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准扶贫视域下贫困地区高中生英语学习困境与对策研究

2021-08-09黄娜娜

校园英语·上旬 2021年5期
关键词:互联网

【摘要】后精准扶贫时代,我国贫困地区高中生受到“大班额”、家庭经济无力负担和贫困思维定式的影响,其英语学习落入困境。本文从行动导向、“互联网+”模式和破除贫困思维定式三个方面阐述了精准扶贫下贫困地区高中生英语学习困境的对策。

【关键词】精准扶贫视域;行动导向法;互联网+;贫困思维

【作者简介】黄娜娜(1986.02-),女,汉族,甘肃庆阳人,陇东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教育、翻译。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高校与职业院校一般课题(项目编号:GS[2018]GHBBk019)和2020年陇东学院青年创新项目(项目编号:XYSK2020005)的研究成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确立了到2020年中国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的伟大奋斗目标,并将“教育扶贫”作为“五个一批”精准扶贫的重要途径之一。如何将“教育扶贫”落到实处?采取哪些措施能够帮助贫困地区学生实现教育脱贫这一目标?本文将就这一问题展开探讨。

一、贫困地区高中生英语学习现实困境

据《中国扶贫报告2016》统计数据显示,甘肃省的58个贫困县中,高中阶段教育的入学率为77.31%,位居全国倒数第四。随着国家不断加大对贫困地区高中教育的扶持力度,甘肃省贫困地区普通高中在办学条件、办学水平上有了明显改善,也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也面临着许多现实困境。

1.“大班额”不利于开展英语教学活动。班级规模在56人以上的为“大班额”,贫困地区由于资源有限导致供需关系紧张,不得不通过扩大班级规模来容纳大量学生,有的班级人数甚至高达70-80人。大班额的英语课堂不利于学生开展合作学习。英语课程重在学生输出。在大班额英语课堂上,师生、生生互动很难展开。新课标要求教师做到以学生为中心,重学生输出,英语课程尤其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听说读写的及时反馈。但大班额的学生数量多,老师难以关照到每一位学生,只能提问或关照大部分学生,特别是要求及时反馈的英语教学更是令众多教师头疼。教师往往需要花费2-3个小时实现英语阅读、写作、听力等作业的全批全改,学生作文上只有简单的“√”或“×”及分数和日期。这样的反馈对学生来说既没有内化所学知识,也没有跟老师形成有效的交流渠道,导致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淡漠,学习兴趣下降。其次,英语学习能力的培养需要有丰富的阅读资源,班级人数太多时,教师完成日常教学活动后,已经没有精力再去为学生寻找可以被开发和利用的课外阅读资源,也无法对学生的课外阅读作出指导和监控。贫困地区学生在高考中需要和全国考生同台竞技,仅靠英语教材中提供的素材是难以培养并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的。

2. 家庭教育无法支持学生开展英语综合能力训练。李玉峰(2013)针对家庭背景对学业成绩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贫困地区低收入家庭对子女参加英语辅导班或聘请英语家庭教师等教育投资能力不足。研究同时表明,家长对子女的英语课业辅导对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有明显帮助。贫困地区青壮年人口往往选择外出打工,家里的高中子女成为由祖父母代管的留守儿童。由于历史原因,我国老年人受教育水平较低,这就導致高中生在家里无法得到有效的学习指导。英语阅读作为英语高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英语教学目标技能之一,需要学生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阅读,而课外阅读能够对学生的英语学习起到扩大词汇量和熟悉英语句型的作用。贫困地区高中生受制于家庭条件,无法负担高额的英语辅导班或聘请英语家庭教师的费用,也很难获得与课本内容高度结合的课外英文阅读资料,因此很难培养出学生良好的英语阅读习惯,也难以达到要求学生掌握英语语法、习语,提高阅读速度和阅读理解能力的目的。

3.“读书无用论”对高中生英语学习的负面影响。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成为一个社会问题,“读书无用论”风气死灰复燃,逐渐在贫困地区蔓延开来。李涛(2015)在西部某偏远地区对“读书无用论”观点进行调查研究后,证实了家庭收入越低的地区,对读书无用的观点越认可。这种观点使家长对待子女的受教育问题更加消极,他们更倾向于盲目地认为读高中、上大学毫无用处。这种情绪传导给子女后,贫困家庭子女对学习会产生松懈心理,甚至厌学情绪。在访谈中,笔者不止一次听到过“我这辈子又没钱出国,学英语有什么用?”“我是中国人,会说汉语就行了”等论调。 高中生是祖国的未来,承载着振兴国家的重担。缺乏自信、学习倦怠、自我要求底等非智力因素成为阻碍贫困地区高中生求学的重要因素,形成了一个类似于生物链的死循环,具体表现为父母贫困(精神+物质)——读书无用——子女辍学——离家外出打工——下一代贫困(精神+物质)。

二、贫困地区高中生英语学习能力培养路径

要解决我国贫困地区出现的“大班额”、父母无力支付额外学习费用和“读书无用论”等不利于高中生英语学习能力培养的现实问题,就要实现“教育扶贫”的精准帮扶,将教育扶贫资源精准给予帮扶对象。

1. 行动导向教学法破除“大班额”消极影响。上世纪80年代,德国提出了“行动导向”这一教育理念,其核心在于以行动为导向,注重关键能力的培养。自此,该理念成为德国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流指导思想。1997年,马庆发教授将行动导向教学法引入我国。行动导向教学法要求学生以问题为导向,运用所学知识去探知所需知识,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实现学生的创造力、语言表达、归纳想象等能力的综合发展。在大班额的英语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贯彻以行动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这一理念,从而成功组织课堂,在此过程中和学生共同成长。首先是成立6至8人的行动小组。行动导向教学法要求先将学生分成若干行动小组,接下来通过一系列有效的课堂互动,使学生互帮互助。小组成员在充分利用自己已掌握知识的前提下,不断进行反思、提问、讨论、采取行动、解决问题,使整个学习过程持续前进。这一方法在高中生英语词汇学习中的效果十分明显。学生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词汇的读音、释义、造句、应用等任务。教师在这段时间内需要鼓励学习小组完成任务,监督各小组成员,每个人都要承担任务,杜绝出现不付出劳动,只等着抄袭劳动成果的现象。同时对每组提出的共性问题进行统一讲解。其次,教师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英语阅读课上,教师可以让每组学生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鼓励学生大胆、踊跃发言讨论。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质疑、提问、回答问题等环节均可设置一些奖励,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杜绝“组织沉默”的现象。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2. “互联网+”模式突破传统英语教学语言能力培训思维。英语作为高考的必考科目,一直以来受到学生和家长的重视。各类英语辅导机构、英语家庭教师一对一辅导处生满为患。在“互联网+”时代,优质的英语学习资源在网络上比比皆是。我国通信技术发达,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全国各地的中小学生都通过互联网实现了“停课不停学”,这为增加贫困地区高中生优质学习资源创造了条件。高中生思维活跃,比起传统课堂,更喜欢用多媒体技术解决问题。在互联网环境下成长起来的这一代学生依赖网络,对新媒体感兴趣,喜欢不同的视觉体验,也喜欢同时解决多个任务。“互联网+”模式要求教师在海量的网络资源中,为学生找到贴合教材、符合学生学情的优质补充资源。在移动网络通讯飞速发展的今天,即时通讯工具成为一种深受师生喜爱的学习平台。以微信为例,作为一个用户数量高达12亿的社交工具,微信不仅能够急速发送文字、语音和视频,也作为一种新兴的学习工具,被广泛使用在英语学习中。学生利用微信里的小程序、公众号等功能,能迅速实现与外部世界的对接。这有助于解决高中英语课本过于城市化的问题,帮助贫困地区高中生正确认识外部世界,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微信平台发布课外读物,解决学生无力负担高额课外英语读物的问题。教师还能够通过微信发布与学生生活相关、能引起学生兴趣的话题,并在微信群里参与学生互动,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利用微信中的免费小程序,纠正学生的英语单词发音,锻炼学生的听力技能。在微信强大的即时语言功能下,教师可实时查看学生的学习情况,对癥下药,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微信一对多的信息互动模式能够使教师把英语学习信息传递给每个学生,既可以通过文字,也可以通过语音或视频、音频的形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这种新兴的教学手段弥补了传统课堂上“大班额”的师生、生生缺乏有效互动的缺点,也避免了一些学困生的沉默现象,丰富了教学内容,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把“互联网+”模式与行动导向法结合起来,增加学生学习自信心,提高学习效果。

3. 摆脱贫困文化桎梏,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美国人类学家刘易斯提出贫困文化理论,他认为贫困文化是一种具有代际传递性的前喻文化。父代所具有的贫困文化的态度和价值观会逐渐演变成日常行为准则,子女在这种贫困文化环境自然习得了父代独特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这使得他们眼光短浅、对学习没有追求、自我预期低、畏难情绪重,会产生上学不如挣钱或者学习没有用的消极思想,长期如此的潜移默化甚至使有些学生出现厌学情绪。

精准扶贫不仅要帮助贫困地区在经济上脱贫,更要在精神文明建设上脱贫。要阻断这种代际传递的文化,国家需要将更多的资源和扶贫工作重心放在教育扶贫上。于旋(2019)指出,我国应打破传统单一主题的治贫结构,创新社会多元主题参与普通高中教育扶贫,实现扶贫资源优化整合,提高教育扶贫效益。

从社会层面看,目前社会上功利主义大行其道,学生单纯将英语学习分为“有用”或“无用”,或者仅仅把英语当成一种出国的交流工具。学生应该接受正确的引导,知道自己是为了自己的进步和发展而学,为了国家的繁荣和昌盛而学。学生应该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享受学习带来的快乐,转变自己的学习动机,真正理解“知识改变命运”,从而静心去学习。

从教师层面看,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挖掘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为学生补充课外知识,开阔眼界。在日常学习中,教师应该改进教学方式,合理布置英语作业,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利用新媒体,不断为学生夯实基础。同时教师可以多利用社交软件为学生发布一些英语电影或者英语歌曲,鼓励学生阅读China Daily、21 Century等媒体上的英语文章,帮助学生了解国内外动态,树立远大的学习目标。

三、结语

精准扶贫是我国伟大的惠民工程,教育扶贫作为其中的重要一环发挥着无比重要的作用。我国贫困地区高中生长期以来受到办学条件、家庭经济和贫困思想的影响,没有走出英语学习困境。在后精准扶贫时代,行动导向教学法、互联网+学习模式将会彻底改变贫困地区学生的英语学习方式。扭转学生的贫困思维模式之路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李涛,邬志辉.“乡土中国”中的新读书无用论“——基于社会分层视角下的雍村调查[J].探索与争鸣,2015(6):79-84.

[2]李玉峰.基于微信的大学道德教化信息的传播与优化[J].中国电化教育,2013(9):133-136.

[3]杨素娟,王洪雨.国内职业教育行动导向教学研究发展综述[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2):69-79,111.

[4]于璇.高中教育发展困境与治理路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19.

猜你喜欢

互联网
互联网+背景下数学试验课程的探究式教学改革
基于“互联网+”的京东自营物流配送效率分析
互联网+医疗保健网的设计
试论网络大环境下音乐作品的法律保护问题
浅谈大数据在出版业的应用
浅析互联网时代维基百科的生产模式
“互联网+”环境之下的著作权保护
“互联网+”对传统图书出版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