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办学基础 打造品质教学
2021-08-09崔玉明
崔玉明
讲求办学质量是学校改革和发展的一个永恒话题。质量是学校存在的价值。教学是实现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教学的水平和质量直接决定人才培养的质量,涉县第四中学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不断提升教育理念,提高办学水平,以“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以“革新理念,细化管理,文化引领,特色办学,科学高效,持续发展”创新办学思路,不断提高自身的办学水平和实力,增强学校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实现学校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一、创新“三全”管理促发展
为给学校发展配备强有力的“引擎”,我校坚持“情感管理凝聚人心,制度管理促进规范”的理念,充分发挥全员的育人功能,不断优化协同育人机制,创新日常管理实施路径,实行“三全”管理,即全员、全过程、全要素管理。全员决策、全员认同、全员落实,人人都管理、处处有管理、事事见管理,实现管理科学化。
为确保“三全”管理方略落地见效,我校校委会成员深入调研、分析实施、精准指导,强化督查考核,切实做到从上至下思想同心、目标同向、行动同序,凝聚推进“三全”管理的强大合力。
我校以“明确目标、责任到人、过程督导、评价总结、反思提升”为主线,创建了“396”扁平化管理机制,实行权限下放到级部,各级部主任结合实际,精准分工,细化责任,对学生进行“全员、全过程、全要素”的立体化全天候无缝覆盖管理。力求“权力层层有,任务个个担,责任人人负”。
二、构建“三三”素质教育体系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我校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健全落实立德树人长效机制,着力构建了“三创建、三爱好、三培养”相互结合、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体系,接续拓展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教书育人、环境育人、课程育人、实践育人等路径,全面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而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涉县是革命老区,红色文化根基深厚,我校依此创建了革命传统教育和红色文化课程,开展好德育课和研学旅行,讲好革命故事,写好家乡英雄故事,弘扬乡土文化,厚植家国情怀。成立了朗韵、书法、舞蹈等几十个社团,各类活动相辅相成,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德艺双馨的好少年。花样跳绳社团尤为突出,曾参加全国阳光体育大会开幕式、河北省超级联赛马拉松开幕式等大型活动,喊响涉县,领跑邯郸,曾被《河北教育》以“心动不如绳动”为题刊发报道,成为学校的一张亮丽名片。
三、“绳墨”文化促核心素养
我校结合特殊的组建背景,挖掘提炼并生成了以“绳墨”为核心的“11456”文化体系,逐渐形成了“拧绳”聚力、开拓创新的共生文化。围绕“行‘绳墨文化,做人生典范”的核心价值观,以“绳墨”立纲、寓文化于精神,以“绳墨”强管、寓文化于管理,以“绳墨”启智、寓文化于教学,以“绳墨”为准、寓文化于行为,以“绳墨”育人、寓文化于环境。
目前,我校已确立了“精诚协作,求索致远”的校训、“绳先启后,进取创新”的校风、“引绳切墨,精益求精”的教风和“绳锯木断,学贵有恒”的学风。自编了“行‘绳墨文化,做人生典范”系列校本教材,创建了“绳彩飞扬”跳绳品牌社团,并以学生在校园中的“坐、立、行、走、说”等要素为突破口,强化师生文明礼仪教育训练,逐步培养学生形成身心健美、守法自律、凝心合作、意志坚韧、敬业担当、求索致远的六大核心素养,并成为四中师生进取的源泉、向上的力量。
四、“三創”课堂提教学质量
1.科研引领,打造高效课堂
为让校本教研落地生根,我校建立了校长、教科室、课题组、教师四级教科研网络机制,制定了“教研活动制度”等一系列制度,采用“1225”教研模式,全面提升“三双”教研成果;全面推广“一课一研”的教研模式和“同课异构”的课堂教学,以大听课、大评课、大提效“三大”活动为抓手,专业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促进教师教研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
2.创新课堂教学,叫停家长作业
我校提出“三创”课堂改革设想,以“把课堂还给学生,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为核心,关注课堂教学,精简细化导学案设计,通过“创新教学,创新练习,创新落实”实现有效教学,从而更高层次地追求“核心素养落地课堂”。
“三创”课堂改革,让教师教有所依,学生学有所得,课堂严谨高效。课堂检测当堂完成,教师课后辅导查漏补缺,不用给学生留课外作业,不给家长增负担,叫停家长辅导学生课外作业,赢得学生、家长一致好评。
五、“三三”读写夯实语文基础
为深入推进大语文战略,全面提升师生语文素养,我校围绕统编教材课标要求,全面深化语文教育改革,通过主题实践,构建有序的读写体系,突出三个读写目标(阅读目标、演讲目标、写作目标),用好三种读写模式(自主读写、小组读写、集体读写),搭建三级读写平台(班级平台、级部平台、学校平台),大力开展讲故事、诵经典、汉字听写、诗词大会、师生写作、家校共读一本书等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开掘学生语言生长的有效渠道,让学生们走进四中,就如同走进了一方浸润着诗词歌赋的天地,为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创新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