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源”教育理念下校本课程建设的思考
2021-08-09于宗炜
于宗炜
校本课程的建设是实现学校特色办学的重要途径之一。尤溪县东城中心小学位于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的诞生地——三明市尤溪县,区域位置得天独厚。学校居圣贤之地,沐理学之风,从朱熹《观书有感》一诗中提炼出“问源”这一核心词,确立了“问源”教育办学理念,强调“涵养、致知、力行”的做人做事风范,致力于满足学生全面发展、多元化发展的需求,积极探索传承与创新相融合的校本课程体系。
一、结合校情,确立“问源”教育育人理念
“问源”教育的本质是问心源,心生大德,善以立德;问智源,智因归真,真而启智;问本源,性养和美,美而至雅。人生只有不断地问源开智,才能不惧不惑,勇往直前。
为了将“问源”教育贯彻落实到学校的各项工作中去,形成对师生最切实的激励与规范,成为师生的日常共识。我们构建了“问源”教育的办学理念体系:学校精神是求是、求同、求新,办学目标是明志、明理、明性,办学方式是养心、养正、养成,校训是涵养、致知、力行,校风是至真、至善、至美,教风是博学、博艺、博雅,学风是善学、善思、善行。
以“问源”教育作为办学治校、教书育人的价值导向,强调“涵养、致知、力行”的做人做事风范,自然要求对传统的课程模式进行变革,真正做到正本清源,开源浚流,既扩大学生视野,改善学习方法,以适应教育现代化、教学信息化、学习个性化的多元需求,又给学生更大的选择自由和学习弹性,促进学生广学博知,修智养正。因此,我们构筑了具有“问源”特色的课程体系。
二、依据理念,明确校本课程构建原则
1. 坚守中有创新。在尊重经典,继承优秀文化,认真贯彻实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相结合的前提下,主动探索,勇于创新,推动学校课程体系的结构性变革。
2. 创新中有选择。选择创新的目标方向,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从人文情怀和科学精神两大方面去促进“全面发展的人”的培养。
3. 选择中有重构。将学科知识和实践经验、人文思想和科学技能学习、学术视野介绍和学生模拟创设相结合,实现课程内容重构、学科方法重组、课堂教学方式重建。
4. 重构中有提升。重构使课程更适合学生个体需求。学校推出走班制、选修制、小班制,将学科课程与社会知识对接,将知识学习与生活体验结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问源”探究、合作学习、扩大视野、模拟创新的能力提升。
三、根据原则,确定课程建设思路
(一)上溯源头,源正流清——课程构成源头
“问源”课程由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组成,地方和校本课程是学生发展性课程,具体分为人文类、科学类、学科拓展类、技能提升类、社团活动类五大类,由学生自主选修,采取大班课、小班课、走班制、微课式等多种上课形式,实现三级课程有机融合,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
(二)开源浚流,多元指向——课程维度拓展
五类课程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十种课程:一是把人文类分为树德课程和养成微课;二是把科学类分为科普课程和智趣课程;三是把学科拓展类分为心理健康课程和思维方法课程;四是把技能提升类分为艺术课程和健康课程;五是把社团活动类分为项目课程和兴趣活动。
(三)临水照花,汇流成川——课程元素撷取
学校抓住代表性、地方性、时代性、创新性几个原则撷取课程元素,把十种课程又进一步具体化为以下内容。
1. 树德课程包括德育活动:红色文化、朱熹故事等;养成教育:习惯训练、志愿者活动等;综合实践:社会常识、研究方略等;劳动锻炼:农耕种植、家务劳作等。
2. 养成微课包括励志讲话:早会讲诵、国旗下讲话等;文明礼仪:队礼军礼、现代礼仪等;节庆活动:科技节、艺术节、国庆等;经典诵读:朱熹诗诵、唐诗宋词等。
3. 科普课程包括科学探究:世界科技、中国科技等;电脑入门:操作系统、电脑编程等;自然保护:生态科学、闽江支流(沈溪)保护等;人工智能:机器人、无人机等。
4. 智趣课程包括趣味数学:数字游戏、大数据等;电子游戏:认知游戏、脑科学等;工程见闻:古代工程、登月工程等;技术创意:新能源、新网络等。
5. 心理健康包括心理卫生:儿童心理、神经科学等;团队合作:沟通技巧、分工协作等;心理训练:心理调适、情境适应等;个性优化:目标规划、个人兴趣等。
6. 思维方法包括学习方法:阅读方法、寫作方法等;课题研究:项目设计、实验方法等;语文表达:思维导图、说话技巧等;社会现象:通讯报道、小记者等。
7. 艺术课程包括音乐:声乐、器乐等;美术:国画、彩陶等;实用艺术:视频创意、美食设计等;社交艺术:主持、园艺等。
8. 健康课程包括田径、球类、棋类、武术等。
9. 项目课程包括乡土研究:民俗、特产、建筑等;红色传统:英雄人物、革命歌曲;名人传记:朱熹治学、尤溪名人等;环保治理:闽湖保护、垃圾分类等。
10. 兴趣活动包括朗诵、书法、英文歌曲等。
(四)融会贯通,海纳百川——课程生成导向
1. 知行合一,智明实践。学校开展校内主题活动、场景活动、社团活动和校外博物馆、企业、野外、社区等实践,培养学生合作与操作能力。
2. 时空相融,智慧课堂。经过单学科拓展、双学科主辅、三学科交叉、四学科重叠、多学科融合,激励学生想学、敢学、会学,在亲身体验和应用中引导学生互学、乐学、善学,培养学生反思和表达能力。
3. 本立道生,智能成长。在学习成效上,做到减量增质、学悟相长、提高能力、升华志趣、多面发展。在综合素养上,激发学生主体自觉,使之个性得以优化,形象更加优雅,达到内心平和,感到幸福快乐,最终提升学生的管理和创造能力。
4. 求是求新,智性评价。在评价手段上采用自评、测评、活动评价、项目评价、家长评价等方式,实现全空间、全时段、多元化、综合化、人本化评价,培养学生观察与适应能力。
“问源”课程的开发,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努力学习、勤于实践,掌握生存与发展的各项技能。从而贯彻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要求,形成学生个人的硬实力和软实力,包括学问、心性、品行、能力诸方面全面提升,实现修身、修能、修为的融合发展。
总之,我们将在“问源”教育育人理念指导下,本着“一切有利于学生成长的元素都是课程”的理念,充分发掘“朱子故里”本土文化的教育价值,推动我校特色化、个性化的校本课程建设,构建完整的三级课程体系,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
(作者单位:福建省尤溪县东城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林彦 刘贞辉)
信息
本文系三明市基础教育科学研究2020年度专项课题“‘问源教育理念下校本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ZXKTM-2042)的研究成果。
信息
编辑部介绍:念育琛,《新教师》编务,负责通联编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