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主学习多元互动,探寻道德与法治课堂天籁之境

2021-08-09李斌

新教师 2021年6期
关键词:天籁法治道德

李斌

道德与法治课程强调要让儿童从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探究社会。而“天籁课堂”正是聚焦学习,探求真知,强调蹲下来倾听儿童的声音,立足于儿童发展,让探究的愉悦伴随学习全程的课堂。因此,我们强调从儿童的维度出发,构建“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课堂,这样才能真正激发课堂活力,创造无限可能。

一、自主学习主导课堂节奏

1. 自主预习,遵循天性。

“天籁教育”遵循天性,守护天真,追寻教育的天籁境界。而预习是自主学习的一种方式,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教师要遵循学生的天性,立足儿童立场,选择一些适合儿童认知特点,易于探究操作的问题,设计成预习单,让学生自主选择,利用课余时间提前预习。比如,在教授“父母多爱我”这一课时,可以提前让学生回家观察爸爸妈妈一个星期内为自己做过的事情,或者回家试着跟爸爸妈妈互换角色,感受对方每天为自己做的事情,进而结合教材初步感知爸爸妈妈爱的表现方式。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教材,同时也能提高他们的课堂参与度,使他们在课堂中有的说,敢于说,乐于说。

2. 自主探究,追求灵性。

灵性是“天籁教育”的一个特质,即陶冶性灵,启迪智慧。所以“天籁课堂”要求学生能在自己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敢于大胆表达,自主质疑,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形成批判性思维以及严谨的求知态度。在这一目标驱动下,我们追求通过合作探究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比如,在执教三年级下册“生活离不开规则”这一课时,教师通过几个大问题:“生活中你发现了哪些规则?这些规则有什么用?如果生活中没有了这些规则会怎么样?你还想制订哪些规则?”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先进行课前预习,然后在课中讨论交流,再以情境模拟、新闻播报、小组辩论等趣味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思考,学会分析、表达,进而达到教育学生自觉遵守规则的育人目标。

3. 自主体验,激起纯情。

纯情——大爱深深,情之蒙蒙,“天籁教育”的一个特质。而品德的形成也是知情意行统一的过程。因此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要注重学生体验、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之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自主体验是手段,激起纯情是目的,只有内化于心,才能外化于行,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才能真正体现其意义。如教学二年级上册“我们不乱扔”这一课时,教师就十分重视学生的体验。课一开始,教师在班级里进行了一场独特的布置:散落的垃圾,东倒西歪的扫帚。让学生课间操结束后回到教室,在直观体验中感受当学习环境充满了垃圾的不适感。接着教师通过“乱扔垃圾”小镜头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回看生活中垃圾乱扔的现象,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体验中进一步发现了生活中他人无意中乱扔垃圾的行为,也从这些人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甚至有的学生还能够在课上进行自我反思,这样的体验就为课堂教学奠定了情感基调。接着教师又引导学生开展“相互学习妙招”的活动,在模仿迁移中让学生体验到约束自己的行为,保护环境,其实就是举手之劳。最后通过“我们是环保小能手”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自觉保护环境,并能持之以恒,进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二、多元互动增添课堂活力

1. 模拟生活化场景,实现生本互动。

教材是儿童成长的“同路人”。教师在执教过程中应当实事求是,结合地方特色、校本特色,以学生的生活为线索架构教材,拉近教材与生活的距离,实现生本互动。

统编版教材相较人教版教材有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六年级上册,整册强调了法治教育的内容。然而,枯燥地讲法对于小学生来说显得干涩,有距离感。这时,教师需要通过多元的方式转变教材内容,让学生通过教材识法,在生活中用法。比如,教师可以通过一些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例子,以模拟法庭的形式,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引导学生在“开庭”过程中,分析自己的哪些权益受到法律保护,可以根据哪些法律来维权。在生本互动中,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法律伴随他们成长,最终能达到提高自身法律意识的目的。

2. 设计生活化项目,形成生生互动。

“天籁课堂”强调教师适时地退,转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改变师与生互动占据全部课堂的现象,让生生互动成为课堂的常态。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巧妙设计了一些环节鼓励学生之间形成互动,积极讨论。这时教师要敏感把握教材编写意图,以退为进,让学生在说与辩的过程中相互促进,共同成长。如五年级上册“协商决定班级事务”这一课,教材把握住五年级学生希望在社会生活中受到公平与公正的对待,同时还不够善于倾听的这一心理特点,设计了一些“活动园”的内容。这时教师应当让学生之间形成小组合作,互相倾听、思辨、提升。比如在决定班级事务时,教师可以以本班真实的一个活动决策为情境,组织学生讨论,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积极参与事务的决策及公布,学会说服同学,并且倾听他人的意见,进而完善相关班级事务的决策。

3. 依托生活化经验,促进师生互动。

和谐的师生互动,能够促进课堂的有效开展。作为一名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该依托生活化的经验,引导学生在师生互动交流中关注生活、反思生活,在课后还要通过一些延展性的活动,引导学生超越生活。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上课了”这节课时,可以通过上课铃声导入新课,并且将教材中一幅场景图制作成“东东的课前准备”的视频。引导学生观看视频,从而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在研讨、评价中使教育自然展开,润生无声。在教授“课堂作业认真做”这一环节时,可以利用学生喜欢听故事的心理,播放故事《画鸡蛋》,问学生“达·芬奇学习画鸡蛋时,为什么显得不耐烦?”顺势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是否有类似的感受,让学生关注自己学习中遇到的困惑与问题,帮助学生提升认识,将教学目标落到实处。所以,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上,依托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恰到好处地创设生活情境,促进师生有效互动,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使之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而表达和形成积极受教育的态度,形成积极的师生关系。

“天籁课堂”,追寻教育本然,解放学生潜能,使学生获得真正意义的生命成长。道德与法治课堂,关注学生,以学生的生活与成长为出发点与落脚点,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收获成长,在充实的教学资源中感受生活,在丰富多样的活动中唤醒成长。将“天籁课堂”与道德与法治教学结合,我们的道德与法治教育才能一路花开,充满芬芳。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清市滨江小学 责任编辑:黄晓夏)

猜你喜欢

天籁法治道德
天籁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