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非遗传承的设计类专业实践教学研究

2021-08-09肖雪锋王海燕

西部学刊 2021年11期
关键词:非遗传承实践教学

肖雪锋 王海燕

摘要:结合非遗生产性保护以及高校设计类专业实践教学,指出以探索高校设计类专业应以参与非遗创造性转化路径、提高学生非遗品牌设计能力、打造非遗视觉数据平台为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应优化基于非遗生产性保护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创新实践教学过程体系、健全实践教学保障与评价体系;坚持以包豪斯设计实践教学理论为指导,以有效传承非遗技艺为前提,确保所选取的非遗项目具有可参与性与关联性、典型性;在非遗文献梳理和非遗项目调研的基础上进行非遗品牌设计,在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性保护和创新性发展的过程中凝练专业特色。

关键词:非遗传承;设计类专业;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1)11-0151-03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之相关的实物和场所。本文结合高校设计类专业实践教学的特点,着眼非遗的生产性保护,探讨通过艺术设计帮助传统的非遗文化项目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从而实现非遗资源的创造性保护和创新性发展。当前高校设计类专业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写生实习、综合快题设计以及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本文所探讨的设计类专业基于非遗传承的实践教学与应用,是指在设计类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中,以包豪斯设计实践教学理论为指导,以非遗的生产性保护为目标,在文献梳理和项目调研的基础上进行非遗品牌设计,以帮助传统的非遗项目融入现代社会,从而实现既保护非遗,又提升学生综合设计能力的目的。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国内开设设计类专业的各类院校已达一千多所、在校生60余万(张国富,2016)。有学者指出高校艺术类专业教育历来注重与设计前沿接轨,参与的实践设计项目非常现代,较少涉猎民族民间文化,使得专业特色不明晰。同时,我国非遗资源丰富,但传承面临诸多挑战,国家已出台《中国非物质遗产保护法》(2011年6月25日起施行)、《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国办发〔2017〕25号)等,鼓励拥有较强设计能力的高校参与非遗的品牌策划、衍生品设计等,助力非遗“见人见物见生活”。鉴于此,高校艺术类专业设立非遗相关实践课程,既可以突破固有的教育思路,拓宽艺术设计课程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又可探索独具特色的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机制。

截至2020年8月,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云南艺术学院、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和上海大学等高校已在非遗集中地区建了工作站,探索非遗产品和品牌设计,这就为其他高校艺术类专业参与非遗的生产性保护提供了借鉴。从文献搜索情况来看,目前非遗融入设计类专业教学方面的成果比较少,可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非遗融入高校设计类专业的价值研究和非遗视角下高校设计类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当前关于非遗融入设计类专业实践教学的研究成果更是少之又少,目前仅有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薛晓霞总结了常州非遗融入该校产品造型专业课程的经验;江汉大学刘桂艳则研究在高校设计类专业《中国传统装饰艺术》课程中,如何对非遗元素进行再设计;南京艺术学院张明强调非遗文创设计人才培养应做到非遗核心内涵、现代设计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统一。

上述高校和学者的教研成果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参考,本文探讨如何将非遗融入高校设计类专业的写生实习、综合快题设计和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通过非遗文献梳理、非遗项目调研、非遗品牌设计、非遗成果转化等反哺教学,从而塑造特色专业,保护非遗文化。

二、基于非遗传承的设计类专业实践教学目标

高校设计类专业作为促进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着力构建与创新高校设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对于保护非遗文化、塑造特色专业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基于非遗传承的设计类专业实践教学目标主要包括:

一是探索高校设计类专业参与非遗资源创造性转化的路径。2017年,国务院发布的《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明确规定:“鼓励拥有较强设计能力的企业、高校和相关单位到传统工艺项目集中地设立工作站,帮助当地传统工艺企业和从业者解决工艺难题,提高产品品质,培育品牌,拓展市场。”2018年,教育部发出《关于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的通知》,支持高校围绕民族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和民族传统体育等传统文化项目建设传承基地。因而,将传统技艺、传统美术和传统医药类非遗资源纳入设计类专业的实践教学,以保持非遗的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为核心,以有效传承非遗技艺为前提,将非遗资源转化为非遗产品进而构建非遗品牌,在艺术实践中实现非遗的传承与创新,确保非遗的艺术高度和可持续发展,是基于非遗传承的设计类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之一。

二是提高学生基于非遗生产性保护进行设计开发和设计管理的实践能力,打造特色专业。依托新文科建设这一背景,高校设计类专业应坚持分类发展、错位发展、特色发展,切实做好专业优化、课程提质和模式创新等工作,以培养适合行业发展的复合型应用人才。当前国内设计类专业基于非遗传承的实践教学模式的目标为:整合学校教育资源与本地非遗资源,由专业教师和非遗传承人共同指导学生,掌握非遗的技能、技艺,体会其文化内涵;通过文献调研、田野调查和非遗设计实践,锻炼学生对于非遗进行普查、记录、绘图、访谈、统计、设计等技能(主要包括品牌形象设计、包装设计和文创产品设计等方面),从而提高学生基于非遗生产性保护进行设计开发和設计管理的实践能力,在服务社会的同时带动高校自身的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进而打造特色专业。

三是整合多方资源,打造非遗视觉数据平台。近年来,如何利用数字化技术和网络平台,促进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受到广泛关注。当前,非遗数据平台主要包括:国家层面由文化和旅游部主管的公益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网站——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www.ihchina.cn);地方层面由各省、市、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主管的非遗数据库;近年来部分区县亦开始建设自己的非遗保护网站。上述政府背景的非遗数据平台主要发布非遗相关政策、资讯以及非遗清单等内容,面向社会大众,科普性较强。高校设计类专业参与非遗品牌设计,可以整合高校、政府、非遗传承人等多方资源,打造专业性更强的非遗视觉数据平台,包括非遗图片库、影像库、案例库和产品库。以设计类专业的《综合快题设计》课程为例:图片库、影像库源自于师生在非遗田野调查过程中,完成的非遗传承人口述史、非遗地图和非遗影像志;产品库整合师生为所选非遗项目设计的品牌形象、包装以及文创产品;案例库则体现了对整个实践教学的评价、总结与反思。

三、基于非遗传承的设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艺术设计类专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非遗传承的设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具体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是优化实践教学目标体系,选择适合的非遗项目。选择合适的非遗项目,邀请非遗传承人与专业课教师共同参与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完善工作,优化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确定非遗实践教学环节的学分学时、实施时段及地点;加强设计类专业与学校其他专业(如电子商务、工业设计等)的融合,建立专业交流平台,并借鉴其学科建设及教学经验充实完善设计类专业非遗实践教学课程结构。

二是优化实践教学运行条件,完善基于非遗的创新实践教学过程体系。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积极挖掘校外资源,为实践教学创设有利条件,鼓励学生参与非遗设计开发全过程,完善基于非遗传承的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具体而言,就是以非遗文献阅读、非遗项目考察、非遗品牌设计为核心,引导学生以团队合作的形式参与当地非遗的生产性保护,调查分析非遗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尝试通过切实可行的设计去解决,从而提升学生的设计能力。

三是优化实践教学保障与评价体系,注重非遗品牌设计成果转化。首先,实行双导师制促进非遗品牌设计成果转化。鼓励专业教师参与非遗的活态传承及相关培训,聘请非遗传承人和专业教师共同指导实践教學,确保非遗品牌设计成果既能够体现非遗的核心内涵,又符合现代设计的要求。其次,加强与政府文旅部门、相关企业的沟通,整合校内外资源,建设非遗传承基地、校外实践基地、品牌研究中心,积极推广非遗品牌设计成果。第三,健全基于非遗传承的设计类专业实践教学保障与评价体系,从设计专业角度、参加设计大赛并获奖以及被相关单位采用等三个方面,客观评价非遗品牌设计成果,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四、基于非遗传承的设计类专业实践教学原则

实践表明,并不是所有非遗项目都适合导入设计类专业的实践教学,将非遗文化引入高等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如何结合专业教学内容,选取合适的非遗项目。中国非遗资源丰富,截止2021年5月,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项目共计42项,总数位居世界第一;国家级1372项,种类繁多(涵盖民间文学、传统舞蹈、曲艺、传统美术、传统医药、传统音乐、传统戏剧、传统体育游艺杂技、传统技艺和民俗等十大类别),它们特定的历史文化、所处空间环境的限定、社会认知的需求、加工技艺的局限等因素,要求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明确以下原则:

一是所选取的非遗项目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具有可参与性、关联性。可参与性决定了该非遗教学内容必须考虑学校的地缘关系,非遗实践中的互动教学离不开田野调查、数据的采集与传承人的沟通,所以在非遗项目选择上要考虑地域性,学生是否有便利条件参与非遗实践。可关联性要求设计类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主体,应与所选非遗项目具有较高的适应度,彼此相得益彰、共同发展。

二是所选取的非遗项目要具有该领域的典型性、兼具自身特色。典型性决定研究深度与价值。非遗项目星罗万象,分布广泛,即便是同类型的非遗,其艺术价值高低不同,特色也不尽相同,因此在选取设计类专业实践教学和研究的非遗项目时,应以适合进行非遗生产性保护的项目为主,剔除一部分价值不高的形式,着重发掘艺术价值高的内容,以提升实践教学水平、打造特色专业。

三是以包豪斯设计实践教学理论为指导,以有效传承非遗技艺为前提。通过文献查阅、田野调查等方法,为选择的非遗项目进行视觉设计,如标志设计、包装设计、插画设计、品牌形象设计、衍生品设计等,以实现学生掌握技艺、非遗融入生活。当前,虽然部分艺术类院校认识到非遗传承的价值,开展了一些非遗进校园活动,并撰写了相关论文,但研究的成果主要为教改论文,非遗数据平台还不多见。因此,从高校的视角,应以包豪斯设计实践教学理论为指导,以有效传承非遗技艺为前提,深入非遗所在地,以实践教学为切入点,基于现状进行反思,形成基于设计成果的非遗资源创新性转换。

五、基于非遗传承的设计类专业实践教学方法

基于非遗传承的设计类专业实践教学的思路,是将设计类专业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进行有机结合,提升本专业学生的创造性表现能力,突出艺术表现性与实践应用性的专业特色,并从一定程度上检验实践教学改革的实际效果。具体方法如下:

一是非遗文献梳理。系统查阅非遗生产性保护以及设计类专业实践教学相关文献,了解我国非遗品牌设计、高校设计类专业实践教学现状,挖掘非遗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教育、经济与社会价值,并对设计类专业的非遗教学与实践进行理论阐述。

二是非遗项目调研。教师带领学生考察适合于进行品牌化运作的非遗项目,尝试将非遗文化与高校设计类专业相关实践课程进行融合,形成非遗特色实践教学体系。邀请非遗方面的专家和民间工艺传承人进校园,参与设计类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探索在高校设立非遗传承人工作室,既指导学生进行非遗相关设计,又深入研究非遗文化;带领学生深入非遗所在地,进行田野调查。

三是非遗品牌设计。在非遗文献梳理和非遗项目调研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按照兴趣选择合适的项目进行非遗的品牌设计,包括但不限于非遗插画设计、VIS设计以及文创设计。在非遗项目的选择方面,一般认为传统美术类、传统技艺类以及传统医药类更适合非遗生产性保护,但我们在近年来的非遗品牌设计实践中,认识到在文旅融合这一背景下,民间传说类非遗因其与地域文化的密切联系,亦适合进行品牌设计;在非遗的插画设计方面,值得借鉴的做法是先梳理非遗的发展脉络,然后通过插画的形式对其进行视觉呈现;在非遗VIS和文创设计方面,则应紧扣非遗核心内涵,有效利用插画设计成果,结合受众群体的需求进行设计,以实现非遗品牌设计成果的有效转化。

注释:

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http://www.ihchina.cn/chinadirectory.html.

参考文献:

[1] 梁家年,涂伟,胡康,等.工科大学艺术设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创新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2(5).

[2] 张国富,龚林静.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6(2).

[3] 薛晓霞,许晓婷.唤醒记忆——常州非遗融入产品造型专业课程的探索与实践[J].美术大观,2016(9).

[4] 刘桂艳.非遗元素再设计——中国传统装饰艺术课程教学实践[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8(6).

[5] 张明.非遗传承创新语境下的文创设计人才培养新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12).

[6] 肖雪锋,刘磊.民俗类非遗品牌的塑造与传播策略[J].当代传播,2018(6).

[7] 夏寸草.“非遗进课堂”综合设计课程教学实践思考——以上海市金山农民画为例[J].装饰,2016(9).

[8] 何思倩,张明.“民艺的传承与创新”设计专题实践教学启示[J].装饰,2017(1).

[9]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文化部等部门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7(11).

作者简介:肖雪锋(1978—),女,汉族,陕西西安人,西安石油大学人文学院设计系教授,研究方向为品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觉传播。

王海燕(1978—),女,汉族,宁夏银川人,单位为西安石油大学音乐系,研究方向为教育技术。

(责任编辑:朱希良)

猜你喜欢

非遗传承实践教学
浅谈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的传承与创新
“三维协同”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关于尕妹子回族剪纸生产性方式保护的具体实施与成果
基于非遗传承的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研究
川东竹琴在非遗传承中的创新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研究型学习在传热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高职院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