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淘之乐

2021-08-09侯军

阅读(书香天地) 2021年5期
关键词:琉璃厂孔庙旧书

侯军

我的淘书生涯是从故乡天津开始的。起初也不懂得什么叫“淘书”,只能说是对书有一种特殊的亲近感,尤其是对旧书,有一点偏嗜,就好像吸烟喝酒能上瘾一样,我对书的亲近也类似于烟瘾和酒瘾。

染上书瘾,大概与我少年时期正赶上“文革”的“书荒”年代有着直接的关系,以至于很多年以后,我一见到书还是有一种莫名地兴奋。大概也因为我开始学习阅读的阶段,所能读到的书都是破破烂烂、残缺不全的旧书吧,致使长大成人之后,我一直保持着对旧书的特殊情感。

我最早接触到旧書,还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那是一个春寒料峭、乍暖还寒的时期,很多被打入冷宫的禁书还没有完全解冻,而社会上已经开始萌生对阅读的期待。当时,天津悄然出现了一个卖旧书的地方,就是位于老城东门里大街上的孔庙。那地方我很熟悉,尤其对孔庙门前那两个大牌坊记忆尤深,—个写的是“德配天地”,一个写的是“道冠古今”,非常醒目。奇怪的是,这两块明显属于“封资修”的匾额,在“文革”中却没有被损毁,一直保存完整。

起初,孔庙卖旧书是内部的,不对外开放。我当时初中刚毕业,在南开区武装部上班,听到了消息却无缘进入。后来,有个同事说他有个什么证件可以进去购书,这才带着我去了几次。

孔庙里的书摊显然是临时性的,大量的新旧书籍被随便摆在书架上、案子上,也不分类,任人翻拣。看书的人很多,挤挤挨挨的,全都默不作声,气氛有点神秘。在我印象中,主要是教材类图书和当时被称为“内部出版”的那些中外图书。第一次去没敢买书,只看着别人悄无声息地交钱购书;第二次去,我试着买了两本“内部出版”,都是翻译的外国时政类书籍,一本是美国人写的《跛足巨人》,另一本是苏联人写的《毕生的事业》,后者是二战时的苏军将领华西列夫斯基的回忆录。价钱不贵,用现在的眼光看,真是很便宜的。

这种“内部淘书”的时间很短,孔庙不久就对外公开了,书的品种也大大增加。我在此购买的多是现代文学的精选本,大概都是“文革”前编订、“文革”中禁售、此时又解禁的那些教学参考书,如《新诗选》《散文选》《短篇小说选》等,每种选本都有若干册,厚厚的一大摞,背回家就被我狼吞虎咽地“吃”到肚子里。应当说,我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精品的系统阅读,就是靠着孔庙淘来的这些书“鼎力相助”的。

孔庙的淘书时光并不长,很快这里就不再卖旧书了。

京城乃是人文荟萃之地,若论淘书那绝对是个“风水宝地”。天津离北京很近,但由于我对北京的地理环境很不熟悉,虽说这三十多年间,我经常是往返于京津、京深之间,却一直没有摸清北京城的淘书脉络。

去过地坛公园的大型书展,也去过潘家园的旧书地摊,但是就淘书而论,确实乏善可陈。至今唯一能算得上淘书的记忆,只有两次,而且都是在琉璃厂碰上的。

那是在新千年的新春时节吧,我去北京办事,有点空闲就去逛琉璃厂。快到琉璃厂的时候,忽然瞥见车窗外掠过一行大字:“迎新春图书展销大会”,这让我眼前一亮,立即提前叫停了出租车,下车前去探看。

探看的结果有点令人失望:原来“展销大会”只不过是临时借用的一个单位空场,如果没记错,那应该是一所学校,学生都放假了,正好借过来摆上几十张桌子,用来卖旧书。时值深冬,天气寒冷,院子里冷冷清清,似乎卖书的人比买书的人还多。

俗话说得好,荒村野店没准也有热炕头。就是在这个既不起眼也不正规的旧书展上,我还真淘到了一本非常难得的小书《移情的艺术——中国雕塑初探》,这是著名雕塑家傅天仇的艺术随笔集,而且是他1986年10月亲笔题赠的签名本,这实在是一个意外的收获。我对傅天仇先生的雕塑作品略有所知,北京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那幅《武昌起义》的浮雕就是他的代表作。而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还亲眼见证了由他塑造的周恩来铜像在天津南开大学的揭幕仪式。可惜这位曾担任中央美院雕塑系主任的杰出雕塑家,已在1990年辞世。也就是说,这本小书上的亲笔题赠,已是作者的生前遗墨了。该书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年4月初版,原价2.30元,而此时的书价已涨到10元。不过在我看来,与这本小书的奇遇是无价的,毕竟傅天仇的签名本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另外一次淘书奇遇是在2006年秋天。当时我的纪实散文集《那些小人物》正准备在北京的一家出版社出版,我到北京出差顺便与该书的特约编辑李冰和责任编辑戴东见面,商谈一下具体的出版事宜。记得那天中午是戴东找了个素菜馆吃了便饭,饭后还有半天时间,李冰就说可以开车捎着我去个想去的地方转一转。在北京,我最想去的地方自然是琉璃厂了,于是,我们就一路直奔琉璃厂而去了。

这地方已经好几年没来了,很多门脸都翻修得焕然一新,可是我却感觉不如以前那种残墙旧瓦来得沧桑有味。随便进了几家经营艺术品的门面,大同小异,没啥特色。我就说,还是去淘旧书吧—琉璃厂最有名的旧书店,要数中国书店了,门面就在路口不远处,走几步路就到了。与我以前的印象相比,中国书店的内部陈设也有很大的改观,新书和文房四宝的地盘明显加大了,而旧书的空间却大大压缩了。不过,到底是首善之都,瘦死的骆驼也比马大,单就旧书而言,一眼看去,还是有不少令人心动的好东西。

浏览一遍,我看中了一部保存完好的《戴文节公题画笔记类编》,一函六册,为光绪十九年初刻本。我之所以看重戴熙的画论,一是因其画艺高妙,被誉为“四王后劲”,是道光年间山水画坛的领军人物;二是因其人品出众,风骨凛然,诗文学问俱佳,是道光年间的翰林,曾任兵部侍郎,后以病辞官,主讲于崇文书院。当太平军攻克杭州之际,戴熙自尽身亡,故而死后被谥为“文节”,书名上称他为“戴文节公”,即由此而来。这样一位既有学问又有品节的艺术家,他所留下的谈艺文字,自然是值得一读的。尤其是看到书前那篇由晚清大学者俞樾以苍古拙朴的隶书笔法写成的序言,更是让我怦然心动:“戴文节公为道光间名臣,风流文采倾动海内。其究也,见危授命,大节凛然,洵一代完人也。公之生平不仅以画传,而当世重公之人,益重公之画……近代以来,以书画得名,未有盛于公者。”俞曲园老人称戴熙是“一代完人”,可见其分量之重,确实不可与寻常画者同日而语。

既是好书,贵一些是难免的,此卷索价1000元,照付。

(摘自海天出版社《淘书·品书》一书)

猜你喜欢

琉璃厂孔庙旧书
琉璃厂的传说
清代北京艺术品市场的探索与演进
印象·琉璃厂
历史悠久的“东方圣城”
琉璃厂重生记
几处孔庙争暖树
旧书报为什么会发黄
旧书
旧书
全国孔庙知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