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高校西藏籍少数民族预科生汉语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路径
2021-08-09吴学辉
【摘要】提升内地高校西藏籍少数民族预科生的汉语口语表达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但因受原有汉语表达能力基础、母语负迁移和预科阶段汉语口语教学方式等方面因素的影响,西藏籍少数民族预科生汉语口语表达能力总体薄弱。为了提升其汉语口语表达能力,遵循学生主体、全员参与、课内外相结合、以赛促练、循序渐进的原则,提出开设汉语口语课、找寻每项汉语口语专项训练的切入点、精选经典视频丰富课堂、注重学生的点评和互动、进行过程考核等策略建议。
【关键词】内地高校;西藏籍少数民族预科生;汉语口语表达能力;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H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11-112-03
【本文著录格式】吴学辉.内地高校西藏籍少数民族预科生汉语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路径[J].中国民族博览,2021,06(11):112-114.
基金项目: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JY18107);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9YJA880066)。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教育援藏的逐步推进,来内地学校学习的西藏籍少数民族学生日趋增多。多年来,国家不仅在西藏等民族地区推广双语教学,而且依托东中部和西部较发达城市优质教育资源,举办内地西藏班和高校民族预科班,对少数民族学生汉语的学习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1]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预科生则是高等院校大学生的特殊群体。他们在预科阶段主要学习汉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以便为升入目标院校的专业学习夯实基础。汉语文是学习其他学科课程的基础,但汉语又是被公认为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之一,它不仅存在着一词多义、一音多字、一字多音等各种变化,而且“听说”和“读写”是两个差别较大的汉语系统。[2]因此,对西藏籍少数民族预科生而言,提升以“说”为核心的汉语口语表达能力是个极大的挑战。
如何有效提升西藏籍少数民族预科生汉语口语表达能力,使其敢说、想说、能说,对促进预科生自身的学业发展、顺利就业与工作乃至推动西藏地区汉语整体水平的提升、实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同时,“提高国民语言文字能力是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迫切需要”。[3]但汉语口头表达能力的提升是个渐变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且汉语口头表达能力是个实践性很强的能力,需针对学生的汉语口语实际情况,遵循汉语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原则,多措并举、有条不紊地开展相应的专项训练活动,方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西藏籍少数民族预科生汉语口语表达能力存在的问题
一是西藏籍少数民族预科生汉语表达能力原有基础总体薄弱。一方面,从生源地来看,西藏籍学生来内地高校之前主要生活在农牧区,交往的对象往往是其本民族圈子里的人,平时大多习惯使用民族语言藏语进行交流,很少有机会进入汉语交流圈。而只有在中小学汉语基本课程课堂教学中才会在一定程度上使用汉语交流,但课后往往重回到本民族交流圈。汉语交际语境的缺失、汉语交流时间的有限,是初来乍到的预科生的汉语表达能力原有基础总体薄弱的环境因素。另一方面,从汉语基础看,西藏籍少数民族预科生普通话水平偏低,存在发音不准、词不达意、语法混乱等现象,这是影响其汉语口语表达能力原有基础薄弱的认知因素,也进一步影响到了其预科阶段汉语口语学习的信心。
二是预科阶段汉语口语教学问题。从预科教学内容看,有些教师过分重视汉语读写、汉语语法等方面的教学,在汉语口语教学中又只注重普通话语音偏误等方面的教学,而忽视了以听说应用为基本内容的口语表达能力的教学训练。从使用教材和对课程的重视看,部分学校没有针对性较强的有关汉语口语训练的教材,甚至根本就没有开设汉语口语课,而只是在汉语阅读等课程中穿插进行汉语口语训练。从教学方式方法看,部分教师汉语口语理论讲得多,实践得少,弱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汉语口语应用能力重在训练的关键作用。
三是预科生自身问题。从主观上看,西藏籍少数民族预科生虽然认识到汉语口语学习的重要性,但在行为上往往存在拖沓、慢半拍的现象,在意志上缺乏坚持不懈的精神。通过课堂观察发现,西藏籍少数民族预科生在回答问题时常常怯于用汉语大胆而流畅地表达自我观点和想法,在讲台上朗诵和演讲时又常常不敢正视听众,轻声细语,磕磕巴巴,手足无措。从客观上看,西藏籍少数民族预科生来到以汉语交流圈为主的陌生环境,面临着全新的自然环境、人际交往、教学方式等诸多方面的适应,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汉语口语的学习。同时长时间母语使用的固化带来的学习负迁移也是汉语口语学习的一大障碍。
二、西藏籍少数民族预科生汉语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原则
一是學生主体原则。语言不是教出来的,而是训练出来的。在汉语口语教学时,教师不能一味地灌输理论知识,而应在做好宏观把握和适当引导的同时,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始终凸显学生的主角色彩,从口语训练活动的组织、上讲台、点评等各个环节都主要由学生去完成,以使学生“在活动中学”“在做中学”体会到作为主人翁的获得感。
二是全员参与原则。口语训练要确保全体学生参与,“一个都不能少”。教师不光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还要注重“为了一切学生”,不应只看重课堂表现好的学生,更应关注基础薄弱的学生,何况西藏籍少数民族预科生汉语基础总体就不高。因此,教师在汉语口语教学的各项活动训练中,要想法设法让每位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以全面提升学生的汉语口头表达能力。
三是课堂和课外相结合的原则。课堂教学是语言教学的主阵地,但因受课时限制,课外训练就成为提高学生汉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一环。为了确保课外汉语口语训练保质保量进行,不仅语文教师应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汉语口语训练指导,而且辅导员或学生干部也应参与组织和督促学生利用早晚自习课多练习,并在班级进行汉语口语活动选拔赛,多给学生创造开口说的机会。
四是以赛促练的原则。汉语口语训练的各项活动需以比赛的形式开展,但比赛的目的并非优中选优,而是以赛促练,使学生在你追我赶的比赛氛围中加强全过程训练,尤其应重视班级初赛全员参与的训练过程,让每位学生在训练过程中感受到进步的愉悦感。
五是循序渐进的原则。西藏籍少数民族预科生汉语表达能力本身起点就低,因而开展专题活动时应从相对容易的专题活动开始,每个专项活动又从相对容易入手的地方开始,由此从易到难、由浅入深逐步开展下去,才能做到有条不紊,达到循序渐进的教学目的。
三、西藏籍少数民族预科生汉语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路径
(一)开设汉语口语课,编写汉语口语课教材
长期以来,很多学校在预科教学上没有开设汉语口语课,对预科生的汉语口语教学往往只是在汉语阅读课上穿插进行,如开展课前五分钟活动,让学生进行演讲和朗诵等,这对基础尚好的学生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对大多数汉语口语基础薄弱的学生来说,这种训练的时间和强度都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时间的有限导致大多数学生一学期下来可能就只能轮到一次,并且训练的项目也往往只是一种。提升汉语口头表达能力,而应开设汉语口语课集中训练。如每周可安排2课时,一学年不少于64课时。但市场上并没有专门针对少数民族预科生汉语口语训练的教材,所以应自编教材,科学选择适合西藏籍少数民族预科生认知水平、情感需求、行为体验的教学内容,提升汉语口语表达能力教学的实效性。目前内地N学院已自编校本教材《汉语实训》并使用了两年,教学效果明显优于以往。该教材注重生活场景的呈现,强化在自我介绍、购物、故事复述、成语接龙、绕口令、看图说话、朗诵、演讲、情境表演、面试模拟等多种专题中开展汉语口语活动,并在文本中渗透了藏族文化元素,激发了学生在满足情感需求的过程中对知识和能力提升的热情。
(二)找寻每项汉语口语专项训练的切入点
汉语口语课应以朗诵、复述、演讲等专项训练的形式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开展,且每项专题训练应从学生容易认知的、感兴趣的、熟悉的话题入手。如讲故事专项活动,如何有序有效开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都聆听和阅读过别人的故事,但如何讲好故事,这需要老师规划引导好。西藏籍少数民族预科生多来自农牧区,对以往日常耳闻目睹的动物和自己的文化习俗很感兴趣,不妨鼓励学生就从这方面的话题开始去讲,这样很容易讲开了。当学生羞于开口的状况有所转变时,就可鼓励学生讲个人成长故事,讲名人故事,讲神话、寓言、幽默故事等,进而可结合江西红色历史文化讲红色故事。再如演讲,可从述说“家乡美”活动开始。初来乍到的少数民族学生对家乡充满了思念之情,并有着在同学面前急切展示自己家乡美的欲望,因而可以此为切入点开展演讲活动,进一步提升学生在公众场合表达自我的信心,活跃活动的氛围,融洽同学之间的感情。
(三)精选经典视频丰富课堂
西藏籍少数民族预科生汉语口语表达能力欠佳,可精选一些形象可感的视频进行教学,拓宽汉语口语教学途径,多角度丰富教学手段。如在演讲活动中,可指定学生选取《超级演说家》《开讲啦》《王刚讲故事》等电视节目一两个故事性较强的经典视频,看看他人是怎样进行演讲的。视频中的演讲者可能存在和学生同样的一些问题,看他们是怎样一步步克服语言表达障碍的。看完之后肯定会有所感触,明白他人演讲的长处和不足,然后进行点评,谈谈自己的感想,并进行“自言自语”式的模仿。这样坚持下去,学生的演讲技巧、普通话水平和表达能力均会得到有效提升。
(四)注重学生的点评和互动
学生进行每次活动训练时,应即时请几位学生进行复述和点评,老师则在此基础上进行再点评和小结。这样既能让学生知道自己的优缺点,还能警醒后来的训练者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同时还可避免部分学生的走神和课堂的平直单调,而使整个课堂处于动态过程中。以演讲来说,如当训练者演讲结束时,应请学生进行复述和点评,如果是故事性的演讲重在复述,如果是议论式的则重在点评,如果观点不一致也可进行陈述和辩论。这样演讲就不只是演讲了,而是包含了多种元素在里面,从而使学生在这样富有立体式的课堂教学中而脑洞大开。最后教师应在每次训练结束时进行点评和小结。既要对演讲者进行点评,也可对点评和复述的学生进行点评;既要点评学生的普通话情况和感情调控、肢体运用等演讲技巧,也要点评学生演讲的内容和观点;点评时既要说到学生的不足,也要说到学生的优点所在,重在以鼓励为主。
(五)进行过程考核
考核学生的汉语口头表达能力,不能仅以一次期末考试而定,而应加大平时学生课堂表现的考核。既要考核学生每项专题训练的表现,记下他们的得分,也要考核学生参与每项专题训练的积极性,如是否积极参与每项活动的讨论、发言,训练时态度是否认真。学生平时表现的考核比重应不少于总评成绩的50%,这样学生就会更为强烈地意识到平时训练过程的重要性,从而达到以过程考核促教学、以赛促练的目的,更好地提升汉语口语表达能力训练的效果。
四、以诗歌朗诵为例训练汉语口语的方式
少数民族预科生口语表达水平总体较弱,可从最基础的专项训练——朗诵入手,锻炼学生的胆量,提升学生的信心,为后面的活动打好基础。同时本着以赛促练的原则,诗歌朗诵以比赛的形式带动训练,比赛分为班级初赛、院级复赛和决赛。班级初赛前的训练很重要,全体学生必须参与。班级初赛需逐个进行,并记下每位学生的得分,得分排前几位的学生才有可能进入院级复赛,决赛类推。
一是呈现材料。初赛前可提前一个月将事先由语文老师确定好的二三十首经典诗歌下发给学生,督促全体学生加强平时训练。因为西藏籍少数民族预科生汉语口头表达能力薄弱,所以选择的诗歌一定要是便于朗诵和记忆的,如席慕容的《一棵开花的树》、毛泽东的《沁园春·雪》等。还可以顾及西藏籍少数民族预科生对藏文化的喜爱心理,从仓央嘉措的一些代表作等入手。初赛前,学生可根据兴趣从中选取五首进行训练,在班级初赛时由教师任意抽取其中一首詩让学生进行朗诵,复赛时均由选手从中自选一首诗进行朗诵,决赛时则自选其他诗歌进行朗诵。朗诵的基本方法和要求应在下发材料前进行讲解。如要求使用普通话朗诵,适当配合表情和动作,把握情感节奏,复赛和决赛时可自备配乐、道具等。
二是朗诵训练。先由语文教师或其他朗读水平和能力较强的学生示范朗诵经典诗歌并领读,其他学生在模仿学习中纠正自己的读音,把握朗读的节奏、情感、语速和技巧。接着进行学生齐读,提升朗读的整体水平。然后各自朗读,试验自己的掌握情况,如仍有不清楚的地方可向同学和老师进行咨询和确认。在初赛前训练时应尽力让每位学生都有上台朗诵的机会,并加强组织课外晨读的训练。在朗诵训练时,应及时点评和互动,以使学生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三是开展比赛。朗诵比赛分初赛、复赛和决赛,西藏籍学生单独进行。初赛在班级进行,全体学生参与。为了便于学生事先作好充分准备,可按学生的学号顺序顺着或倒着依次进行,每位学生限时五分钟。然后从每班推选出不超过五位优秀学生参加学院复赛。再从复赛中选出约二十位学生参加决赛,并从中分出一、二、三等奖等奖项。这里的比赛目的不是为了选拔,而是为了以赛促练,如初赛前的约一个月的课内外的训练,绝大多数学生还是想在初赛时最大程度地展现最好的自我,所以在良好的训练氛围和互动中不敢懈怠,以赛促练的效果也就容易显现出来。
综上,本文主要是针对西藏籍少数民族预科生汉语口语水平和特点,依据汉语口语表达能力训练的相关原则,阐述了提升西藏籍少数民族预科生汉语口语表达能力的策略,并举例说明了如何开展相关专项活动的具体操作,以为西藏籍少数民族预科汉语口语教学参考。当然,“汉语口语表达能力培养策略需要在西藏生汉语口语教学实践中不断修正、逐步完善,才能契合国家培养西藏地区高素质、实用型人才的现实需求,才能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和《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工作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实践运用和发展”。[4]
参考文献:
[1]苏小丽,吴学辉.西藏籍少数民族预科生汉语学习焦虑现状与对策——以南昌工学院为例[J].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9(4):70-74.
[2]韩玉英.提高蒙古族学生汉语口语表达能力的策略[J].内蒙古电大学刊,2018(6):63-65.
[3]李卫红在首届中国汉字书写和传承高峰论坛上的讲话[EB/OL].[2013-09-12]http: //www. fjyywz.gov.cn/Public/Show.asp? ArticleID=840.
[4]李梅.内地高校西藏生汉语口语表达能力培养策略研究[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112-115.
作者简介:吳学辉(1976-),男,江西余干,南昌工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学与民族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