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在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的实践

2021-08-09吕东方

文教资料 2021年13期

吕东方

摘   要: “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本文从“理论的彻底性”入手,将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一个“彻底性”展开过程,进行分析;结合具体教学经验总结,探究当代中国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实现自身“理论彻底性”时,遇到的困难,以期达到 “说服人”的目的。理论的彻底性,归根结底是在实践中解释人遭遇的现实状况、解决现实问题。只有在这一实践过程中,理论才能够真正具备并展开彻底性。

关键词: 理论彻底性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   人的现实性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有段名言:“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而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1](11)这段话的前半句解释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目的——通过理论掌握群众并转化为物质力量,后半句直指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根本途径——“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习近平同志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了“八个相统一”的要求,第一个是“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2],正对应了前面提到的两点。然而在现实的市场经济环境下,面对年轻的大学生群体,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常常表现出相对疲软的状况,系统、严肃的思想政治理论难以真正“说服人”。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归根结底在于“理论”未能展开“彻底性”。

一、理论彻底性展开的主要困难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我党的一项传统优势,曾在革命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出巨大的力量。但随着时代发展、社会环境变化,当下中国高校中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很难像以前那样从根本上掌握当代年轻人的思想,原因可以从三方面加以剖析:

(一)当下中国的社会环境呈现的复杂性、多样性,使从哲学和思想层面寻求统一性的工作本身遇到困难。

经济生活方面,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并行,城市化进程和农村扶贫工作同时展开,社会阶层结构日趋多元、社会群体定位复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内部的结构、程序、组织却在经济建设的实践中不断变得复杂,群体、行业之间出现壁垒,人的现实社会关系由利益和分工主导,被行业和经济水平所分割限制。一旦“利益被升格为人类的纽带——只要利益仍然正好是主体的和纯粹利己的——就必然会造成普遍的分散状态,必然会使人们只管自己,使人类彼此隔绝,变成一堆互相排斥的原子”[1](94),就导致宏观叙事的“社会主义事业”与人的具体现实之间的距离逐渐变大。给了很多人立足一隅评判全貌的机会,让他们能够为自己“以偏概全”的做法找到一些片面依据。

思想文化方面,自十九世纪以来,随着资本主义的触手迅速突破地理空间限制,各民族国家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语言等方面或主动或被动地发生了一场前所未有的交流和融合。开放交流本身是一件好事,直到今天,中国共产党章程仍旧规定:“要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习近平同志强调:“对一切有益的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我们都要研究借鉴,不能不采取不加分析、一概排斥的态度。”[3]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多样性本身也有可能成为追求目标,尤其是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社会在文化层面愈发呈现出亚文化、小众化等“千高原”的样态。在适应这一现象的理论中,后现代主义作为典型代表“以反本质、无中心、无标准的解构性思维出现,强调非理性、多元性、偶然性,其所包含的解构主义、虚无主义威胁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建设和践履”[4]。在这些情况下,从哲学和思想层面寻求统一性的工作常常在理论层面遭到质疑,让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在源头处面临挑战。

(二)大学生群体生存状态普遍单纯,导致他们难以立足现实进行理论反思,更倾向于寻求精神层面的价值寄托。

人们常常用“象牙塔”形容大学这一特殊环境,除了较为纯粹的学术研究氛围外,大学生群体的现实社会关系尤其是经济关系比较单纯也是主要原因。大学生的经济來源一般由家庭供给,经济开销不大,温饱、住房等基础性需求暂时不面临困难。他们尚未接触社会生活的实质——经济活动和生产关系。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常常有如下情况:即便理论讲解紧密联系实际,比如户口、买房、婚姻等,往往难以引起学生兴趣,甚至过于实事求是反而容易引发年轻人的逆反心理。例如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之一,“两个划分两个归结于”——“从社会生活的各种领域中划分出经济领域来,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来,并把它当作决定一切关系的基本的原始的关系”[5](118)。这一结论对学生来说常常显得难以接受,他们本能地试图否认经济关系决定人际关系,反而是人际交往中的坦诚情感、家庭生活中的亲切友爱、学业事业发展的美好希望等更能引发共鸣。

绝大部分大学生并非思政专业,不宜在政治理论上过于深入,他们虽然有养成基本政治素养的需要,但暂时并没有全面、深入了解并解读社会现实的需要。导致政治理论课在教学目标和教学途径上的矛盾,即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不能或者不宜“过于彻底”的问题,正是因为在这一问题上的让步,让部分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有不切实际的感觉。

(三)思想政治理论的普遍性和学生现实生存的差异性之间发生错位,导致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节。

习近平同志指出:“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6]“劳动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建构的逻辑起点,亦是构筑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内在逻辑的重要概念”[7]。但是在中国的大学生教育中,劳动及劳动教育长期处于缺位状态,现有的教育体系尤其是理论教育与大学生即将在社会中从事的劳动实践存在错位。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来说尤为困难,思想政治理论相较于一般科学文化理论更具普遍性,其所指向的个体现实存在却是最具差异性的个体。以就业问题为例,仅从人才供需角度来看,社会系统对于大学生的吸收应该以需求为指引,毕业后就业岗位和实际收入主要取决于工作能力和实际工作所创造的价值。事实上,即便不考虑教育资源本身的差异,大学生的就业选择和未来的事业发展仍旧不可避免地要考虑到家庭现有的经济基础。作为学生群体的一员,应当排除杂念,认真学习知识、锻炼技能、增强能力;作为现实的个体,学生却首先需要认清并处理好个人能力、经济条件、事业发展所需资源之间的关系。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在内的大学教育一般只注重前者而适当忽略后者,对一般学科而言,这种错位能够在工作实践中得到纠正,但通过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所树立的人生观价值观是一个整体,所以容易面临颠覆。

二、理论彻底性展开的主要途径

上述三个不同层面的原因共同导致了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困境,即难以掌握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理论讲解难以真正“进头脑”。如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展开理论的彻底性,就成为理论要说服人需要探究的主要问题。

“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而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理论的彻底性归根结底就是要在实践中解释人所遭遇的现实状况、解决现实问题。同样,只有在这一过程中,在试图抓住现实中人的实践中,理论才能够真正具备并展开彻底性。

(一)以人为本,紧紧抓住“人的发展”和大学生的“具体现实”展开政治理论的彻底性。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505)。一般来说,现实社会关系以经济关系为基础,但大学生群体在现实中的主要社会关系包括家庭、同学、师生等,暂时并非由经济交往主导。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直接抛出社会经济建设等话题并非好的做法,而是应当从大学生直接面对和要处理的问题出发,从学生现实的社会关系入手,比如室友相处、学习小组、班级管理、兼职就业、消费开支、恋爱关系、家人沟通等,首先将学生拉入现实实践的问题域,引导学生远离虚无的娱乐需求和形而上的精神追求。“理论教育直接针对的是感性的人及其社会意识,其现实生存条件的感性直观性、其自身感性存在方式是理论教育亲和力的前提和基础,人的社会化构成理论教育的现实诉求”[8]。在此基础上,才能实现从读书学习到改变个人命运到实现家庭担当再到承担社会责任的主题转变,逐步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题拓展到社会国家层面,实现理论的“彻底性”。

中国当下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正发生深刻变革的时期,习近平同志把党领导人民奋斗的历程称为一场伟大的社会革命,他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在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实践中得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近70年的持续探索中得来的,是在中华民族进行伟大社会革命97年的实践中得来的。”[9]在这样一个时代,大学生不应该只是从事物质生产的劳动者,还应该是社会改革开放的积极参与者,需要对自身的社会角色有更加全面的理解,也需要对中国当下的经济社会环境和发展变革状态有所掌握。以扶贫工作为例,单纯作为一个物质生产者只需要尽己所能在生产劳动中创造价值,但作为一个真正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还需要了解和思考与之相关的一系列问题,如农民群体的特殊定位、传统文化问题、区域地理特点问题、贫富差距问题、城镇化和脱贫的关系,等等。反过来看,随着现实中社会分工日趋分化,一些社会群体所遭遇的现实问题并不会出现在其他群体的实践生活当中,如果缺少宏观的理论认知,就很容易导致一些不良后果。一方面大学生、高级知识分子、专业技术人员等群体能够建立社会主体的政治自觉性,但常常缺少社会责任感,很容易转化成局限性的“群体认同”甚至是“精英主义”。另一方面,基层工作人员和劳动者具有“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担当,却缺少“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自觉性,不能很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习近平同志说:“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要实现这一要求,必然让学生完成从单纯劳动者到“自觉劳动者”的转变,这一转变必然通过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培养。

(二)在对问题的揭示和批判中展开政治理论的彻底性。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发挥两种作用,一种是作为意识形态宣传工具对抗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另一种是作为培养政治自觉和理论自觉的手段,引导学生真正从“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层面进行理论批判,对“文化工業”“人的异化”等主题及现实中种种意识形态的影响和作用形成反思。这两点对马克思主义来说归根结底是一致的,因为意识形态批判正是马克思从事的一项重要工作,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本身就要求我们以批判的态度认识意识形态的作用,认清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性作用。但在现实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部分教师往往只注重第一种工作而忽略第二种。相应的,在教育过程中侧重于宣传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成果和成绩,而非在这一过程中克服的具体困难。

这种忽略让学生容易产生迷惑甚至受到误导。网络时代,社会日渐趋于透明化,各个阶层各个群体随时都可能成为大众视线焦点,社会中的矛盾和问题难以掩盖,这些问题和矛盾很容易成为敌对意识形态进攻的针对点。当代思想政治理论课,首要的转变是在对现实问题的揭示和批判中展开自身的彻底性,以唯物史观帮助学生理解反思自身的思想、群体思潮和社会现象。以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为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不仅让学生知道“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还要结合网络热议的“早餐吃馒头白粥还是牛奶鸡蛋”问题,让学生体会到“美好生活需要”同“物质文化需求”之间的具体区别,结合宅文化、二次元文化、饭圈现象等,让学生理解这一矛盾与可见的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理解这一矛盾如何造成了当下社会不同群体的心理特征,以及这一社会主要矛盾如何主导和影响现实中的其他具体矛盾。

习近平同志一再强调我们要有问题意识,指出:“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只要科学地认识、准确地把握、正确地解决这些问题,就能够把我们的社会不断推向前进。”[10](235)时代问题不应该仅仅是政治理论内部的研究对象,还应该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所要阐明和展示的对象,对成就的回顾可以建立自信,对问题的剖析才能脚踏实地迈向未来。

三、结语

理论要想说服人,归根结底是解释人的现实处境、解决人的现实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要想说服学生,归根结底是要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解答学生的现实疑惑。只有在解答学生疑惑、解决学生问题的实践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才能够展开自身的“理论彻底性”。当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困难一方面在于现实问题的复杂和大学生生存状态的相对单纯,另一方面在于思想政治理论本身的宏观视角和大学生思想状况的个性化。这两方面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和大学生这一特殊社会角色之间的错位。要解决这些困难,就要牢牢把握住“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从解决学生的问题最终转变为引导学生自觉地反思自己的思想状况、所面临的社会现实,这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如此才能培养出真正意义上“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恩格斯所说的:“只是从这时起,人们才能完全自觉地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只是从这时起,由人们使之起作用的社会原因才大部分并且越来越多地达到他们所预期的结果。”[11](564-565)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

[3]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5-17.

[4]陈联俊,宁晓茵.后现代主义思潮视域下主流意识形态面临的挑战与应对[J].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2019(6).

[5]列宁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6]习近平.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4-29.

[7]乐晓蓉,胡蕾.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价值考量与整体推进[J].思想理论教育,2020(5).

[8]史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亲和力的价值分析和实现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0(8).

[9]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投入工作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8-1-6.

[10]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1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