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民居思政教育元素的研究

2021-08-09钟凌云

文教资料 2021年13期
关键词:古民居思政教育传统文化

钟凌云

摘   要: 古民居,是反映古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融合体。古人修建房屋,外在表现是建造舒适温暖的居所,内在实质是营造物我交融的精神家园。这,不仅承载着居住功能,还承载着古人的思想和智慧,寄托着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随着时代的变迁、岁月的推移,古民居已经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和文化记忆,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古民居文化。其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新时代研究发掘思政教育元素,提供了丰富资源。

关键词: 古民居   传统文化   思政教育

古民居是民间对传统民居的俗称。江西境内古民居星罗棋布,散落于城乡社区和村庄中,尤其是在农村,有着成片保存完好的古民居,这些古民居留下的不仅是古人生活居住的建筑遗产,还有那久远的时代烙印。古民居见证了岁月变迁的沧海桑田,是历史发展遗存的文化记忆,承载着古人的思想和智慧,折射出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和丰厚的思想道德资源,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元素,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时代教育价值。

一、古民居思政教育元素的文化渊源

唐代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称赞江西“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赣鄱大地上众多明清时代的古民居,为后人敞开了一扇扇充满久远的历史记忆的大门,红石、青砖、灰瓦砌筑的房屋,石雕、砖雕、木雕刻画的花纹,院落、厅堂、天井构成的布局,展示了古人对美好生活的祈愿,凝聚着古人的勤劳和智慧,折射出古人丰富多彩的建筑表达,浓缩了古代赣江两岸人民生活的特色,形成了赣文化深沉而独特的底蕴,可谓“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缩影,是中华传统文化在建筑物上的具体体现。研究古民居思政教育元素的渊源,应当以古民居所承载的传统文化为抓手。

江西范围内留存下来的古民居大多数是明清时代建造的,也有少部分是民国时期建造的,这三个时代建造的古民居虽然在建筑风格上有所不同,但在建造上遵循的基本理念是一脉相承的,追求的是“中庸之道”“天人合一”。“中庸之道”讲求“执两用中”“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追求均衡和谐,成为建筑外在的形制的核心理念,建筑与伦理观念紧密结合起来构成了传统建筑的独特表现形式[1](8-9)。从古民居建筑的外形和内部结构来看,在建筑构造上遵循了“尚中对称”的基本要求,体现出了儒家文化“和谐”的理念,古村落每幢房屋建筑外观和内在构造各异,体现了万类并生、各适其天的“群己交亨之道”[2](16-22),房屋建造的“天井”反映了道家文化“天人合一”的時空观;从古民居建筑雕刻的内容来看,反映了先人对未来生活美好的憧憬和祝福,表现出了对“福”“禄”“寿”“喜”等吉祥生活的向往和对“和”“善”“勤”“俭”等中华传统美德的追求。古民居不仅是古代人民群众简单的生活家园,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价值,在久远的历史年轮里沉淀为深厚的古民居文化,传统的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是古民居文化的“根”和“魂”。

古民居所承载的传统文化,从表现形式来看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体现在有形的建筑形态、布局、雕刻等物质文化遗产上,二是体现在无形的人物传说、故事等非物质文化载体上。建筑形态讲求“执两用中”“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追求物我之间的均衡和谐;建筑布局讲求“四水归堂”“疏密有致”“高低有序”,追求物我之间的融会贯通;建筑雕刻上,雕刻的材料有木雕、石雕、砖雕,雕刻的手法有浅雕、浮雕、透雕,雕刻的内容有花草、飞禽、走兽、仕女、文臣武将及历史神话传说等,每幅雕刻都有不同的寓意,这些意境不同且精美的雕刻体现出浓厚的吉祥文化和工匠精神;古民居文化中的无形的非物质文化,是与古民居相关联的人或物的故事、传说迁移到古民居上。古民居无形的非物质文化有的体现在房屋主人的故事传说中,比如浯溪古村的“绣花楼”;有的体现在房屋用途变迁的事件中,比如鹤舍古村的村名“鹤舍”的由来。

古民居所承载的传统文化,从文化类型上来看,既有单一的传统文化,又有传统文化与红色文化的复合、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的复合。古民居传统文化主要包括宗族文化、民俗文化、农耕文化、家教家风、工匠文化等,但万变不离其宗,根源仍然是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有的古民居在革命战争年代曾经用于中国共产党开展革命活动,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被赋予了红色文化的色彩;有的古民居里走出了近代史上知名的人物,比如位于南昌市的“梅汝璈故居”就走出了一位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大法官梅汝璈;有的古民居被青年大学生租赁用来做文化创意创业场所,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衍生了当代文化。

古民居所承载的传统文化,从用途来看,外在的表现是建造舒适温暖的居所,内在的实质是营造物我交融的精神家园,正因为如此,古民居才衍生了许许多多民间传说和故事。古民居能得到人们的保护留存至今,不仅因为古民居是祖宗留下的物质遗产,还因为它是祖宗留下的精神念想,是宗族文化的根和魂。当代,许多古村庄在把古民居开发为民俗文化旅游景点,开发为拍摄反映古代社会生活的影视剧场地,对破旧的古民居修旧如旧,对倒塌的古民居则翻修建造如旧,就是为了让生活在当下的人们了解古人物我交融、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

古民居所承载的传统文化,无论从建筑理念、建筑风格,还是表现形式、居住用途、文化渊源都是传统的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古民居之所以具有思政教育元素,归根结底是因为古民居融会了古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在历史的长河中发展成为独特的古民居文化,这种古民居文化正是古民居历久弥新的魅力所在。

二、古民居思政教育元素的学理分析

古人在建造居所时,是非常讲究的,无论是房屋的建造地,还是房屋的布局,无论是房屋的外在造型,还是房屋的内部构造,无论是房屋的朝向,还是房屋的排水,都有其理论上的依据。正因为如此,古民居才能集历史、文化、艺术、教育于一体,成为当代研究挖掘思政教育元素的重要渊源。

中国传统社会追求特定的居家理念,其中最核心的是建筑要遵循“尚中对称”的基本要求,这其实是深刻体现了传统儒家文化的“中庸之道”[1](8-9)。江西的古村落多依河傍水、沿溪近水,村前屋后多有池塘,且与外界水流相通。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诗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江南水乡的古朴风韵跃然诗中,古民居临水而建,体现了古人近水亲水的情愫,反映了传统道家文化“天道自然”的宇宙观。古民居四周布局疏密有致,“四柱间”“隔断间”内部构造虚空有致,居住空间层次丰富,深刻体现了传统道家文化“天人合一”的时空观。古民居作为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不仅由有形的建筑形态、建筑雕刻承担,而且通过居住人物的传说、故事流传于民间,形成独树一帜、特色鲜明的古民居文化。随着社会的变迁、时代的发展,古民居居住功能基本上不复存在,历史文化价值日益凸显,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记忆,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民居传统文化具有复杂性,受历史局限性制约和影响,古民居传统文化有显而易见的精华,不可避免地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面,是精华与糟粕交织的矛盾统一体。对古民居进行研究,就要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发掘其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努力让古民居这一历史文化遗产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鲜活的教科书,成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的教育资源,成为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重要渠道,推动古民居文化结合新的时代条件、新的时代要求,焕发出新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习近平同志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3](107-108)古民居凝结着古人的智慧和思想,孕育了古人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挖掘和阐发古民居思政教育元素,推动古民居成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记忆、继承中华民族精神的精神家园、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纽带,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命脉延绵久远。

三、古民居思政教育元素的主要内容

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4]古民居是传统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互融合的融合体,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变迁,古民居不仅是旧时代遗留下来的居住场所,还发展成为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和近现代文化的文化记忆,演变为独具特色的古民居文化。古民居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当代思政教育元素的“根”和“魂”,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是滋养社会主义道德的精神营养。挖掘古民居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的思政教育元素,阐释古民居思政教育元素的主要内容,将其拓展为思政课教育教学的资源,推动古民居文化成为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渠道和抓手。

古民居思政教育元素的主要内容是其所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古民居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有个性又有共性。

个性指的是具體的古民居承载的其独有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江西抚州采茶戏《绣花楼传奇》是一个发生在清代嘉庆年间东乡境内的民间传说。少女李素芳与儒士王士柏订婚,王士柏进京赴考途中暴病身亡,客死他乡。李素芳得知未婚夫去世的噩耗,毅然素服按照约定出嫁,从此她不出厢楼,守寡绣花,伺服公婆,在此度过了54个春秋,直到72岁终老。李素芳居住的房间被人们称为“斋月轩”,居住的房屋被人们称为“绣花楼”。据浯溪村村史介绍,李素芳的节操深受村民感叹,当地官员启禀皇上立牌坊标榜,皇帝念其贞孝,于道光二十五年(1845)下旨在村里建造“贞孝石牌坊”,以示旌表。如今,在黎圩镇浯溪古村“绣花楼”和“贞孝石牌坊”都保存完好,“绣花楼”被东乡区人民政府立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这则凄美的爱情故事,反映了李素芳忠于爱情、诚实守信、孝顺长辈的中华传统美德,居住的“绣花楼”成为忠贞、诚信、孝道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象征。

共性指的是古民居承载的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相同的。在江西,建筑规模较大的古民居一般都建有方形天井,是明清时代赣派民居建筑的特色。根据建筑规模的大小,有的古民居建有一个天井,有的建有两个甚至三个天井,主要用于建筑物内部采光、通风和排水,将传统道家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与传统儒家文化“四水归堂”的理念相融合,反映了古人对财禄的向往和追求。每个保存完好的古村庄,在历史上都有过在当地知名度较高且至今声望较好的人,人虽作古,但人非物是,他们身上原有的爱家、勤奋、向上、友善、孝顺、清廉、高洁等品质,迁移到了他们曾经居住的房屋上,这是古民居一般都具有的共同的传统文化,在共性之外有着与其他村庄不同的文化特质,比如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对法治的执着追求等。爱家、勤奋、向上、友善、孝顺、清廉、高洁、忠贞、法治等都是具有时代价值的思政教育元素,都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背后都有一个历史故事传说,在民间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

上述是从人物这个角度挖掘阐述古民居的思政教育元素,其实古民居本身具有思政教育元素。古民居精美细致的雕刻、错落有致的布局无不凸显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专业精神、职业态度、人文素养三者的统一[5],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要以工匠精神涵育当代大学生爱岗敬业、执着专注、一丝不苟的职业道德,培育当代大学生严谨认真、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品德,营造尊重工匠、崇尚工匠精神的社会风尚。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6]参观古民居,感悟古民居蕴含的工匠精神,对新时代大学生传承和弘扬爱国主义,鼓励大学生在改革创新的实践中服务人民、奉献社会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古民居在革命战争年代留下了红色文化的烙印,因此,古民居就有了红色文化的色彩,红色文化就成为古民居思政教育元素的主要内容。江西是革命老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农村进行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期间,或驻扎村庄研究工作,或借宿民居召开会议,或行军途中留宿民居休整,留下了许多革命旧址、旧居,为古民居增添了一份红色文化的色彩,使古民居具有了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的双重特色。

古民居衍生的近现代文化是古民居思政教育元素主要内容的补充。沧海桑田,岁月变迁。古民居随着时光的流转,沉淀的传统文化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注入了近现代文化的因子,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久弥新的精神基因,传统儒家、道家文化与“五四运动”以后的新文化,革命、建设时期的红色文化与改革开放创造的新时代文化交织并存于古民居。比如,有的古民居辟为农耕文化展览馆,有的古民居成为村史馆,有的古民居租给了青年进行文化创意创业,有的古民居开辟为商业古街,等等,让沉寂的古民居有了一份人间烟火味,有了一份近现代文化的气息,蕴含了勤劳、创新、向上的思想和智慧,赋予了古民居文化新特色,为古民居注入了新的思政教育元素。

四、古民居思政教育元素的时代价值

习近平同志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要做到“八个相统一”: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7](4-7)。这“八个相统一”为思政课的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为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提供了遵循,为阐释古民居思政教育元素的时代价值提供了理论支撑。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既是纷繁复杂的,又是普遍联系的。通过古民居遗存的历史文化记忆,对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历史实物、历史印记等从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的维度进行学理分析,以学理性渲染政治性,赋予古民居清廉、忠诚、爱国等政治引导功能,避免空洞的政治说教,强化古民居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实现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古民居承载着古人的知识和智慧,以知识和智慧讲述为载体,寓价值观教育于知识和智慧讲授之中,在人文教育氛围中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实现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古民居蕴含的中华传统文化不可避免地打上了古人思想道德的印记,在内容和形式上或多或少地存在与当代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观不相适应的地方,要教育引导学生用扬弃的方法,批判其中带有阶级和时代局限性的落后思想和腐朽道德,弘扬其中带有真善美的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建设性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实现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古民居是将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起来的重要标的物,将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的重要载体,可以充分运用古民居承载的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引导学生将历史与现实相联系、理论与实践相联系,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实践中感悟理论的历史渊源、领悟理论的文化底蕴,实现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古民居建筑风格迥异,文化流派众多,个性鲜明、各有千秋,具有多样性,但异曲同工,古民居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基本精神又具有共性,既可以让教育教学内容统一于教材知识体系,又可以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地开展思政教育教学活动,实现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教师列出实践教学主题,指明实践教学目标,提出实践教学要求,让学生自由参观考察古民居,既能体现出教师在思政教育教学中的主导性作用,又能充分发挥学生在思政教育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实现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思政教育教学离不开必要的灌输,但不能是单一的大水漫灌,要注重启发式教育,启发性教育需要一定的媒介为教学标的物,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道德观教育而言,古民居就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标的物,学生在参观古民居时,古民居流传的故事、雕刻的图案等能够触发学生的“追剧”心理,引发学生对人物和事件的思考和分析,在不断启发中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实现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呈现的主要是显性教育,古民居对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具有隐性教育的特点,学生在参观古民居时,古民居所承载的历史传统文化、古民居居住人物的传奇故事能给予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参观时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感悟人生的真善美,实现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

将古民居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挖掘、整理和研究古民居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拓展思政课教育教学资源,推动古民居文化为高校思政教育教学服务,促进古民居文化在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教学中发挥新的作用、实现新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王易.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

[2]汪韶军.“和而不同”何以可能?[J].关东学刊,2018,(05).

[3]习近平.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4]习近平.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   更好完成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使命任务[N].人民日报,2018-8-23(01).

[5]李小鲁.“工匠精神”,职业教育的灵魂[N].中国教育报,2016-5-13(005).

[6]习近平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11-25(02).

[7]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当代广西,2020(17).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9年度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思想政治工作专项项目“江西古民居思政教育元素的研究”(项目编号:SZZX1932)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古民居思政教育传统文化
古民居保护方法及举措
——以安徽蚌埠“湖上升明月”项目为例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本质直观传统古民居“燕尾翘脊”筑造意涵(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