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融合

2021-08-09戴梦雅李健

文教资料 2021年12期
关键词:融合策略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

戴梦雅 李健

摘 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华儿女不竭的精神来源与智慧力量。新媒体时代,文化融合程度进一步提高,对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在此背景下,本文探究借助新媒体技术促进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纵深融合的路径,旨在以文化的熏陶使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文化观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学生抵御错误思潮,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习近平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引领行为选择。

关键词: 新媒体时代 传统文化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融合策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在历史长河中积淀的先人智慧、精神财富。自二十一世纪以来,互联网、计算机等技术的飞速发展催生了新的媒介形式——新媒体,以网络为阵地、以移动终端为渠道实现了信息的多樣化、多元化、多维度传播。在此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提升学生思想觉悟、政治素养的关键课程,应当与时俱进、因势而变,积极运用新媒体技术抢先占领网络宣传教育引导高地,并在教育内容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与包容性,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规范学生行为。值得注意的是,新媒体时代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带来了挑战。为此,如何发挥传统文化的育人作用,如何通过思政教育切实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如何将新媒体时代的“危”转变为“机”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面临的现实困境

(一)全球化深入致使学生国家及民族情感有待加强

文化具有极强的“地域依赖性”,需要依靠深厚的民族情结与爱国主义情怀维系与自主化传播。新媒体时代,全球文化融合程度进一步提高,随着世界格局的变化、国际利益冲突的加剧,部分西方国家社会问题突出,加大了民众与国家之间的矛盾。在新媒体技术的推动下,由于大学生尚未真正步入社会、生活阅历尚浅,此类思潮很容易影响学生的思想。这会削弱学生对国家及民族的情感,导致学生从情感层面对主流意识形态产生“逆反心理”。基于此,如何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坚定学生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是高校思政教育在新媒体时代面临的挑战之一。

(二)网络普及化导致学生文化认同失去焦点

新媒体时代,网络、移动终端的普及提升了学生对信息的接收度,其中不乏虚假、负面的信息对学生思想造成不良影响。同时,部分新媒体平台运用大数据等技术为学生“精准”推送信息,例如当学生在新媒体平台上浏览美食类信息频繁时,新媒体平台会检测出学生对美食信息感兴趣,便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向学生推送各类美食作品。一方面,集中且同质的信息会导致学生文化输入过于单一。另一方面,片面的文化信息,如所谓的“绝对自由”会导致部分学生盲目推崇西方的“自由文化”。基于此,如何培养学生文化认同感与包容性,使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思政教育在新媒体时代面临的挑战之二。

(三)教师及教材的权威性遭到结构

新媒体时代,各类社会媒体应运而生,成为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重要媒介,教师及教材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来源,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权威性遭到解构。新媒体时代加速了信息的传播,学生在一定时间内接收的文化信息并不全面甚至有失偏僻,部分学生依据此类文化信息认知事物,很容易形成不准确的思想观念,这些观念又会进一步影响学生的言行举止。在此背景下,如何维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话语的权威性、快速整合处理并向学生传递文化信息以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选择是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之三。

(四)传统文化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面临全方位变革

从广义层面来看,文化是指一定区域内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等的集合体。从狭义层面来看,文化是指一定区域内人们约定俗成的生活习俗、认识观念、生活方式等的统称。新媒体时代,全球文化融合程度进一步提高,世界范围内文化交流、贸易交往等日益频繁,文化的融合不再是思想意识、生活观念等层面的交互,更明显的是在经济等物质层面、政策等制度层面的全面交融。传统文化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面临全方位变革:一是教育培养目标的重塑。如果单纯将传统文化中的历史典故、时代精神等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中,仅需要适度调整教学内容即可,但在新媒体时代下传统文化的内涵有所延伸,高校思政教育需要重新设置教育目标,才能促进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等与思政教育内容的有效衔接;二是教育内容的拓展。文化对个体的影响体现在隐性层面,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传统以知识为本位的思政教育内容无法为文化的融入创造空间,要重新树立思政教育内容,调整知识结构,寻找思政知识与传统文化的契合点;三是教育实施方式的转变。文化来源于社会、形成于生活,是反映社会发展面貌、记录人们生活状态的载体,新媒体时代,学生文化输入渠道更加丰富,如何保证思政教育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并向学生传递正确的文化观念是思政教育与传统文化融合面临的深层次变革问题。

二、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政治教育融合的创新路径

新媒体时代集中且同质、负面及虚假信息对当代高校学生民族及国家情感、文化认同感造成了极为不良的影响,并削弱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思政教育工作者的知识权威性,加大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文化融合的难度。基于此,本文从情感教育、文化教育、价值引导三个层面阐释新媒体时代下推动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纵深融合的路径。

(一)以校园媒介为基础增强爱国主义教育

家国责任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更是中华儿女亘古不变的精神追求。实际上,以家国责任文化为核心的爱国主义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脉相承、相互促进的密切联系,正确的政治立场、先进的思想觉悟是爱国的集中反映,爱国又是检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深刻精神力量,两者在逻辑上具有自我一致性。当代高校学生虽然具备一定的爱国主义精神,但爱国的实践能力不强、意志力不坚定,在新媒体时代容易受到错误思潮的影响。校园媒介是最贴近学生的媒介形式,具有覆盖面广、影响力大的优势,以校园媒介为基础向学生传递家国责任文化并实施爱国主义教育能够提高学生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使学生以爱国传统的内涵要求自身、主动规范自己的行为、自查自纠思想偏差。为此,高校思政教育需要构建家国责任文化校园媒介宣传矩阵。其一,通过校园广播定期播报家国责任文化故事,如祖冲之不断创新,计算出精准的圆周率为中国数学事业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岳飞精忠报国,戚继光血战歼倭、勋垂闽浙等,这些历史故事反映了中华儿女一贯的气节与勇气,蕴含着深厚的哲思,是爱国主义教育宝贵的资源;其二,通过校园报刊广泛征集学生自创的家国责任文化篇章,为学生彰显爱国精神提供平台,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之情。

(二)以“抖音”为重点开展文化实践活动

文化产生于人们日常的生产生活中,具有极强的实践性,文化的传播与传承不能仅仅依靠课堂的讲授,要将文化教育的意图融入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使学生通过参与实践活动获得对文化更深层次的认知、更丰富的情感体验。同时,“抖音”是当代高校学生获取信息、发表观点、社会交往的主要新媒体平台。为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入驻抖音、运用抖音,抢先占领网络宣传引导教育高地,通过及时发布文化信息、组织学生参与文化实践活动、整合具有育人价值的文化资源为学生创设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文化空间,继而最大限度地消除错误思潮、虚假负面信息对学生的不良影响。例如以“莲文化”为主题开展“短视频”征集活动,请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整合与莲相关的诗词、传统工艺品、画作等文化资料,并拍摄时长在十分钟以内的“短视频”,充分彰显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清洁高雅”的品质,高校思政教育可在学校的支持下给予获奖学生一定的物质奖励,激发学生传承传统文化的动因,正确认知我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三)以“微信”为渠道实施文化价值引导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再是一座“孤岛”,不应被局限在固定的学科及课堂空间内,要深入学生的学习生活,时时刻刻警醒学生、指导学生,以此形成高校思政教育与传统文化融合的长效机制。为此,高校思政教育可以微信为渠道对学生实施文化价值引导。其一,向学生推动传统文化相关的书目,鼓励学生在微信群内发表自己的阅读心得、交流阅读中的困惑等;其二,设定文化交流主题,如“家乡文化演进史”“家乡美食文化”“我身边的文化习俗”等,以家乡文化资源为依托使学生形成关注家乡建设与发展、热爱家乡的价值观;其三,思政教育工作者要通过学生的讨论掌握其思想动态,了解学生的心理诉求,通过与专业心理教师的共同指导及干预保护学生心理健康,使学生能够以积极向上的态度面对学习、生活、工作中的困难,继而使学生形成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四)以“云班课”为依托建立思政教育与传统文化融合的长效机制

为了应对新媒体环境下传统文化融入带来的教育培养目标、教育内容、教育实施方式的全方位变革,建议高校依托“云班课”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云班课”实质上是一种可供多方主体参与、交互的“网络社区”,在网络开放性、包容性的支撑下,“云班课”可以实现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常态化与长效化。

其一,借助“云班课”向学生推动思政教育及文化教育文章、视频等资源,引导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主动了解思政课程中蕴含的文化内涵。例如可向学生推送“粤港澳大湾区”相关资料,请学生分析粤港澳三地的传统文化特色,如岭南文化特色、中西文化交汇点等,再结合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建设、“一带一路”倡议等使学生形成区域社会及经济一体化发展观念。

其二,借助“云班课”构建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文化交流平台。

“云班课”具有即时交互的功能,教师可以设置具有开放性、挑战性的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传统文化对经济、社会的影响,例如给学生提供原始社会相关资料,请学生讨论“原始社会有无法”,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发现,虽然原始社会没有明文规定的法律条文,但有在长期集体生活下形成的社会行为习惯、由氏族首领权威性决定的社会行为规范,都是“法”的雏形,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法治观念。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育要以校园媒介为基础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在深刻爱国精神支撑下重拾民族自信与文化自信。同時,要以抖音为重点开展文化实践活动,使学生切身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自觉承担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此外,还要以微信为渠道实施文化价值引导,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并形成高校思政教育与传统文化融合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传统文化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坚定学生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许猛.探析中国传统文化与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J].试题与研究,2020(29):145-146.

[2]周丽.基于新媒体的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模式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19(01):198-199.

[3]郜嘉琪.新媒体视阈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探索与应用[J].北方文学,2019(33):190-191.

[4]章玉定.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探究[J].知识文库,2019(17):17.

猜你喜欢

融合策略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
浅谈内蒙古农村信用社在电商大趋势下的融合策略
微博文化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碰撞与融合
新媒体时代微写作特征及对策研究
探析新媒体时代下高校共青团工作的网络化转型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浅谈数学游戏的指导策略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性学习结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