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论《了凡四训》改过思想及其德育价值

2021-08-09朱旭可王小琴

文教资料 2021年13期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德育

朱旭可 王小琴

摘   要: 《了凡四训》著于明代,核心主张为“命由我作,福自己求”。改过之法,作为其中的核心篇章,认为想要“立命”,必须始于“改过”,并从改过所具备的要素、改过的方式与效果,全面阐述了著者袁了凡在实践中的改过心得。他所描述的改过思想,对于当今德育具有参考价值。这,不仅构成了立德树人的前提,提高了个人道德修养的自觉性,还可帮助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   了凡四训   改过   德育

在我们国家绵延不尽的历史长卷中,家规与家训称得上浓墨重彩、形态各异的朵朵奇花。它们诞生于各个家庭与家族的内部,用以规约和教养家族的世代子孙,并久久传承下去。其实,它们不仅在家族内部发挥着重要的教育作用,还将影响范围逐步扩散到整个社会生活范围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家风与社会的风气。随着这种现象的长期发展,逐渐变成了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剖析、解读、传承家规与家训中的精华元素,是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继承。

我国经历了十分漫长的以农耕为本的封建社会,诞生在这种社会条件下的家规与家训,既传承并弘扬了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又存在一些落后、封建的思想。《了凡四训》也不能免俗,除去一些鬼神之说,其中一些论述与我国现代的德育思想仍有联系。本文基于对《了凡四训》改过思想的研究,探究其中蕴含的德育价值,与现代立德树人、个人道德修养自觉及德育的致知于行相结合,做初步讨论。

一、浅述《了凡四训》背景

《了凡四训》为明代思想家袁了凡所著,原为告诫子孙后代的家训,后世人更名为“了凡四训”,所要表达的主体思想为“命由我作、福自己求”及行事“趋吉避凶”之法。本著的主要思想為儒家,同时融汇了儒释道三种不同的思想观点。著者在幼年时曾立志学医,却机缘巧合遇到了一位算命先生,先生算得他应是为官之命,将来应当考取功名入朝为官,走仕途。著者本半信半疑,但算命先生将其童年经历说得分毫不差,甚至将著者未来一生的经历与命运算得十分清楚明白。著者深感惊讶,认为命运之事或许真同算命先生所说,所以听取了先生的建议,放弃了学医,转而用心苦读,果真考得功名,入朝为官。甚至之后的命途走势、大事小情,都同算命先生所说一致,至此,著者便深信命数天定。

后有一次,著者在禅院参禅时遇到了一位得道禅师,将自己的这段经历与禅师进行了一番讲述,听后禅师告诉了凡,算命先生所言不虚,但命数虽是既定的,但并非没有改变之方。若他持续本身的行事作风,则命运的走向必然与算命先生所说一致,但“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若他改掉自身已有的一些过错与毛病,并且多多修行向善,必然会极大地改变自己的命运。著者醍醐灌顶,按照禅师所说,每日在佛前自省,从根本上改变习性,并发愿多做善事,尽力造福四方百姓,以求扭转命运。自此,著者的命数果然慢慢发生转折,同算命先生所算的命运相较而言,最后的命数果真得到了极大的转变。

著者以自己与两位“贵人”的交谈与自身的生平经历为例,著作了《了凡四训》一书,以警醒后人,本书除了讲述著者修善改命的经历外,还用了很大的篇幅讲述命运的本质、如何改过、如何积善求福及谦德的重要作用。

二、简论“改过”思想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道德”,道德总是在善与恶的对立中选择,善恶分明,明辨对错,功过自明。《了凡四训》的中心思想为“修善”,一个人要想在道德上取得长足的进步,不仅要多做善事,还要做到知非改过,这样人的德行才能得到真正的前进。“务必要日日知非,日日改过。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一日无过可改,即一日无步可进”。

(一)改过的先决条件——“耻”“畏”“勇”三心

1.要发耻心。羞耻心,是人们基于当时社会盛行的道德观而形成的善恶观及荣辱观,基于此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与道德观,对于自己的所思所行而生成的一种自觉的反省之心,是一种“自知之明”。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以其得之则圣贤,失之则禽兽,此改过之要机。”孔子曰:“知耻近乎勇。”了凡在此基础上延续了儒家对于“耻”所持的思想态度,并将羞耻心放在改过思想所具备的三要素之首,他认为“耽染尘情,私行不义,畏人不知,傲然无愧,将日沦于禽兽而不自知矣”,意思是,若一个人沾染世俗之情,在私下做出不应该做的事情,认为这样他人不会知晓,甚至傲慢无愧、麻木不仁,丢失羞耻心,丝毫不在意他人的批评,这样的人将日渐变为禽兽而不自知,失去做人的资格。著者认为,羞耻心是每个人必不可少的,最羞耻的事情莫过于丢失了羞耻心,不知羞、不知耻。只有保持一颗羞耻心,作为行事的准则与自鉴,才能不断提高道德修养,有的人之所以作恶、不仁,根本原因是没有自知之明、不知耻。

2.要发畏心。了凡在此想表达“畏”的含义与害怕与畏惧,只有知“畏”,才能自发生出一种敬畏之心。书中分别从两个角度叙述人们为何应当发畏心。其一,“天地在上,鬼神难欺”,天地鬼神明鉴,可以看到我们的任何行为,所以即便我们在犯错时十分隐蔽,他人不易察觉,但也逃不过“天眼”,若所犯过错严重,则会遭受严重的祸殃,即使不严重也会折损自身的福报。其二,“闲居之地,指示昭然”,即使有人犯错时将过错遮掩得很隐蔽,不易察觉,但我们身边不乏有识之士,一窥便知,最终人尽皆知,无法再继续自欺欺人。想到这里,如何能不发“畏”心?

3.须发勇心。了凡认为,人何以不能改过,抑或想改最后却不了了之,大多是“因循退缩”,也就是做人做事得过且过、马马虎虎,没有认真严谨的态度,因此,过失很难得到根本的改正,长此以往,竟养成了习惯,变成“差不多先生”。孔子云:“过则勿惮改。”子路“闻过则喜”,傅雷言:“必须有不怕看自己丑脸的勇气,又要有冷静的科学家头脑,与实验室工作的态度。”他们都表达了“勇心”对于改过的必要性,只要具备了一颗“勇心”,就能奋然振作,只有勇于正视错误和缺点,才不至于被虚伪的自尊心所蒙蔽变得怯懦,也不至于为了以往的错误过分灰心,消灭痛改前非的勇气,更不至于茫然于过去错误的原因将来重蹈覆辙。

总之,耻心教导我们从自律的角度出发改过,畏心警醒我们从他律的角度出发改过,勇心教会我们需要具备痛改前非的勇气。只有具备了“耻畏勇”三心,才有了改过的先决条件,此时的过错便“如春冰遇日,何患不消乎”。

(二)改过的方式与效果——“事”“理”“心”三路

1.从事上改。是指从做错的事件本身改过。“强制于外,其难百倍”。了凡认为采用这种方式改过基本上是他律多于自律,是采用一种外在的强硬方式纠正的,人们依旧缺乏自觉性,难免再犯,只能治标不治本,没有将病根彻底挖掉,这一件事情得到改善,另一件过错随之而来。因此,从事上改,只能浮于表面。

2.从理上改。即针对错事体现的“理”而改,了凡写“善改过者,未禁其事,先明其理……此理既明,过将自止”。我们在做每件事情的时候,背后都有着与之相对应的道德准则。所以,在犯错时,我们更应当剖析事件背后所蕴含的“理”,一旦将道理理顺通透,这件错事就会自然而然地改正。

3.从心上改。这里的心指我们拥有的道德标准的根源,指改正我们产生过错的“心”。了凡认为:“过由心造,亦由心改。”“大抵最上者治心,当下清净,才动即觉,觉之既无”。改错的三种方式,最根本之道应是“治心”,只要萌动犯错的心,就立即察觉到,熄灭念头。正如古言所说“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只要察觉得及时,犯错的念头就可以得到及时制止,用正念消散恶念,便是最好的办法。

“事”“理”“心”三路层层递进,“如斩毒树,直断其根,奚必枝枝而伐,叶叶而摘哉”,改过就好似处理一棵有毒的树,从事上改,就如同针对枝叶;从理上改,就类似劈砍枝干;从心改,就类比直接挖掉毒根。采取不同的行为,最后成效相差甚远。了凡云:“以上事而兼行下功,未为失策;执下而昧上,则拙矣。”我們从心改的同时兼顾理、事两种方法,不失为良策;若只采用低层次的改错方法,忽视高层次的角度,则显得笨拙。再次强调“明理”和“治心”的重要程度。

三、“改过”思想的德育价值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是2005年1月17日胡锦涛同志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的。后来,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被确立为国家新形势下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理念。作为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古国,我们应当充分借鉴古人的智慧,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时,应将今天的德育目标充分融合我国传统文化蕴含德育的优秀理念。《了凡四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的知识遗产,改过思想对于现今的道德教育仍然蕴含借鉴价值。

(一)构成了立德树人的前提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提出应当高度重视立德树人工作,强调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无数教育案例与社会实践都证明,“德”无法自然形成,应当先“立”;“人”无法自发成才,应当先“树”。“立”,就是培育、修养、践行之意;“树”,就是培养、造就、锻炼之意。“立德”是为了“树人”“树人”首先要“立德”。道家主张“破而后立”,先“破”后“立”,再则“树”。“改过”思想体现“破”的精髓,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先须纠正一些学生无形中形成的不符合我国主流价值观的错误思想,引导他们改正错误言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核心价值观及社会主义道德观等“立”于心中。不懂得改错,只能事倍功半。一方池塘,只有疏通淤泥才能引清流入内,否则会导致池水浑浊不清。

(二)能够培养道德自觉

了凡所践行的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处世之道,其在书中采取这种主张,在“改过”思想中充分体现自己在道德生活中具有的主体性,能够自觉地知过改过,肩负起道德责任和使命。

人们的自觉性是道德规范发挥作用的载体。道德自觉是指人们对所处客观环境所需要的道德标准自觉地理解与认识及准确把握并能够在生活实践中准确致知于行的能力。因此,教育者应当充分发挥主导性,以“改过”思想作为切入点,引导受教育者主动自觉地进行自我教育,注重反思内省,用道德自觉为道德认知筑基,并不断提高自我道德培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够自发地陶冶道德情操,并将规范道德作为人生的坚定信念。要想高效地实现德育教育目标,达到事半功倍的德育效果,就应当充分培养受教育者积极主动的自我教育,提高道德自觉。

(三)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内化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即“个人真正接受社会发展所要求的思想、观念、规范,并将其纳入自己的态度体系,变为自己意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支配、控制自己思想、情感、行为的内在力量的过程”。想要真正做到内化,中国传统文化不失为一个优秀的切入点,在我国长期历史进程中,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准则,流淌于国人的血液中。我们可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作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家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具有积极作用。以上,对于了凡“改过”思想对于立德树人与培养道德自觉的论述,期望有助于教育和引导内化环节顺利完成。在此基础上,经由外化环节,作用于社会和民众,以引领社会风气、淳化民风民俗,达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袁了凡.了凡四训[M].北京:中华书局,2008:66.

[2]孙占同.《了凡四训》伦理思想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2.

[3]傅雷家书[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

[4]陈延斌,张琳.简论《了凡四训》的伦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船山学刊,2017(02):98-102.

[5]陈勇,陈蕾,陈旻.立德树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04):9-14.

[6]祁刚利.道德自觉、个体人格与公德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6(06):51-54.

[7]顾友仁.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11:263-269.

猜你喜欢

中国传统文化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从《百鸟朝凤》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社区盛开德育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