019(06):136-137,184.
[6] 范瑞懿.浅析《古诗十九首》的艺术魅力[J].汉字文化,2019(08):39-40.
[7] 张静怡.论琦君散文的三重美[J].汉字文化,2020(06):52-53.
[8] 甘雨秀.从《虞美人·听雨》及其《竹山词》之意境探蒋捷一生[J].大众文艺,2019(08):14-15.
[9] 夏雨婕.远看成岭侧成峰——由宋人笔记小说浅析苏氏昆仲[J].汉字文化,2020(07):48-49,51.
[10] 叶雨涵.浅析唐元时期士人阶层和平民阶层的思想变化——以《莺莺传》和《西厢记》为例[J].汉字文化,2020(07):156-157.
[11] 徐亦鑫.浅析唐代诗歌与传奇的联系——以《长恨歌》《长恨歌传》为例[J].汉字文化,2020(07):61-62,73.
[12] 孙雅婷.秦观与李清照词作意象比较[J].大众文艺,2019(04):23-24.
[13] 裴蕾.浓妆艳抹开新词——论温庭筠《菩萨蛮》中色彩意象的运用[J].汉字文化,2019(02):42-44.
[14] 刘佳.浅析《红楼梦》中“梦”的情感取向和细节伏笔[J].汉字文化,2020(10):100-101.
[15] 金毅.笑中带泪的宋明遗民笔记文学——以《武林旧事》和《陶庵梦忆》为例[J].汉字文化,2020(04):41-42.
[16] 許愿.浅析红楼梦怡红院中四位“奇”女子[J].汉字文化,2020(16):48-49,75.
作者简介:葛欣怡(2002—),女,江苏南京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指导老师:吉玉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