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误,原来也可以如此美丽
2021-08-09李莉
李莉
【摘要】小学是学生学习习惯养成的关键阶段,教师要始终把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构建基本解题思路、形成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意识、提升语文综合素养作为首要教学目标,而这些都是需要学生在一次次试错中才能得来的。在这个过程中,倘若教师能好好利用这些错误,艺术性地进行“纠错”教学,让这些错误成为点燃学生思维,引发他们的思辨与创新,最终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导火索,我们一定会发现,那些让我们头疼的错误原来可以如此美丽,教学之路也因此充满乐趣与挑战。
【关键词】巧纠错 精纠错 活纠错 复纠错
日常教学中,教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进程能够顺顺利利,没有差错,但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会或多或少地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面对这些错误,尤其是在公开课,教师们对待它们的态度却比较一致,那些有争议的内容少讲,那些很难诠释的知识少讲,那些处在教师自己知识边界的内容当然更要减少探讨。课堂中,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述依然占据主体,课堂有时甚至成了某些优秀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学困生”自然而然成为角落里的旁听者。试问,这样的课堂怎能“面向全体”?怎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漫长而又艰难的过程,要想获得知识与成功,他们必须进行无数次的思考与尝试,只要尝试,就可能经历错误,经历失败。究其产生错误的原因,不外乎两点:其一,学科知识掌握不扎实。日常语文要素的落实与训练,对学生后续的学习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所以,当学生在这些方面有所缺失的话,其出错概率会高很多。其二,学习习惯养成不到位。这里所说的习惯,包括课前预习的习惯、课上认真听讲以及主动思考的习惯,还有做事仔细的习惯等,这些习惯与学生犯错的概率成反比,习惯越好,犯的错误就越少。作为有智慧的教师,就应该善于以学生习以为常的错误作为教学资源,针对不同类型的错误,巧妙运用“纠错”策略,引导学生在错误中反思,在错误中分析,最终得出正确的思考方向,从而习得知识与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在预设中巧“纠错”
虽然错误多数是来自学生,但是如果教师能在教学中先将这些可能出现的错误预设进自己的教学环节,故意将这些看似无意而实有预谋的错误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主动发现,并且通过思考、探究、辨析,帮助教师提出纠正错误的方法,这样,在很大程度上能促进多数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
例如:教学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鸟的天堂》时,对于文中的一个成语“应接不暇”的教学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教学到“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暇,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要飞起来了”,教师出示课件时,故意将“暇”中的“日”字旁写成“目”字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眼睛为什么会“应接不暇”,此时绝大部分学生还沉浸在思考这个问题中,有眼尖的学生发现了其中的“猫腻”,指出老师把“暇”字写错了。教师先是故作惊讶,然后有些不情愿地把“日”字旁和“目”字旁的两个“形近”字都写在了黑板上,顺势问学生:“这两个字老师的确也是有点搞不明白,我到底有没有写错呢?谁能帮帮我?”收到老师的“求助”信息,学生们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有查字典的,有小声讨论的,当然,也有坐在那里不动声色的,因为他们觉得老师怎么可能犯错呢?教室里也出现了两派意见,一是认为这个词语和眼睛有关,所以是“目”字旁;一个认为书上是“日”字旁,分明就是老师打错字了。经过一段时间的“争辩”与“反驳”,最终得到了一致的答案:“日”字旁的“暇”表示空闲的时间,从这句话表达的意思来看,是指没有时间看这些鸟,说明“鸟的天堂”里有很多鸟。与此同时,那些查字典的同学也发现,字典上根本没有“目”字旁的“xiá”字。有了这一共识,教师“心服口服”地肯定了学生们给予自己的帮助,同时,又出示了“瑕”“霞”“遐”的对比教学,学生很轻松地运用了刚才从字形和字义入手的方法来进行辨别。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较好地做到了从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和认知特点出发进行指导,与其在教学之后,反复帮助他们纠正这个易混淆的字,不如在教学环节中就巧妙地将它直接暴露给学生,让学生发现、识别、比较,引发他们的认知冲突,再进一步拓展其他“xiá”字的教学,让一个简单的“错误”成了最佳教学资源,字词教学因而有了准确度,有了深度,更有了宽度。从教学效果来看,这种纠错方式,能有效地减少学生在练习中的错误,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学生鉴别与批判的能力,同时习得了判断同音字的方法。
二、在练习中精“纠错”
练习,作为对课堂教学的延伸与巩固,是学生呈现学习成果最常用的形式。教师不能小觑学生练习中的这些错误,它们代表了学生的不同学习状态,练习之后的“纠错”,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帮助学生找出知识方面的漏洞,彌补缺陷,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笔者以为,在纠错过程中,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才能让纠错教学更加精准、有效。
1.处理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从学生心理发展的层面来看,多数学生会有谈“错”色变的经历,一说到错误,有茫然,有羞愧,有恐惧。如果此刻老师再对他们加以责备,他们就容易产生消极心理。针对全班学生普遍出现的“共性”错误,教师首先要反思自己在教学中是否出现了讲解不清楚或是没有抓住重点的问题,其次找一找这些错误共同的症结在哪里,利用哪种形式或是哪些时间再进行纠错更合适。教师要秉承“共性”的错误集体讲解的原则,个性化的错误也不能作为错误的“典型例子”来当众批判,而应该充分考虑到这些学生的处境与学习中的实际困难,先捕捉到他们练习中的一些闪光点激发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看到自己的优点,树立自信心,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听取教师的分析与帮助。
2.处理好“重点”与“辐射”的关系
要处理好“重点”与“辐射”的关系,就需要教师在纠错前做好调查与分析,从分析习题或试题的难度,到细致了解班级学生的学情,甚至到分析每个学生错误所在的环节,及时设计相应的拓展练习。根据学生错题呈现的区域来判断是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还是审题不够细致,哪些是典型的错误,哪种题目学生失分较多,甚至可以追踪、推测学生犯这种错误时可能会出现的几种想法,以此来逐一找出纠错的对策。
比如,如果学生在“看拼音写词语”出现错误,对课文中出现的词语掌握得不好,那么就可以重读课文,体会词语所在句子的意义,进而理解这个词语的意思。也可以采用形近字辨析的方法进行教学,加深记忆。
再如,在“阅读短文”版块中,对“赏析关键语句表达的妙处”这类题目,学生一般答题不完整、不规范,教师在事先进行分析比较后,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解题的几种错误表述或是解法进行展示与点评,一一指出他们这样解题存在的问题。“赏”,顾名思义就是欣赏,也就是从修辞手法或是表现手法上来感知关键语句,如采用比喻或是拟人的修辞手法等;“析”也就是分析这种手法在表达上的好处,一般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写出了人或事物的什么特点,二是表现了人物哪些精神品質。讲解后可以再拓展类似的习题让学生尝试完成。这样重点分析,重点讲评,就可以重点关注学生学习中的薄弱环节,对于常见问题重拳出击,但也要注意,绝对不能只停留在知识层面,而应该在思考方法和解题策略上追本穷源。讲评后再有侧重地进行拓展,把重点知识向四周辐射,形成知识体系,这样可以有效地让学生掌握这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拓展他们的思维。
3.处理好“自主”与“合作”的关系
新课标中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同样应该运用于教师的“纠错”教学中,将“自主纠错”与“合作纠错”有机结合起来。
学生出现的错误往往具有鲜明的“我”的特色,笔者在教学中也发现,有时也许学生对于问题的理解或是解题思路是差不多的,但错误的形式或原因又可能大相径庭。所以,“解铃还须系铃人”,教师要引导、鼓励学生,并给他们提供自我纠错的机会,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反思、改进,这样不仅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也可以帮助他们形成较强的独立学习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够激发学生挑战困难的勇气,使他们获得成功的愉悦感。
对于一些共性的错误,可以先进行自主纠错,然后在此基础上,还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共同纠错的形式。先请每个学生自主寻找答案,完成后再进行小组讨论,可以先选用一个组员的答案作为打开思路的着手点,看看他的表述是否符合“仿写”的规范,再问问其他学生,是否还能想出哪些更新、更好的答案,在思考、分析、争辩中,小组的每个成员都能出谋划策,表达自己的观点,最后共同找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步骤与方法。在纠错中,每个学生既得到了帮助,也帮助了别人,这种“互帮”让纠错更具挑战性,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对促进学生形成语文综合素质有着明显的帮助,是语文实践教学中行之有效的举措。
三、在实践中活“纠错”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我们在走出课堂,走向社会的各类实践活动中,也可以将“纠错”这一思想落实下来,让学生们明确不仅要纠自己的错,也可以纠别人的错。
如学习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一文时,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错别字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可选择以小组为单位,在注意安全的前提下,让学生建立一个“纠错”小分队,走上街头,做小小“啄木鸟”,寻找那些常见但从未引起人们注意的错别字,并对这些错字进行整理与归类,发现其中有的是繁简混用,有的是谐音错用,有的是形近字乱用等。在归类之后,学生还可以搜集相关资料,从汉字的起源与发展,成语、典故的追溯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并撰写调查报告,分析汉字的使用现状,进一步明白使用规范汉字的重要性。在纠错中,使学生们逐步意识到写错字的危害,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基。
不论是自己犯了错,还是别人犯了错,既然犯了错误,那就一定要改正。怎么改?与其由教师来统一规定改错的方式,不如把这个错误作为一个教育资源,请大家一起来讨论应该怎么改正,毕竟,学生也有他们特有的看问题的角度,他们可以更真实地体会到犯错者的心理状态,从而能较好地提出中肯的改正意见。
比如,有学生提出:“让这些学生做一天教师,体会教师的辛苦。”还有学生提出:“找一些尊师重教的故事读一读,开展一个故事会……”这些改正方法都很有创意!
四、在巩固中复“纠错”
教师们一定会发现,即使是平时反复强调的知识点,一旦到了复习巩固阶段,它们在学生的脑海中居然可以成为“零”。究其原因,其一,初学该知识时理解不到位,掌握得不扎实;其二,固有的思维定势对所学新知识产生干扰;其三,由于不良的学习及记忆习惯,学生疏于对知识进行复习与巩固。由此可见,在复习巩固中反复“纠错”才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这里所说的反复“纠错”,并非是机械地抄写、背诵、默写,也不是“题海战术”,而是循环往复、螺旋上升式的纠错思维形式。
比如对“再接再厉”一词的教学,常常也是反复教,反复错。按照学生固有的学习定势,他们会借助拆词法来理解为“再次接受鼓励”,这显然是一种曲解。当学生第一次把“厉”写成“励”时,教师可以用找区别、寻出处的方式。“厉”在《说文解字》中就被定义为:“厉,旱石也。”也就是粗磨刀石。再了解到“再接再厉”的出处《斗鸡联句》有趣的故事时,知道了“厉”即“砺”,磨快的意思。当学生再次出现将“厉”写成“励”时,就可以采用拓展、比较的方法,即写出“厉”的形近字,运用联想、比较等,打通类比识字的通道,在比较中找到其运用规律,从而真正掌握“再接再厉”。学生在“厉”字的复纠错过程中,经历了认识、了解、研究、类推等思维过程,形成深度思维的习惯,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学习生词的方法,为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们应该把学生的过错看成他们成长过程中的必然。巧纠错需要教师的匠心,精纠错需要教师的用心,活纠错需要教师的细心,复纠错则更需要教师的耐心。用智慧的方式悄无声息地化解错误,并以美好的形象永远留在孩子们的心间,这才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境界。
总之,小学是学生学习生涯中的起步阶段,也是学习习惯形成的关键阶段,作为教师,要始终把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形成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意识与能力,构架基本解题思路,提升语文综合素养作为首要教学目标,而这些都是需要学生在一次次试错中才能得来的。教师倘若能好好利用错误,艺术性地进行“纠错”教学,让这些错误点燃学生思维,引发思辨与创新,着力拓宽与夯实,最终提高语文学习能力。我们一定会发现,那些让我们头疼的错误原来也是可以如此美丽,教学之路也因此充满乐趣与挑战。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五爱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