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脱贫时代边疆地区公共服务精准供给的长效机制
2021-08-09张鹏
摘 要:构建边疆地区公共服务精准供给长效机制,既是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理性选择。边疆地区公共服务精准供给具有民族多样性、多元复合性、对口帮扶性及分散差异性等特质。后脱贫时代,边疆地区公共服务精准供给仍然面临民族需求瞄准精度不足、供给效果不佳、公共服务获得感不强、供给主体责任边界模糊等现实挑战。因此,应依循可行能力理论和精细化管理理论的分析框架,借助精密智控的算法技术、精准高效的政策网络、精细可及的供给方案、严密持久的对口帮扶等方式构建多民族需求精确识别机制、边疆公共服务科学决策机制、边疆特色供需匹配机制、多元主体协同合作机制,以推动边疆地区公共服务提质增效,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关 键 词:后脱贫时代;边疆地区;公共服务;精准供给;精细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D66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07(2021)07-0058-10
收稿日期:2021-04-16
作者简介:张鹏,温州大学法学院讲师,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公共服务、地方治理创新。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治理现代化与行政管理制度体系创新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7ZDA105;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浙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质量提升的长效机制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1NDQN279YB;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我国基本公共服务质量监测体系构建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8CZZ034。
一、问题的提出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是“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对于刚刚摆脱绝对贫困的边疆地区而言,构建边疆地区公共服务精准供给的长效机制既是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理性选择。
近年来,学界针对边疆地区公共服务的研究为深入探讨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与贫困治理的关系提供了崭新视角:后脱贫时代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巩固脱贫成果,[1]由绝对贫困过渡到相对贫困既是贫困问题演进的必然逻辑,也是人类认知走向精细化的具体表现,[2]2020年后贫困治理的战略重心将更多聚焦于公共服务数量和质量均等化方面;[3]目前,绝大多数民族地区的公共服务供给在数量上有极大改进,但在质量上相较于东中部地区差距仍然很大,[4]完善公共服务供给机制,构建新的基本公共服务减贫路径,[5]将基本公共服务减贫纳入评估体系,[6]对巩固边疆地区的脱贫攻坚成果意义重大。对于公共服务如何实现精准供给,学者们或是聚焦工具理性层面,主张运用大数据对服务需求进行快速捕捉、甄别和整合,[7]以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決策精准性,[8]借助大数据技术实现公共需求的精准识别、公共服务供给的精准监管、公共服务绩效的精准评价;[9]或是聚焦于精准供给的价值层面,认为公共服务精准化本质上是以居民需求为中心的整体性运作过程,[10]主张公共服务精准供给要秉持公平、公正的服务理念,尊重需求差异,[11]切实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感。[12]遗憾的是,学界专门针对特定区域公共服务精准供给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系统性研究相对缺乏。
基于边疆地区的特殊性,笔者认为,边疆地区公共服务精准供给应兼顾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一方面,边疆地区公共服务精准供给始终要以注重公平可及、促进民族团结、边疆稳固和国家认同为价值导向;另一方面,边疆地区公共服务精准供给要充分发挥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作用,精确识别民族需求差异,提高供给精准度。为此,有必要诠释边疆地区公共服务精准供给的特质属性,深入剖析后脱贫时代边疆地区公共服务精准供给面临的现实挑战,继而构建适用于后脱贫时代的边疆地区公共服务精准供给的长效机制,以期推动边疆地区公共服务提质增效,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二、边疆地区公共服务精准供给的特殊属性
边疆地区担负着稳边固疆、民族团结、兴边富民、脱贫攻坚的政治使命,特殊的战略地位也决定了其在公共服务精准供给领域具有不同于东中部地区的特殊属性。
边疆地区公共服务精准供给的本色——民族多样性 我国的边疆地区与民族地区高度重合,民族风情别样多彩,公共服务需求亦呈现出多样化特征,这使得边疆地区公共服务的精准供给尤显必要。相较于东中部地区大多以汉族或单一少数民族聚居为主,人们的生活习惯较为类似,公共服务需求更多表现出同质化趋向,边疆地区各民族的分布格局表现为大杂居、小聚居与交错居住,有的民族高度集中于一个州市或县乡,有的民族则散居于各类城镇或村寨,因各民族历史传承、民族习俗、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等差别较大,其公共服务需求差异也较为显著。在基础教育服务上,各民族学龄儿童的汉语基础参差不齐,尤其是居住在高寒山区、边远山区的直过民族、人口较少民族以及部分未识别民族群体的汉语水平相对较低,特别需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基础教育阶段的双语教学;在医疗卫生服务上,有的民族对民族医药和传统疗法有迫切需求,有的民族则更希望加大现代医学的投入力度,稳定村寨医务人员队伍,提高基本药品供给水平;在公共文化服务上,各民族在民族文献、民族戏曲、民族舞蹈、民族服饰等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方面的需求程度亦各有不同。
边疆地区公共服务精准供给的特色——多元复合性 边疆地区公共服务精准供给的主体多元复杂。就政府系统的供给主体而言,除了边疆地方政府履行当地公共服务供给的主要职责外,还有中央、发达省份地方政府等供给主体的协同供给,府际关系相对复杂,这种复合型的府际供给网络构成了边疆地区公共服务精准供给的供给中枢。府际供给即政府间供给,表现为“省际对口支援建设与边疆自力更生建设相结合”,[13]中央考虑到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和特殊战略地位,在公共服务政策制定、公共服务财政投入以及资源分配上对其有所倾斜,通常会安排中央各部门、发达省市地方政府对口支援边疆地区的民生事业发展。就政府之外的供给主体而言,除了国内的社会组织、志愿组织、企业等参与公共服务供给外,还有大量的国际基金会参与其中,这种复合型的社会供给是边疆地区公共服务精准供给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供给力量大都具备专业性的服务优势,有助于弥补政府单一供给的不足,有效满足边疆各民族的多样化公共服务需求。
边疆地区公共服务精准供给的亮色——对口帮扶性 对口帮扶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促进区域平衡发展的重要模式。[14]1996年,福建、宁夏两省区建立对口扶贫协作关系。此后,两省区对口扶贫协作工作不断创新形式、拓展领域、丰富内容,开创了优势互补、长期合作、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建立了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参与的协作机制,树立了东西扶贫协作成功实践的典范。[15]2016年,在进一步加强东西部扶贫协作的框架下,国家对结对帮扶关系进行了优化调整,要求9个东部省市和计划单列市等发达地市分别对口帮扶西部的贫困省区,其中,边疆省区成为重点帮扶对象,如北京市帮扶内蒙古自治区、上海市帮扶云南省、天津市帮扶甘肃省、广东省帮扶广西壮族自治区等,[16]双方在扶贫开发、民生发展和人才交流等方面开展了多层次的帮扶协作,大大推动了边疆各省区公共服务的精准化供给。以上海对口帮扶云南为例,自1996年中央确定上海市对口帮扶云南省以来,上海与云南之间的情谊从未间断过。高层互访从未间断,共召开了23次联席会议;干部人才选派从未间断,如今分散在云南各地州的已经是第11批上海援滇干部;上海对云南的项目安排、资金投入从未间断。受新冠疫情影响,2020年上海财政压力非常大,但上海市主要领导表示,要优先保证帮扶资金,而且要按时拨付、能早不晚、一分不少。这些“从未间断”所折射出的正是沪滇党委、政府携手的决心、恒心始终如一。[17]上海市政府每年在财政支出中单列一部分用作帮扶云南的专项资金。截至2020年6月底,在帮扶云南脱贫攻坚工作中,上海已经投入财政帮扶资金133.65亿元,援建各类项目10600个,培训各类人才59.4万人次,超过110万的云南各族群众直接受益。[18]据统计,上海217个部门街镇结对帮扶云南353个贫困乡镇、338个贫困村;1534家企业、115个社会组织结对帮扶2708个贫困村;176所学校、188所医院结对帮扶193所学校、195所医院。[19]为了加强教育扶贫,提高教育质量,上海先后派出1300多名教师赴滇支教,帮助当地培训教师10万多人次,推动两地各类学校结对共建,帮助受援学校完善功能设施,让更多贫困家庭学生享受到更好的教育。为了加强医疗扶贫,减少因病致贫返贫,上海28家三级甲等医院与云南28家州市、县级医院结对共建,帮助建设重点学科,培养医疗骨干,改善软硬件设施,提升医疗服务水平,促进县乡村三级医疗体系建设,援建一批标准化卫生院(室),以满足当地群众基本医疗卫生需求。[20]
边疆地区公共服务精准供给的底色——分散差异性 边疆地区地形地貌特殊,部分寨子与行政村相隔较远且交通不便,有的寨子甚至只有几户人家,各民族群众(主要指农牧民)居住地呈现出分散化、原子化的特征。这就特别考验边疆地区各级政府以及各类社会组织的创新能力,在公共服务精准供给上也要体现出分散差异性。在基础教育服务上,一方面,边疆地区农村教师的配备要充分考虑到不同村寨的民族差异,根据村寨居民的民族成份有针对性地招聘能够熟练使用本民族语言的教师,以便有效开展双语教学,提升教学服务质量;另一方面,边疆地区农村学校的撤点并校要充分考虑边民居住的分散性特征,特别是在无法及时改善交通的情况下,“一师一校”点非但不能随意撤销,反而要在一段时期内继续发挥教育服务功能,以便为边远山区的孩子提供精准教学。在医疗卫生服务上,要根据不同村寨的医疗水平和流行病发病情况,有针对性地提供医疗服务,配足医务人员,提高边疆地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同时,要加大民族医药的研发力度,为少数民族群众提供差异化的民族医疗服务。在公共文化服务上,要根据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和需求状况精准供给,如民族村寨的农家书屋要适当增加有关本民族历史和发展方面的书籍,民族村寨村民活动场所的修建也应融入民族文化特色,以确保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
三、后脱贫时代边疆地区公共服务精准供给面临的现实挑战
后脱贫时代,边疆地区的贫困面貌得到了极大改善,现行标准下的绝对贫困成为历史,但相对贫困仍然存在,公共服务的持续改进尤显重要。边疆地区公共服务精准供给作为后脱贫时代贫困治理的可行方案依然面临着诸多挑战。
公共服务供给瞄准精度不足 供给对象的群体差异越大,供给难度越大。相较于东中部地区,边疆地区公共服务精准供给还需考虑民族因素。因民族文化、风俗习惯相去甚远,各民族对公共服务的需求差异极为显著,这也加大了公共服务供给瞄准的难度。一是少数民族与汉族的公共服务需求存在偏差。笔者在云南边疆地区进行调研时发现,对于基础教育的需求,有将近一半的少数民族群众希望加强小学阶段的民族双语教学,而汉族群众有此项公共服务需求的寥寥无几。对于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超过九成的少数民族群众希望加强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而汉族群众有此项公共服务需求的不到三成。可见,少数民族群众与汉族群众对于公共服务的需求有很大不同,若按照统一标准向边疆民族地区提供无差别化的公共服务,极有可能无法有效满足少数民族群众的实际需求,进而导致供需不匹配。二是民族成份越复杂的地域,公共服务供给瞄准的难度越大。边疆地区有大量的世居少数民族,其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因而对公共服务的需求各有不同。即便是同一民族,其内部各支系间的需求差异也很显著,如俐侎人与彝族其他支系对于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就存在较大差别。正如云南边疆J县教育局信息办某领导所言:“我们县世代居住着很多少数民族,每一个少数民族村寨都有自身的特殊文化传承和生活习惯,他们对公共服务的需求是不一样的,会增加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难度。”公共服务供给差异化是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内在需要,而差异化的供给不仅需要政府精准决策,还需要充足的财力保障,这对于刚刚实现脱贫目标的边疆地区各级政府而言显然是巨大的挑战。
公共服务供给效果不佳 后脱贫时代,虽然边疆地区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得到了较大提高,公共服务供给从数量上看達到了预期目标,但公共服务供给的精准性仍然面临挑战,供给的不平衡不充分以及同质化问题依然突出。[21]一是边疆地区公共服务供给尚存“供非所需”现象。边疆地区公共服务供给基本上按照国家基本公共服务的标准进行配置,这种自上而下的标准化供给模式难以有效满足边疆地区需求端的期望,且部分公共服务资源被闲置。如边疆地区的农村大都配备了农家书屋、村活动室、农村电商、公共体育设施等服务点,但笔者在调研中发现,由于农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识字率较低,加之忙于农活,导致这些服务点的利用率较低。二是边疆地区基层公共服务人才“供不应需”问题较为突出。笔者在滇西边境山区进行调研时发现,当地农村义务教育、学前教育阶段的师资结构不尽合理,中小学语文、数学科目的教师相对充足,而其它科目的专业教师则非常缺乏。如普洱市J县W镇政府某领导就曾说当地“缺乏英语、音体美等学科的教师,师生比没有达到规定标准。不仅是我们镇,这应该是整个滇西边境山区义务教育的共同短板。”乡村医生亦存在“供不应需”的问题,边疆地区乡镇卫生院的全科医生数量较少,部分乡镇卫生院已连续多年招不到年轻医生,现有村医缺乏系统化的专业培训,医疗服务能力较弱,无法满足边民的就医需求。
公共服务获得感不强 受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等社会因素的共同影响,边疆地区公共服务的可及性相对不足,边远山区群众的公共服务获得感不强。在基础教育服务上,目前边疆地区农村小学的数量不断减少,很多边远山区的“一师一校”点相继撤销,学生被合并到较大的村小上学。虽然撤点并校的初衷是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享受到优质的教学资源,但对于边远山区的农村孩子而言,因山路曲折,交通不便,他们需要步行至离家几公里乃至十数公里以外的村小上学,部分学生由此辍学。即便是保留“一师一校”点设置的农村,其教学资源也十分有限,仅有的一位老师须承担数个年级的课程教学,教学任务非常繁重。在医疗卫生服务上,许多村卫生室的条件和设备陈旧简陋、缺医少药,且村医大多为本村人,既要从事自家农活,还要负责为村民看病,专业水平有限,无法满足村民们的看病需求。至于对口支援的教师、医生,由于数量有限,为了更好发挥服务溢出效应,通常会将其安排在县城或者部分乡镇进行教学、医疗卫生知识方面的传授和帮扶服务,较少下沉到边远的村寨。
公共服务供给主体责任边界模糊 “治理意味着在为社会和经济问题寻求解决方案的过程中,存在着界线和责任方面的模糊性”,[22]过多的治理主体易出现责任模糊、互相推诿、“搭便车”等现象。相较于东中部地区,边疆地区公共服务的供给主体众多,其在为边疆地区公共服务精准供给提供组织保障的同时也存在责任不清的隐患。一是后脱贫时代,脱贫不脱政策、脱贫不脱帮扶的治理思路将延续一段时间,这预示着中央在财政转移支付、税收减免政策、民生优惠政策等方面将继续给予边疆地区一系列政策倾斜,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发达省市地方政府也会继续完善东西扶贫协作机制,健全对口支援边疆地区的长效机制。值得深思的是,中央及发达省市地方政府的外援性帮扶虽然在短期内会对边疆地区公共服务发展产生积极效应,但也易导致边疆地区地方政府产生一种过度依赖心理,降低自身的供给责任,这反而不利于边疆地区公共服务的内源性发展。二是边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地方性的社会组织发育程度不足、数量少,企业规模普遍不大、力量较为薄弱,难以精准承接部分公共服务供给职责。而个别边疆地区政府在购买公共服务时,仍存在未考虑其实际培育情况盲目将自身供给责任转嫁给社会组织和企业的现象。三是边疆地区活跃着大量的国际组织,其中既有真心实意为边疆群众提供援助的,也有打着教育援助和医疗援助的幌子从事宗教传播、民族分裂等非法活动的。如何精准甄别国际组织的真实意图,加强对国际组织提供公共服务的跟踪监督,是边疆地方政府需要积极关注的问题。
四、构建后脱贫时代边疆地区公共服务精准供给长效机制的思路框架
后脱贫时代,提升边疆地区公共服务精准供给水平,推动边疆地区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应从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两个层面加以优化。在价值层面,可行能力理论关注个体的需求差异,主张多元主体参与社会安排,强调对弱势群体基本权利的维护和基本能力的提升,[23]能够为边疆地区公共服务精准供给提供价值导向;在工具层面,精细化管理理论强调“精、准、细、严”,能够为边疆地区公共服务精准供给的操作流程提供技术支撑。基于此,笔者汲取可行能力理论和精细化管理理论的思想内核,尝试构建适用于边疆地区公共服务精准供给长效机制的思路框架(见图)。
借助精密智控的算法技术,构建多民族需求精确识别机制 构建边疆地区公共服务精准供给长效机制需要充分考虑多民族因素,只有精确识别各民族多样化公共服务需求,才能为后脱贫时代边疆地区公共服务精准供给提供精确向导。当前,人类社会正在从数字化时代走向数据化时代,“数据治理”正成为社会治理变革的一个新维度。[24]鉴于精密智控的算法技术可以准确预测公共服务需求变化规律,边疆地区要缩小与东中部地区发展差距,就应抓住历史发展机遇,充分借助大数据技术对民族多样化需求信息进行精确识别,通过对各民族群众进行“数字画像”以精准识别其需求的差异性。一是由边疆地区各省级政府专门设置教育文化大数据子系统、医疗卫生服务大数据子系统、社会保障服务大数据子系统等细分模块,这不仅能够为边疆地区公共服务精准供给提供科学依据,而且通过推进公共服务大数据平台建设,也有助于提升边疆地区各级地方政府公共服务安排的“数据决策”能力以及对各民族群眾公共服务需求的“智能感知”能力。[25]二是为县乡两级基层政府大数据系统的维护和更新提供资金保障,并加大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确保大数据公共服务平台的有效运行。同时,要致力于培养高素质的数字经济发展公共服务人才,[26]定期组织基层干部参加大数据与算法技术培训,提高其运用大数据技术的能力。
编织精准高效的政策网络,构建边疆公共服务科学决策机制 边疆地区少数民族众多,其中不乏直过民族、人口较少民族、跨境民族等特殊群体。因此,边疆地区各级地方政府在制定公共服务政策时应以“精准”为出发点,避免“一刀切”。一是充分考虑边疆地区的地域特殊性和民族需求多样性,力争决策精准高效。在基础教育服务上,边疆地区的义务教育肩负着“国门教育”的重任,应制定提高“国门教育”质量的系列政策,加强中小学生的爱国固边教育、国防安全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和国家认同教育。优化边疆山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学科结构,加大订单式培养力度,注重双语教学,传承民族文化。在医疗卫生服务上,应制定有针对性的医疗卫生服务政策,尤其是要加大流行性传染病的宣传防控力度。大力推广县乡两级医疗卫生机构协同合作模式,积极打造县域医共体模式。强化基层全科医生培养工作,提高基层医务工作者的技能水平。建立公共卫生危机的长效防范机制,定期对边境线附近地区进行医疗健康知识的普及宣传,增强各民族群众的卫生安全防护意识,提高各类突发性卫生事件的应对能力。在公共文化服务上,应以边疆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如农家书屋、村活动室等配置要增添民族元素、彰显民族特色。二是统筹权衡各民族利益诉求和国内外形势,充分发挥公共服务政策的正面溢出效应。公共服务的溢出效应在边境地区尤为明显,“邻国针对跨境民族或地区的某一项具体政策,其现实成效会很快在跨境民族中间发酵和反映,从而影响跨境民族的国家认同取向”。[27]因此,边疆地区地方政府在制定公共服务政策时应全盘考虑国际国内现状,及时准确搜集各方信息,确保公共服务政策的精准性和科学性。在让跨境民族真切感受到国家政策的关怀进而增强民生获得感和国家自豪感的同时,不断扩大我国公共服务政策的正面溢出效应。
设计精细可及的供给方案,构建边疆特色供需匹配机制 我国边疆地区地域广阔,各民族群众居住相对分散,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公共服務供给的成本和难度。边疆地区要实现公共服务精准供给,确保公共服务公平可及,一是因地制宜,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方式。流动文化车、科技馆等流动公共服务具有主动、灵活、便捷、专业化以及重复供给的特征,[28]既能节约供给成本,又能提高供给精准性,较为适合边疆地区。如云南的流动科技馆已在15个地市州的111个县(区)开展科技文化巡展服务,参观者达330万人次,[29]不仅提高了各民族群众的科学文化素养,而且对于消除极端思想、培养国家认同也大有裨益。二是彰显精细化管理思维,制定涵盖边疆各民族群众居住特点的供给方案。在基础教育服务上,鉴于“一师一校”点对扩大边疆地区适龄儿童教育服务的可及性作用明显,现阶段边疆地区的偏远农村尤其是高寒山区不可效仿其他地区随意撤点并校。笔者在云南边疆J县的实地调研中了解到,该县近年来重新恢复了部分“一师一校”点。在现有的28个“一师一校”点中,教师主要采取复式教学模式以应对师资短缺的难题,力争边远山区的孩子能够就近上学,减少辍学率。边疆地区各级地方政府亦应提高对边远山区“一师一校”点的关注度,在促进基础教育资源的精准匹配、注重“一专多能型”教师培养的同时通过增加教师待遇来吸引外界优秀教师赴山区支教,以保证边疆地区基础教育服务公平可及。
开展严密持久的对口帮扶,构建多元主体协同合作机制 可行能力理论认为,完善的社会安排需要多元主体的积极参与,妥善的社会安排和扶持对个人可行能力的提高至关重要。就边疆地区公共服务精准供给而言,促进多元供给主体的协同合作,开展严密持久的对口帮扶,正是对可行能力理论的积极回应。一是合理划分府际间对口帮扶的权责关系,充分发挥中央的协调作用,明确支援方政府的援助范围、援助项目和援助经费,落实受援方政府的主体发展责任,注重公共服务领域的造血式帮扶。通过建立健全对口帮扶各方的利益协调机制,积极培育对口帮扶各方的共同利益增长点,推动对口帮扶走向对口合作,积极发展和提升内生治理主体的治理能力,形成内外力合作共治的治理模式。[30]二是创新对口帮扶工作方式,推动帮扶工作重心下移。后脱贫时代,应重点推动乡村层面的对接,引导更多的主体参与乡镇、村寨等基层公共服务事业帮扶工作,形成多层级、可持续的帮扶模式。三是大力倡导具备相关公共服务资质的专业化社会组织、企业及国际组织的对口帮扶。壮大社会组织的力量,鼓励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引导国际组织开展合法援助,形成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及国际组织等多层级、广覆盖的对口帮扶网络,合理调整公共服务供给结构,优化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方案,在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社会保障、养老服务等领域推广公私合作模式,通过有序的竞合关系实现边疆地区公共服务供给的精准高效。
总之,后脱贫时代,构建边疆地区公共服务精准供给长效机制要充分考虑边疆的地域特殊性和民族多样性,依托精密智控的算法技术、精准高效的政策网络、精细可及的供给方案、严密持久的对口帮扶来构建多民族需求精确识别机制、边疆公共服务科学决策机制、边疆特色供需匹配机制、多元主体协同合作机制,以推动边疆地区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民族团结、边疆稳固和国家认同。在学界,未来的研究方向一是要细化边疆地区公共服务精准供给领域的区域间比较研究,通过实地调研,构建体现边疆区域特性的公共服务精准供给模式;二是要加强边疆地区公共服务精准供给与解决相对贫困之间的关系研究,挖掘公共服务精准供给在返贫防范领域的重要作用,为后脱贫时代的贫困治理提供持久动能。
【参考文献】
[1]余少祥.后脱贫时代贫困治理的长效机制建设[J].江淮论坛,2020,(4):62-68.
[2]李武装,刘梦媛.后扶贫时代相对贫困的生成缘由、治理难点与有效对策[J].青海社会科学,2020,(5):36-42.
[3]李小云,许汉泽.2020年后扶贫工作的若干思考[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8,(1):62-66.
[4]郑长德.2020年后民族地区贫困治理的思路与路径研究[J].民族学刊,2018,(6):1-10.
[5]左停,徐加玉,李卓.摆脱贫困之“困”:深度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减贫路径[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35-44.
[6]王瑜,汪三贵.基本公共服务减贫:理论概念、现实关切与评估建议[J].贵州社会科学,2018,(9):164-168.
[7]邓念国.公共服务如何实现精准化供给[N].学习时报,2015-12-07(05).
[8]马铮,刁庶.信息化视角下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路径分析[J].领导科学,2016,(4):4-6.
[9]吉鹏,许开轶.大数据驱动下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精准化:运行机理、现实困境与实现路径[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20,(3):183-190.
[10]徐增阳,张磊.公共服务精准化:城市社区治理机制创新[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4):19-27.
[11]何继新,李原乐.“互联网+ ”背景下城市社区公共服务精准化供给探析[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8):64-68.
[12]唐皇凤.精细化治理的内涵和动力[N].北京日报,2018-01-08(14).
[13]徐俊六.族际整合、经济转型、文化交融与协同共治:边疆多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J].新疆社会科学,2019,(3):76-85.
[14]朱天舒,秦晓微.国家支持与对口支援合作:我国区域平衡发展模式分析[J].中国行政管理,2012,(6):92-95.
[15]李慧.东西扶贫协作:双向互动实现共赢[EB/OL].人民网,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5/1128/c1001-27866674.html.
[16]国家对东西部扶贫原有结对关系进行适当调整[N].人民日报,2016-12-08(01).
[17][19]决战脱贫攻坚对口帮扶一线故事|精准援滇的“上海答卷”[EB/OL].文汇网,https://www.whb.cn/zhuzhan/jjl/20201104/378236.html.
[18]任维东.“精准”,上海帮扶云南脱贫的制胜法宝[N].光明日报,2020-07-05(01).
[20]沈则瑾.急滇所需 尽沪所能——上海对口帮扶云南20年纪实[N].经济日报,2016-11-04(14).
[21]靳亮.作为一种公共服务模式的公共服务精准化[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11-11.
[22]俞可平.治理和善治:一种新的政治分析框架[J].南京社会科学,2001,(9):40-43.
[23](印)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M].任赜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15-30.
[24]张康之.数据治理:认识与建构的向度[J].电子政务,2018,(1):2-13.
[25]刘晓洋.大数据驱动公共服务供给的变革向度[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7,(4):73-79.
[26]李珍刚,古桂琴.民族地区农村数字经济发展的公共服务供给研究[J].广西民族研究,2019,(6):131-138.
[27]管彦波.观察当代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维度[J].学术界,2016,(10):97-103.
[28]任维德.“流动公共服务”研究论纲——兼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服务型政府建设[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4,(1):6-11.
[29]白维军.流动公共服务与边疆民族地区社会治理[J].民族研究,2017,(3):14-26.
[30]李小红,段雪辉.后脱贫时代脱贫村有效治理的实现路径研究[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1):100-105.
(責任编辑:刘 丹)
Research on the Long Term Mechanism of Public Service Precise
Supply in Border Areas in the Post Poverty Era
Zhang Peng
Abstract:To construct a long-term mechanism of precise supply of public services in frontier areas is not only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for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public services,but also a rational choice to consolidate and expand the achievements of poverty alleviation.The precise supply of public services in frontier areas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thnic diversity,multiple compounding,Counterpart Assistance and dispersion difference.In the post poverty relief era,the precise supply of public services in frontier areas still faces the practical challenges such as the difficulty of targeting national demand,poor supply effect,insufficient accessibility of public services,fuzzy responsibility boundary of the supply subject.Therefore,the precise identification mechanism of multi-ethnic demand,scientific decision-making mechanism of border public service,matching mechanism of supply and demand of Frontier characteristics should be constructed by means of the algorithm technology of precise intelligent control,accurate and efficient policy network,fine and accessible supply scheme,and close and lasting counterpart assistance The mechanism of multi-agent cooperation can promote the quality and efficiency of public services in the border areas,and continuously consolidate and expand the achievement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Key words:post poverty alleviation era;frontier areas;public services;precise supply;fine manag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