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实践与思考

2021-08-09王堃

文教资料 2021年13期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审美教育实施策略

王堃

摘   要: 审美教育是中学语文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提高语文审美素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加强语文教学和审美教育的融合,借助语文教材和教学课堂引导和培育学生感受美、认识美、创造美的能力,實现语文教学中美的教育。首先反思当前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现实,结合语文课程中的审美因素,提出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 中学语文教学   审美教育   实施策略

艺术大师罗丹曾明确表示:“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善于发现是实现创新的重要前提。在语文教材中到处都充满美的对象。语文学科是最富有情感的学科,是审美教育的重要阵地,语文教师必须充分利用本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如何转变教育观念,在教学中加强审美意识教育,充分发挥审美教育的功能,是当今语文教育改革必须思考、解决的首要问题。笔者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究与实践。

一、关于审美教育的现实反思

近年来,审美教育虽然已经引起不少语文教师的重视,但在探究和实践过程中往往存在诸多误区:

(一)“熟视无睹”,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审美教育。

受传统应试教育体制等相关因素的影响,语文教学侧重语文知识和技能,忽略审美教育。一些教师为提高学生成绩和升学率,强硬进行知识灌输和理性化训练,忽视学生认识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和个性发展。

(二)“敷衍塞责”,在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停留在表层。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往往将审美教育仅停留在审美认知领域,或认为审美教育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简单的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美。但是,这样培养出来的美感一定是很单纯、脆弱的。当学生带着这种简单的审美素质走出学校时,很难适应复杂多变的现实社会,一旦不能认可美丑杂陈的社会现实,就可能迷失生活方向。

(三)“以偏概全”,在语文教学中片面强调审美教育。

对很多事情,人们往往过于“专一热情”,甚至走过头,不但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尝试进行审美教育,但往往过于强调“规范化”的审美教育,未根据学生能不能接受、要不要接受的特点,一味注重审美陶冶情操的功能,不重视学生的个性化、综合化发展,难以促使学生在丰富审美情感的过程中保持个性。

二、语文课程中审美因素的探究

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大部分篇目都是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朗朗上口、极富哲理或情感,还蕴含大量的美育资源,基本囊括所有美的表现与美的形式,可将其视为一个完善广泛的美的体系①。

纵观语文教材包含的文章和知识,可谓包罗万象、一应俱全,涉及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形式美等内容。实质主要是社会美,比如人物美、劳动美等。

在形式上,伟大祖国的语言生动优美,描述的意境是其他语言无法企及的。收纳在语文教材中的文章,语言运用尤为讲究,大部分具有良好的代表性,最重要的是各有千秋、百花齐放。

作为语言符号的汉字,包含各种各样的美育因素。可以说,语文课中的语言文字美,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

丰富的审美因素为我们开展审美教育活动、丰富学生情感、提高学生审美情趣等提供了无与伦比的优越条件。

三、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策略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生审美能力的形成,并非一日之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实施审美教育呢?

(一)转变审美教育观念,在教学中加强审美意识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

随着社会的发展,青少年对美的追求越来越强烈,由于受年龄和知识水平的制约,往往不能正确地鉴赏美和评价美。究其原因之一是没有形成正确的审美观。

语文教学从审美观到道德情操的培养,相比于其他学科,的确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教师首先必须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审美知识,让学生清楚什么是美,衡量美的尺度是什么,指导学生认识美、感受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要善于运用教材中丰富多彩的美育内容,找出唤起学生思想感情的共鸣点②(181-187)。通过分析课文内容和人物,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欣赏、体会文章描写的人物形象美、景物美、意境美,是语文审美教育的重要方法,有助于引导学生逐步塑造健康积极的审美观。

(二)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情趣,体现审美教育的愉悦性。

寓教于乐是美育的基本特点。爱因斯坦曾指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审美方面,学生之间呈现出明显的个体差别,但也呈现出一定的共性,即具有审美的积极性和潜在性,所以在开展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应在充分考虑学生思维特征、教学内容等各方面因素的基础上激发并强化学生的审美意识,引导学生逐步形成健康积极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比如诸葛亮的足智多谋,保尔·柯察金的坚强勇敢……另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务必要带领学生深入细致地分析文章中的语言,以此勾勒并描述人物形象,鼓励学生在语言赏析中明确文章内涵、挖掘主题情感,引导学生逐步达到高尚的道德境界,并塑造健康积极的审美观,促其正确分辨美与丑③(24-26)。

(三)挖掘教材审美因素,增强学生的审美体验。

中学语文教材涵盖各种名篇佳作,均彰显了艺术家的审美理念,体现了他们独特且丰富的思想情感,不仅是最合适的审美对象,还为美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重要依据。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时,需要深入领悟作品中蕴含的情,全面深入地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各种审美因素,充分彰显审美价值,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使学生感受作品中的真、善、美,并在和谐愉悦的审美心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形成审美体验,引起情感共鸣,使学生在情感上受到陶冶、得到升华。

譬如,在开展“荷塘月色”教学时,教师可向孩子们用生动的语言、细腻的手法口述书中令人心旷神怡的景象,简谈荷香月色中淡雅静谧的自然风物美,恬淡且打动人心的情美,之后,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阅读课文,逐字逐句地分析语言和意境,使学生仿佛置身于其境之中,真切地认识、体会如文所描述那般静谧恬静的美景及美情,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分享个人审美体验。基于此,鼓励学生发散思维,促进学生在充分发挥想象力的过程中,通过生动有趣的语言及相关表现手法,绘制一幅夏夜青蛙唱月图,由此实现学生审美体验的有效迁移④(72-73)。

(四)讲究课堂教学艺术,创造课堂的和谐美。

语文教学是一门美的艺术,语文学习更是追求美的过程。柏拉图认为协调就是美,反之就不是美。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创造和谐有趣的美的环境,引导学生在轻松愉悦、优美的环境中探寻和领悟语文之美。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保持自然教态,注意个人言行举止,向学生展示仪态美;用语规范、准确且生动有趣,向学生展示语言之美;板书要整洁、规范且极具条理性,为学生展示艺术之美;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准确全面地了解心理波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实现师生间的友好化、平等化互动,合理调整教学策略,促进学生发散思维,向学生展示智慧美⑤(126-128)。一言蔽之,要促进学生在民主和谐的环境下学习知识、理解美和情。

(五)借助电教媒体手段,丰富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形式。

在语文审美活动中,教师科学合理地使用电教媒体,将语言蕴含的情感信息和以图片或者视频等形式展示的感情信息相融合,增强对学生的感染性,促其更深刻地体会和领悟“情感的美”。在深切体验、自主分析后,体会其中所蕴含的“理性之美”,加深对审美对象中蕴含的“味外之旨”的审美认识⑥(176-178)。学生借助电教媒体,突破文字的障碍很快进入课文情境,置身于美的氛围中,通过视觉和听觉,唤起丰富的想象,由形象思维逐渐向抽象思维转化,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享受审美愉悦,身临其境,感受意境美。

在学习完“桂林山水歌”后,教师通过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了一段关于桂林山水景色的视频,学生陶醉于迷人的景色、优美的旋律之中,不仅形成了难以言喻的审美愉悦之感,还加深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在学习“米洛斯的维纳斯”时,通过多媒体技术投影出断臂维纳斯雕像的各个侧面,同时配以贝多芬的经典之曲——《致爱丽丝》,引导学生充分想象,自行体会断臂维纳斯身上彰显的生命力,强化学生的创造意识,增强其表演能力。

(六)延伸课堂,让学生扩大审美实践范围。

社会犹如一个大语文课堂。语文教师在开展审美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将审美范围进一步扩展至日常生活之中,学会审视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和现象,能够明辨是非,只有这样才能够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学生不可只拘泥于课堂之上,应放松自我,进入生活之中,保持敏锐的探索意识和发现意识,热衷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学会关爱照顾他人,促其在广泛的审美实践中提高审美水平并形成健康积极的审美观。

(七)以写作为突破口,培养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寫作是学生描述美、创造美的最佳途径。在开展教学时,教师应适当地加强写作训练,以此为切入点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引导学生用审美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和现象,从中探索美、领悟美。在写作过程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性地升华生活中的美。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指导学生观察美、启发学生想象美、引导学生表达美、创设作文情境引导学生创造美。根据教学实践,笔者了解到加强写作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能够在强化学生创造意识的同时,增强其实践能力。

四、在语文审美教育中关注学生个体感性的发展

现代教育呼吁主体性。主体性的失落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审美教育的失落。语文教学应担当起这个重任,在开展审美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感性发展,释放学生的天性与个性,促使学生各方面都得到自由、充分的发展,以适应时代对人才的新要求。

(一)激发学生审美主体意识。

在实施语文审美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课程资源,让学生通过鉴赏优秀文学作品,感受语文之美,受到美的熏陶,打破原来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成为审美教育的积极参与者和重要主导者,发挥美育特有的深化认识、陶冶情操、平衡情感的教育功能和作用,培养学生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及审美感知、审美鉴赏和审美创造的能力,使学生的生命个体实现真、善、美的统一,唤起学生运用自己的审美观学习创造,唤起每个学生的生命激情和自由感受,激发起他们对生命、对生活、对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之情,使教育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⑦(8)。

(二)要给学生创造自主力的机会。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语文审美教育中重视学生个体感性的发展,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应注意进行引导、激发,让每个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在充分考虑学生个性、思维等相关特征的前提下,积极为学生打造利于释放个性、开展自由活动的空间,激活学生应有的判断力,让学生的个体感性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得到健康发展。

(三)鼓励学生发现美、观察美。

语文学习离不开发现,唯有认真观察、深入思考、善于发现,才能够领悟语文的内涵与真谛,才能够达到特定的理想境界。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并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并分析问题,强化学生的创造意识,令其在和谐愉悦的课堂环境下高效高质地开展学习,引导学生根据个人习惯和偏好进行描述和创造,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只有按照上述方法开展语文审美教育,才能够帮助学生保持个性,促其潜能和优势得到深入挖掘与发挥,引导学生通过努力实现个人家价值、超越人生境界。

通过研究与实践,有理由相信,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的整合,能够达到以美启真、以美怡情的目的,为素质教育的推进搭建一个平台,为培养创造型人才开辟一条道路。

注释:

①韦金杯.高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6.

②白忠明,潘忠.试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38(05).

③徐鸿军.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9(03).

④江文欢.初中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实施[J].文学教育(上),2020(11).

⑤王强.审美教育下的高中语文教学研究[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9(03).

⑥张和贵,张克香.现代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问题[J].教育教学论坛,2010(03).

⑦赵俊兰.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教学策略探讨[J].才智,2019(22).

猜你喜欢

中学语文教学审美教育实施策略
如何提高中学语文教学探究
论中学语文教学中提问设计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谈新课程下如何做好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渗透
小学体育教学中审美教育初探
浅谈小学语文趣味识字教学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ERP在大型购物中心的应用研究
增强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