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小学研学旅行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2021-08-09郑文
【摘要】中小学研学旅行实践教育活动是学校构建全面科学培养人才体系、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一种重要途径。但是,当前各地中小学在研学旅行实践教育方面存在的思想认识不够到位、课程内容浅层单一、研学导师严重不足、意外防范体系薄弱、研学经费保障不足等五大问题急需破解,本文就此寻找对策。
【关键词】研学旅行 中小学研学旅行 问题 对策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此句通俗质朴之语出自先秦思想家荀子,直接点出了实践的重要性。当前,中小学研学旅行实践教育活动作为开展社会实践体验教育的一种新发展形式,是学校构建全面科学培养人才体系、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一条重要途径。
研学旅行,本文是指按照2016年12月教育部等11部门发布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2017年9月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以及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等文件要求,开展以学校为主体,班级为单位,以集体旅行、集体生活、集体实践为主要形式,以走进自然、了解社会为主要载体的研学旅行实践教育活动。
2014年4月19日,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王定华副司长在参加第十二届上海全国基础教育高等学校论坛上首先明确提出了“研学旅行”教育活动的概念。随后,教育部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文件、政策,先后编制公布了两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活动基地581个、营地40个,推动着各地学校研学旅行实践教育活动的蓬勃开展。
近年,社会机构积极介入,各种夏令营、冬令营、养殖体验、学农实践等名目层出不穷,实施研学旅行的学校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参与的在校学生人数不断增加。但是,各校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不少的问题,影响着研学旅行实践教育活动的整体实施和效果。两年来,通过福建省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名师工作室专项课题“基于乡土乡情的研学旅行实践与研究”的研究,我们觉得,当前各地中小学在研学旅行实践教育方面存在五大问题急需破解。
问题一:思想认识不够到位,项目缺乏规划设计。
通过调研,我们了解到,目前有的学校还只重视学科考试成绩,未按照教育主管部门的文件要求安排或全面安排研学旅行实践教育活動,甚至个别学校连综合实践活动的国家课程都未认真开设。有的地方虽开始组织研学旅行实践教育活动,但只是个别家庭条件好的精英学生参与。一部分领导、教师和社会人士认为带孩子在户外玩玩游戏或者到景点去走走看看就是研学旅行实践活动。不少部门和学校没有对研学旅行实践教育进行整体的规划和设计。
解决办法:
成立指导机构,完善协调机制,制订整体规划。研学旅行实践教育实施涉及的部门多,各级要以教育、旅游等主管部门及相关协会联合成立专门的研学旅行实践教育指导机构——研学旅行实践教育指导委员会。该机构承担指导、协调、统筹区域研学旅行实践教育工作,研究国家政策法规,制订区域整体规划,培育研学基地营地,搭建多方沟通平台,落实评价考核办法等,从整体上推动区域研学旅行实践教育的发展。例如,宁德市2018年编纂了首部宁德市中小学研学旅行规划,确立了19个中小学校外活动中心、社会实践教育基地或研学旅行基地,同时,召开了研学旅行工作现场会及经验交流会,全市研学旅行实践教育框架才初具雏形。
从学校教育层面来看,各校要切实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落实好国家、省颁和校本三级课程。学校要清晰学生研学旅行实践教育的课程目标定位,要立足本地域情、校情、生情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要与学生养成教育、劳动实践教育、学科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进行统筹综合考虑,因地制宜研究制订好每学年的研学旅行实践教育计划,积极探索培育好特色课程。可以联合各地研学教育机构、研学教育基地、家长、社区等一起开发设计研学旅行实践活动课程,按照不同学段、不同年龄段科学设计研学实践课程,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研学旅行教育实践活动。
从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层面来看,为了便于及时深入分析评价广大学生校园研学旅行实践教育活动开展实际情况和工作成效,要积极推动学校研学旅行实践教育活动绩效评价信息平台的建设。
问题二:课程内容浅层单一,普遍存在重“游”轻“学”。
不少学校的研学项目由旅游公司或机构承包,主要内容是组织广大学生进行集体参观、游览,简单来说,就是停留在“看一看课程”“听一听课程”,形式单一,活动不够深入,没有把学生研究性课题学习与学生深度活动体验有机融合,没有充分培养广大学生在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等方面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学生兴趣不高,比较被动地参与走完整个行程,活动开展效果不甚理想。
解决办法:
课程是实现中小学校教育教学目标的主要载体,也是有效保障研学旅行实践教育质量的一个核心环节。
首先,要充分利用不同区域的优秀乡土乡情文化和课程实践活动基地(营地)等各种类型社会教育资源,将好的社会教育资源逐步转化成好的教学资源,将好的教学资源逐步转化成好的课程实践资源,科学合理设计课程主题、研学行进线路、实施操作环节、成果转化呈现和课程整体评价等。
地域的乡土文化、特色乡情以及特色生态资源等在研学课程的开发中非常重要。其内容包括自然资源、民族文化、乡风民俗、红色历史、科技创新等各种资源。
例如,宁德俗称闽东,其人文历史悠久,山川湖海多姿,民俗风情浓郁,“老、少、边、岛、贫”“山、海、川、林、湖”的特点特别突出,为研学实践教育提供了多样的乡土乡情特色资源。习近平总书记1988-1990年曾在宁德担任地委书记并将宁德称之为“我魂牵梦萦的第二故乡”。宁德市是中央红军长征前全国八大主要革命根据地之一,是全国最大的畲族聚居地。境内千米以上山峰696座,岛屿达643个。历史名人陆游、朱熹、冯梦龙、戚继光等都曾留下足迹。赤溪“中国扶贫第一村”、福安古建筑文化、霞浦滩涂等闻名海内外。
福安市就围绕当地文化充分利用好了这些资源,开发了六大研学项目课程,设计相关研学旅行线路:茶文化、畲文化、海洋文化、红文化、古文化、廉文化。其中,“穆阳手工线面研学”“溪柄古建筑文化研学”等系列民间工艺研学就有其独特性。
其次,要注重开发研学旅行实践教育系列课程,从选题到成果展示,紧扣文化内核,根据不同年龄、不同年级学生设计不同课程,让传统的旅游性质研学转化为如今的考察探究式、沉浸体验式研学。
要不断研究摸索广大学生最能产生学习兴趣的“触发点”,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鼓励学生以自主小组的活动方式进行自主选题、解题,自主选择开展组内成员角色之间分工、任务分配、商讨困难、解决意见分歧等活动方法。研学实践需要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自主发现和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如科技类的探究式旅行可把STEAM教育作为拓展元素融入研学课程,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和掌握“观察问题—信息采集—动手研究—逻辑推理”的过程。使学生不仅获得独特的旅行体验,还提高动手实践能力,锻炼科学思维能力,培养用科学研究方法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次,研学旅行实践活动的课程可采用模块化课程单元来设计,一般可由四个阶段的活动课程构成,包括准备阶段、实践阶段、小结阶段、提升阶段。准备阶段是指学校或受委托的教育机构,对学生进行研学旅行前准备课的大集合。这个阶段的课,应该包括集体出行生活方面的准备课、集体出行学习方法方面的准备课、集体出行展示方面的准备课等。实践阶段是指学校或受委托的教育机构,在研学旅行过程中为学生安排的活动与活动课的大集合。这个阶段的活动或者活动课,既要重视主题的高远与目标的明确,更要重视形式与内容的多样性、丰富性。小结阶段是指学校或受委托的教育机构,为学生安排的小结与交流、分享课的大集合。提升阶段是指在学生返校一定时期后,学校组织以研学实践对学生个人在学习等多方面促进成长为主旨的反思活动或活动课的大集合。
问题三:教师培养培训滞后,研学导师严重不足。
研学导师是一个综合型的职业,既要具有专业导游的临场应变能力、活动的控场操作能力,又要有教师授课指导能力等。为保证研学效果和安全,一定要有充足的研学导师。可调研发现,现在的中小学校还很难对教师开展比较有效的研学旅行实践教育活动前、活动中、活动后的培训。中小学学科教师、基地(营地)主讲教师、社会校外机构人员、旅行社小导游等,在组织和指导研学旅行时应该具有必备的专业素养。但研学旅行的师资还没有明确的标准规范。现实社会和市场需求又比较强烈,因此许多社会组织机构乘虚而入,举办各种培训,收取高额费用,颁发未经教育部门认证的“研学指导师”“研学辅导员”等各种证书,造成鱼目混珠的现象。
解决办法:
相关职能部门应尽快制定研学导师的标准规范,加快在校级及校级以上建立健全研学导师培养机制,开展对研学旅行实践教育活动专职兼职教师、相关人员的培训,提升教师本地的课程资源综合利用和开发能力,使更多学科的教师成为研学实践教育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和资源的分享者。
目前研学旅行实践教育活动的带队人员主要由中小学教师和旅行社的导游担任。但中小学教师大多是单学科教学,他们缺乏跨学科综合能力,不太懂得户外活动的组织,不太擅长安排学生吃、住、行等常规生活环节。而旅行社的导游对教学的方法、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以及认知规律不了解,他们仅是当好了生活老师或者服务员的角色,在“学”的方面难于发挥主导作用。
人才培养需要时间,鼓励旅行社、培训机构等有开展研学旅行的机构积极参加省市研学旅行导师大赛,以赛促练,提高各地研学旅行导师整体水平。同时鼓励学校、旅行社、旅游企业中有志于从事研学旅行的人员到相关院校进修,不断提升旅游管理专业水平。
据悉,2019年10月教育部已经公布了《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20年计划招收研学旅行管理与服务专业学生,建立“研学教师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这些措施将使未来研学人才培养逐步专业化、正规化、职业化,研学导师的专业发展之路建设马上进入正规化的轨道。
问题四:安全保障不够健全,意外防范体系薄弱。
保证研学旅行实践教育活动全程的安全是中小学校和广大学生家长最为关切的一个问题,也是当前导致某些中小学不敢深入推进研学旅行实践教育活动的重要因素。大量在校学生集体外出,在校外开展多日活动,学生的道路交通,日常饮食、常规住宿以及各种参观考察探究服务等活动随时都有可能出现这样那样的意外,怎样有效加强全程安全管控,是急需解决的一道大难题。
解决办法:
研学旅行实践教育活动是要以确保学生安全为基本前提的,但学生校外的出行安全涉及道路交通、日常饮食、卫生等各方面,会随时遇到各种困难,甚至极大风险和阻力。因此,积极探索完善研学旅行活动期间的安全管理保障机制,建立健全政府主导,学校、机构、企业、家庭各担其责的安全保障体系,按照“活动有方案,行前有备案,应急有预案”的要求,制订详密的研学旅行安全保障方案。教育行政部门应当负责督查学校落实好安全责任,认真审核把关学校报送的研学活动方案和应急处理预案,切实加强中小学生校外研学旅行实践教育活动的安全主题教育。同时,要建立健全研学旅行实践教育活动安全协同制度,明确家长、旅游部门、交通部门、公安、食药监等各自的职责,逐层落实,责任到单位到人,确实保障学生在研学旅行实践教育活动中的平安。
应建立健全研学旅行安全预警和应急管理体系,建立健全旅行意外保险等在内的安全和应急综合保障体系。加大社会、商业保险机构的联合投保力度,把学生在校外组织研学活动的风险有效地进行转移和分散。推动出台研学旅行实践教育活动学生意外事故处理方面的法律规章,明确旅游、交通、公安、教育主管部门、学校等各方安全责任的界限,建立行之有效的安全责任落实和责任界定等机制,把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从安全的高压线下解放出来。
问题五:研学经费保障不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研学旅行,首先要解决的是钱的问题。目前除了11部委联合下发的研学旅行文件,寧德市至今还未有文件保障。当前中小学生的研学旅行实践教育是公益性的活动,学校不能有以营利为目的的商业创收,基地(营地)运营又必须有可持续发展的经费,钱从哪里来?怎样处理研学旅行实践教育活动的公益性和各类基地(营地)的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呢?这是需要破解的又一个问题。
解决办法:
建立多方筹措经费的形式并形成良好的机制肯定是未来研学经费的一个方向。首先得进一步争取政府财政加大投入,采用政府购买服务、定向资助、项目补贴、以奖代补等各种形式,支持社会机构承接学生研学旅行实践活动项目,政府通过强化研学实践基地(营地)建设投入、减免相关景点、场馆等的一些费用、执行学生研学旅行实践教育活动交通优惠政策等,有效降低学生研学旅行的成本。在政策许可的前提下,采用可行的形式,可以由家长出部分资金。其次,开展研学旅行优先安排到公益性基地等,让更多的城乡学校学生有机会走出校园参加研学,到校外更宽广的世界中去增长见识,开拓视野。最后,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补助,积极倡导研学旅行实践教育活动承办的机构为贫困家庭学生减免相关费用、提供适当的补助,大力鼓励采用社会捐赠、公益活动等形式,保障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参加研学旅行实践教育活动。
(责任编辑:林彦 刘贞辉)
信息
郑文,正高级教师,福建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福建省陶行知研究会研学实践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福建省小学综合实践活动郑文名师工作室领衔人,福建省第二批名师培养工程实践导师。现任霞浦县教师进修学校工会主席、霞浦教育学会会长。
微言
教师要勤于磨课,多观看一些优质教学视频,研读范本,深刻挖掘他人优秀的教学策略、教学思路、语言艺术、重难点突破技巧、学生动态生成等情况,用别人的优点来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广东省茂名市华南师范大学附属电白学校 苏汉武
信息
本文系福建省中小学名师工作室专项课题“基于乡土乡情的研学旅行实践与研究”(课题编号:GIS191045)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