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文化视角下河北非遗翻译的方法策略分析

2021-08-09康文颖刘可谦

校园英语·上旬 2021年5期
关键词:跨文化方法策略

康文颖 刘可谦

【摘要】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各个国家的文化在持续融合与渗透,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我国文化的代表,跨文化传播能够发扬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但是,现阶段非遗翻译情况并不理想,故而本文从非遗概念和分类着手,首先阐述了非遗翻译及其特点,进而分析了河北非遗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最后提出了跨文化视角下的河北非遗翻译方法和策略,希望能够为有关研究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跨文化;河北非遗翻译;方法;策略

【作者简介】康文颖,河北金融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刘可谦,河北金融学院国际商务外语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河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基于跨文化视角的燕赵非物质文化遗产外译传播的研究”(项目编号:S202011420022)研究成果。项目组成员:马翔宇、杨家康、甄子昭、刘可谦、康文颖;指导教师:张楠楠、姜富元、夏青。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要构成部分,是中国各族人民在长时间生产与生活中积累形成的,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和意义。如今,文化走出去的战略发展背景下,怎么合理利用翻译方法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显得非常重要,继而实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广泛传播。目前,各大学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更多一些,可是对非遗翻译方面的研究较少,此次就通过跨文化视角对河北非遗翻译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与论述。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从文化形式方面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具备悠久歷史的一种客观存在,可是当成一个简单的概念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牵涉范围经过了将近五十年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左右,世界遗产公约第一次提出了有关文化遗产的概念;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民间创作建议案,把民间创作概念整合成了文化形式;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将文化景观当作文化遗产整合在了世界遗产名录之中;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人类口头与非遗被当成全新的一种文化形式整合在了人类口头与非遗代表作条例中。非遗正式提出实际上是在二十一世纪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第三十二届会议上通过了保护非遗公约,对非遗的界定就是,其是指被各社区和群体,一些时候是个人,看作其文化遗产构成部分的社会实践和表现形式、观念表达和知识技能等。该种非遗世代相传,在各个社区和群体适应四周环境和自然历史互动中,被持续创造,给社区和群体提供了持续感和认同感,继而加强对文化多元化和人类创造性的尊重。在保护非遗公约中界定的非遗涵盖了多方面的内容:1.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比如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各种类型的语言;2.表演艺术;3.传统手工艺;4.社会实践、节日活动等;5.关于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与实践。

我国为了发扬传统文化,持续健全非遗保护名录,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就持续发布了保护非遗的一系列法律规章制度,同时在2011年十一届全国人大会议上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遗法,且在本年六月执行。这一法律规章制度表示,非遗就是各族人民世世代代相传且看作其文化遗产构成部分的多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还有和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有关的场所及其实物。形式内容涵盖了:(1)传统口头文化和载体语言;(2)传统书法和音乐、舞蹈和杂技等;(3)传统医药和历法,以及技艺;(4)传统体育和游戏艺术;(5)传统民俗;(6)其他非遗。处在非遗构成部分的场所以及实物,只要是归属于文物的,统统适合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律规章制度。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翻译及其特点

1.非遗与翻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行传播的关键路径是翻译,优质的翻译可以让原作代代相传。非物质文化遗产屡屡面临濒危甚而产生某一文化失传,就是缺乏非遗翻译途径。印度佛教进入我国和东南亚各个国家时,佛经翻译广受海外欢迎,令很多在印度已经失传的佛经在外国获得保存并传承下去,导致印度学者在研究自己国家的佛学史料过程中反而需要到其他国家寻找佐证。再者,西夏王朝翻译活动保存了很多汉学经典,这部分经典,比如吕惠卿注的孝经版在我国大部分已经失传了,可是经过西夏译本的保存,汉学研究者们依旧能够判断早期版本的正误。如此看来,翻译在非遗中扮演着重要的文化传播角色,所以,需要合理借助翻译的传播渠道对我国非遗展开积极宣传。

2.非遗特点与译者。(1)活态性。非遗的缔造者是人,所以非遗活态性是由人来决定的。语言和意识等因素在与人相融以后产生了非遗文化。非遗的核心构件是人,非遗储存在人的大脑中,通过人的语言与行为表达出来。换句话来说,人是非遗的重要载体。非遗对外传播中的任意环节,均需要人参加。人的思想等意识变化与言行举止变化经常会影响非遗文化体系。如此给译者作为主体能动地对非遗文化进行灵活传播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2)变异性。非遗的内容、形式和价值均在流传中会出现变化。全球各民族在某种范围以内的迁移均会造成文化的变异。非遗的传播同样会由于不一样的传承者和不一样的受众交流获得全新的阐释。世界上有千千万万人,每一个人的想法均是不同的,故而人对于相同事物的认知也就有一定的偏差。不一样的受众会在原型基础上进行改动从而适应自身需求。这部分改动是非遗世代相传的源泉。对非遗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偏差与读者偏差均不会对非遗带来较大的影响。

(3)生态性。就好似我国的菜系一样,菜系分为多种类型,文化同样如此,故而文化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相同物种会存在不一样的类型。相同文化原型通常会在不一样的民族中流传不一样的文本,反映出各个民族的风情。例如,梁祝传说有着诸多版本,比如汉族、苗族等,这就表示,非遗创作仅符合各地域与民族认知审美需求,就可以和原作相得益彰。该种民族文化的融合,进一步表现了非遗在传播中对生态环境的适应性,如此就需要译者对读者认知审美上有一定的掌握。

三、河北非遗翻译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1.忽视了现代翻译手段和平台在非遗传承中的作用。这些年来,河北地区文化产业开放程度在持续提升,可是对河北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阐述和背景介绍多数使用了中文。比如,全面展示河北各种县域民俗文化的电视宣传片,很多都用了中文进行介绍,没有配置英文字幕以及进行英文版本制作。在网络普及的现如今,很多外国人通过网络来了解我国的文化,比如了解河北地区文化旅游项目,同时把其当成旅游与投资的依据之一。现阶段除了某些县域文化产业项目在官网设定了英文板块,一些文化产业项目并未有相关介绍。比如,河北新闻网对河北地区的主要非遗产业项目展开了具体介绍,可是尚未配置英文版本的介绍,这是阻碍河北文化产业对外开放的一大瓶颈。

2.在县域文化产业翻译中忽视了跨文化的作用。中国语言与西方国家的语言环境和文化背景存在差异性,翻译人员使用的翻译方式并不全部符合翻译要求。在各种语言氛围中,一样的词汇可能会有不一样的语言联想,表达出来的感情也是有差别的。翻译人员在翻译的过程中,大部分限制在语言本身,表达方式受限于自己国家的思维模式,未对原作隐含信息进一步理解,忽视了文化背后的内在涵义,造成原作词汇处理不到位,译文表面化,缺乏简洁规范性,翻译错误或者翻译纰漏现象普遍,缺乏对目标群体思维与文化等审美不同的思考,无法帮助读者了解文化内涵,对信息传递有很大的影响。

3.非遗翻译人才数量和文字资料无法满足非遗宣传需求。根据相关调查显示,河北非遗文化产业翻译工作并不理想。翻译需求与已有高水平翻译人才数量较少,文化产业专业翻译人才不足。通过走访博物馆和文化局等可以发现,收集的大部分是不易于保存的零散资料图片或者是某种类型的艺术简介,不能够进一步深入艺术品发展史和文化价值、工艺特色和工艺工序等细致层面。甚而,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仅仅只有名目例举,不具备具体的文字描述。编辑的非遗出版物少之又少。当下还没有开展有效的对外宣传翻译人才引入制度支撑翻译水平提升,造成很多县域文化产業项目翻译过程中出现了误译或者是翻译纰漏等问题。比如,对河北有名的红色旅游景区西柏坡的对外宣传中,虽官网中配置了英文板块,不过和中文介绍加以对照,该内容删减得多,翻译太简洁化,无法了解到其历史与文化背景。

四、跨文化视角下河北非遗翻译的方法与策略

1.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河北省有关部门需要从资金方面、人力资源方面、物资方面等每一个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安排相关工作人员展开信息资料的采集和整理,进而将这些信息资料编辑成册,最后将其出版,在这一基础之上安排相关专家与学者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开展文化遗产翻译研究,进行多种形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翻译研究探讨活动,继而找到适合非遗翻译的标准。由河北地区相关政府作为主导,对已有英文翻译资料进行修正,安排有关部门专门承担翻译工作与翻译质量审查核对,邀请专家与学者共同探讨难度大的翻译资料。

2.河北高校需要承担起外语专业翻译人才培养的重任。河北地区高等院校较多,如若要培养出优秀的外语专业翻译人才,就应当全面发挥出地方高校的作用,增强对翻译教师的培养和教育。翻译教师作为翻译实践的实践者,牵涉到翻译教学的最终结果,所有教师均需要就怎么有效改善河北非遗翻译增强学习与思考。河北地区各大高校需要加强跨文化交流意识,邀请有关领域专业人士加以指导,鼓励教师按照自身研究领域以及特长增强对河北非遗翻译的研究。

3.科学采用直译加注释方法。所谓直译法就是忠实传达语言表面含义的一种翻译方式,可是文化通常有深层次的涵义,假设仅采用直译方法来翻译,通常会造成外国读者对部分文化内在涵义产生误会,妨碍文化对外宣传。直译加注释方法可以有效处理该问题,直译表现文化特色,注释解释可以深入解释文化内在涵义。比如河北地区的雕刻技艺是非常重要的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该种文化遗产包含了沧县镂空木雕与石影雕,通过直译无法让读者产生直观的理解,必须要添加注释解释其文化内涵,只有这样才可以将镂空木雕透与空的特点阐释清楚。运用直译加注释的方法对河北地区非遗项目进行翻译,不但可以体现出地方文化特色,还可以彰显出其文化内在涵义。

4.积极采用直译法与音译方法。翻译最好的效果是忠实于原作的同时,做好信息效果等值传递,在对河北非遗项目进行翻译的时候同样如此。需要在真实表现本国文化特色的过程中,使外国读者充分理解该文化,实现传播的目的,直译方法通常是最常用的一种翻译法。比如,河北地区的武术源自民间,是我国武术的遗存,而该地区武术代表性拳种有八个门派,是本地区独有的。为充分表现出地域特色,不一样的地方的拳法通常加上地方的名字,这样做可以帮助读者理解文字表达的涵义。而音译方法,就是可以在第一时间弥补英语文化的空缺,在翻译中运用甚广。在河北非遗翻译中,有着很多的地名不具备特殊含义,仅是未彰显地方特色,该种情况多数使用音译方法,譬如,河北地区传统武术可以音译为Hebei Traditional Wushu。

五、结语

非遗是人类文化的珍贵财富,各个国家对非遗均很重视,有关翻译问题也在不断涌现出来。只要有效防止这些问题的产生,翻译可以有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要避免问题发生,需要经过理论指导非遗翻译实践,跨文化是科学指导翻译实践的重要理论之一,值得人们思考与创新。

参考文献:

[1]李坚,严辰松.深度翻译在广西传统技艺类非遗译介中的应用[J].广西教育,2020(35):155-156+167.

[2]莫连花.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翻译的策略及方法[J].校园英语,2020(34):240-242.

[3]王钟锐,马春兰,任利红.民俗类非遗项目英译的语用标准研究[J].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19(1):22-23.

[4]郭立超,武博,刘彦奎.关联翻译理论视角下非遗旅游外宣研究——以承德地区满非遗英译为例[J].中国民族博览,2019(1):96-97.

[5]朱秀丽,李桂芝.对石家庄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的几点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7(26):231-232.

猜你喜欢

跨文化方法策略
跨文化的儿童服饰课程初探
The Images of Hua Mulan in Chinese and American films
The Significance of Achieving Effective Cross—cultureCommunication in Foreign Trade Business
用对方法才能瘦
四大方法 教你不再“坐以待病”!
赚钱方法
捕鱼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