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教学策略研究
2021-08-09林志毅
林志毅
社会发展几千年、几万年的历史不会自然显现在学生的面前,学生了解历史事件,了解历史的发展过程,都是以史料学习为基础的。为了让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优秀成果不被遗忘,教师应该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史料教学的运用,充分对历史事件进行还原,丰满历史背后的复杂背景,引导学生立足于日常教学,对历史事件、历史问题进行深层次的剖析,让学生在历史资料的研究中获得有价值的信息与能力,真正实现他们历史学习方法的习得、历史思维能力的提升,历史修养的培养和核心素养的获得。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教学策略实施的必要性
纵观高中历史教材,教材中的内容与史料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简单来说,历史教材就是史料的集中概括,是简单化的史料。教材源于史料,教材又是老师授课的基础,是学生获得信息的重要来源。倘若没有具体的史料运用,没有史料作为支撑,那么高中历史教材就成了无根之历史。通过史料的运用能够丰富日常教学内容,增添日常教学的趣味性和丰富性,高中历史教材上的所有内容都是具体历史的高度集中的体现,更是历史的高度还原,高中历史教材中已经删除了很多细节性的历史情节,剩下的都是重大的历史事件,还有重要的历史元素,如时间、地点、人物、意义等等,这些关键的节点是学生学习的核心所在,但是缺少了一些细节性的辅助,不利于学生了解全观性的历史。另外,只学习这些关键性的节点,学生的历史学习显然不够丰富,会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缺乏积极性,缺乏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处于浅层次的学习,这种学习就成了日常教学中的普遍现象。通过史料的有效运用能够让学生感受到一个个历史事件背后细小的故事情节,当学生看到这些跌宕起伏的情节,品味着浓厚的历史就能够增长对于知识的认识、对于历史的了解、对于人生的体悟,这对于丰富学生的历史学习体验,开阔学生眼界,促进学生挖掘深层次的历史含义,提高学生的历史兴趣,增强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在日常教学中,科学运用史料能够帮助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理解、消化与吸收。每一个历史事件都是由一个个因素堆积而成的,都是由量变到质变,而这种规律在传统的历史教材中表现得并不是很明显,很多细小的因素被简化删掉了,这些潜在的因素更是学生理解这些历史事件的重要因素,史料的科学运用能够重现重要的一部分历史,这对于学生感受历史事件背后的历史背景、促进他们对历史知识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与记忆具有重要意义。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教学策略运用的原则
1.趣味性原则
只有趣味性的因素,才能够让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这是历史教学所追求的目标,同时更是提升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教师在史料教学中应该为学生提供丰富、生动直观的史料,让其成为学生兴趣产生的源泉。以“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教学为例,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我国农耕时期的文明发展,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们播放《国宝档案》这一栏目的节目,让学生在视频化的史料中了解我国的古代文明,给予学生更大的视觉震撼和心理震撼,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升了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2.科学性原则
史料丰富多彩,但不同史料的使用价值是不同的,为了更好地发挥史料教学的价值,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地利用史料、科学地运用史料。比如,遗迹遗址的历史价值最高,他们本身就是历史的最好证据;文字史料一定要标出作者的时代和国别,一些严谨的细节虽然看似微不足道,但却是培养学生史证意识的重要渠道,也是学生获得重要历史信息的依据。
3.典型性原则
始料数量丰富,浩如烟海,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实施史料教学,教师应该围绕教材的教学要求,选用那些具有典型性、启发性的材料作为教学素材,课堂上的授课时间本身就是有限的,所以必须选择最典型的史料,既短小精悍又饱含信息量的史料,才能够真正扩展学生的历史思维,促进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的研讨。
4.适用性原则
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在史料教学的过程中,选用科学的史料,教师可以适当增加一些文字史料的深度和难度,但是也要避免深奥的文字史料的轰炸,从学生已储备的知识经验出发,强调难易结合,既有助于实现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培养,又能够促进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有效提升。为了真正让课堂更具趣味性、生动性、形象性,教师可以融入更多的图片史料或影音史料,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
5.逻辑性原则
史料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让学生获取更多的历史信息,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建构学生的历史观念,所以在史料的选择过程中,教师要讲求一定的逻辑性,从表层次信息到深层次信息,从信息处理到觀点结论的形成,既强调推理过程的可靠性和全面性,又真正让学生通过表层信息的考量和证明,在解读中抓住历史的核心思想,厘清历史事件之间的逻辑关系。
6.多样性原则
对于同一主题、同一人物的教学,教师可以选择类型多样的史料,如文字、图片、视频。比如,在讲述“辛亥革命”这一历史事件时,教师既可以为学生播放《辛亥革命》的电影片段,又可以为学生提供孙中山先生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所发表的一些言论,还可以是当时历史背景下人们生活场景的历史文字资料。又如,选择内容视角、立场的多样化,如针对同一个主题、同一个历史人物,选择不同方向的史料、不同时代的史料,促进学生眼界更加开阔,让学生在理解史料的基础上,能够更好地概括历史、分析历史、比较历史,在发现问题中解决问题,如在“鸦片战争”这一历史事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观点不同的史料,有对鸦片战争的评价是消极的,持抨击观点;有对其的评价是积极的,认为其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在分析史料中,促进学生思维发散,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
7.开放性原则
历史内容本身就是过去的,具有客观事实性,但是历史教学并不是将现有的答案传授给学生,而是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让他们针对历史问题展开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验证自己的观点。以“王安石变法”这一知识点的教学为例,教师为了真正让学生客观地认识王安石变法,可以给学生提供司马光的《司马温公集》和邓广铭的“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等等资料,让学生综合分析并比较,生动地了解历史的本来面目,站在前人和后人的角度上,一同观看王安石变法,培养学生历史唯物主义思想。
三、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教学的具体策略
1.强调学习过程,注重启发探究
历史本身就不具备标准答案,每一个人对历史的感受不同,所以观点也是主观的,不同的历史人物、不同的历史事件会给人不同的感受。在史料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立足于史料的融入,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思考空间,在启发和引导过程中,引发学生展开探究学习,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比如,在选择一个比较典型的历史事件中,教师诱导学生主动思考,并且发表自己个人独特性的见解,以“洋务运动”这一事件的教学为例,在具体史料的展示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站在李鸿章、当时的皇帝和贫民的角度上去思考洋务运动的利与弊,培养学生辩证历史思维。
2.依托信息技术,培养学习兴趣
史料浩如烟海,内容丰富,生动有趣,为了真正增强学生的历史感触,教师应该巧妙地运用信息技术,运用信息技术形象、直观地为学生展出史料内容,激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又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融入到历史事件的分析、历史人物的讨论过程中。在讲解“甲午战争”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观察《时局图》这一幅图画,运用形象直观的文字和图画引起学生思考,教师为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看一看图片上都有哪些东西呢?”这时学生们观察图片,并回答太阳、青蛙、清朝官员等等。接下来,教師继续追问:“除了这些,还有哪些信息?”这时学生就会发现不同的图案分布在中国不同的区域,这时教师再问:“这幅图的实质是什么呢?”学生反复思考,并且认识到这是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想要瓜分自己的势力范围。通过这一史料的解读以及师生互动,既让学生获取了更多的历史信息,理解了图片的内涵,又让学生了解了当时的中国国力羸弱,侵略者对于中国有着瓜分者的野心,提升学生对于当时腐败昏庸清政府统治的认知,激发学生对于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不仅完成了教学目标,还实现了历史教学中的品德教育和情感教育,有利于与历史教学为依托,培养学生们的历史责任感。
3.创设合作情境,培养探究能力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融入史料教学,教师应该以史料教学为依托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根据对史料的了解,共同探讨,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让他们对历史事件有更加深刻的了解,还能够对历史事件有客观的认知,让他们在学习史料、了解历史的过程中,对历史保持持续的探究兴趣,从而更加全面地掌握历史知识,提升学生的历史品质。
4.及时总结归纳,促进深层学习
史料教学是对平日教学的补充和扩展,也是学生认识历史全貌的必然途径,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更要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在史料教学过程中,对历史知识进行及时的总结和归纳,帮助学生对历史有深层次、全面性的认知和理解,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与框架,促进学生历史评价能力、思考能力的有效提升,为学生历史核心素养培养奠定基础。在有关我国建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过程中,老师结合历史教材内容,为学生更好地学习历史知识,可融入当时我国国防、农业、工业、经济等方面的史料,促使学生对当时的历史背景有充分的认识与了解。接着,教师对这些史料进行归纳和总结,传授给学生历史分析和归纳的方法,促进学生深层次掌握知识,引导深层学习真正发生。
史料是历史学的原始资料,更是学生认识历史的源泉和依据。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为了真正实现学生对历史学习兴趣的培养,增强学生对历史的深刻认知,教师应该注重史料教学的融入,以史为镜,探索历史发展规律,利用史料教学,充实日常教学内容,发挥史料的优势,提升日常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