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旅行,小学综合实践课程的又一新型模式
2021-08-09汪峰
汪峰
研学旅行,现今在全国各中小学盛行。细读《综合实践课程纲要》,好好研究、实践,就会发现:研学旅行是小学综合实践课程的又一新型模式。那么,如何把握好这一新型模式,确保小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门,真正走进自然、走进社会,体验过程,享受成长的快乐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玩中学、学中做,凸显研学旅行的活动价值
研学旅行,顾名思义,就是在旅行中研究、学习。对于小学生而言,旅行就是玩,研学旅行就是在玩中學、学中做。立德树人是中小学校教育的核心。研学旅行的实施,必须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引导学生在感受生活、感受世界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学习本领、锻炼能力、生发品质,从而实现远大的理想和目标。例如,为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创新精神,我们可以设计校外研学旅行———“我当餐桌小主人”“我是种植小达人”“周围的街巷,我主管”三大主题探究活动,在不断探究中继承发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深化劳动教育。
利用研学旅行丰富教师的教学内容以及形式,引导小学生在玩中学、学中做,拓宽小学生的综合视野,丰富小学生的情感体验。归功于底,自然的教育是法则教育。因此,研学旅行应顺应法则,顺应学习者的天性,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教师依托于研学旅行,引导小学生自觉、主动接受社会文化,培育学生对于中华民族的敬仰以及热爱的情怀,并结合自然景观,激发小学生对我国大自然壮美山河的喜爱。如我们可以借助研学旅行组织学生寻访三十六堰、歌颂三十六堰、制作三十六宴、品尝三十六宴,在一系列的“堰”活动中,树立学生热爱家乡秀美河山的家国情怀。
二、前引导、多维度,规划研学旅行的课程方案
研学旅行作为综合实践课程,其自身亦有其独特的魅力。与一般学科相比,研学旅行具有集娱乐、休闲、放松、实践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教育特点。在实践过程中,将研学引导融入研学旅行。通过研前引导,确保研学旅行课程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使小学生能够自主地完成研学课程,从日常学习、生活中通过与大自然、社会的接触,感悟整个研学旅行的活动主题。
教师要避免过于依赖书本知识,以全新角度调动小学生的好奇心。例如,在“我当餐桌小主人”中,教师在研学旅行时,可以以“光盘行动”为主题,倡导小学生节约粮食、爱惜粮食。小学生在饮食前,教师可以让小学生背诵《悯农》,让小学生翻译《悯农》内容和感悟《悯农》的中心思想。同时,教师制定勋章,如“节约标兵”“光盘标兵”等,打造精神教育体系。在饮食过程中,教师对于吃饭速度快,且没有出现浪费的小学生进行及时表扬,促使其他小学生依照目前小学生的饮食进度进行调整。在饮食完毕后,如果餐桌上有剩余食物,教师可以让小学生思考剩余食物该如何解决。小学生提出打包后,教师应主动帮助小学生打包,将食物打包完毕。对于主动提出打包且接受打包的小学生,可发“节约标兵”“光盘标兵”等勋章,激励小学生能够在后续的生活中节约粮食。
此外,教师也可以借助“研学旅行手册”,对学生进行集中教育。春游是交通安全的实践体验。为了确保小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能够实现安全实践,走出校园、走进大自然,教师可以与小学生一起分析有可能会遇到的各种危险,并进行集中讨论。如教师可以设定表格,请大家进行班级讨论后,完成表格。
讨论研学旅行中的安全问题时,应明确有序乘车、文明礼让等乘车规矩,并且在活动中要注意安全,学会在真正遇见危险时,如何灵活处理等。让安全、文明意识时刻陪伴着学生,从而慢慢形成一种能力,转化成一种与生俱来的素养。
提前讨论研学旅行地方的特色。我们要做好事前的铺垫,让学生可以进行有目的地玩、有目的地做、有深度地思考、尽情地实践,让研学旅行真正有实效。
提前讨论研学旅行的文明事项。研学旅行是一个人素养的体现,一个学校文明的体现,要引导学生做一个合格的社会公民,做一个文明的旅行者,把自己、学校最好的形象展现在大家眼前。
当然,除了一些共性的研前引导,还有关于研学旅行研究内容的渗透、拓展和提升,多维度提炼,设计完美的研学旅行方案。
三、动手练、合作探,创新研学旅行的学习模式
研学旅行最核心的内容是走进社会,走进大自然。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动手、动脑,在合作中开展研究学习。对于教师而言,开展研学旅行活动,可以依托我国各地区,将各地区的自然风貌作为资源平台。在研学旅行中,研学旅行的主要目标、地点可分为以下两类:其一为博物馆、图书馆、纪念馆等文化场所。在该文化场所中,教师设定实践活动主题,按照各年级、各班级开发研学旅行课程,并制定整个研学旅行计划。其二则是以自然场地为主的植物园、动物园等。在此环境中,教师可以让小学生遵循自然成长规律,并利用自然资源,彻底激发小学生的好奇以及探索的天性,引导小学生进行主动探究。
因此,对于研学旅行,教师可以让小学生根据研学旅行的整个计划,分门别类的实现研学旅行成长。例如,教师以班级为集体开展春季研学旅行活动。在活动中,融合研学主题,可以包含“我当餐桌小主人”主题,也可以额外附加“我是种植小达人”主题。在“我是种植小达人”主题中,小学生进入活动场地后,教师可以额外选出一块荒草地,并提前让小学生准备相关的种子、树苗等。小学生的种子、树苗可以按照教师的教育目标进行统一规划。春季播下希望,来年丰收时,可继续开展秋季研学。
例如,除种植活动外,教师可以开展额外的附加活动,如“寻找春天的印记”。在春季研学中,教师与小学生走进大自然,带领小学生观察春天的各种现象,寻找春天的足迹。教师可以在“寻找春天的印记”中,开展四项活动内容:
第一项,带领小学生观察看到的景物。教师询问小学生:“你们看到了什么景物?”小学生回答:“绿油油的树和含苞待放的花朵。”教师说道:“不错,那么除了绿油油的树和含苞待放的花朵外,你们还看到了什么?”小学生纷纷转过头,教师说道:“还有明媚的阳光和早上起来特有的雾气,你们感觉到了吗?”小学生使劲深呼吸,回答道:“感觉到了!”老师说道:“春天早上空气非常清新,这空气中含有的独特味道就是春天的感觉。”其他小学生通过视觉以及气味,感受到了春天的特有痕迹。
第二项,把春天的物品进行手绘。在此活动中,教师可以让小学生将春天的代表性物件绘制在纸上。小学生可以以玫瑰花、樱花、绿叶、溪流等为主题进行绘制,并在绘制过程中,理解老师讲到的绘制物品所代表的春天含义。画樱花的小学生对老师说道:“老师我最喜欢樱花,因为每当樱花到来的时候,春天就会来到,樱花是希望和生命的花朵。”教师说道:“不错,这就是春天的颜色,这就是春天的希望。”通过绘画,小学生可以在潜意识里将自己最喜欢的颜色与春天进行连接,提升小学生的感知能力。
第三项,春天的植物活动。教师可以让小学生说出5~8种春天所特有的植物,并开展有奖问答。小学生说出的植物越多,教师对小学生奖励的物品也就越丰富。奖励物品包含糖果和零食。这项活动可以作为小学生春游活动的后续,起到巩固的作用。
第四项,教师让小学生观察所看到的昆虫以及动物,并使用简笔画进行绘画,提升小学生对于春天的认知。
另外,要想确保研学旅行能够发挥自身特性,除教师与学生的配合外,家长的参与必不可少。例如,在研学旅行中,教师可以开展家校共育活动———“周围的街巷,我主管”。在研学旅行前,小学生准备蜡笔、白纸。在到达研学旅行地后,通过研学旅行活动“周围的街巷,我主管”让小学生勾勒出记忆中家的街道方位以及家门前的特征,而家长则负责补充以及填色。通过小学生与家长的互动联系,可以确保小学生能够认认家门方位,以及家门前的特征,便于小学生在紧急情况下的自我保护。而家长亦可以通过“我家的街巷”对小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对于整个研学旅行过程中所涉及到的额外经费,如小学生购买纪念品等,家长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自行购买。通过家长与学校之间的互动,确保学校、家长承担自身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增强家校共育的责任担当。
研学旅行,是一种新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我们要充分凸显玩中学、学中做的活动价值;前引导、多维度,规划研学旅行的课程方案;动手练、合作探,创新研学旅行的学习模式。让研学旅行真正把立德树人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