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艺术鉴赏力的调查报告及对策讨论
2021-08-09范世琦
范世琦
摘 要:在网络影响力大行其道的当下,忽略审美文化的多元发展使当代大学生的审美格局逼仄又狭隘。这份调查报告旨在探究大学生艺术鉴赏审美的现状以及对审美教育的缺憾提出建议,借此帮助社会更好地处理大学生艺术审美理论建构以及审美教育的普及等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艺术美学鉴赏;审美教育
1 研究背景
伴随社交媒体的迅速发展,人们被大量信息淹没,缺乏独立自主的思考,以至于过度地对社会灌输的审美标准生吞活剥,从而导致审美观念有向畸形的、只注重外表发展的趋势,大学生对于比外表更深层的艺术审美的能力不足。笔者希望就国内大学生艺术鉴赏审美及美学鉴赏如何在国内普遍开展,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审美观这个当下面临的迫在眉睫的问题,通过该项调查报告来寻找出一个合适的解决方法。
2 研究目的
大学生等群体可以根据本文所提出的问题和调查所展现的结果进行自省,促进大学生学习并思考出自我独特的审美价值观、健康的审美观。提高大学生对于艺术鉴赏的能力,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认识世界,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更好地完善自身,确立自己的发展道路。此外,学校等教育单位可以将美育适量地添加进校园教育中,引导青少年树立健康的审美价值观。
3 调查时间及方法
调查时间:2020年11月20日—2020年12月21日。
调查方法:抽样调查法、访问调查法、个案调查法、问卷调查法、多信息源收集法。
4 结果分析
本次调查的对象以南京市的大学生为主体(包含部分外省、外市大学生)。现实中访问及网络问卷总计收到有效调查结果873份。
4.1 大学生对于画展、博物馆、话剧或者是演奏会的兴趣
从调查结果的数据可以看出,大部分大学生在自己十几二十年的生活中仅仅去过一两次画展、博物馆、话剧或者演奏会(图1)。大学生存在接触审美方面的匮乏,而这种匮乏带来的负面效果就是会有更多错误的认知影响大学生的审美取向。
4.2 大学生文艺技能的掌握情况
部分大学生仅在小时候接触过艺术,另一部分大学生在稍大一些后有主动学习艺术的意愿。从这些答案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大学生本身愿意去学习艺术,并且通过艺术学习树立相关的审美观(图2)。
4.3 大学生对于艺术的选择兴趣
平时看视频的时候是否会选择文艺类节目(图3)?去艺术馆的缘由(图4)?这两个问题的答案综合在一起能够体现出绝大部分大学生有接触艺术美的兴趣,只是缺乏这种机会,如果学校、社会能提供更多的去艺术馆的机会,可以预见大学生会建立对美的正确理解。
4.4 大学生对于艺术作品的鉴赏理解能力
数据显示,超过一半的大学生对鉴赏艺术是一窍不通的,少部分大学生稍微通晓艺术鉴赏,极少大学生能很好地鉴赏艺术(图5)。综合其他问题的答案能够看出,不愿意并不是大学生不去鉴赏艺术的原因,根本原因是机会的缺少。
4.5 大学生对于社会审美所谓“潮流”的趋同
从调查结果来看,大部分大学生顺从了时代的潮流审美,乐意去根据社会表现出的美的标准去追求美,只有少数大学生能够坚持自己的审美,故可以得出潮流对大学生的审美具有一定的同化作用(图6)。
5 调查结论
通过本次调查,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大部分大学生很容易受到社会审美潮流的影响从而忽略了个人的主观能动性,错误的审美价值观将会影响大学生的审美观建立。此外,从调查结果中也能看出,绝大部分的大学生并不抗拒参与艺术鉴美活动,而是缺少接受艺术鉴美教育的机会,从而导致能力缺失现象。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应该及时地提出一些应对精神美学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的解决方案。
5.1 推广公共图书馆图书阅读
丰富图书馆推广的形式。例如,在图书馆的中央大厅里放置海报,告知学生与美育相关的书籍的位置,方便他们去借阅。同时,辅以海报引发大学生兴趣,也可以开展美育电影、动画阅读、光影展览等图书馆活动。
5.2 多样化审美教育、艺术长廊进校园
美育的目的是使更多的“美”走入人们的视野,使审美多样化,改变目前审美趋同的趋势。艺术能激发人们的审美想象力,而不同种类的艺术更能促使人们对美进行辩证思考。就目前的审美教育而言,人们太过于注重肤浅的外表美,不能很好地把握外表与情感美的侧重。因此各高校及中小学可以通过“艺术长廊”的形式使艺术进入学生的日常生活。根据美学发展历史,将各种名家名作悬挂于学校走廊并对作品加以介绍与分析,使学生了解各个艺术流派的审美价值,如写实派、印象派与抽象派等多种艺术流派。对学生固有的审美进行冲击,进而促进审美多样化,促进学生审美教育素质的综合发展。在学校开展活动的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设计、美术、音乐、走秀等多方式展示自己独特的或宣讲活动中介绍的不同的审美观,使各种各样的审美观念走入人们的视野。届时,可以对积极参加、想法独特的同学予以多种形式的奖励。
5.3 将美育正式划入教育课程
对于美育形式和内容的创新,不妨借鉴国内外成功的范例。从人的认知度来看,相比老师在讲台上说教,创造一个自由和谐的环境是一个更好的选择。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参与者都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审美,并通过自己的表达来反映他们所秉持的审美观,也就是表达与体验。在校内,要充分利用课上和课下,结合校内课程和校园社团,营造一种沉浸式的氛围。借助互联网和云平台,将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条件允许的可以借助AR设备和虚拟现实技术,实现美育的沉浸式体验。在理论课中介绍中国与世界审美发展史,通过对历代人民服饰、妆发、建筑、艺术作品、音乐作品等的变迁的介绍,发现历代人民的不同审美,通过对同一时期不同地区的服饰、妆发等的差异的介绍,发现多民族的审美差異。在实践课中开设美术、音乐、舞蹈、建筑赏析等多门课程,学生根据个人喜好选择相应课程,通过对各种艺术的鉴赏形成丰富的审美观。同时,可以针对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因人施教。举个例子,在人文社科类专业中可以把艺术鉴赏力更多地侧重在音乐、服饰、画本、诗歌方面。可以在诗歌中渗透美育教育,在对诗歌之美的感受中,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理解诗歌,对语文素养的提高也有很大的好处。也可以在课文插图的学习过程中渗透美育教育,课文中的插图是很好的教育资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欣赏、思考,以此来提高其审美能力。在理工科专业中,可以更多地将美育课侧重在建筑学、模型、天文学上。通过美育课程向学生们介绍宇宙的奥秘、星系的美感,这样不但加深了理工科大学生对美的理解,同时激发了年轻人探索宇宙奥秘的热情。教师可以给学生们讲述各种美景背后的科学原理,也可以通过提问方式让学生们自主思考,学以致用。综上所述,美育课程的合理开展可以实现让学生们提高艺术鉴赏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知识修养,甚至可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
5.4 根据课程的需求完善配套设施
要把美育作为一门正式的课程,需要相应的资源来支撑。首先需要考虑的是合适的美育的教材,其次是美育课程的教师队伍,只有对教师队伍与教材进行科学的编制,像已有的课程一样形成一套完整的体制进行建设,才能够实现课程的目的。另外,美育教师需要丰富的美学知识和专业知识,需要高校进行相应的长期经费投入,在引进人才的同时对教师进行集体培训。同时,美育教师的培训以及课程的开展必不可少的还有教师的办公场所和教学地点。所以高校可以投入一定的资金,为美育课程的展开提供画室、音乐厅以及琴房等专业场所。在美育教材的编制方面一定不能空而不精,教育主管部门可以根据高校美育课程的目的,组织专家编写一套完整的、科学的、实际的教材,让参与美育课程的老师和同学都能切实地融入教材,要避免以往部分教材过于追求思辨性而忽略了实用性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