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研究性教学改革的路径研究
2021-08-09张金帅刘蒙于禾
张金帅 刘蒙 于禾
摘要:研究性教学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当前高等教育研究性教学改革面临“应试主义”“分数论”思想的阻碍,高校过分追求考试分数的取向与研究性教学强调的教学过程相冲突;学生自我探究意识薄弱,对研究性教学改革不够配合;现行教学管评制度过于注重量化指标;教师研究性教学专业水平低,缺乏营造课堂艺术的经验等。为深入推进高等教育研究性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高校需要加强顶层设计,转变教学方法,重构教学评价体系,为研究性教学改革创设空间。
关键词:高等教育;研究性教学;课堂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0-00-02
研究性教学与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教学不同,它主要是指教师在课堂上运用一系列的研究性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强调的是探究发现的过程,而不是当前课堂所呈现的教师讲、学生被动接受这一现状。对于学生来说,考试成绩固然重要,因为成绩能够证明你对知识的掌握,但是在日新月异的今天,社会飞速发展,学生必须为以后进入社会独立生活掌握技能、掌握学习的能力。因此学会学习,学会思考,才是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目的。学生在课堂实行研究式学习,不仅能收获成功的喜悦,而且对知识点的掌握将更加牢固,对知识点的印象将更加深刻[1]。
1 研究性教学的内涵
研究性教学最早源于杜威(John Dewey)“从做中学”的教育思想,即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进行探究式学习和教育,教师不是全程单向地向学生输出知识内容,而是对所要讲授的内容进行引导,像启明灯一样引导学生在探索知识的道路上前行。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J.S.Bruner)在1950年就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自我发现、自我探究,不能被动地接受教师讲授的知识,要自我理解和消化。主张教师在课堂上把知识讲授作为研究过程进行设计,这就是著名的发现学习法[2]。
高校研究性教学改革主要围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进行,利用研究和探索性思维将高等教育课堂从传统的教育模式转变为创新的个性化模式,这不仅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挑战,也是创新教学方法、提高课堂质量的关键。教师不再是将现成知识“喂”给学生的“传话人”,而是在课堂上进行引导,与学生共同探究发现的“学习者”。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帮助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而且在探究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更加了解学生,因材施教地加以引导。
研究性教学改革涉及学校、教师、学生等主体,涉及理念、目标、方向、行动、政策依托等层面。狭义上的研究性教学改革主要体现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灵活运用探究性的教学方法,如问题引导法、类比推理法、讨论法、联想法等[3]。问题引导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探究学习,教师课前针对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准备好问题,通过提出问题或者线索,让学生谈论探究。学生通过教师提供的学习材料,以及自身通过预习或者其他途径获得的线索亲自探索,在此基础上掌握原理和概念,获得知识。
类推法是基于新事物属性和已知事物的属性具有相似性这一特点,比较两者之间的某些方面,从而根据已知知识,预测推断新知识所具有的某种属性和特点,不仅可以学习知识,还可以预测趋势走向。类比法是获得更高水平的知识迁移的重要来源,在研究性教学过程中运用类比法,可以帮助学生提升能力,从会做一道题变为会解答一类题,学会找规律,作总结,而且可以更好地学习新知识,解决更多问题[4]。
联想法是指通过已知事物联想到另一相似的事物,由某一现象联想到另一现象的思维过程。联想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巩固以前学到的旧知识,还能进行新知识的创造。联想法同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运用好联想法,可以在脑海中形成知识网络,有利于搭建知识框架。因此,教师应该善于利用垂直、水平或跳跃的思想以及多渠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各种形式的联想法,积极引导和支持学生学习新的知识点[5]。
2 高等教育研究性教学改革的阻力
推进大学研究性教学改革是提高大学教学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应有之义[6]。但是当前大学研究性教学改革的路上有种种绊脚石,传统“应试主义”思想、“分数论”思想根深蒂固,高校过分追求考试分数取向与研究性教学强调的教学过程相冲突;学生自我探究意识薄弱,对研究性教学改革不够配合;现行教学管评制度过于注重量化指标;教师研究性教学专业水平低,缺乏营造课堂艺术的经验,难以为研究性教学改革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2.1 “应试主义”学习倾向的阻碍
当下部分高校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在教学模式上故步自封、缺乏创新,过分注重学生的考试分数,为最终的考试结果教学。教师讲授多,学生自我探究少;学习结论多,提出的问题少。另外,由于教师绩效与学生成绩挂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追求效率,追求学生的知识接受度,而忽略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现在,许多地方大学将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录取率视为衡量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高校提供的大多数课程都是为了应付考试,大学已成为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基地,本科教育也逐渐应试教育化。大学生为了考试成绩而考试,致使高校教师和学生过分注重学习结果,而忽略了學习过程和学习能力的提升。学生只是掌握了应试技能,创新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没有得到提升[7]。
2.2 现行教学管评制度缺乏弹性
研究性教学改革的动力在于教学管理与评价,当前的大学教育管理和评估体系大多强调量化管理和控制,追求的主要是完成了多少课时、讲授了多少门课程的量化指标。在改革传统课堂教学时,教学管理过于强调研究性教学方法的使用,忽略了对管评指标体系的设计,以及评估程序的执行,教学管评体系没有为研究性教学改革创造合适的空间。另外,影响研究性教学改革推进的因素还包括对教师教学的考核评价方式,以及对学生成绩的考核评价方式。如何平衡教师的教学绩效和科研绩效,如何平衡学生日常课堂成绩和期末成绩,如何将学生成绩作为教学绩效考核的标准等,已成为研究性教学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
2.3 教师教学专业发展水平滞后
当前在教学改革过程中,许多高校教师习惯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在课堂上仍然习惯一味地输出,给学生自主探究和思考的时间比较少,将小组讨论、自主学习看成浪费时间的行为,也未应用问题引导法、联想法、类比推理等研究性教学方法。此外,高校教师缺乏具有活力的教学艺术来充实课堂,在课堂上往往是权威的形象,所讲的话和所表达的观点不容学生置疑,将想要表达不同观点的学生拒之门外,过于压抑的课堂氛围会导致学生因为害怕说错而不敢回答问题,不敢提出不同的见解。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教师要挖掘他们的闪光点,而不是用成绩来划分优生差生。
3 研究性教学改革的优化策略
3.1 加强高校顶层设计,激发研究性教学改革的内驱动力
高校作为研究性教学改革的主阵地,要从政策上为研究性教学改革助力,解放思想,树立观念,打破传统教学观念的桎梏,营造自由、开放、探究的良好学习环境。目前,研究型教学改革面临各种障碍,高校不仅需要改变“唯分数论”的传统理念和过分注重考研升学率的学习氛围,还要重视政策导向,积极开展与研究性教学相关的讲座。各高校要明确自身优势,根据自身特色增设研究性课程,开展多样化的教学培训;各高校要公平对待高校教师的教学成果和科研成果,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包括与高校有合作关系的企业和单位,为教师和学生的实践探索提供场所和机会[8]。
3.2 重构教学评价体系,创新多元考核评价形式
高校要建立和完善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考核评价制度,有效支撑高校课程建设。对教师的考评不能盲目追求科研学术成果,还要注重课堂教学质量,将教学过程评价作为绩效考核的一部分,尤其要对课堂上的教学方法、教学思路等进行评价反馈,促进教师教学方法的创新、探索性教学的深入。从学生层面讲,学校要从思想层面上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养成自我探究、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学会课前预习学习内容,课堂积极参与讨论,课后主动复习功课,认真完成作业。学生考评体系也要考虑多个方面,不能将期末成绩当成证明学生学习水平的唯一标准,要提高学生平日成绩在整体成绩中所占的比重,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鼓励学生参与课堂互动、小组讨论、主题辩论等,积极融入课堂,改变对知识点死记硬背的情况,进行理解记忆,学会探究,学会创新[9]。
3.3 促进教学内涵式发展,为研究性教学改革提供专业保障
研究性教学改革的内在动力是促进教师内涵式发展,教师的内涵式发展包括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发展。高校教师内涵式发展要求在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学会灵活运用适合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针对不同的课程,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针对不同的课堂,运用不同的课堂艺术。高校教师应该树立研究性教学改革的观念,积极参加教学研讨会、教学共同体等教学培训活动,结合自身的教学特色,探索适合自己的教学途径。例如,有的教师很幽默,就可以通过变魔术、讲笑话等方式引入学习内容。同时,教师之间要互相学习,共同进步,提高课堂的艺术性和趣味性,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爱上学习,爱上研究[10]。教师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善于学习,善于观察研究,用一双慧眼,挖掘研究性教学的典型案例。
4 结语
高校作为给社会输送高级人才的主阵地,应该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深入推进研究性教学改革。本文通过梳理研究性教学改革的内涵,分析研究性教学的主要教学方法,明确大学研究性教学改革是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的教学实践。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遵循教育规律,充分利用各种资源,用互联网、社会实践、校企合作等方式进行研究性学习。高等教育人才质量提升主要靠课堂,高校研究性教学改革要找准突破点,在学校、教师、学生合力的基础上推进,从而更好地培养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业技术进步所需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任丽婵.我国高校研究性教学改革的理论省思[J].教育评论,2015(12):10-13.
[2] 王务均,王洪才.高校研究性教学改革的逻辑源起与深化路径——基于知识生产模式转型的推进框架[J].教育发展研究,2018,38(01):61-68.
[3] 解德渤,崔桐.大学课堂革命何以可能——研究性教学的旨趣、实践及其挑战[J].重庆高教研究,2020,8(03):56-66.
[4] 连冬艳,于育民.探索性学习模式在解析几何教学中的应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33(11):6-7.
[5] 赵志贤.联想教学法在问题解决教学中的应用——以“圆的面积”教学设计为例[J].教学与管理,2010(08):49-50.
[6] 佘远富,王庆仁.高校研究性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06):111-115
[7] 凌明一.教育改革背景下应试教育症候及其对策探寻[J].教学与管理,2018(30):41-44.
[8] 韦冬余.论高校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基本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36(10):155-157.
[9] 杨冬.大学研究性教学改革的阻力及其化解[J].重庆高教研究,2019,7(03):98-109.
[10] 周茂,李雨浓,姚星,等.人力资本扩张与中国城市制造业出口升级:来自高校扩招的证据[J].管理世界,2019,35(05):64-77,198-199.
作者简介:张金帅(1979—),女,山东高密人,硕士,副研究员,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刘蒙(1966—),女,江蘇扬州人,本科,副研究员,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于禾(1996—),女,山东青岛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理论与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