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专利分析的广东省“双高”院校科创能力分析与提升策略

2021-08-09赖金志黄卓晔郑少金郭莉杰

职业技术教育 2021年12期
关键词:科技创新能力双高计划双高

赖金志 黄卓晔 郑少金 郭莉杰

摘 要 为了解广东省首批进入“双高”建设计划的14所高职院校科研创新能力现状,以专利为切入点,基于IncoPat专利搜索平台中2000-2019年的专利信息数据,从专利申请数量、专利类型、技术领域、法律状态、专利转让和申请人等维度进行深入分析,发现广东省“双高”院校的科技创新能力近年来发展迅速,科技创新领域与区域经济密切相关,并在全国高职院校中具有一定实力;但同时也存在科创成果质量不高、成果转化率低和运营水平低等问题。为提升广东省“双高”院校科技创新能力,建议加强政策引导,提升科技创新成果质量;加强专业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优化知识产权运营;加强产学研合作,提高专利转化效率;优势专业合作互补,实现创新资源整合共享。

关键词 专利;“双高计划”;高职院校;科技创新能力;广东省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1)12-0049-06

专利作为科技成果的重要形式,融技术、法律、经济信息于一体,是世界上反映科技发展快速、全面和系统的信息资源。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每年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中,专利是其中一项重要指标,是衡量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尺。高职院校贯彻产教融合理念,培养高技能人才,科技创新活动具有应用导向性,科技成果更应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应用,进而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因此专利工作的开展情况能够客观反映高职院校的科研创新能力现状。本文从专利分析角度,对广东省列入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以下简称“双高”)建设的14所高职院校的专利情况进行检索分析,梳理其科技创新能力现状、发展和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为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科技创新能力提供参考。

一、数据来源

本文以广东省14所进入“双高”建设计划的高职院校为研究对象,见表1。数据来源于IncoPat专利搜索引擎,对14所“双高”院校申请的专利分别进行检索、统计,从专利申请数量、专利类型、技术领域、法律状态、专利转让和申请人情况等多维度进行研究分析。从检索情况上看,2000年前14所“双高”院校鲜有专利授权,因此本次数据检索将时间跨度设定为2000-2019年。

二、广东省“双高计划”院校专利数据分析

(一)专利申请数量与增长趋势

专利申请数量和增长率能够反映出院校科技创新活动的活跃程度和知识产权意识的强弱。2000-2019年间,14所“双高”院校共申请专利11959件,除个别年份外,总体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见图1。

由图1可以看出,14所“双高”院校专利申请工作起步较晚,自2000年起开始有零星的专利申请,持续到2007年还维持在两位数,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工作处于低迷阶段。在2008年专利申请首次突破100件后,此后十年间基本呈现持续增长趋势,在2015年突破1000件,2018年专利申请突破了2000件,2015-2019年累计申请专利数占总数比例超过60%,说明科技创新和专利产出已进入高速发展期。

(二)专利类型分析

我国的专利分为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3种类型。其中,发明专利是指对产品、方法或者其改进所提出的新的技术方案,对创造性的要求更高,授权难度大,维护成本高,产生的价值也高。发明专利占比能够客观体现科技创新的深度,是一个重要的创新质量指标。如表2所示,2000-2019年14所“双高”院校每年申請的3种专利类型所占比例有所变化,但从整体来看,以实用新型专利和发明专利为主。其中,实用新型专利占比41.77%;发明专利次之,为34.92%;外观设计专利最少,为23.31%。

进一步对专利授权情况进行分析,2000-2019年14所“双高”院校总计获得专利授权8103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1123件,所占比例仅为13.86%。而据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统计年报数据,同期全国普通高校专利申请中发明专利申请所占比例为57.74%,所获得的专利授权中发明专利授权占比为42.97%[2]。14所“双高”院校发明专利申请占比和授权占比均明显低于全国普通高校平均水平,可见科技创新成果质量有待提升。从表2数据可以发现,2016-2019年在专利申请数量增长的同时,发明专利申请占比也持续增长,说明院校对专利质量的要求有所加强,科技创新工作发展趋势向好。

(三)专利申请人分析

按照专利申请人进行统计,14所“双高”院校2000-2019年间各自申请的专利情况如表3所示。在专利申请、发明专利和有效专利数量上,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在各方面均有明显优势,14所“双高”院校之间专利工作发展存在较大差距。

在11959件专利申请中,仅有244件专利申请除院校自身外有合作申请单位,与企业、机构、其他学校、个人合作申请专利排名前三的院校是深圳职业技术学院(48件)、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42件)和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38件),有部分院校无申请人合作。

(四)专利技术领域分布

国际专利分类法(IPC)将专利所在的技术领域分为A(人类生活需要)、B(作业、运输)、C(化学、冶金)、D(纺织、造纸)、E(固定建筑物)、F(机械工程、照明、加热、武器、爆破)、G(物理)和H(电学)8个分部。每个分部按照不同的技术主题范围分为若干大类。对2000-2019年14所“双高”院校专利申请按照IPC分部进行统计,如图2所示,主要集中在B部、G部和A部,专利申请占比分别为25.2%、24.33%、18.39%,是院校科技创新工作的重点领域;H部、F部和C部也相对较活跃,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E部和D部则是薄弱领域。

进一步对14所“双高”院校专利的IPC大类进行分析,如表4所示,排名前10的大类中有G部4个大类、B部3个大类、A部2个大类和H部1个大类,技术领域主要涉及测量测试、计算、电通信技术、家具、包装储存等,与高职院校主要开设应用型专业以及广东省区域经济发展构成密切相关。

(五)专利法律状态分析

有效专利是指专利申请被授权后,仍处于有效状态的专利。按照专利管理相关规定,专利权人只有缴付年费(且年费金额通常随年份递增)才能维持专利有效,否则将被视为放弃专利权[3]。通常而言,只有当专利具备一定的技术水平和市场价值,所带来的预期收益大于专利年费成本时,专利权人才会继续缴纳专利年费,或以其他更高成本(如诉讼维权)保持专利的有效性。因此,有效专利是衡量专利价值和技术水平的重要指标。

经统计,截至2020年6月,2000-2019年间14所“双高”院校有效专利为4171件,占比为35%;失效专利5623件,占比为47%。在失效专利中,有84%是因为未缴年费而导致专利权终止,见图3。

进一步对获得授权的8103件专利按照专利类型来统计法律状态,并定义平均专利寿命计算公式:

平均专利寿命=失效专利的专利寿命之和/失效专利件数。

由表5可知,截至2020年6月,2000-2019年间14所“双高”院校获得授权的专利中,发明专利的有效率为68%,平均专利寿命为54.55个月,均明显高于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这与发明专利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金量有直接关系。

上述情况表明,14所“双高”院校于2000-2019年间授权的专利中,有较大比例的专利申请不具有或具有较低的价值,使得专利权人因为成本而放弃持有专利,整体呈现出知识产权质量不高的局面。

(六)专利转让分析

专利转让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专利在市场上的价值,也是院校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重要成分。如图4所示,14所“双高”院校2000-2019年间专利转让数量仅为159件,仅占全部授权专利的2.07%。其中,排名第一的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专利转让数量为49件,排名第二和第三的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和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分别为44件和27件,排名前三的院校数据累计占比已经达到总数的3/4,排名末位的部分院校无专利转让。造成专利转让率低下的主要原因,在于知识产权质量不高和专利运营工作有待提高。

三、广东省“双高”院校科技创新能力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科技创新能力现状分析

1.专利申请数量显著增长

2000-2007年为14所“双高”院校专利起步阶段,自2008年之后,专利申请数量显著增长,2015-2019年累计申请专利数占总数比例接近70%,说明科技创新和专利产出已进入高速发展期。其主要原因在于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与知识产权强国战略,以及广东省政府先后颁布施行《广东省专利条例》和《广东省专利奖励办法》,鼓励发明创造,推动自主知识产权的运用和保护,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在国家宏观战略与地方政策引导下,院校科研人员创新意识和专利意识不断增强,科研创新能力稳步提升。

2.专利技术领域与区域经济发展构成密切相关

14所“双高”院校主要集中在深圳、广州、佛山、东莞等珠三角主要城市,是广东区域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区。专利申请也主要集中在IPC分部的B、G、A和H部,技术领域主要涉及测量测试、计算、电通信技术、家具、包装储存等,与所在地区区域经济发展构成密切相关。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在测量测试、计算、电通信技术领域有较多的专利申请,而深圳正是在通信和计算机技术领域具有较强优势的区域,形成了以电子信息產业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在塑料加工、供热、制冷和家具领域有较多专利申请,而其所在地佛山市正是中国家电之都、华南最大的材料加工生产基地和家具行业重要的生产、销售基地。

3.科技创新工作在全国高职院校中具有一定实力

发明专利是衡量一所高职院校科研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近年来,在专利申请数量增长的同时,14所“双高”院校发明专利申请占比也持续增长,从2012年的最低值16.97%增至2019年的44.71%,反映出院校对专利质量的要求有所加强,科技创新工作发展趋势向好。根据高职发展智库发布的《2019年全国高职院校发明专利授权排行榜》[4]显示,广东省高职院校2019年获得发明专利授权数量在全国排名第三,其中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名列全国第七,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名列全国第十九,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和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并列全国第二十一,科技创新工作在全国高职院校中具有一定实力。

(二)存在的问题分析

1.科技创新成果质量仍有待提升

从发明专利这一重要指标来看,广东14所“双高”院校申请占比和授权占比均明显低于全国高校平均水平,且与全国高职院校中排名前列的院校相比,也存在较大差距。以2019年发明专利授权数为例,全国高职院校中排名前三的院校分别为温州职业技术学院(176件)、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125件)、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102件),而广东14所“双高”院校中排名前三的深圳职业技术学院(42件)、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24件)、顺德职业技术学院(23件)[5],综合竞争力历年来均在全国高职院校中排名前列,尤其是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在2019年GDI高职高专排行和“金苹果”高职高专排行中均名列第一,但在发明专利授权数上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此外,广东14所“双高”院校专利申请中有效专利占比偏低,专利转化运用不足,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专利的技术含金量不足、价值偏低,科技创新成果质量有待提升。造成该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院校政策导向,在职称评审、工作量认定和成果奖励时,没有将专利和论文、著作、科研项目、成果获奖等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导致教师申请专利的积极性普遍不高。而在专利工作的考核评价中,也存在只重视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忽略专利质量和转化率这两项重要属性的问题,导致发明人在申请专利时,只考虑专利是否能授权,片面追求专利数量,不注重专利质量和转化的可能性,加之发明专利审查时间较长,教师申请高质量的专利动力不足,产生了大量的低质量、无应用前景的专利。

2.专利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传统的论文、著作类成果的管理主要体现在获得成果后的统计及奖励上,而专利管理工作除了要在授权后进行统计和奖励,更应注重的是过程管理,深入到科研的各个环节中,跟踪科研进程,利用专利文献,不断发掘可申请专利的成果,及时确定相关项目的知识产权保护策略。从申请专利开始,就给发明人提供一定的指导,帮助发明人准确掌握专利的申请过程,还要与专利代理机构做好各项沟通协调工作,以保证专利申请的顺利进行。专利授权后,还要做好专利的维护工作和转化工作。目前,各院校科研处的工作人员对项目、成果的管理很熟悉,但大多没有接受过正规的知识产权管理教育和培训,专利管理工作的水平有待提高。

3.科技成果市场化运营转化不足

虽然近年来14所“双高”院校专利申请数量持续增长,但是科技成果转化严重不足,专利转化率仅为2.07%,鲜有专利成果走出“象牙塔”顺利找到“婆家”。专利最大的价值在于应用,如果仅停留在“纸上谈兵”阶段,根本无法实现其价值。高职院校科技创新成果存在转化难的问题[6],而随着专利拥有量的增多,专利的维护费用逐年增加,若已有的专利一直不能通过转化而获得效益,将不利于专利工作的良性发展。专利市场化运营转化程度低下的主要原因除高质量专利的欠缺、专利运营管理水平不足等因素之外,很大程度是因为专利的创造大多出于职称评审、绩效考核和项目结题等现实目的,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市场匹配度较低。同时,14所“双高”院校中与企业合作申请的专利只有极少部分,校企合作不紧密,产学研协同不够,合作成果数量少。

4.院校之间专利工作发展不均衡

广东省14所“双高”院校专利工作发展极不均衡,在专利申请、发明专利和有效专利数量上,列入高水平学校建设的5所高职院校明显高于列入“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9所院校,深圳职业技术学院遥遥领先,而排名后列的院校专利年申请量相差巨大,知识产权工作不够活跃。此种情况主要原因在于院校间经费投入、建设积累、师资力量配比等综合实力的差异。另外,院校所在区域经济与科技发展水平也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与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地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的深圳市,科技创新活动也相应地较为活跃。

四、广东省“双高”院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策略

(一)加强政策引导,提升科技创新成果质量

知识产权应该是为了保护创新的价值而产生,高校专利工作应回归保护创新创造的初心,积极贯彻落实2020年教育部、国家知识产权局、科技部发布的《关于提升高等学校专利质量 促进转化运用的若干意见》要求,坚持质量优先,加强政策引导,始终把高质量贯穿知识产权创造、管理和运用的全过程。一方面优化考核激励机制,以质量和转化绩效为导向,杜绝简单以专利申请量、授权量为考核内容,更加重视专利质量和转化运用等指标,加大专利转化运用绩效的权重[7]。另一方面优化专利资助奖励政策,从对专利申请、授权的资助奖励逐步向加大对转化实施的奖励进行转变和调整,引导专利质量的提升。另外,科技创新能力较强的高职院校可以参照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等国际高水平大学的普遍做法,探索建立专利申请前评估制度,对拟申请专利的技术进行评估,提高专利在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以及与市场结合性等方面的要求,减少无效申请和低质量专利的数量,汇聚更多的人财物等资源支持高质量专利的培育和转化,切实提升专利申请质量。

(二)加强专业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优化知识产权运营

随着知识产权事业的深入发展,对知识产权运营的专业化、精细化、职业化程度要求越来越高。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应探索建立健全集技术转移与知识产权管理运用为一体的专门机构,密切关注本校优势专业领域,做好全校专利的整体规划,指导教师做好专利挖掘工作,针对产业链关键环节和核心技术加强专利布局,提升院校知识产权运营和技术转移能力。加快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为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培养一批专业的人才队伍,做好院校发明披露、价值评估、专利申请与维护、技术推广、对接谈判等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过程管理,促进专利转化运用。专业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短期内高职院校可以与第三方知识产权运营服务平台积极开展合作,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移转化,优化知识产权运营管理。

(三)加强产学研合作,提高专利转化效率

对于企业而言,组建研发团队、实验室等成本较高,购买利用现有的专利是其产品创新、技术革新的重要手段,因此产学研合作是院校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应用最便捷的通道。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中应强调科技创新与企业需求相结合,使专利发明人在设计、研发之初,就把前沿技术应用于实际生产的可行性和经济性作为重中之重来考虑,贴近市场实际需求,有效提升专利价值。对于已有的专利技术,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搭建科技创新成果交流转化电子平台、参加政府和企业举办的技术交易会、参加技术博览会等途径,做好宣传和推广 ,畅通专利转化渠道,提高专利转化效率。

(四)优势专业合作互补,实现创新资源整合共享

广东“双高”院校大多具有各自的传统优势专业,如信息、轻工、交通、机电和水电等。各院校应在优势学科的基础上,通过整合学科群、科研平台、工程中心等科研力量,相互协作,打造有特色的科研服务团队和科研平台,鼓励源头创新,并将研究方向与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紧密结合,实现创新资源的整合和共享。

參 考 文 献

[1]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公布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建设单位名单的通知[EB/OL].(2019-12-13)[2020-10-20].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moe_737/s3876_qt/201912/t20191213_411947.html.

[2]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家知识产权局统计年报[EB/OL].(2020-03-09)[2020-10-20].https://www.cnipa.gov.cn/col/col61/index.html.

[3]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2020年修正)[EB/OL].(2008-12-28)[2021-01-27]http://www.cnipr.com/zy/flfg/zl_6522/gnflfg/202101/t20210127_242437.html.

[4][5]高职发展智库.2019年全国高职院校发明专利授权排行榜出炉[EB/OL].[2021-01-27].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9782067.

[6]谭华霖,贾明顺.如何破解高校专利转化之“难”[J].中国高校科技,2018(6):31-33.

[7]教育部,国家知识产权局,科技部.关于提升高等学校专利质量 促进转化运用的若干意见[EB/OL].(2020-02-19)[2020-10-20].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7062/202002/t20200221_422861.html.

[8]刘景忠.期待“双高计划”成职教发展“样板”[N].中国教育报,2019-12-20(2).

猜你喜欢

科技创新能力双高计划双高
“双高”建设背景下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数说高教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预算绩效管理的思考
“双高计划”下高职院校图书馆建设思考
从“示范”到“双高”:高职院校回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逻辑机理与路径优化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会计技能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基于双高计划的专业文化建设研究
以机器人为载体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协同培养
全职妈妈浪费吗
文化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