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技术选择性必修课程开设的实践与思考
2021-08-09彭景
彭景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必修课程在实验区开设已经逐渐成熟,而选修课程的开设还任重道远。本期解码将从选修课的开设困难与挑战着眼,从与高校合作的角度进行可行性讨论,鼓励大家多渠道寻找更多的尝试与推进。
● 选修课开设需因地制宜,从实际情况出发分层设计与实施更合理
笔者所在学校共有四位信息技术专职教师,其中组长兼任信息学奥赛教练。学校信息技术课程分为通识必修课、兴趣选修课和竞赛集训课三个层次:通识必修课对接国家高中信息技术必修课程模块,高一、高二每周1课时(40分钟),高三停课;兴趣选修课讲授由教师个人申报、学校审批通过、学生自主选择的校本课程,学生每学期可重新选择一次,每周1课时(60分钟),每学期约14次课,高三停课;竞赛集训课主要针对信息学奥赛班进行培训,为选拔高层次人才课程。
例如,某学期四位信息教师申报的选修课程有:高一——《算法与程序设计》(针对信息学奥赛)、《3D创意智造》(侧重“三维设计与创意”、3D打印)、《人工智能初步》、《网页制作》;高二——《3D创意智造》(侧重“开源硬件项目设计”、掌控板编程)、《可编程无人机》、《PBL信息与技术》(物理与信息的跨学科项目,涉及电池测量、物联网、Python网页爬虫等方面内容)、《网页制作》。目前的选修开课情况,基本覆盖了高中课程中“数据与数据结构”“人工智能初步”“三维设计与创意”和“开源硬件项目设计”四个模块。
课程的授课地点主要是信息技术机房,教学环境主要基于服务器+云课堂+教师机+一体机。同时,《3D创意智造》还拥有一间3D打印教室,配备有10台3D打印机。2019年下半年,《3D创意智造》和《可编程无人机》分别申请到了少量教学资金,购置了一批选修课用教学硬件,仅限小范围学生实验用。
除信息教师开设的选修课外,信息中心部门的行政人员也开设有一批信息技术相关的选修课,如Python编程(极客战记)、智能机器人(大疆机器人)、微视频制作等。
总体来说,学校对选修课程持支持态度,目前正在考虑建设一间人工智能实验室。但限于资金投入,选择性必修课程模块仅限于小范围学生学习,无法开展普及性教学。
● 选修课带来新的挑战,需要创造条件且学且实践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新课标、新课程、新方案、新教材对老师们来说是都是不小的新挑战。针对必修课程,虽然笔者一直在研究新课标,但新教材的很多内容从未讲授过,多数案例也没有实践过,无论是知识储备、教学资源还是教学方式都有待更新。而针对选择性必修课程,笔者虽然积累了一些课程资源,也很希望将选择性必修课程六个模块全部开齐,可以让学生有充分的自主选择的余地,可现实却是困难重重。
首先,缺乏专业知识系统、深入的学习。新课程很多知识和技能超出了教师已有知识范畴,教师特别需要去高校“回炉”进行专业培训,这样的培训不是讲座式的概念、理念培训,而是课程式的系统学习,如学习Python语言、3D设计、开源硬件、人工智能等。对教师来说,培训机会太少,专业知识的匮乏,会大大限制教学的广度与深度。
其次,师资人手不足。笔者所在学校四位信息技术教师在承担两个年级近60节常规教学班的同时,每人还兼带两门选修课,日常工作状态常常是疲于备课。即使大家竭尽所能,也无法开足所有课程模块。
再次,课程开发和教学活动设计能力不足。大多数教师还是习惯于讲授式课堂,缺乏合作探究、项目式课堂活动指导,缺乏多元化评价方式方法,尤其缺乏具有可操作性的新课程活动设计,针对不同的教学活动,没有直接能用的量规或评价设计。虽然笔者从2008年起一直在摸索项目式学习,但这种摸索仅限于单兵作战,缺乏团队支持。
最后,缺乏教学环境支持。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目前信息技术机房和3D打印室仅能满足《三维设计与创意》课程中建模和打印的基本需求,无法满足高阶学习需求。无盘工作站+“云课堂”系统目前支持的建模软件仅限于3Done、123Design、Sketchup等对显存要求不高的3D建模软件。现有的开源硬件数量仅支持30人左右的小课堂,不支持近60人的常规班规模,且各式输入、输出套件无法满足所有学生需求。
● 选修课的选课开课,能否走出与高校合作的新路子
对于笔者所在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方面存在的问题来说,高中和高校合作的教学模式无疑是一项很有吸引力的建议,可能会解决如缺乏专业知识、师资不足、课程开发能力不足等部分问题;如果高校团队能携设备支援,还能解决教学环境和资源等问题。尤其在开课初期,能获得高校支持,对高中教师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推动,因为这样既能为学生呈现高质量的课堂,又能自我提升。对高校而言,该模式能将高大上的理论与中学教学实践相结合,并能培养教师掌控课堂的能力。
關于选课,笔者的理解是,选择性必修课程的六个模块中,模块1“数据与数据结构”、模块2“网络基础”、模块3“数据管理与分析”主要是为学生升学需要而设计的,模块4“人工智能初步”、模块5“三维设计与创意”、模块6“开源硬件项目设计”是为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而设计的。
到底选择开哪门或哪几门?从人本主义角度来看,可以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按需开课;也可以从师资条件出发,根据教师胜任情况开课。从笔者所在学校的实际情况来看,开课主要基于教师的专长和兴趣,然后教师结合专业发展和竞赛活动等课程前景考虑开课,如模块1“数据与数据结构”可以与信息学奥赛对接,模块4、5、6可以与未来智造、掌控未来等项目活动对接。
在笔者所在学校,考虑到选修课的竞争性,要想从近百门课程中引起学生的注意,有吸引力的课程名称也显得尤为重要。一般来说,实践型课程比理论型课程更有吸引力。因而,对大多数学生来说,“人工智能初步”“三维设计与创意”“开源硬件项目设计”三个课程模块比“数据与数据结构”“网络基础”“数据管理与分析”模块显得更有吸引力。同时,从每年的选课情况来看,贴近新技术的模块4、5、6也是众多学生的兴趣所在。如果未来出台与模块1、2、3相关的权威、规范的水平等级测试,可以与高校专业先修挂钩,它们也可能成为契合学生专业发展的选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