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两难情境中的价值选择冲突
2021-08-09王本陆
【摘要】在教育两难情境中,往往存在价值选择冲突。价值选择即在特定条件下主体对客体的挑选择优,有对立型价值选择和优选型价值选择两种基本形态。对立型价值选择即正向价值与负向价值之间的性质方向取舍,必然产生价值选择冲突;优选型价值选择即不同正向价值之间的排序取舍,在特定条件限制下也会产生价值选择冲突。解决价值选择冲突,一般采用趋利避害的优选策略,而主体尺度和客体尺度,则是权衡利弊优劣的基本标准。
【关键词】两难问题 价值选择价值冲突
做选择是人生无法回避的话题。我们每天对食物、服装、出行的选择,是平常而简单的;而对一些重大的人生选择,如择偶、择业、择校等,则非常复杂,往往需要反复权衡、多方努力才能心想事成。在教育工作中,教师同样需要做很多选择,有的比较简单易行,如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选择应用;有的选择则比较难做,如:面向全体还是照顾差异?效率优先还是公平优先?立足长远还是聚焦当下?追求理想还是追随现实?对这些价值选项的取舍,意味着得到某些东西的同时,需要放弃另外一些重要的东西。追求十全十美是人类的天性,但现实往往逼迫人们有所取舍,这就必然产生价值选择冲突。
一、教育两难案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完善,就业和创业空间不断拓展,个人生存发展既面临不少新挑战,又有诸多新机遇。各行各业都普遍存在一个令人纠结的问题:是循规蹈矩在体制内发展,还是勇立潮头搏杀市场?近十来年,随着我国教育市场的快速发展,这个问题也日益成为困扰众多教师的重要话题。下面,我们先来看一个相关的案例。
案例:做学校教师还是网络教师?
李老师是一位很有情怀的中学语文教师。工作上,他勤勤恳恳,担任年级教研组长,所带班级成绩优异,深得领导器重。今年,他还因为工作出色而成为一本知名教育杂志的专栏作家。生活上,李老师有喜又有忧。妻子多年前在一次交通事故中受伤,丧失了工作能力,每月只能领取低保工资。女儿活泼可爱,马上就要升入大学,但这也意味着,家里开销将更加紧张。全家的经济压力都落在李老师一个人身上,日子自然过得相当清贫。
暑假期间,在和友人偶然的聊天中,李老师了解到近年来在线教育发展迅猛并对此产生了兴趣。他尝试着在网上开设了公益讲堂,和全国各地的孩子们分享如何进行经典阅读,给父母讲如何陪伴孩子成长,在较短的时间内就拥有了数以万计的粉丝。一个月后,随着李老师人气暴涨,一家知名在线教育平台邀请李老师进行网络有偿授课。课程涉及阅读、写作、诗歌鉴赏等不同方面,其中也包括高考作文的辅导。李老师的授课受到大中小学生、家长、教师的欢迎,课程堂堂爆满。同时,李老师通过网络平台与全球各地的优秀教师共同设计和研讨教学,教学活动更加精巧高效。网络授课让李老师名利双收,大大提升了自我价值感,生活条件也显著改善。
然而,好景不长,秋季开学后不久,李老师网络有偿授课的事情在校园内传扬开来,成为校园的热议话题。一方面,一些教师羡慕李老师名利双收,跃跃欲试地咨询李老师有关网络授课的业务和技巧。另一方面,不少教师指责李老师使用真实头像和身份进行网络授课的做法,认为这是以名校教师光环吸引学生,其行为违反了教育行政部门的条例规定,涉嫌“有偿补课”。李老师则反驳说,相关条例仅仅禁止在职教师从事“有偿家教”“有偿补课”,这些规定都未提及“网上有偿授课”。
李老师辩解说,自己利用个人自由时间上网课,按劳取酬,没有占用学校任何资源,不影响正常教学,因而,没有什么过错。但许多教师不同意李老师“利用个人自由时间”“不影响正常教学”的说法。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其自由时间和工作时间通常很难明确界定。教师要想上好一堂四十分钟的课,往往要在课下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线上或线下教学都是如此。在职教师正常工作压力已然很大,兼职网课真的不会侵占工作时间,不影响正常教学吗?
面对学校沸沸扬扬的舆情,学校领导“约谈”了李老师,希望他马上停止网络授课,否则,将依据有关“有偿补课”的处罚条例给予严惩。被校领导约谈后,李老师内心非常苦闷和纠结。短暂的学校教师与网络教师相得益彰的日子过去了,在鱼与熊掌之间,必须做出选择:要么追求幸福生活,专职做网络教师;要么甘于清贫,坚守学校教师岗位。(案例素材由北京师范大学小学教育专业2018级硕士生魏安提供,作者做了局部修改)
案例中李老师的际遇与困惑,是新时期我国教育生态变革的缩影。近年来,随着教育市场的不断发育和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推进,教育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出现了学校教育、课外教育、线上教育三足鼎立的新格局。与此相应,体制内的学校教师跳槽或兼做课外补习教师、网络教师的新闻报道或小道消息,也时有耳聞。对于一些能力强、水平高的教师来说,网络教育的崛起,带来了一种新的人生道路选择:做高薪、自由的网课教师。尤其对那些生活压力较大的教师来说,这无疑是改善经济条件的好机会。究竟是按部就班做体制内的学校教师,还是大胆尝试做市场化的网络教师?选择摆在面前,何去何从考验心智。
二、关于价值选择的基本认识
价值选择是价值学(论)研究的重要议题,也称为价值决策,是“主体基于自己的需要和评价对外在客体或内在客体的挑选、抉择、择优的活动”[1]。在某种意义上说,人生就是价值选择的集合体,“日常的生活就是由永不停止的系列决策构成的,一些决策很小且不会造成严重的后果,有些决策则很大且对人生具有决定意义”[2]。因而,理性探讨价值选择及其冲突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般来说,做出一个价值选择,需要明确几个基本问题:第一,有哪些可选项。第二,在什么情境和条件下做选择。第三,依据什么标准进行选择。第四,使用什么方法或策略进行选择。简言之,价值选择作为基于评价的择优活动,需要明确选择条件、目标、标准和方法,才能挑选出比较理想的备选项。
存在可供选择的备选项是进行价值选择的前提。俗话说,“条条大道通罗马”,去罗马,就可以也必然要进行路径选择;“自古华山一条路”,登华山,就无法也没必要进行路径选择。但是,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在一些无路可走的表象背后,可能隐藏着“柳暗花明”的新路径,因而,只要跳出惯性,深入探究,往往会绝处逢生,找到新的可选项。在具体事件中,价值选项可能通过简单列举即可穷尽;但在人生或社会系统中,又如何把握丰富多样的价值选项呢?这就离不开价值类型学研究。在历史上,曾经提出过多种多样的价值类型学说。我国著名的价值论专家李德顺教授认为:在哲学上有两种最具普遍性和基础性的价值分类法,一是目的价值与手段价值的二分法,二是物质价值、精神价值和物质-精神综合价值的三分法。在价值类型三分法中,物质价值又可区分为物质消费价值与物质生产价值;精神价值从活动形式分有娱乐价值和教育价值,从内容特征分有认识价值、道德价值和审美价值;综合价值则是物质价值与精神价值、生产功能与享用功能的多样综合。[3]哲学上关于价值类型的系统研究,为我们提供了整体把握价值选项的宏观框架,有助于更清晰地辨析目标追求和行为意义。
价值选择往往是在特定的情境下进行的,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个人所处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主体拥有的资源和力量,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价值选择的结果。虽然理论上“条条大道通罗马”,但在特定情境中,却未必可以任意选择通行路径和方式。例如,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就难以选择游山玩水常用的徒步方式;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往往会排除飞机、邮轮等花费昂贵的交通方式;如果是从米兰去罗马,大抵会选由北往南的陆路或空中飞行路线;如果是从开罗去罗马,一般选择由南往北的水路或空中交通路线……一个好的价值选择,总是在特定情境下最符合实际条件的优化方案或行为表现。
价值选择的核心是价值判断。价值判断既与主体的目标追求息息相关,又与客体的价值属性密不可分。从主体视角看,价值就是事物满足人的需要的程度或属性。一个人当前最需要的,对这个人来说就是最有价值的。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每个人都有从低到高的多层次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不断满足从低到高的需要,就构成了人生的目标体系。在一般情况下,低层次需要(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的满足具有优先性,在满足了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的前提下,人们会进而产生追求各种高层次需要,如归属、尊重和自我实现等。我国古人很早就提出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思想,两者可谓异曲同工。简言之,从主体角度看,只有实际需要(目标追求)的,才是真有价值的;需求越强,往往价值越大。这就是价值判断的主体尺度。例如,对饥肠辘辘的人来说,食物就是价值最大的事物;而对沙漠中的行人来说,水大抵是最宝贵的东西。从客体角度看,只有具有满足主体需要之功效(属性)的事物,才能成为价值选择的对象(备选项),而事物满足主体需要功效(属性)的大小强弱,往往决定其价值的高低。这就是价值判断的客体尺度。水具有补充人体水分的功效,对于急需又很难获得水分补充的沙漠行者来说,可谓无价之宝;而在社交活动中,珠宝首饰因其审美属性和珍稀难得而彰显人的身份、地位和情趣,可谓价值连城。但是,在沙漠旅行中价值连城的水,在社交晚会上可以忽略不计;同样,在社交晚会上珍贵无比的珠宝,对沙漠旅行来说也无足轻重。这说明,客体只有在真正发挥它功效的地方,才能突显其价值。
价值选择是一种决策过程,即在特定情境中基于对各种备选项的价值大小的比较而挑选出方案或事物的过程。在实际生活中,各种各样的价值选择,大体可以归纳为两种基本形态:对立型价值选择和优选型价值选择。所谓对立型价值选择,就是在两种性质相反的备选项(正向价值和负向价值)之间做出非此即彼的抉择,我们常说的真假、善恶、美丑、是非曲直的选择,就属于对立型选择。例如,在关于学生发展的态度动机层面,教书育人和误人子弟就属于对立型价值选择问题。这类价值选择问题,涉及的是大是大非的方向、性质、立场分歧问题,是价值选择冲突的典型形态。处理这类价值选择冲突,需要依据社会主流价值,坚持扬善惩恶初心,理性地做出正确判断。刘备所言“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可谓处理对立型价值选择的座右铭。所谓优选型价值选择,就是在多个具备正向价值的备选项之间,挑选出价值最大的选项,或按照价值大小进行优先性排序。众所周知的鱼与熊掌的选择,就属于最简单的优选型价值选择问题。在日常生活和教育实践中,我们经常要面对和处理各种优选型价值选择问题,例如,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教书与育人、公平与效率、规模与质量、统一与个性,等等。优选型价值选择的常态是把握轻重缓急,力求兼得多赢。但如果无法兼得多赢,就会出现优选型价值选择冲突,即在多个可以追求的目标或可以开展的活动中,为了实现主要目标而不得不放弃次要目标,为了保障主要活动而不得不舍弃次要活动。处理这种冲突的基本法则是“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即要么是收益最大化,要么是成本最小化,抑或二者兼而有之,简言之,就是坚持趋利避害的优选原则。
三、关于案例的学理剖析
案例中李老师面临着当网络教师还是学校教师的价值选择。家庭经济拮据,急需改善经济条件,此外,相关教育制度禁止中小学教师从事有偿网络授课,这是制约李老师做何价值选择的主要情境条件。从性质来看,这是一个优选型价值选择问题,即在无法既做学校教师又做网络教师的情况下,究竟哪种选择更好。左右这一决策的核心因素,一是李老师的目标追求,二是做网络教师和做学校教师各自的价值属性。
李老师的目标追求是什么?案例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但从相关情节中,可以分析出几个要点:第一,经济待遇的改善。李老师收入不高而家庭支出较大,因而,提高收入水平,更好地保障基本生活需要,这是非常现实的目标追求。第二,稳定的工作机会,即常规情况下不会失去工作机会,不会面临失业威胁。第三,专业成长,即获得更好的研究和实践机会,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第四,社会声望,即在行业内得到尊重。第五,实现自我价值,即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帮助更多的人成长和发展。如果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分析,第一和第二个目标属于满足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的低阶目标,而第三、四、五个目标属于满足归属、尊重与自我实现需要的高阶目标。在这么多的目标追求中,究竟哪个目标应优先考虑?这是李老师进行价值选择时应理性把握的主體尺度。
两个备选项在满足主体需要方面,各自的价值属性或效用如何?这是需要认真权衡的客体尺度。从当前情况看,做网络教师可以获得较高的报酬,可以在更大平台上获得专业成长机会,但是,在线教育的冷热波动,会直接影响收入高低和发展机会,工作稳定性会差些。做学校教师相对来说收入比较稳定,受经济发展周期影响不大,有一定的专业发展和实现教育情怀的机会,也有一定社会声誉。比较来看,做网络教师更容易满足目标一和目标三,收益较大;而做学校教师更容易满足目标二,风险较小;从目标四、五的实现看,很难区分孰优孰劣。简言之,做网络教师具有高收益优势,做学校教师则具有低风险优势。
在理清不同备选项的价值效用的基础上,李老师可结合自身的目标排序,基于趋利避害的优选法则而最终做出价值选择。假设李老师的最优先目标是改善经济条件,那么,两利相权的优选自然是做网络教师;假设李老师更看重现在稳定的工作机会和熟悉的工作环境,那么,两利相权的优选则是放弃网络授课,安心做个优秀的学校教师。
关于这个案例,还可以做若干拓展的思考。一个问题是,能否打破网络教师和学校教师的藩篱,实现学校教育和线上教育的双赢?优选型价值选择问题的理想形态是兼得多赢,迫于条件才会产生取舍冲突。在互联网+教育的时代,在学习化社会中,线上教育和线下教育融合互补,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辅相成,乃是教育发展变革的大方向。为此,有必要在思想认识和制度建设方面,不断与时俱进,从而更好地激发教育活力,为每位教师创造更宽广的人生舞台。
另外一个问題是,为了经济待遇而放弃学校教师身份,是否有违安贫乐道的美德?或者说,教师追求经济待遇的改善,是否具有道德合理性?的确,在中华文化传统中,人们把安贫乐道视为教师的美德,众多教师一直恪守安贫乐道的古训,甘于清贫,为教育行业赢得了良好口碑和社会声誉。于是,在一些人看来,教师不能讲待遇,不应抱怨待遇差,否则,就有损为人师表的形象。其实,从现代社会的价值取向来看,这种观念和倾向无疑是偏激狭隘的。按劳取酬、多劳多得,这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的分配法则。教师劳动是复杂的专业技术活动,获取与其劳动价值相当的经济报酬,是合情合理的要求。如果劳动报酬明显低于劳动价值,那么,教师要求改善待遇,其价值诉求无疑是正当合法的。伦理学强调推己及人、换位思考,可以设想一下,在社会生活中,又有多少人能对那种付出巨大而回报微小的分配状况安之若素?在现代社会,安贫乐道绝不是要求教师放弃合理待遇,其真正的要义是恪守教书育人初心,不利用教育谋取不当利益。毫无疑问,每个教师都要坚决抵制各种把教育作为牟利工具的行为,同时,社会也应切实保障每个教师的合法利益,努力提高教师待遇,从而实现教书育人与幸福生活的兼得共赢。
(责任编辑:林彦)
信息
王本陆,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小学教育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副理事长暨教学论学术委员会理事长,中国伦理学会教育伦理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
参考文献
[1]李德顺. 价值学大词典[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854.
[2][美]理查德·保罗,琳达·埃尔德. 思辨与立场: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批判性思维工具[M]. 李小平,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184.
[3]参见:李德顺. 价值论[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24-141.
微言
现实中绝大部分小语课堂依旧是课文读一读、生字词语写一写、课文背一背便万事大吉。这种模式化的授课很容易扼杀学生对文字天生的兴趣,很容易抹杀学生对文本的情感。
——山东省沂源县鲁村镇中心小学 许宝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