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贵在得法 妙在激趣

2021-08-09张启道

阅读(教学研究) 2021年6期
关键词:语文要素诵读

张启道

【摘要】小学阶段的小古文教学重在培养语感,锤炼语言,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教学中“不用有过多的阐释,也不要有太多的活动”。但在课堂实践中,很多教师仍然不能把握好“度”的问题,原因其实是不能把握小古文的文本特点。小古文教学须“有度”“得法”,贵在培养学生爱读文言文的兴趣,妙在引导学生习得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关键词】小古文教学 语文要素 诵读

著名语文教育专家朱文君认为:“小古文是适合儿童阅读的浅近易懂、篇幅短小、语言精炼、含义深远的文言文。”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选编了14篇小古文,目的是让小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书面语言——文言文的独特形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并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的意思,自觉接受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笔者认为,小古文教学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依据教学规律落实语文要素

1.在探究活动中落实语文要素

落实语文要素不能依靠简单地教,而是要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自主探究。教学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杨氏之子》,所应落实的语文要素是“说说从哪里可以看出杨氏之子的机智”。一位教师先设计探究题:杨氏之子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学生回答:“聪明机智。”教师追问:“从哪里可以看出杨氏之子的聪明机智?”引导学生再读课文,同桌讨论,然后出示对话:“此乃君家果。”“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学生感受到杨氏之子的应答没有直接否定,而是领会了孔君平是拿“杨梅”之“杨”与姓氏“杨”来调侃,表现了应有的礼貌,而他的机智表现在仍利用姓氏的特点作文章,既收到了“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效果,又委婉对答,不失礼貌。语言的机智幽默,足以反映出孩子思维的敏捷,使孔君平无话可答了。至此,教师又启发学生想一想:孔君平会怎么想,怎么说?试着用文言文说一说。学生思维打开,答案丰富多彩:“贤侄能言善辩,他日成就不可限量。”“伶牙利齿,不可小视。”“老夫甘拜下风。”这些语句不但反衬了杨氏之子的机智聪敏,也让学生习得了文言句式的初步运用。

2.考量落实单元语文要素尺度

统编版教材往往在单元页上就提示了一个单元需要落实的语文要素,但单元语文要素不必落实到本单元的每一篇课文的教学中。一位教师执教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文言文二则》中的《囊萤夜读》时,为了落实单元语文要素:“从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让学生想象少年车胤是怎样捕捉萤火虫,又是怎样借着萤火虫发出的光夜读的,并运用语言和动作描写把过程写清楚。这样的教学活动其实是画蛇添足,因为这篇小古文并不承担落实单元语文要素的任务。根据课后习题的提示,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应该定位于“借助注释,理解课文中每句话的意思”。而对于人物的品质也不必详加分析,学生通过读懂故事,完全能够感受少年车胤勤奋好学的美德。

3.基于学习规律落实语文要素

语文要素不是静态的知识,不是一成不变的方法,因此,教学中不能一厢情愿地貼标签。一位教师执教《囊萤夜读》一文,在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课文中每句话的意思”时,先出示理解文言文的方法:一是借助书本上的注释,二是联系上下文,三是借助课文插图猜测意思,四是组词理解;然后大屏幕出示画好语气停顿的课文:“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让学生读一句翻译一句,把每句的意思落实到位。其实这样的方法是不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的,首先一词一句地将字词翻译落实到位,这无疑是拔高了要求,“理解每句话的意思”并不是要求学生必须将每句话都翻译出来。统编版教材选编小古文的目的,在于培养小学生阅读古诗文的兴趣,所以决不能采取注解式、训诂式的教学。正确的做法,是先让学生自己读,当他们自己感到“愤”“悱”的时候,教师适时启发、提供帮助。即先让学生试着理解每句话的意思,在借助注释还不能正确理解句意的时候,教师再指导学生学会借助插图猜测,以及运用组词等方法。

4.结合课后习题夯实语文要素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王戎不取道旁李》一文的课后练习“说说为什么‘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就是本课教学需要落实的语文要素。这篇小古文的人物形象较为鲜明,可以结合课后练习题,运用拓展阅读和练笔的方法,领会人物形象,并进行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训练。一位执教者在学生读懂的基础上提出问题:“王戎为什么说‘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由此展开讨论,引领学生向人性深处探求。先让他们去文本中找答案,再让他们讨论王戎与其他小朋友的不同之处,顺势进行写的训练:人问之(    )。取之,信然。众人不禁叹曰:王戎真乃(    )也!写话练习一下子就激起了学生尝试运用小古文的兴趣。接下来,教师又补充了王戎的简介,人物形象慢慢丰满起来。最后,教师补充了《世说新语》中两则关于王戎的片段描写,让学生对王戎吝啬、小气的一面又有了新的认识。在多面性材料的类比中,让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化,语文要素也在拓展延伸中得到固化与夯实。

二、把握小古文的特点变化教学样态

1.变换小古文的诵读方法

所谓诵读,就是把无声的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的口头语言。小古文诵读的方法可以变化多样。温儒敏教授指出:“要让学生有自我陶醉式的诵读、有独处式的诵读,还可以有唱读。”如教学《囊萤夜读》时,可以播放模仿古时书童诵读的录音,让人仿佛看到古人读书时摇头晃脑、陶醉怡情的神态。对于节奏感强的小古文,可以边拍打节拍边进行诵读。对于对话有特色的小古文,可以采用师生合作诵读。如教学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文言文二则》中的《两小儿辩日》,可以采用师生互动共读的方式诵读,师生各读“一儿”的语言,可以让学生听清教师的诵读节奏,增强语言感受力。而对于人物描写较突出的小古文,可以采用“演读”的方式。如读《书戴嵩画牛》,可以引导学生加上一些动作和态势语,边演边读。王崧舟老师在执教《两小儿辩日》时,围绕“辩斗”组织儿童“辩读”, 在“辩读”中儿童的质疑精神被激发出来,太阳的远近问题在脑海中盘旋。教学《王戎不取道旁李》时,教师可以一句一句出示,引导儿童大胆“猜读”。多种形式的古文诵读方法,让儿童浸入在小古文的魅力中。

2.探究小古文的学习路径

著名教育家杜威说:“方法是对材料的有效处理。”引导学生学习小古文,需要对材料(教学内容)进行有效处理,有效处理需要对路子,对路子就是基于学情,合乎教学规律。一位教师执教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书戴嵩画牛》一文时,分三步完成教学目标:读准、读通、读懂。第一步是“读准”,能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同时注意多音字在文中的读法。第二步是“读通”,即借助注释和联系上下文,说说文章的意思,遇到不理解的字词,同桌讨论,也可借助其他方式弄懂。第三步是“读懂”,先是自由读课文,分别用横线画出写杜处士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写小牧童的句子,并用一两个词语说说他们的表现。然后设计变换角色讲故事的活动,分别从读者的角度、文中的人物(或牧童、或杜处士、或苏轼)的角度讲故事。

3.走进小古文的文字深处

小古文往往言简意赅,言近旨远。小古文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语句意思的表層,而要读到文本深处,读出文字背后的东西。《伯牙绝弦》一文中的关键句是:“巍巍乎若太山,汤汤乎若流水!”学生理解句子的表面意思后,不禁产生这样的疑问:“伯牙所弹奏的音乐仅仅是为了表现泰山和河流?”这正是学生思维的困顿处,这时候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聚焦追问:“泰山”和“江河”是本文核心意象,作为一种文化符号,你认为和伯牙本人有什么相通之处?学生有了自己的解读,原来泰山和江河都是伯牙精神的象征,如泰山一般高远,如江河一般浩大。系统论告诉我们:整体大于部分之和。选取不同文本、同一主题的文章进行阅读,可以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既有差异又有联系的结构群。比如,在教学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王戎不取道旁李》一文时,可以结合课外资源《王戎观虎》一起阅读,学生自然能感受到王戎善于思考、冷静推断的形象特点,也对本单元“历史传说故事”这一主题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4.在创编课本剧表演中增趣

课本剧表演不只是模仿。课本剧表演是小学语文课堂所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小学生也喜欢参与课本剧表演。但课本剧表演不能只是模仿再现课文内容,而要有所创编。一位教师执教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文言文二则》中《铁杵作针》时,请两位同学到台上表演,一位同学模仿“老媪”磨针的动作,另一位同学表演少年李白观看老媪磨针受到感动的情状。表演并不成功,原因在于:一是学生还没有深入理解文本——老媪将铁杵磨成针,该要付出多么大的辛劳;二是没有充分发挥想象——李白看到老媪把铁杵磨成针,会受到怎样的启发?又会怎样想、怎样说?他回到山中以后,又会怎样读书学习呢?在学生真正走进文本,读出自己的理解之后,再编写课本剧,在创设的情境中,学生的表演就不再生硬,也不会浮于表面,能够沉潜于所要表演的角色之中。

正如温儒敏教授所说:“小学生学古诗文,是比较难的,要求别过高,不必在所谓主题思想、意义价值、艺术手法等方面讲太多。”所以,学习小古文重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积累语感,习得语言,最终让学生养成多读书,读好书的习惯,传承好优秀传统文化。

(作者单位:江苏省东海县温泉镇第二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语文要素诵读
立足语文要素唤醒美妙体验
浅谈一年级学生阅读能力培养
基于语文要素优化教学路径策略的研究
正确解读课后习题 有效落实语文要素
在“双线并进”中落实“双线组元”思想
落实语文要素,教好单元习作
以“读”为桥 走进文言文的天地
如何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几点策略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与积累的实践与思考
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