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庆城县博物馆馆藏古钱币铸造工艺初探

2021-08-09张志升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1年12期
关键词:古钱币工艺

张志升

摘 要:我国古代使用钱币较早,材质丰富多样,其中铜质钱币是整个古钱历史的主体。文章以庆城县博物馆独创的“古泉今说—馆藏青铜钱币铸造工艺”主题社会教育活动为依托,就古代钱币型范浇铸工艺进行简要探讨,以达到向青少年普及知识的目的。

关键词:古钱币;铸造;工艺

我国是世界上货币发行最早的国家之一,货币起源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庆城县作为先周文化发祥地之一,先后出土了商周时期的贝币,秦半两,汉五铢,唐开元通宝,宋太平、大观、崇宁、政和、宣和、建炎等,西夏天盛,辽寿昌,金大定,元大元通宝,明洪武、嘉靖、泰昌等,清天命汗钱、顺治、康熙、雍正等十帝钱,其中宋代钱币出土量最大,种类最为丰富。为深入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关于让文物活起来的指示精神,庆城县博物馆于2021年5月18日举办了“古泉今说—馆藏青铜钱币铸造工艺”主题社会教育活动。本次活动旨在让青少年志愿者通过主持人对青铜钱币的发展历程及铸造工艺史的讲解、模拟制作古钱等环节,来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钱币型范浇铸工艺的发展过程。本文以此次社教活动为依托,从古钱币的材质及铸造工艺两个方面对馆藏古钱币铸造技艺做简要探讨。

1 主要材质

我国用钱的历史悠久。新石器时代晚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剩余劳动产品的出现促进了商品贸易的发展,贝币就是这一时期的产物。而随着贸易的频繁化,贝作为货币越来越供不应求。为了解决货币不够的问题,人们开始用石头、骨、陶、金属等制成类似货贝的形状,用来代替天然贝。另外,由于作为货币的贝壳表面都比较光滑,有一层起保护作用的珐琅质,而这种珐琅质强度不高,很容易破碎,这一切都促使贝币逐渐退出人类货币史的舞台,取而代之的是熔点较低、易铸造、耐磨且不易损坏的铜。

铜是人类最早认识和使用的金属之一。天然的纯铜称为“红铜”,也被称为“紫铜”。在铜中加入适量的锡,因锈色呈青绿色,所以这种合金铜被称为“青铜”。另外,在铜中加入适量的锌或者镍,被称为黄铜或白铜,这两种合金铜出现相对较晚。从目前出土的古钱币来看,青铜和相对出现较晚的黄铜是钱币铸造的主要材料。如馆藏钱币中数量最多的宋钱,基本都呈青绿色,极少数为白色,而清代钱币,特别是数量较大的乾隆通宝,则呈黄色。

2 铸造技术

伴随着我国古代人类社会生产力的进步,钱币铸造大致先后经历了三种工艺,即平板范浇铸、叠铸和母钱翻砂。下面就按照这三种工艺出现的先后顺序,对其进行简要介绍。

2.1 平板范浇铸

平板范澆铸是我国古代最早使用的钱币铸造方法。范,指的是模子,模子上的凹凸则构成器物造型和纹样。平板范浇铸是将事先做好的两块平整的范拼合在一起,然后再进行浇铸。这种范根据质地来分有常见的泥范、铜范和不太常见的石范、铅范四种。石范出现较早,泥范、铜范相对较迟。根据《中国古币的铸造工艺》一文介绍,用泥范进行平板范浇铸,一般需要三个步骤:“一是制作钱范。先制作钱范正面的范坯。在上面雕刻钱型、制作浇道和浇口(供浇铸铜液时使用),然后阴干泥范;再制作钱币的背范(钱范的背面),并同样阴干。二是合范和烘范。先将钱币的正面范和背面范进行对合,敷泥固定,随后入窑烘范,使泥范成为陶范,具有一走的强度和透气性,足以承受高温铜液的浇注。三是浇铸钱币。将铜块熔化后,用坩埚盛铜液通过浇口注入陶范进行浇铸,冷却后敲碎钱范取出成型的钱,再进行清理打磨,经过加工的钱币就可以投放市场了。”

这种工艺制作成本及所花的时间都比较多,一副钱范往往只能铸造出几枚钱币,产量较低,且陶范易碎,利用率不高(图1)。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钱币供应矛盾日益尖锐,人们开始寻找耐磨耐用的新材质以代替泥范,铜范也就应运而生。用铜范制作钱币(图2、图3),一次可铸造出上百枚,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缓解了钱币供应矛盾,从而进一步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最先开始使用铜范直接铸钱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和楚国。但用铜范铸钱,相比泥范铸钱而言,对技术要求较高。铜质子范一般都是用母范浇铸而成,在浇铸过程中,为了便于脱模,往往会在模具表面涂上一层涂料,一方面可以调节铜液在模具内的冷却时间,另一方面又可以降低铜液对铜范的损伤,延长铜范的使用寿命的同时又降低了生产成本。

2.2 叠铸法

为了防止铜范模变形、损坏,提高其利用率,聪明的古人发明了叠铸法。叠铸法是先以铜范为模,用其他材质,一般用黏土(黏土的可塑性比较强,经烘焙后也耐高温)来制作范盒,范盒经过烘焙后,再进行浇铸。这样用铜范可以大批量的生产范盒,把这些范盒层层叠在一起,每次可生产的钱币数量大大增加。

这种工艺出现于秦代,鼎盛于新莽时期(图4、图5),衰落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古币的铸造工艺》将叠铸法分为三大步骤:“一是制作泥范。先将制作泥范的材料混合搅拌,练泥,填入铜制范盒,翻制泥范(子范),然后阴干泥范。二是合范、烘范。先将泥范层层对合叠起,然后敷泥固定,入烘范,使泥范成为陶范。三是浇铸钱币。浇铸钱币,工序与平板范浇铸一致。”叠铸法的关键在于铜制范盒的制作。“铜制范盒一般用两块泥范组成铸型,即泥面范和泥背范。先在泥面范上刻出内凹的钱形型腔、内浇道、直浇道及凹凸有序的榫卯口;泥背范或为素面,或刻上内凹的纹饰,如十字形、菱形等。泥面范与泥背范合在一起容易粘连,所以又在金属制范盒边框口沿部位设置分型面,浇口则设在金属制范盒边框的侧边。泥面范与泥背范经过烘焙成为陶范后,就可进行合范浇铸,制作成铜制范盒了。为便于叠范浇铸,以保证钱币的铸造质量,古人在制作陶范时都不是随意的,而是进行了详细的安排,在钱型定位上,运用了一定的几何学知识。”

2.3 翻砂法

隋唐时期翻砂法逐渐代替原来的工艺,明朝《天工开物》对这一工艺进行了具体描述。一般共有四个步骤:一是制作古钱模具。这种模具一般是由技术精湛的工匠用铜块或其他适宜雕刻的材质手工雕刻而成。雕刻成型后,这个模型就可以充当翻砂的模具了。在雕刻的过程中,工匠往往会雕刻很多样式,然后把这些呈给上层主管部门或皇帝,进而决定用哪一种作为标准。二是制作模具范型。一般采用木质材料来制作木框,木框完成后,平放在干净的台面上,将比较潮湿的砂土填满木框,再将钱模放置在中间,用木棍或手压实钱模及砂土,先翻制出钱币的正面。再用同样大小的另外一个木框,填满潮湿砂土,用同样办法翻制出钱币的背面。最后取出钱模,在压印的钱币模型上做一个浇铸通道。三是合范固定。将制作好的面范木框和背范木框叠合在一起,最好用绳索等进行捆绑固定。四是进行浇铸。将铜块加热融化,用坩埚盛起铜液,顺着浇铸口进行浇铸。待铜液冷却凝固后分开木框,取出钱币,对不是很规整的地方进行打磨、清理、修整。这种工艺一直沿用到明清时期(图6、图7),直到机制币的出现。

3 结语

庆城县博物馆是一座国家三级博物馆,藏品数量蔚为可观。在所有藏品类别中,古钱币所占比重最大,是馆藏文物的一大特色。从秦半两到汉五铢、王莽大泉五十,从开元通宝到清乾隆通宝、光绪通宝等,其铸造的工艺先后经历了平板范浇铸到叠铸法和母钱翻砂法。每一次铸钱工艺的改进,都反映了当时生产技术水平和社会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认识和传承我国古代钱币铸造工艺,有利于激发我们收藏古钱币的兴趣,也有利于我们鉴定钱币真伪能力的提高。对我们弘扬工匠精神,提高文化自信具有积极的意义。

猜你喜欢

古钱币工艺
识破“套牌币”
新型废热锅炉的制造工艺
船舶上层建筑建造工艺探讨
小小数迷泽西之是赚还是赔?
赏工艺,看杰作再现
萧邦 探寻稀世工艺
穿在身上的火箭工艺
北美武器公司工艺转轮手枪
古钱币被窃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