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会计思想史之先秦经典中的财会思想

2021-08-09杨修

财会月刊·上半月 2021年7期
关键词:文化自信

【摘要】以“诸子出于王官”说、“六经皆史”说为逻辑起点, 可以厘清先秦经典中财会思想的发展脉络, 即百家由于出于王官, 对制度设计均有关切, 在发展和流变中逐渐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财会思想, 包括现存五经中的财会思想和各家经典中的财会思想。 总体来说, 先秦经典中的财会思想具有三个共同的特点, 即都具有较强的农耕文明色彩、偏重国家财计制度、注重分配与平等。 先秦经典是中华文明最初的高峰, 其财会思想虽然较为朴素和原始, 但作为后世我国会计思想与会计文化形成的理论根基, 仍然有极大的学术意义。 研究先秦经典中的财会思想, 对以古鉴今、树立文化自信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先秦经典;诸子百家;六经;财会思想;文化自信

【中图分类号】 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994(2021)13-0060-5

2019年是我国会计史研究成果极为丰硕的一年。 是年九月, 我国会计史巨擘郭道扬教授的鸿篇巨制《中国会计通史》问世。 《中国会计通史》之完成, 对于会计史研究来说, 并非终点, 对于后辈学人来说, 更是起点。 正如《中国会计通史》课题组所指出的, 在完成会计通史之后, 接下来有必要推进专题会计史研究, 将通史中的内容进一步细化、理论化。 首要任务就是梳理我国古代经典、杰出人物有关财会的思想雏形与原初理论, 描述我国各民族共同建构会计文化、商业伦理的过程, 并将其与外国财会思想对比, 树立文化自信, 亦即文化自信视角下的会计思想史研究。

观其源可以知其流, 因其流亦可溯其源。 进行会计思想史研究, 有必要回归起点, 将目光聚焦在先秦经典之上。 先秦经典作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在其中找寻财会思想, 有助于析清我国古代财会思想的发展历程。 虽然先秦经典中的财会思想与现代财会有很大差距, 更接近于思想雏形和原初理论, 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 不应该牵强附会, 过于拔高, 但不可否认的是, 先秦经典当中, 确有一些可供今日财会理论研究和业务实践借鉴、吸取的养分。 因此, 探索制度创设和沿革背后的思想脉络, 并以此为基础阐发前贤的会计观点, 探究与西方会计理念不同的中国式会计文化, 在会计思想层面树立文化自信, 既有理论价值, 也有现实意义。

一、相关研究综述

会计史属于冷门, 会计思想史更是冷门中的冷门。 现有研究成果主要有《新中国会计思想史》[1] 、《民国会计思想研究》[2] , 前者研究的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会计思想发展, 后者研究的是民国时期中国学人的会计思想, 从历史分期上属于近现代。 韩东京[3] 以我国各个时期商业金融活动的发展状况为切入点, 以政府对会计管理的政策为主线, 串联起我国会计思想发展演变的全局, 以此为纲完成了《中国会计思想史》, 可谓是会计思想研究的重要成果。 但放到十余年后的今天, 仍有不尽如人意之处: 一是从体裁看, 近似史学中的“纪事本末体”, 更多强调单式会计思想、龙门账思想、四脚账思想的产生及沿袭, 仍然偏重于实务, 思想性尚有欠缺; 二是从写作手法看, 有以西鉴中之感, 将我国会计思想“套”进西式会计的条条框框之中。 因此, 在更加需要树立文化自信的今天, 有必要进一步完善之。

学者研究先秦经典中的财会思想时, 主要集中于《周礼》。 《周礼》发轫于西周、成熟于春秋、沿革于战国, 是我国第一部通过官制来表达、设计治国方略的经典, 其中有较为详尽的财计制度, 研究起来易于着手。 对《周礼》财会思想的研究, 始于广西前贤张心澂。 近年则有朱红林[4] 对具专项资金色彩的“式法”之研究; 韩艺娜[5] 则从要会制度入手, 详细研究先秦时期的上计制度; 黄赟[6] 通过对《周礼》月要岁会勾稽、“式法”管理进行研究, 认为《周礼》已经具备了初步的内部控制思想, 并对今天有所启示。 杨修[7] 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较全面地总结了《周礼》的财会思想。

有关诸子的财会思想, 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法家或具有一定法家色彩(如荀子本是儒家, 但其性恶论对法家影响颇大)的经典, 如李敏[8] 、孙肖元[9] 、马尧[10] 分别研究了管子、荀子和韩非的内部控制思想, 孙童真[11] 则将韩非的内部控制思想总结为三元架构。

综上所述, 国内学者对先秦经典中的财会思想已经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 但相对来说不成系统。 从具体经典来说, 《周礼》财会思想研究较为成熟, 但对其他(儒家、法家、墨家)经典中的财会思想研究仍有不足; 从学术流派来说, 法家或具有法家色彩的诸子相关研究成果较多, 但主要聚焦于内部控制这一个侧面。 因此, 对先秦经典中财会思想的研究仍有很大拓展空间。

二、先秦经典中财会思想的发展脉络

从学术脉络而言, 先秦诸子出于王官, 其论述多为阐发治国理念, 因此必然具备一定财会思想。 如托名管仲、成于稷下学派之手的《管子》, 内含极为丰富的财计思想, 值得系统研究。 儒家则有税收、分配等方面的财计思想, 其他各家也不例外。 除此之外, 子产、商君等治国之臣也有一些言论体现了他们的会计思想。 上述内容有待于归纳和总结, 从源头阐发我国财会思想之由来。 下面将秉承“诸子出于王官”說与“六经皆史”说对先秦经典中财会思想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 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一)“诸子出于王官”说

关于诸子百家的由来, 历来存有争议, 在数千年的中国学术史上, 也时常成为学派交锋的主战场。 在多种观点当中, 比较有代表性的当属起于刘向、刘歆父子, 成于《汉书·艺文志》的“诸子出于王官”说, 其指出先秦诸子在思想资料、思维对象、思维方式和思想范畴诸方面, 均与先秦王官之学有直接或间接的学术渊源, 解决了学术史的大问题[12] 。 简而言之, “诸子出于王官”说认为诸子百家出于周官制度中的“王官”, 亦即中央政府官员。 考诸原文:

儒家者流, 盖出于司徒之官……道家者流, 盖出于史官……阴阳家者流, 盖出于羲和之官……法家者流, 盖出于理官……名家者流, 盖出于礼官……墨家者流, 盖出于清庙之守……纵横家者流, 盖出于行人之官……杂家者流, 盖出于议官……农家者流, 盖出于农稷之官……小说家者流, 盖出于稗官……[13]

上古时期, 知识与技能由统治阶级垄断, 被视为权力的象征。 如与祭祀、巫术有关的上古史学与礼仪、与征战有关的上古军事学, 都集中在中央, 平民阶层完全没有机会接触, 甚至大部分中小贵族都难以接触到, 毕竟“国之大事, 在祀与戎”。 根据记载, 西周时期, 许多诸侯国的乐官都不掌握“天子正音”, 直到西周末年犬戎之祸时, 王室乐官们为了避难, 纷纷逃到各诸侯国, 诸侯国的宫廷才开始普及“天子正音”。 因此, 从历史记载和文化知识传播的规律分析, 掌握知识的诸子百家系出同源, 都来源于王官, 随着王室权威的陵替逐渐向下普及, 由天子到诸侯国, 再从诸侯国到大夫之家, 等到孔子出世, “有教无类”, 进一步扩大教育面, 此后百家次第出现, 完全是合乎逻辑和规律的。 也就是说, “诸子出于王官”一说, 应当符合历史事实, 在此过程中, 王官掌握的原始财政制度和统计方法也逐步传到诸子百家手中。

除了指出诸子百家出于王官, 该说还认为, 各家与周官制度中的特定官职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 其有一定道理, 但未必准确。 百家之中, 除道家的创始人老子据记载为周室守藏史, 即掌管国家图籍的史官外, 其他各家的创始人或代表人物很难与上述特定官职完全对应。 认为纵横家出于外交官、农家出于农官, 在没有足够历史证据的前提下, 只能说是“想当然尔”, 但是瑕不掩瑜, 不能以此否定“诸子出于王官”说的价值。

以该说为出发点, 在王官之学流布、传播孕育出诸子百家的过程当中, 必定会发生变化与融合。 但由于出于王官的特性, 自然会将注意力放在政治制度当中, 各家均描绘了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国, 而在这套体系当中, 必定会涉及财计度支。 因此, 各家各派的思想之中, 都会有一些较为原始、朴素的财会思想。 虽然百家经典由于年代过于久远, 不同程度上存在散佚甚至失传的问题, 但从流传至今的文本中, 依然可以找到惠及今人的吉光片羽。

(二)“六经皆史”说

有关六经, 多认为经孔子删削, 但关于六经从何而来, 则难有定论。 自隋文中子王通开始, 许多学者认为经出于史。 这种观点在清代达到了高潮, 浙江学人章学诚断言“六经皆史”, 谓《易》《书》《诗》《礼》《乐》《春秋》六经, 皆为中国古代史书, 认为六经乃夏﹑商﹑周典章政教的历史记录, 并非圣人为垂教立言而作。 他提出“六经皆史”“六经皆器”等命题, 反对“离器言道”。 以此说为指导, 要求现代学人从五经(《乐》已不存)中寻找先秦时期财计制度的线索, 佐以考古发掘结果, 对此加以勾勒。

章学诚此说比较接近历史真实。 根据最基本的历史规律, 制度是在历史发展中逐步总结、完善的, 绝不是一蹴而就或由某个伟大人物凭空想象而设计出来的。 所以说六经是先民历史发展的反映和记录, 很有道理。 《书》《春秋》自不待言, 本身就是历史; 《礼》的文本中, 记载了仪式与制度的发展; 《乐》虽失传, 但根据推论, 应当记录了上古时代的文化生活; 《易》也有诸如“高宗伐鬼方”“帝乙归妹”等史事的记录; 《诗》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除了“观民风”忠实记录当时人民群众的生活习俗, 也涉及“二子同舟”等历史事件。 总之, 六经中的确存有大量的史料。

结合“诸子出于王官”和“六经皆史”两说, 不难发现, 由于西周末年王室倾颓, 中央权威失堕, 以六经为代表的官方知识逐渐向下流转, 在此过程中逐渐产生了诸子百家。 诸子起源于王官, 他们共同遵奉的经典, 就是六经。 明白这一点, 先秦经典中财会思想的发展脉络也就清楚了。 因此, 在归纳、分析先秦经典中的财会思想时, 有必要从六经(现存五经)出发, 把握诸子百家财会思想的源头, 然后溯流。

除了从“诸子出于王官”说和“六经皆史”说两个逻辑起点出发, 还要进行纵向和横向的梳理。 首先是纵向的传承, 百家思想并非孤立, 而是有所传承的, 不同学派之间也会相互融合。 比如, 法家在政治哲学方面明显受到了道家的影响, 而法家的代表人物吴起、李斯、韩非, 均出于儒家门下, 毫无疑问存在对儒家的吸收与扬弃, 因此法家的制度设计(此处主要指财计制度)与道家、儒家相比, 能明显看到传承与发展, 这在以往的研究中常被忽略。 其次是横向的比较, 百家既有时代上的先后顺序, 也存在同一时代各擅胜场的竞争关系, 战国时期的稷下学宫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各家为了显示自己不同于别家的特殊之处, 都发展出具有学派特色的学说, 因此其财会思想既有同, 更有异, 有必要进行横向对比, 但目前尚无此类研究。

综上所述, 先秦经典中财会思想的发展脉络如图1所示。

三、先秦经典中财会思想的主要内容

先秦经典中的财会思想, 严格说来, 是先民时代的朴素财计思想, 与现在较为成熟的财会思想并不能相提并论。 研究先秦经典中的财会思想, 有必要遵循总—分—总的研究思路, 对研究内容进行细化。 而分析文本、提炼内容在研究过程中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 详细介绍先秦经典中财会思想的主要内容, 至少需要一本专著的分量, 此处仅通过上文对发展脉络的归纳, 析出先秦经典中财会思想的主要内容, 条列如下, 以供后续研究参考。

(一)现存五经中的财会思想

前文已述, 按章学诚“六经皆史”说, 《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经均为上古历史的记录。 现存五经都有丰富的历史记录, 除了制度沿革, 更有上古历史人物的言論与行为。 这其中有许多原始、朴素却影响深远的财会思想。 如《礼》中的“临财毋苟得”, 强调对财物取之有道, 不应贪求, 可谓是我国最早有关商业伦理的观点, “毋苟得”则暗示着“公财”和“私财”要严格分开, 不能含混, 对今天私营业主时常不解的“公司的钱和我的钱”二者之间的界限划分, 仍然有一定启示意义。 《易》中的节用、有余、中孚、未济等思想[14] 以及噬嗑卦辞中“日中为市, 致天下之民, 聚天下之货, 交易而退, 各得其所”的记录, 更是说明了当时已经存在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商品交易。 《春秋》中的叔向论贫富等言论, 也代表了当时的贤明士大夫对聚财、理财、用财的观点。 这些内容足以说明, 现存五经当中有值得研究并加以总结的原始财会思想。

五经既是诸子的思想原点, 也是百家的学术源头。 据《国语》记载, 当时贵族普遍用六经教育子弟, 先秦各家均广泛引用六经原文, 足证其非儒家所独有, 只是后世“独尊儒术”, 儒家垄断了经典的解释权。 因此, 要想回到先秦经典的起点, 对其财会思想进行总体评判, 析清传承脈络, 就要回归经典中的经典——现存的五经, 研究其中的财会思想。

(二)诸子百家经典中的财会思想

以“诸子出于王官”说为出发点, 不难解释为何诸子百家的论述集中在表达政治理想方面, 并为实现政治理想设计了一整套治国方略。 先贤在进行制度设计时, 无论如何也绕不开财政度支, 财会思想自然产生。 但由于各家主张不同, 其财会思想差别也较大。 大致可分为如下内容:

1. 儒家经典中的财会思想。 儒家可以说与会计关系密切。 《孟子·万章下》中有这样一段话: “孔子尝为委吏矣, 曰: ‘会计当而已矣。” 这段文字说明万世师表孔子本人, 曾经从事过会计工作, 并且要言不烦地表达了自己对会计工作的看法, 即“当而已”, 收支事项遵循会计制度, 是“当”, 出入账目清楚, 也是“当”。 孟子则更为宏观地阐述了自己的财计思想, 强调不与民争利、“关市讥而不征”, 并且有较为原始的二次分配思想, 注重“均”。 荀子对相关内容也有自己的见解。 而儒家尤其是孔孟的原始财会思想, 更成为后世中国制度建设的理论依据, 影响莫大, 因此有必要加以深入研究。

2. 道家经典中的财会思想。 道家有浓厚的自然经济色彩, 不主张过度干预。 “太上, 下知有之”与亚当·斯密的“守夜人”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 老子更是明确提出“我无事而民自富”, 指出统治者不过度干预才能实现富民, 颇有自由放任主义之风。 老庄的“无为”思想一是体现了对发展规律的尊重, 认为应顺其自然, 二是体现了对民力的爱护, 其反对统治者好大喜功, 滥用民力, 造成民生凋敝。

3. 法家经典中的财会思想。 法家则更精于制度设计, 较成熟的官厅会计出现于战国时期, 与法家有很大的关系。 战国初期, 李悝、吴起、商鞅先后在魏、楚、秦三国领导变法, 推动了封建采邑制向郡县制的转变。 其代表是上计制度, 即由地方定期向上级及至中央呈报文书, 报告地方户口、钱谷、赋税。 此类文书被称为“计簿”, 中央据此考核地方官的施政情况。 战国七雄均推行了上计制度, 强化中央对地方的财政控制, 标志着中央集权的加强。

4. 墨家及其他各家经典中的财会思想。 以墨家为代表的其余各家也有零星的财会思想, 有待于进一步发掘。 比如墨子的平均主义, 强调节用, 但也认为中央政府要有一定积累, “官府实而财不散”“官府实而万民富”强调官府只有“实”才能更好地提供公共服务: “仓无备粟, 不可以待凶饥; 库无备兵, 虽有义不能征无义; 城郭不备全, 不可以自守”。 而杨朱的“一毛不拔”也暗含了较为原始的私有财产权的思想。 总之, 这些其他各家经典或人物言论中的财会思想也值得研究。

(三)先秦经典中财会思想的传承与比较

首先, 各家各派虽然门户有别, 但并非独立。 如: 法家在哲学方面明显受到道家影响, 以至于司马迁在《史记》中将老子、庄子、申不害、韩非放进同一列传; 而法家的部分代表人物, 如吴起、韩非、李斯, 都是儒家人物的弟子; 韩非的内部控制思想与其师荀子的性恶论关系密切。 在同一家之中, 也有传承的分别, 如儒家到孟子和荀子, 分为两个方向。 其次, 对于同一问题, 不同家往往观点各异, 甚至截然相反, 有必要加以比较。 因此, 厘清先秦经典中财会思想的传承并参合同异, 也是会计思想史研究绕不开的步骤。

四、先秦经典中财会思想的共同特点

本文拟对先秦经典中的财会思想进行总体性论述, 初步总结了先秦经典中财会思想的三个共同特点, 为分别、专门的后续研究打下基础, 条列如下。

(一)具有较强的农耕文明色彩,较为朴素与原始

先秦经典中的财会思想与现代财会思想有很大区别。 先秦时代, 我国仍处于农业社会时期, 且为比较不发达的农业社会。 这一时期, 已经形成了社会分工, 也出现了商品交易, 但不存在现代企业, 更不可能存在现代财会思想。 在重义轻利思想的影响下, 士大夫耻于言利, 在群星璀璨的百家争鸣时代, 有农学、兵学, 但没有任何一本关于商业的著作。 被后世奉为“商圣”的陶朱公, 也只有他三致千金三聚三散的记载, 而有关陶朱公是如何“三致千金”的, 并没有具体记录, 现在看来, 陶朱公的事迹更偏重于传说。 至于据传为范蠡老师的计然, 更是神龙见首不见尾, 所传计然七策也散见于后人言论[14] 。 而先秦经典中的财会思想往往基于农业国家, 具有较强的农耕文明色彩, 如对田赋贡税的记载与讨论, 都与农业社会相表里。 总之, 先秦经典中的财会思想较为朴素和原始, 对现代有所启发与借鉴, 但也存在时代局限性, 不应对其迷信。

(二)偏重国家财计制度

由于诸子出于王官, 因此百家先天具备较浓厚的政治色彩, 对政治制度也有较深刻的了解; 再加上处于时代的洪流之中, 诸子百家作为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智识阶层, 对于什么是最好的政治制度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因此, 先秦经典中的财会思想均偏重国家财计制度, 属于初步的官厅会计思想, 由此发展出上计、勾稽等与中央政府职能紧密相关的财会思想。 在财会思想的发展过程中, 也能看到由封建到郡县, 中央对地方控制的不断加强。 而由于战乱频仍, 贫富差距加大, 下层人民处于苦难之中, 百家或多或少也产生了较为原始的分配思想, 认为中央政府应该发挥分配职能。

(三)注重分配与平等

相对西方初民的财会思想, 先秦经典中的财会思想更加注重分配与平等, 有一定宏观调控意识。 即认为政府应该对经济行为进行干预, 通过二次分配实现“均”“平”。 从孔子的“不患寡而患不均, 不患贫而患不安”到孟子的“五亩之宅, 树之以桑……”, 儒家体现了较强的社会关切, 尤其是孟子的“王道”, 就是以养民的仁义为核心, 强调不与民争利。 而有一定自然经济思想的道家, 在“鸡犬之声相闻, 老死不相往来”背后, 也暗含对于聚敛和掠夺的抵触。 被孟子讥为“无君”的道家别流杨朱主张“古之人, 损一毫利天下, 不与也; 悉天下奉一身, 不取也。 人人不损一毫, 从不利天下, 天下治矣”, 强调虽不愿损己利人, 但更排斥损人利己, 也有较为朴素的平均主义思想。 法家集大成者韩非也在《韩非子·五蠹》中认为“其商工之民, 修治苦窳之器, 聚沸靡之财, 蓄积待时, 而侔农夫之利”, 即认为“商工之民”是国家的五种蛀虫之一, 虽然有对商业的偏见, 但也反映出其平等观。 从先秦经典注重分配与平等的财会思想开始, 中华文明“均平”的文化逐步形成, 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当今的经济政策。

五、结语

本文首先梳理了先秦经典中的财会思想之发展脉络, 在此基础上包举了先秦經典中财会思想的内容, 分析了后续研究方向, 并初步归纳了先秦经典中财会思想的共同特点。 先秦经典是中华文明最初的高峰, 其历史地位如何推崇都不为过。 其财会思想虽然较为朴素和原始, 但作为后世我国会计思想与会计文化形成的理论根基, 仍然有极大的学术意义。 因此, 研究先秦经典中的财会思想, 对以古鉴今、树立文化自信有着一定积极作用。

【 主 要 参 考 文 献 】

[1] 陈信元,金楠.新中国会计思想史[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1 ~ 171.

[2] 宋丽智.民国会计思想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1 ~ 346.

[3] 韩东京.中国会计思想史[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1 ~ 259.

[4] 朱红林.《周礼》大宰九式研究[ J].古代文明,2016(2):45 ~ 52+113.

[5] 韩艺娜.《周礼》要会制度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8.

[6] 黄赟.《周礼》的内控思想及其对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建设的启示[ J].财会月刊,2019(10):173 ~ 176.

[7] 杨修.《周礼》中的财会思想研究[ J].中国注册会计师,2020(7):122 ~ 125.

[8] 李敏.《管子》内部控制思想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8.

[9] 孙肖元.《荀子》内部控制思想探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8.

[10] 马尧.《韩非子》内部控制思想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8.

[11] 孙童真.韩非子内部控制思想的三元架构及时代价值分析[ J].财会通讯,2019(34):116 ~ 120.

[12] 黄丽丽.试论《汉书·艺文志》“诸子出于王官”说(上)[ J].中国历史文物,1999(1):61 ~ 73.

[13] 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1701.

[14] 杨修.试论《易经》中的财务管理思想[ 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9(6):123 ~ 125.

猜你喜欢

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文化自信”三喻
为何要坚持“文化自信”
以文化自信助推文化强国建设
文化自信,登高望远
网络文学 很有“文化自信”
融媒体时代如何践行基层群众文化自信
浅析习近平“文化自信”的四个维度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