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科学技术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2021-08-09闫殿东
摘要:在技术不断革新的浪潮中,科技日新月异,所涉及的领域也在不断增加,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财富。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科技飞速发展所带来的问题也逐渐显露,比如存在的一些不稳定因素,对人们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因此,研究分析马克思科学技术思想对于当今社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马克思科学技术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科学与技术二者的辩证关系,科学技术源于实践的思想,科学技术中立思想,科学技术是重要的生产力思想,科学技术异化思想等。其当代价值体现在要坚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坚持科教兴国、科技创新,坚持科技与人文协调发展,坚持科学技术生态化,从而让科技真正服务于人类,推进社会文明进步。
关键词:马克思;科学技术;启示;当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A8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1)11-0028-05
一、研究马克思科学技术思想的缘由、意义、方法
(一)缘由
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内燃机,在人们的生产、生活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断提高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但是,科技是把双刃剑,它在为我们生活创造便利的同时,也由于人类一些无节制地开发、利用破坏了生态平衡,大气污染、土地沙漠化、水污染等问题显露,这些都反映出科学技术被人类濫用所带来的不良后果。同时,由于追逐商业利益等原因,出现了“毒奶粉事件”“瘦肉精事件”等,危害人类健康及生命安全,科技的异化越来越明显。因此,如何合理地利用科学技术?如何维持生态平衡,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解决这些问题迫在眉睫,我们必须重视。马克思科学技术思想对科学技术内容作了全面的剖析与概述,也对科学技术的利用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他将科技与生产力的密切关系进行了阐述,并研究了科学技术进步与人类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为目前出现的很多矛盾与冲突提供了解决依据。
(二)意义
科学技术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以及人类社会的进步,具有积极意义。马克思密切关注科学技术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在他的很多著作中都有关于这些方面的观点和研究分析,这对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值得我们深究。
一是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通过研究分析马克思科学技术思想,了解其内涵以及本质等,有利于我们加强对科学技术的认识,明白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在促进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不可或缺,逐渐成为影响国家综合实力的首要因素。
二是认识科学技术发展的两面性。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使人们的劳动工具更加先进,人类社会发展步入快车道,但是科技在发展过程中发生了异化,例如,空气污染、温室效应,等等。这一系列问题的产生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使我们充分认识到,在利用科学技术时要把握好尺度,要尊重、顺应和保护自然,使科技与自然协调发展。
三是充分理解科教兴国、科技强国、科技创新等战略。学习马克思科学技术思想,了解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以及国家强盛、民族繁荣上的重要性,充分理解我国实行科教兴国、科技强国、科技创新战略的缘由,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宣传以及落实这个战略目标,推进我国科技发展的现代化进程。
四是认识科学技术与人文共同发展。马克思科学技术思想阐述了丰富的人性论,他提出的人本思想、人道思想为人的发展开拓了新思路,启发我们在重视科学精神的同时,也要注意人文精神,不能过度依赖科学技术。针对这一问题进行反思,要认识科学技术的实质也是人的基本实践活动,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应该共同发展。
(三)方法
马克思科学技术思想内容深刻、丰富,采用有效的研究方法是进行相关研究的基础。通过搜集众多关于马克思科学技术思想的有关文献资料,运用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方法,理论联系实际,研究、分析马克思科学技术思想以及当代价值。
二、马克思科学技术思想的形成背景
任何一种理论或者思想的形成都不是平空出来的,都是与历史、现实背景密不可分的。同样,马克思科学技术思想也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十九世纪的欧洲正处于科学技术大发展和工业革命时期,马克思生活在这样一种时代背景下,亲身经历有所感悟,引发了他对科学技术的思考,马克思科学技术思想便应运而生。
(一)思想背景
一方面,马克思对科学技术的热爱以及追求。十九世纪的欧洲正处于工业革命时期,科学技术使人们的生产、生活日新月异,马克思身处其中,深刻地认识到了科技的力量。这引发了马克思对自然科学极大的兴趣,为了研究,他搜集并阅读了许多有关自然科学的著作,对科学技术事业展开了疯狂的追求。
另一方面,马克思对自然科学进行了全面的考察。科技与生产力的关系辩证统一,科技能够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过来,生产力又对科技产生实践作用。马克思非常关注这种双向运动的模式,并对其进行了深入探究,对自然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恩格斯曾评价他说:“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而当他看到那种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立即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这足以说明马克思对自然科学的重视程度。
(二)社会背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近代科学诞生了,它是对古代科学的进一步发展,也是资本主义与文艺复兴相结合的产物。近代科学的诞生为研究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所必需的工具和方法,还提出了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
十八世纪,以蒸汽机发明为标志的第一次科技革命开始了,从英国逐步扩大到欧洲各个国家。它的发明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解放了生产力。工具的革新也带来了动力的革新,瓦特经过不断改良最终发明出双向蒸汽机,将第一次科技革命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到了十九世纪,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的第二次科技革命开始了,推动了近代科学技术的全面发展。第二次科技革命之后,生产工具的规模化使用使工业飞速发展,整个社会都沉浸在科技带来的喜悦之中。这一切都为马克思科学技术思想的形成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三、马克思科学技术思想的形成过程
任何思想理论的形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是基于一定历史时期综合各种因素不断发展而来的。马克思科学技术思想的形成经历了诞生、发展、成熟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是在不断认识、研究的基础上对马克思科学技术思想的不断丰富与发展。
(一)诞生期
马克思科学技术思想的誕生是从1840年到1845年。这一时期,马克思正处于青年时期,很喜欢研究德国的古典哲学,批判具有非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同时,马克思还研究分析了人的价值以及本质,批判私有制的压迫。马克思科学技术思想始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他在1845年之前的思想主要集中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在这一阶段的主要研究成果包含两个方面:其一,研究并分析了资本主义时期社会的发展情况,技术越先进,工人的作用越小,提出“技术异化”观点。其二,马克思提出人与自然对立又统一的思想,从辩证法的角度阐述人与自然界关系的密切性。他认为人生存于自然界,是自然界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发展期
马克思科学技术思想的发展期是从1845年到1863年。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的提纲》以及《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分析实践、生产力及生产关系三者之间的关系,总结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为之后的思想成果发展奠定了基础。马克思对科学技术进行批判,反思人们在利用科技的同时对自然界所造成的不良影响。这一阶段的思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其一,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论证了人在利用科技的过程中自我实现、发展的看法。其二,科学技术与社会活动的互动,即科技对社会发展具有决定作用,而社会资本对科学技术又有促进作用。其三,科学技术的异化。科技的不断发展使大量生产工具代替了工人,使得工人的地位降低,马克思提出要进行社会革命来消灭科技异化。
(三)成熟期
1863年之后,马克思所作的《资本论》和《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代表马克思科学技术思想逐渐走向了成熟阶段。在这两部著作中,马克思对科学技术有了更透彻地阐述。这一时期的思想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其一,劳动理论。马克思通过《资本论》详细阐述了人的劳动理论,即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物质变换的过程,是创造使用价值的有用劳动。其二,科学技术与社会互动。他在《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中指出,要辩证地看待和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互动的关系。其三,科学技术异化。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通过对工人劳动的进一步分析,批判了资本主义生产中工人与劳动颠倒的现象,并提出了解决科技异化的具体出路。马克思后期的科学技术异化思想是对之前的异化理论的进一步深化。其四,对技术史进行了研究。在《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这本著作中,马克思以古代到十九世纪中叶的技术为研究对象,总结其发展规律。另外,在《资本论》中,他研究了工业的演化进程,即手工业工场手工业机器大工业,思考了科学技术发明的社会属性。
四、马克思科学技术思想的基本内容
(一)科学、技术及其辩证关系
科学活动是人们在认识自然、改造世界过程中所进行的活动总称。马克思科学技术思想中的科学主要指自然科学,除此之外,还有社会科学。技术是一种技巧,它与科学密不可分,互为基础。科学来自于技术,进行科学活动又会产生技术,二者辩证统一,密不可分。
(二)科学技术源于实践的思想
马克思认为,实践是人们认识的来源,也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它是持续性的、不断深入的,人们总是在重复着从认识到实践再到认识的这个过程。科学技术活动实际上就是一种实践活动,人类通过实践活动获得对世界的认识,又通过认识来改造世界。因此,科学技术来自于实践。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本质、最主要的特征,保持与现实的一致性,是其最大特点。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实践也不断向前发展。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由于受到自然界规律的约束,实践活动在进化过程中直接决定了人类社会的形成。也就是说,倘若没有实践,就不可能有人类社会。
(三)科学技术中立思想
事实上,就科学技术本身而言,没有好坏之分,只是在利用过程中,既有好的效果,又有坏的影响。马克思所生活的时期,科技的双重性就已经很明显了,这引起了马克思的关注与思考,特别是技术的中立性。所谓中立性就是指科学技术作为工具的中立性,它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所使用的一种工具手段,具有继承性。在资本主义大生产时期,这种工具成了资本的化身,马克思对机器在资本与雇佣劳动矛盾运动中所扮演角色的分析,集中体现了马克思的技术价值中立论思想。
(四)科学技术是重要的生产力思想
在科技所有的属性中,马克思特别强调了科技的生产力属性。科技的进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巨大作用。生产力反映着人类与自然界二者之间的关系,也反映了人类从自然界中获取物质资料的水平。马克思提出了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起主导作用。
科学技术是重要的生产力,主要包含四个方面:一是科学技术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以及管理能力,从而提高了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能力。二是科学技术加快了劳动工具的革新进程,劳动工具的先进程度也更加依赖科技。三是科学技术扩大了劳动对象,增加了可利用范围及用途。科学技术的水平越高,人类实践活动的范围就越大,劳动对象的范围也就越广泛。四是对生产力结构的优化,在劳动过程中,要想生产力发挥更好的作用,需要生产力各个要素的相互协调、配合,促进生产力结构的不断优化,从而发挥出最大潜力。
(五)科学技术异化思想
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科学技术。与此同时,人类也正处于被报复的时期,因为人类活动导致大自然遭到破坏,凸显出科技异化的特征。马克思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利用历史唯物主义,深刻阐述了科技异化的具体表现形式:第一,科技造成了人的异化。科技的进步使得机械化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自动化水平也越来越高,虽然减少了人的体力,却要求投入更多的脑力,使人精神紧张,失去自身价值,得不到全面发展。第二,科技导致了自然失衡。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类对大自然的掠夺式开发,破坏了生态系统,人类生存环境面临威胁。马克思对人类破坏生态环境敲响了警钟。第三,科技造成社会的两极分化。在资本主义生产中,生产力被资本家所拥有,创造的财富也大都集中在资本家手里,劳动者只有付出劳动才能够获得报酬,否则将一无所有。久而久之,加剧了社会的贫富差距,造成两极分化,激化了社会矛盾。
五、马克思科学技术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一)西方马克思科学技术思想
马克思科学技术思想影响了西方国家的生产发展方式,促进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吸引了很多哲学家的注意力,例如马尔库塞、哈贝马斯等。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马克思科学技术思想进行研究、发展与丰富。
二十世纪,西方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流派是法兰克福学派,马尔库塞就是其中的一员。他对马克思提出的科技异化进行深入研究,认为科技进步的同时,人被逐渐驯化而失去自主性、创造性,被社会所掌控的人类也丧失了尊严,科技成为统治人类的工具。
哈贝马斯从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角度出发,在肯定科学技术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对科学技术进行了批评。他指出,盲目重视科技会造成意识形态化,人类将不能正常交往。要消除这种意识形态化就应弘扬人的理性,凸显人的作用,使人类同科学技术协调发展。
(二)马克思科学技术思想在中国的继承与发展
马克思科学技术思想不仅影响着西方国家,也影响了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思想,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领导人在继承马克思科学技术思想精髓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了丰富与发展,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技术思想。
一是毛泽东的科学技术思想。毛泽东在充分考虑中国国情的情况下,提出了符合中国发展的科学技术思想体系,主要包括:号召全民“向科技进军”;学习国外先进技术但要自力更生,重点发展;重视科技人员队伍建设,两条腿走路。毛泽东的科学技术思想为新中国的科技发展明确了方向,推动了中国科技的进步。
二是邓小平的科学技术思想。邓小平从中国改革开放进程和现代化建设出发,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建设现代化国家关键要依靠科学技术以及发展科技必须尊重人才,抓好教育等。这都是对马克思和毛泽东科学技术思想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加快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使我国的综合国力得到明显提升。
三是江泽民的科学技术思想。江泽民将马克思科学技术思想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主要包括:将科教兴国战略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坚持科技创新,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学习并引进国外先进科学技术;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力度。他将科技进步视为社会进步的主动力,以此来推进实现小康社会的进程。
四是胡锦涛的科学技术思想。胡锦涛在前面几位领导人的基础上,强調科技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提出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我国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性国家,还要加大教育投入,实现人才强国战略。胡锦涛的科学技术思想对我国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进科学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意义重大。
五是习近平关于科学技术的重要论述。习近平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角度出发,根据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现状,提出了当下中国要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弘扬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走创新驱动战略。习近平牢牢把握科技的发展趋势,他关于科技的重要论述与时俱进,对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六、马克思科学技术思想的当代价值
(一)坚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科技对人类以及社会的价值不可估量,是推进社会文明进步的根本动力,它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也影响着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化过程。同时,科学技术代表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也决定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坚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是人类和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必须坚持以创新推进科技发展,促进生产力的提升、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文明的进步。
坚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的前提是必须树立正确的意识。当下时代,技术在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各国对科学技术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很多科技创新成果都是在国家的支持下取得的。这足以说明,一个国家的科学技术发展观念直接影响科技水平的发展。因此,大到国家,小到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树立坚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的思想观念。
(二)科教兴国、科技创新
重视教育,科教兴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推动,而发展科学技术,就要紧抓教育,教育直接影响科技人才的培养。一个国家具有较高的教育水平,那么它的科技水平也会走在前面,国家的经济实力就会强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视教育,加大教育投入,培养科技人才。
同时,还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全球化的时代大背景下,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关键在于技术上的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是国家技术水平的直接写照,代表了一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影响国家、民族的发展方向。因此,国家要想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就要加强科学技术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型国家的步伐。
(三)科技与人文协调发展
科技是人文科学发展的重要载体,倘若没有科学技术的传播,人文科学的发展进程也必然减慢。二者是息息相关、相辅相成的,科技促进文化的发展,文化对科学又具有反促进作用。在发展科学技术的过程中,要坚持科学技术的人性化,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科技发展的首要目标。科技是用来服务于人类的,要坚持科学技术与人文的协调发展,树立正确的科技观,在尊重、解放人类的基础上,合理利用科学技术。同时,通过人文精神来引领科技的发展,提高人类对科学技术的认知能力,理解其本质。要不断完善社会制度,促进科技与人文协调发展。
(四)科学技术生态化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其逐渐凸显出两面性。科技在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同时,由于一些不合理的利用,导致了一系列问题的出现,激化了人类与大自然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导致生态恶化,人类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因此,人类在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开发自然资源时,应该充分考虑环境承载能力以及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性,追求科技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不能违背生态发展规律,否则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我们应该重视科学技术的生态化,把握好“度”,尽可能地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一方面,要积极号召全社会保护生态环境、节约利用资源,形成强大的合力,共同维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另一方面,及时颁布有关法律法规,加强各国之间的分工与合作,共同解决全球温室效应、大气污染、资源枯竭等一系列严重威胁人类生存的问题。
七、结语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拓展了人类的生存空间,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科学技术已成为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各国之间进行竞争的核心因素。我们要加深对马克思科学技术思想的研究与理解,掌握核心内容,转变发展观念,善于运用马克思唯物史观,继承和发展马克思科学技术思想,并将其运用到实践中去,坚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坚持科教兴国、科技创新的重大战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越来越凸显,但同时科技异化的问题也越来越显著,例如温室效应、大气污染、资源枯竭等问题愈演愈烈。科技是把双刃剑,在利用科学技术改造自然界的时候,也要尊重、顺应、保护自然,坚持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坚持科学技术生态化,树立正确的科技观念,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从而让科技真正服务于人类。
参考文献:
[1] 何畏.解放的力量抑或意识形态奴役——马克思与法兰克福学派的科学观比较研究[J].南京社会科学,2009(8).
[2] 萧诗美.论马克思的科学观革命[J].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01(1).
[3] 倪伟波.哈贝马斯与马克思科学技术观比较[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8(12).
[4] 刘新刚,于晓媛.马克思科技发展观研究——兼论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科技新概念”[J].广西社会科学,2010(1).
[5] 刘世风.马克思科学观的实践性探析[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0(1).
[6] 李刚.恩格斯对科学技术哲学的重大貢献[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
[7] 马兰.生态视域的科学技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科技观述评[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
[8] 牟焕森.马克思、恩格斯技术哲学思想的学术地位和意义[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7).
作者简介:闫殿东(1978—),男,汉族,博士,单位为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
(责任编辑:马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