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学实践课程开发

2021-08-09姜悦

教育·综合视线 2021年6期
关键词:空心月饼研学

姜悦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而青少年是非遗传承保护的主力军。我国青少年群体有1.4亿多人。2016年12月,教育部等11部门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研学旅行作为“行走的课堂”,肩负着推进“立德树人”的国家战略任务,可以增强学生本土文化自信、地方认同感和国家情怀。研学旅行如何更好地结合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更好地实现教育功能,如何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这与研学实践课程的开发是分不开的。

一、背景

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

随着杜泽老街三上央视,慕名来到杜泽老街的游客越来越多。其中也吸引了很大一批来研学的中小学生。他们有组织地来到老街,打卡杜泽特产———桂花饼。他们走进桂花饼,探索桂花饼从被发明到无人传承,再到现在众人哄抢的原因。

早在2008年,桂花饼制作技艺就被列入衢州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6年,央视新闻官方微博公布了中国九大月饼门派,其中衢式月饼榜上有名,其代表月饼之一就是杜泽桂花饼。在桂花饼出现以前,“送中秋”的当红名角其实一直是实心月饼,可在温饱都是奢望的年代里,做出来的月饼又小又薄,10个月饼叠在一起也没一个手掌长。中国人送礼讲究体面,瘦瘦小小的月饼实在挂不住面子。因此,桂花饼应时而生。

桂花饼是杜泽镇的一大特色食品,有桂花撒于其内,散发出很浓的桂花香味,其形似馒头,内空心,因而又名“空心饼”。其口感松脆,甜而不腻。杜泽桂花饼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清末民初就有人做桂花月饼,老一辈杜泽人都用桂花饼送礼。

来研学的孩子中很多没吃过桂花饼,更别提了解桂花饼的相关历史及制作过程了。桂花饼相关课程开发刻不容缓:如何在有限的研学时间内,让孩子有一个完整的情感体验和制作体验。这一节课应该怎样设计,才不枉孩子外出“学”这一趟。且看我们学校长期探索和实践的成果:

一、品尝———发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

刚走进杜泽老街,孩子们就被一股甜蜜的桂花香气吸引。“这是什么味道?”循着味道走近,孩子们来到了桂花饼体验馆。此时趁热打铁,请孩子来尝尝甜蜜的桂花饼再好不过。吃着吃着,孩子们发现桂花饼和以前吃过的饼都不一样。“咦。它竟然是空心的。”此时,一个个问题萦绕在孩子心田:桂花饼为什么要做成空心的?它又是怎么做成空心的呢?

二、聆听———追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起源

谢家老奶奶已经八十多岁了,世代生活在杜泽街上,很早就与桂花饼结缘,了解桂花饼的故事,也知道桂花饼的发展历程。谢家老奶奶用杜泽方言讲“桂花饼的起源”:那时候条件艰苦,材料有限。家里一年到头仅剩的只是点面粉。逢年过节,我们又想孝敬长辈。可是面粉做出来的饼又小又薄,送人实在是拿不出手。所以,大家就想办法,把饼做成空心的。大大的饼,拿去送长辈,又好看又好吃。长辈心里笑开了花。

谢家奶奶的形象,让孩子直观感受到桂花饼的年代感;谢家奶奶说的杜泽方言,让孩子们感受到杜泽的语言特色;谢家奶奶讲的故事,让孩子们恍然大悟:哦!这就是桂花饼做成空心的原因啊!本环节结合学生身心特点、接受能力和实际需要,注重系统性、知识性、科学性和趣味性,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良好成长空间。

孩子们明白了:桂花饼中既饱含了晚辈的浓浓情意,又包含了杜泽人民满满的智慧!

三、阅读———探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奥秘

桂花饼,它又叫空心饼。那它又是怎么做空的呢?孩子们迫切地想要知道。这时让孩子们拿出老师傅精心准备的小锦囊,读读文字,找找奥秘。锦囊里,记录了空心饼空心的秘密:

首先是选材。选用上好的白面粉、上好的白糖、优质麦芽糖、土蜂蜜及上好的桂花干。以采撷桂花为例,要提前一夜给桂花树浇下两大桶水,然后在树下铺上一层塑料膜。第二天一早,只需轻轻摇晃桂花树,桂花便如雨下,一时间落花纷飞,香气袭人……

其次是工序。制皮、做餡、包饼压扁、擀饼、圆饼、上麻、烤制、包装。真正纯手工打造,8个环节一步不能少。最后还要靠师傅的技艺:如烤制时,师傅要不停地拉动烤箱观察饼的状态,最后将桂花饼手动翻转。麦芽糖在烤炉高温的催化下膨胀起来,饼就变成空心的了。

每道环节如有疏漏,或是空气湿度变化大,最后都会影响桂花饼的成功出炉。(锦囊如图1所示)

孩子们通过对文字的阅读、分析、理解、总结,明白了:空心饼要做空心,着实不容易!这小小的饼里有优良的选材、复杂的工序和精湛的技艺……

四、制作———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

“杜泽老街上,有一位师傅,他姓谢,他制饼的技艺精湛,中央电视台都曾慕名前来采访。”精心剪辑过的视频,收录了师傅做饼时干脆潇洒的动作,也收录了原本扁扁的桂花饼在烤炉里慢慢变胖、膨胀的过程。一股自豪感,以及对师傅的钦佩感,在孩子的胸腔里回荡。这时询问孩子想不想做一做,学生肯定是乐意至极的。“都说名师才能出高徒。你们看,我把谁请来了?”谢师傅的出现,孩子们的情绪立马高涨起来。谢师傅现场展示技艺,教学做饼,让孩子们又静了下来,潜心学习。动静结合的环节设置,给本次研学增添了不少调剂。接着,学生亲身体会桂花饼制作的其中一道工序———圆饼。通过体验,他们知道像谢师傅这样的“匠人”要把做饼的技术学好不是一天两天的功夫。“做糕点是很苦的,还很枯燥,一年到头没的休息,每天从清晨忙到黑夜,过去怕是连对象都找不到。”谢师傅望了望墙上的空调感叹,“现在还算舒服些,以前,夏天守着炭炉打着赤膊汗流浃背,冬天包着饼,手脚冻得冰凉……”谢师傅回忆。此时接着补充,在学做饼的阶段,好多人都放弃了,只剩下几个像谢师傅这样坚持学艺的。手艺是学会了,但如何让桂花饼的味道更符合现代人的口味呢?师傅们反复实践,尝试,终于改良了配方。可以说,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今天吃饼的这一幕。

孩子们明白了:这小小的饼里有师傅们默默的坚持、大胆的创新!

五、叫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

在师傅们的坚持下,桂花饼起死回生,更多的人来吃桂花饼,来学做桂花饼,来宣传桂花饼,这就是一种传承啊!孩子们能为传承做什么?“我为桂花饼打CALL”这个活动,学生们将前面所学过的桂花饼知识进行整合,利用“直播带货”的情境,根据桂花饼的特点进行叫卖。

此环节是本次研学的难点。虽然学生对桂花饼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是知识的整合需要时间。因此,我们降低难度,将“直播”所需要的材料分组发给学生,学生小组学习,阅读材料,用贴一贴、画一画的方式将文案补充完整。展示中,对学生的內容不做太多的要求,只要能围绕桂花饼的特点展开就行。这一系列的活动能让学生明白:继承技艺是传承,宣传家乡美食,为家乡美食打call也是传承。

随着打call环节的结束,本次研学活动也到了尾声。如果问:本次研学,孩子们收获到了什么?我想他们肯定是受益颇多的。孩子们通过:

这一系列活动,把自己置身于桂花饼百年发展史中,给桂花饼的传承添绘了美好的一笔。它不仅仅是一种饼,更是杜泽文化的一个缩影,里面饱含着杜泽人民的智慧、情谊、勤劳等美好品质。

衢州作家闻婷曾在一篇文章中讲述自己给时年90岁的奶奶送桂花饼的往事。她看着奶奶“卡兹卡兹”吃着桂花饼,露出了笑容,不禁陷入沉思,她这样写道:我不知道这小小的桂花饼是否勾起了她某些回忆,她这一刻的笑容,让我想起儿时田野中那个假扮成稻草人的自己。无论岁月如何变迁,无论我们走得有多远,哪怕有一天远离故乡,在遇见故乡味蕾的瞬间,思念的情愫便会蜂拥而至。

研学实践是校外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有效衔接,杜泽桂花饼研学课程逐渐完善,我们依托于杜泽本地的特产、衢州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杜泽桂花饼,立足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富有求知欲,借助于新型教育实践方式———研学实践,最终达成了育人的效果。

孩子们通过这次研学旅行明白了:这小小的桂花饼,“空”非空啊!实的是长存的情谊,实的是满满的智慧,实的是默默的坚持,实的是悠悠的传承,实的是浓浓的乡愁……

猜你喜欢

空心月饼研学
唤醒心灵的【空心圆】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快乐研学之旅
为什么竹子是空心的?
我有一个特别的月饼
基于研学旅行的地理综合思维培养例析
紧绕目标定位 开发研学课程
一起来做月饼吧!
“空心房”还需法律界定
空心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