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闻素养教育:信息技术课能做什么?

2021-08-09魏宁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21年19期
关键词:新闻来源图像素养

魏宁

近来,随着自媒体等媒介形式的迅猛发展,一个个新闻事件在瞬间引爆成为全网的顶级热搜事件,动辄“10万+”的阅读量左右着我们每个人的情绪。但当我们昨天还在为某条新闻“义愤填膺”的时候,今天却发现剧情已经全然反转。互联网能在瞬间聚焦起一个巨大的热点,却无法保证这个热点事件的真实性,泥沙俱下是对网络信息最准确的形容。

2019年,斯坦福大学发布的一项针对高中生新闻阅读的调查显示,几乎所有接受调查的学生都没有考虑过新闻来源的有效性,超过一半的学生无法正确鉴别新闻的真实性。不久前,经合组织(OECD)发布了一份PISA报告:《21世纪的读者:在数字世界中发展阅读技能》。报告称,只有54%的欧洲学生接受过与网络信息鉴别有关的教育。

在这一大背景下,“新闻素养”以及“新闻素养教育”的概念开始浮出水面。今年初,美国“新闻素养项目(News Literacy Project,NLP)”借美国总统选举的话题推出“全国新闻素养周”,引发全美对提升民众新闻素养的热切关注。而在国内,倡导针对中小学生开展新闻素养教育的呼声亦是不绝于耳。

按照美国“新闻素养项目(NLP)”的界定,所谓“新闻素养”,是指“个人能够确定新闻及其他内容的可信度,识别不同类型的信息,并使用权威的、基于事实的新闻标准来决定信任、分享和采取行动的能力”。应该说,这样的“新概念”对信息技术课来说并不新鲜,反而有点老生常谈,至少在过去的十几年中,与其近似的信息素养、网络素养、媒介素养等概念我们早已耳熟能详。

培养学生的新闻素养,基础教育责无旁贷。但我们必须清楚的是,新闻素养是一种综合素质,它的养成不能依赖某一门学科。以美国的“新闻素养项目(NLP)”为例,其教學内容就渗透到了社会、历史、政治、英语、人文或新闻类课程中。

因此,我们不应夸大信息技术课在学生新闻素养培养上的作用,而应该从技术类课程的性质出发,将侧重点放在如何通过技术手段、方法与技巧鉴别信息上,这才是信息技术课应该做也能够做到的。它同时也属于学生技术素养的一部分,并且体现了新课标对学科核心素养的明确要求。

例如,学生要能够追溯网络中新闻的信息源,进而对新闻来源的权威性、可靠性进行判断;对于文字类信息,要能够通过对信息之间内在关联的“顺藤摸瓜”,找到原始信息;对于图像类信息,可以采用“反向图像搜索”等工具搜寻其出处,进而判断是否可信。

学生要了解搜索引擎的局限性,如在搜索引擎排名靠前的信息未必权威、可靠,进而具备一定的信息检索能力,掌握一些借助专业数据库获得权威信息的途径。

学生还要能够简单识别一些新闻信息中的技术“赝品”。高科技时代,眼见未必为实,图像、音频、视频都有作假的可能性。

新闻素养是数字时代每个学生的必修课,它不仅需要一定的技术能力,更是众多学科合力培养的结果。对信息技术课来说,该做什么?又能做什么?是每位信息技术教师需要思考与探索的时代课题。

猜你喜欢

新闻来源图像素养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A、B两点漂流记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社交媒体作为新闻来源的风险研究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新闻的第七要素及新闻见证者
大数据与新闻领域变革
名人语录的极简图像表达
一次函数图像与性质的重难点讲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