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写好字 读好书 作好文

2021-08-09陈凤

教育界·中旬 2021年7期
关键词:语文素养

陈凤

【摘要】语文老师要用心做好三件事:指导学生写好字、读好书、作好文,并以此指导学生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通过语文实践,学生能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写好字;读好书;作好文;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中有这样的一段话,“激发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一言以蔽之,就是要使学生通过语文实践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如何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老师要用心做好三件事:指导学生写好字、读好书、作好文。这三件事是日常工作要求,但怎样把这三件事做好呢?

一、写好字

“写好字”就是把字写正确、写规范、写美观。

当前,电脑输入对写字训练冲击巨大,毛笔字指导与练习也是严重缺失,学生写字质量日益下滑……《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建议”中对写字教学提出特别要求:“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这不是一般的要求与建议,而是审时度势的战略考虑。

在小学教育阶段,尤其要重视写字教学,要进行科学指导。

1. 严于律己,做好示范。教案的二备及反思对教师的书写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那就是要求教师要规范书写。同时,要求通过教师硬笔书法展示、粉笔字展示等比赛促进教师书写水平的提高。所有的老师都写好字了,整个学校的字就写好了。

2. 给足时间,强化指导。低年级课堂要求教师要留有10到15分钟的时间指导学生练习写字,指导学生写好基本笔画、基本结构和基本字,要及时反馈,批改要体现激励性;对于中高年级学生,我们提出“提笔即练字”的要求,教师要留时间给学生写字,可以是练字,可以是小练笔,可以是好词佳句的积累,还有作文书写等,这些都可以算作是练字的过程。“十分钟”和“教师指导”是刚性要求,也是保底要求,是“每天的语文课”必须要完成的任务。

3. 科学指导,方法引路。教师要遵循汉字的构形规律,注重以汉字文化和美感愉悦学生。“少儿春书法软件”能帮助教师更直观形象地指导学生写字。此软件与教材是配套的,老师们根据教学需要适时运用此软件进行书写的指导,效果较好。学校如有书法教师的,可以定期对语文教师进行书法指导,语文教师可以随时走进书法教师的课堂去听课学习,指导学生在书写有困惑时要主动向书法教师请教。除此之外,在听评课过程中,教师尤其要关注指导写字的环节,可将此环节作为重要内容进行点评,也作为判断一节课是否为优质课的依据。

4. 每日练笔,时间保证。低年级可以是硬笔书法指导,三至六年级为软笔书法指导(学校最好聘用专职书法教师)。除语文课堂上留有时间指导学生练字外,学校还可以专门留出至少10分钟的时间,作为全校学生练字的时间,播放乐曲,让学生听着悠扬舒缓的乐声,在教师的指导下静静地书写,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怎么可能不爱上写字,怎么会写不出一手漂亮的字?

5. 专题培训,指导提升。学校可通过识字写字的研究课以及专题培训扎扎实实提高每位语文老师指导学生书写的水平。如,专职软笔书法教师的课堂展示,书法兴趣爱好者硬笔示范课的指导以及讲座等。

二、读好书

“读好书”就是要饶有兴趣地读好语文书和各种各样的课外书。

1. 读好语文书。对于编入教材中的一篇篇課文,学生要朗读,读得朗朗上口,在读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做到正确、流利、有情感;要默读,能提出问题,能沉思默想,能圈画批注,不断提高默读的速度;要略读和浏览,快速地搜索、提取需要的信息。把书读好的标志就是学生的学业能够达到《语文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如课前布置预习要求,课中引导学生学习,课后通过评学单来检查学生学习效果,从而来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2. 读好课外书。《语文课程标准》中建议“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那么,该怎样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我有以下建议。

(1)上好课外阅读研究课。学校要重视课外阅读,要将课外阅读内容纳入平时的教学研讨活动中。各年级可开设不同类型的课外阅读课,如课外阅读方法的指导课、好书推荐课、读书汇报课……让课外阅读走进课堂,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

(2)提供丰富的阅读书目。学校图书馆要向全校师生开放,班级可开设图书角,可在走廊安置书吧,让同学们有书看,什么时候想看了,手中都有书看。午后或其他时间,学校可安排语文教师将学生带入图书馆,有序借阅图书。低年级可以在图书馆里静静地阅读,中高年级可以将图书借走,一周后归还。课堂上,作业写得又快又好的同学,语文老师要奖励孩子在班级书吧里借阅图书。看,在这样的氛围下,我们的孩子怎能不爱读书?

(3)用好“书香润心”读书笔记。学校可以为学生精心设计“书香润心”的读书笔记,让学生进行好词好句的摘抄及读后感的撰写,并定期进行读书笔记分享交流会。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学生在读读、想想之后摘抄好词好句,及时记录下阅读感受,印象会更为深刻,更能提高课外阅读的质量。

(4)搭建读书成果展示平台。学校可以以备课组为单位每月开展读书成果展示评比,每月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各种读书活动,如,课本剧表演、朗诵比赛、读书卡制作、故事交流会、读后感撰写、作家卡片制作等。班级中可以开辟“我才我秀”专栏,不定期更换学生的读书成果;校报上也可以刊登学生的优秀习作等作品……

(5)创设新型阅读方式。如亲子阅读、师生共读、图书漂流等。

愿书籍成为孩子最好的伙伴,愿阅读陪伴孩子度过最精彩的童年。学生爱阅读了,就会驶上阅读的“高速路”,老师才能真正解放。

三、作好文

世界上不存在没有思考的作文,只存在没有写下来的思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学习品质,这种品质的外在表现形式就是作好文(包括动笔墨读书)。巴金先生曾说过:“只有写,才会写,才能写好。”那在教学中如何实施呢?

1. 动笔墨读书,读书动笔墨。在书中的圈画批注,边读边完成读书笔记,摘抄好词佳句等,要动笔墨读书,“逼着”学生思考。我们可以检查中高年级学生的语文书以及“书香润心”读书笔记,以此来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2. 加强习作教学专题的研讨。教师是学生习作路上的引路人,我们可以按照“请进来,走出去”原则对教师进行习作教学的培训。可以邀请专家到校对所有语文老师进行习作方面的讲座,还可以派出教师前往各地参加“七彩语文杯习作指导评讲课”的听课研讨活动,同时,每个年级可以将习作教学纳入研讨课活动中来。教师习作教学的思路打开了,更能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潜能。

3. 合理时间分配,让学生充分表达。40分钟的习作课,按照学生平均1分钟能写15字计算,要拿出一半时间给学生写作,这样,平均能达到300字。老师的作前指导只要安排10分钟左右,这样,作后修改还有10分钟左右,第二节课的前半段时间可以继续写继续改。课内习作在老师的眼皮子底下完成,这是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基本保障,也是确保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的基本策略。阅读课应挤出5分钟给学生动笔写,如此日积月累,学生的笔就会越写越润了,笔下不止是“生花”,而是花团锦簇啊!

4. 注重评价方式,珍视学生独特感受。学生的习作都是学生思考的记录,都值得我们尊重。因此,对于学生习作的评价,我们应更多以激励为主。老师尊重学生的习作,学生自然地会尊重自己的习作,更会付出十二分的努力对待习作。

5. 让学生觉得习作有用。学生习作的终点绝不是交给老师,学生习作的读者也绝不是老师一个。我们要努力创造各种各样、不同层次、不同级别的展示平台,让学生的习作得到“发表”,都拥有足够多的粉丝。如,同桌读(第2个读者),前后桌读(第3、第4个读者),班级“我才我秀”栏展示,班级群(几十个读者),校园发表(广播、国旗下讲话),校园网“书香润心”专栏,班级博客(成百上千个读者),这样习作的价值倍增,作者的自信心和成功感倍增,作者也就形成了一种无形的监督—说真话、实话、心里话,否则会被揭露。因此,为小学生的习作找适合的读者,是习作教学的策略,也是老师应尽的义务。

学生的语文素养是针对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体现学科本质的、具有一般发展属性的品质与能力,它是学生核心素养在学科中的具体化。学生语文素养反映在整个学校的教育教学之中,反映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将学生视为完整的生命个体,关注个体成长所需的必备素质和核心能力,通过各方协同的“共同作用”,让学生全面成长。

【参考文献】

[1]黄国才.语文课—用心做语文的事[M].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

[2]中華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S].

猜你喜欢

语文素养
写作教学不应被“边缘化”
初中语文课外阅读生活化的几点思考
如何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的感情
中职语文教学如何开展综合性活动
探究农村中学语文素养的提升方法
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为小语课堂“瘦身”,为学生语文素养增“肥”
时事资源让高中语文课堂锦上添花
开放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影视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