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盛唐气象”为例浅谈教材图片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2021-08-09李会奇曾丽娟
李会奇 曾丽娟
教材是课程资源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图片作为教材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初中历史的教学具有积极的作用。在部编版初中历史教材中,基于史料的记载绘制的插图在历史教材中占据着一定的比重,这些插图在一定程度上复现了历史人物、文物、古迹、遗址等,是对教学内容的有效补充。历史教科书中的图片具有直观性特点,是学生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的来源。有效利用教材图片,以增强学习内容的直观性和生动性,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本文以统编版七年级下册第3课“盛唐气象”为例,浅析如何充分有效利用历史教材中的图片,使初中历史教学更加灵动,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一、妙用教材图片,激发兴趣,再现历史场景
在新课程理念下,部编版中学历史教材在编写上力求做到“图文并茂”。学生拿到历史课本,打开教材,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几幅图片,因此,妙用教材图片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再现历史场景。
课本中第一子目“经济繁荣”,教材配图《雨中耕作图》来源于敦煌莫高窟23窟的壁画。那么,编者为何要选择这幅图片?这图片反映了什么?它与课本的文字叙述有什么内在关联?对教学有何意义?教学时如何运用?这些问题都需要教者思考研究,做到了然于胸。
在研读课程标准,查阅相关资料后,可判断该壁画的教学价值体现在:直观形象地反映唐朝农业生产的场景;帮助学生树立历史学习必备的证据意识,认识壁画也是历史的重要载体;培养唯物史观,认识广大农民的辛勤劳作是唐朝农业发展的重要原因,感悟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展示《雨中耕作图》向学生简单介绍,然后提出问题:
师:你在图中看到了哪些人?想象他们各自在做什么。
生:左侧一农夫正在挥鞭策牛,雨中耕作,地头上坐三人。猜想是农夫、农妇、小儿,父子捧碗吃饭,农妇关切地注视着他们。在另一块地上,有一农夫肩挑庄稼往回走。这一田头小景妙趣横生。
师:挥鞭策牛的农夫,用的什么耕作工具?
生:曲辕犁......
师:下雨天耕作,这个场景想表达什么呢?
生:作者想反映农民劳作的艰辛,即使是下雨还在进行劳动。
师:这与唐朝农业发展有什么关系?
生:唐朝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千千万万农民的辛勤劳作。
最后教师总结:这幅壁画为今天我们了解唐朝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唐朝农业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广大农民的辛勤劳作,点出了“盛唐气象”离不开广大劳动人民。
二、善用教材图片,层层设问,突显本课主题
指导学生观察教材图片,为明确观察目的,突显课堂主题,还应该通过设置探究型的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如“图片中有什么?”“反映了什么历史内容?”“为什么会这样?”等。这样,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仔细、认真地观察历史教科书图片,也能对历史教材图片形成一个全面、准确、完整的印象,发掘历史图片的深度内涵,突显本课主题。
教材讲述唐朝手工业发展到很高水平,并配图“唐三彩骑驼乐舞俑”。
师:唐三彩在唐代主要作为随葬品,既反映了墓主生前的生活状况,又反映了盛唐时期的社会状况。下面,我们再来细看唐三彩骑驼乐舞俑。
師:造型优美生动,生动逼真、神形兼备,有几个人?他们是哪里人?有什么特点?拿的什么乐器?
生:讨论后得出,是5个人,根据衣饰妆容,有胡人,有汉人。5个汉、胡成年男子,中间一个胡人在跳舞,其余4人围坐演奏,同时能看出有一把琵琶。
师:骆驼载乐节目集杂技和马戏于一体,有两个看点。其一,双峰骆驼身高一般2米左右,驮载5个成年男子需训练有素。其二,5位艺人在驼背没有围栏的平台上载歌载舞所展现的高难度技艺。唐代高空平衡技巧的表演水平很高,骆驼载乐这种节目,在长安大受欢迎时,很多胡人乐工、歌舞者留住长安城内,旅居长安,带来了很多新的乐曲和乐器。
师:他们骑在骆驼上表演,为什么会用骆驼这种表现形式?
生:在唐代,骆驼已成为丝绸之路上主要的交通运输工具。胡商以这种特殊的运载工具,背负宝石、香料、玛瑙而来,又满载丝绸、瓷器、茶叶而归,异域的礼俗、宗教和文化也随之纷至沓来,胡风礼俗、胡乐歌舞成为盛极一时的长安风尚,他们为东西方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作出了特殊贡献。这匹骆驼俑,是当年络绎不绝的骆驼商队奔波于漫长“丝绸之路”的真实写照,也是当年为中外友好往来做出巨大贡献的历史见证。
师:这件唐三彩能反映出盛唐什么特点?
生:唐朝人非常自信、宽容,我们可以一窥盛唐的风貌,那种恢宏博大、兼容并蓄、开放进取的时代精神,这就是盛唐的气象。
总结:唐三彩骑驼乐舞俑反映了盛唐时期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与各民族文化的大融合,也体现出了各民族间交往的空前盛况。“唐三彩骑驼乐舞”是丝绸之路文化的代表,折射出丝绸之路下唐朝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样貌与轨迹,以一种和平共享、开放发展的世界性胸怀展现丝绸之路的魅力与精神。
巧用教材图片,从一件唐三彩作品层层设问,由表及里,不断深入,拓展了知识,联系了之前的丝绸之路,阐释了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与各民族文化的大融合的情况,也突出了本课主题———“盛唐气象”,即恢宏博大、兼容并蓄、开放进取。
三、巧用教材图片,拓展知识,提升学生家国情怀
课程标准提出,在历史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并将“家国情怀”作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价值观。历史课堂教学是教师进行家国情怀教育的重要载体,因此教师应当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巧用教材图片拓展知识,提升学生家国情怀。
指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唐朝长安城平面图,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的含义,从而增加民族自豪感,提升家国情怀。基于此,笔者做了如下知识拓展:唐长安的规模非常大,东西长9 721米,南北宽8 652米,周长36.7公里,规模巨大,长安城总面积84平方公里。隋唐长安城也相当于同期阿拉伯帝国首都巴格达的6倍,东罗马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即现在的伊斯坦布尔的7倍。大明宫是唐高宗之后,大多数唐朝皇帝日常起居听政的地方,总面积320公顷,相当于3.5个北京故宫,其气势之宏伟壮阔可想而知。
在长安城内,南北向街道共11条,东西向街道14条,其中连通城门的街道是城内的主干大街,其宽度大多在100米以上。如此宽阔的道路,即使在今天的城市规划中,也依然是个相当惊人的数字。长安城的人口在当时达到了100万,是当时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当时的长安城内,做官的、求学的、经商的外国人超过10万人,留学生最多的时候达到8 000多人,极大地促进了民族融合和文化融合。
一系列的数字,再现唐都长安。回望长安,就是要以更加自信自豪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再创城市辉煌!回望历史,就是要在国际大视野、历史大格局,特别是面向“一带一路”大开放中,寻找文化自信的重要源头。
四、活用教材图片,史料实证,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史料实证”素养是指学生能够在真实、可靠的史料基础上得出历史结论和评判的能力和品质,它是其进一步养成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及历史反思素养的基础。通过史料解读来验证、评判历史结论,不但有利于学生重构对历史知识本质的认识,而且训练了学生充分处理和利用史料信息的能力,培养了学生批判性思维的习惯和探究精神。历史教科书是学生学习历史、教师教授历史的主要工具,也是“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的重要载体。
师:很多女生说如果能穿越时空,愿意回到唐朝,这是为什么?
生:因为唐代女性地位高,社会风气开放。
师:如何得出这个结论?
生:教材图片“唐戴帷帽女子骑马雕塑”,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品是现实生活的写照,说明唐代女子骑马已经非常普及,女性可以和男子一样骑马,社会风气开放。
师:骑马女俑是唐代女性摆脱传統束缚、赢得自由开放的写照。唐代妇女不受封建礼教束缚,在当时开明开放风气以及多民族文化的影响下,生活较为开放自由。这个雕塑中除了骑马,还有哪些也能体现社会风气的开放?
生:骑马女俑的服饰,头戴帷帽,若隐若现,帷帽,不是汉人服饰。
生:帷帽,原属胡装,体现了胡汉交融,中西互通。
生:唐朝女性衣着开放,时而露臂,尽显女子的柔美风情;时而穿胡服或男装,像男子一样策马扬鞭,郊游、射箭、逐猎、打球等,尽显巾帼不让须眉的飒爽英姿。
生:在长安城,在大唐帝国,女人可以和男人一样,参与她们喜欢的任何娱乐活动,可以说我国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朝代的女子能与唐代女子相媲美。
师:这个唐代骑马女俑,以实物资料的形式,从一个侧面充分展现了唐代女性的自由、奔放、勇健的风采和较高的社会地位,体现了大唐是一个宽容、开放、自由的时代。
随着历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历史教材图片在历史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备受关注。教材图片不仅仅是历史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辅助历史教学的重要工具。在历史教学中,我们要准确解读教材图片外显和内隐的历史信息,充分挖掘它的历史意义和教学价值。充分运用教材图片,激发兴趣,再现历史场景;对图片层层设问,挖掘信息,突显本课主题;巧用教材图片,拓展知识,提升学生家国情怀;活用教材图片,史料实证,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在利用教材图片基础上,精心整合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设计,创新教学方法,使历史教材图片的教学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