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蓉:关注心理健康,为“中等生”营造一个彩色天空
2021-08-09
在班级中,总有那么一部分表现不突出,学习成绩平平的学生,他们既不像优生那样因各方面成绩突出而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重视,也不像差生那些差出了“水平”而引人注目,他们就是班级中那一点也不起眼的学生——中等生。这部分学生一般自卑、性格内向,其色彩因被老师和同学的忽视变得“灰暗”。怎样才能使其色调变得“明快”起来呢?
内外分析,
关注学生心理健康
自卑心重、性格内向,这是中等生的一般心理特点。从内因来看,这些少年儿童或因经常受到老师和同学有意无意的“冷落”而沉默寡言;或因表达能力不强而出现交际障碍,这是造成中等生色彩灰暗的重要原因。他们常处于一种渴望与人交流又害怕交流,企求交往而又语言不畅的心理状态,内心深处隐含着复杂的需要,但又不知从何向人启齿,他们的心理受压抑,心智受影响,光泽被磨损,色调逐渐变成“灰色”。
从外因来看,教师的教育忽视,使少年儿童的“泽”不明而呈现灰色。因为中等生本身不起眼,教师不易把目光投到他们身上。不少教师对于优生关怀备至,提问、举例、作业批改都首先想到他们,班干部让他们担当,班上的各种活动让他们积极参与,先进、表扬也都落在他们头上;对于班级中的中差生,为让他们跳动的“节奏”与班级和谐,在情感和精力上也多加投入。而中等生的表现却一般,成绩居中,智力平平,表扬与他无关,批评与他无缘,有他不多,无他不少,往往被忽视。
外因中,环境也会带来重要的影响。首先是班级环境的影响。如果一个班级缺乏生机,死气沉沉,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缺乏情感交流,这样的班级环境是造成中等生性格“灰暗”的重要原因。其次是家庭环境的影响。有的因父母離异而遭受不幸受到刺激逐渐养成孤僻性格;有的因父母性格内向,不善交际,潜移默化,养成内向性格;有的学生由于长期处于受欺负、鄙视的生活环境,心理压抑、内心痛苦无人倾诉,关闭自己的内心世界,逐步形成“灰色”。
心理健康是青少年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建功立业的重要条件。而健康心理的形成需要精心、周到的培养和教育。因此,在教育的过程中要着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尤其是要针对在班级中被忽视了的中等生,我们应细心研究他们的心理状态,分析他们的心理特征,发现他们的心理活动方式,重要的是要把对学生的外部要求化为他们的内心心理需要,从而调动起他们全部心理活动的积极性。
“三多”交友法,
帮助中等生打开心扉
中等生性格较内向,老师要重视其情感投入,做中等生的知心朋友。中等生心理敏感而脆弱,自尊心、自信心不足。这就需要老师针对他们的个性心理特征施行教育,有意识、主动地与中等生交朋友,获得其信任,打开其心扉,使他们能畅谈心中的秘密,改变其心态和性格。在交友过程中,我采取了三“多”的办法。
第一,思想上多引导。有的中等生感到自身有“缺陷”,对自己缺乏自信。首先,我就注意引导他们从小树立远大的志向,相信“我能行”,从而激发他努力克服自己的弱点,增强自信心。其次,学习上多辅导。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向他们多提问,解答他们想问而又不好意思问的问题;在辅导时主动找他们答疑解难;在课后抽时间为他们补课,进行知识上的查漏补缺。在学生中组织“一帮一”的互助小组,指定专人帮助。再次,生活上多关心。对于他们的衣食住行,留心观察,经常交心,发现问题,及时帮助解决。
第二,动员师生多亲近。要转变中等生,单靠班主任孤军奋战是不够的,还需要动员全体师生共同努力。因为中等生毕竟生活在班级之中,需要集体的温暖和帮助,他们学习中的思想教育相当部分是由科任教师来完成的,所以,学生和科任教师的配合对于转化中等生的心理问题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第三,多做家访。有的家庭对孩子搞棍棒式教育或忙于生计,根本不与孩子交心,孩子不愿也不敢向他们说心里话,在家里只好沉默寡言,唯命是从。对于这部分学生,我就多做家访与家长多交流,给他们在教育子女的方法上多引导,希望家长多与孩子交心,多了解、理解孩子,使子女感到父母既是长辈,又是知心朋友。
实践证明这样做效果很好。如我班的飞飞同学刚入学时性格开朗、活泼,一学期后,他逐渐变得内向、自卑起来。我发现他这一转变后,从同学的口中了解到他家境困难,父母卖菜维持生活,对他在学习、生活方面缺乏关心。他生活邋遢,不讲卫生,不洗头、不换衣,整天臭熏熏的,同学不愿与其交往。我了解这一情况后经常与他谈心,送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给他,在生活与学习上关心他,还动员全班同学与他交朋友。一段时间后,他逐渐感受到老师和同学对他的关怀,由起初的不言语逐渐转变为主动与人畅谈自己心里的秘密,从“灰色”中慢慢地走了出来。
创造展示机会,
增强中等生自信心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心理自卑程度越高,其承受力越低。只有帮助容易被老师忽略的中等生克服自卑心理,提高其心理承受力,才能让其色调变得“明快”起来。
第一,多让他们参加集体活动。比如,诗歌朗诵、文艺汇演、演讲比赛、书法、绘画、摄影、集体劳动、体育活动、游园活动、各种兴趣小组等都要求他们参加,让他们在集体活动中既锻炼思维、性格和交际能力,又培养他们的集体观念,激发上进心。
第二,多让他们承担一些班上的服务性工作。比如,让他们担任值日生、学习小组长、读报员、领操员、清洁管理员、门窗桌凳管理员等。这些工作一方面给他们提供了表现才干和锻炼说话的机会,消除其自卑心理,使他们感到老师和同学的尊重与信任,体验到集体的温暖和幸福,增强学习、生活的信心;另一方面也培养了他们为集体服务的良好品质和组织协调的能力。
第三,与家长多沟通,希望家长相信自己的孩子的能力,放手多让孩子参加社交活动。如性格内向的孩子,家长经常带孩子到亲戚家走走,有意带孩子到儿童较多的地方,让孩子在娱乐中学会与小朋友交往;如让社交能力差的孩子负责油盐酱醋等家庭生活用品的购买,在生活实践中提高与人交往的能力。
整个教育过程中,教育的激励因素很重要,特别是针对中等生,由于他们本身不起眼,容易被老师忽视。所以,当发现他们一旦在某个方面有了积极的变化,教师如果抓住这种心理转化的良机,及时给予肯定,就能激励其“更上一层楼”,发展其主体心理优势,进而增强对自己的自信心。
中等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可忽视。只要我们在教育中重视班级中那些不起眼的中等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把他们作为情感投入的重点,并努力创设有利的外部条件,完全可以使他们由“灰”变“明”,其色调变得“明快”起来 ,成为一个活泼、可爱,对自己充满自信的孩子。
邓蓉
重庆市江北区新村实验小学高级教师。
专家点评
中等生所占班级学生人数的比例一般较大,他们既不像优等生那样出类拔萃,又不像后进生那样让教师头疼,往往是比较容易被忽视的群体。因此,密切关注中等生的心理健康,从而根据他们的不同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激励与帮扶策略,能够充分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积极带动整个班级学业水平的整体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