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宁二中滨江校区:传承川剧大美 向美好教育前进
2021-08-09陈大庆宋娟娟
陈大庆 宋娟娟
近期,一支水下中国风舞蹈《祈》,以绝美的视觉效果收获了全网赞誉,更是引得《人民日报》、新华社、外交部竞相转发。近年来,通过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度挖掘和新形式再创作,一批批近乎被遗忘的文物、诗词、典籍等历史宝藏又重回大众视野,“火”了起来,也“活”了起来。
在四川,遂宁市第四中学(现遂宁市第二中学滨江校区)曾经也面临着撤校拆迁、被人遗忘的“生死关头”,学校领导班子创造性地大力发展川剧文化,坚持“一校一品”的兴校战略,经过几任校长的励精图治,不仅成功使学校得以保存,更是找到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文化兴校之路。
在美丽的观音湖畔,这里绿树成荫,书声琅琅,充满了无限生机与活力。十余年过去,曾经几近“关门”的薄弱学校蜕变成全国闻名的传统文化特色学校,尚美、尚学、尚进,属于四中人的传奇也正在书写新的篇章。
川剧的兴校之路
遂宁市第四中学(以下简称遂宁四中)从1984年建校以来,地处遂宁市城东经济最落后地带。该地区的大部分家庭迫于生计压力,家长不得不外出打工,从而留下了众多的留守儿童,家长无暇顾及学生的教育,家校共育更是无从谈起,学校所在地也逐渐成为遂宁市城区均衡教育发展的洼地。
到了2010年,学校所在地的大量优质生源外流,学校的教学质量也逐年下滑,甚至出现了办学危机。无独有偶,距离学校几百米外的遂宁市川剧团(以下简称川剧团)的成员因为收入过低,人才逐年流失,剧团面临人才断层、新剧创作乏力、名角稀缺等難题,发展也是举步维艰。
共同的发展困境,如同一种命运的巧合,将遂宁四中和川剧团牵引到了一起。2010年,面对办学危机,遂宁四中学校班子在市教育局提出的“一校一品”兴校战略的指引下,与毗邻而居的遂宁市川剧团联合挂牌成立了“遂宁市青少年业余川剧艺术学校”,在师生中进行川剧文化的传承,尝试走出一条文化兴校之路。
回望来时路,为了传承川剧艺术大美,增强文化兴校自信,遂宁四中当初建立的三个机制,坚持的三个注重,确保了川剧艺术之花能够在校园扎根、开花、结出耀眼果实,成为了重要的发展经验。
三个机制,即川剧传承的运行机制、保障机制、目标机制。运行机制上,学校成立了川剧艺术学校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特色办公室,负责川剧进课堂等具体工作。十几年间,虽然学校和川剧团的人员发生了更迭,但运行机制的建立确保了戏剧进校园的工作一直有序开展。保障机制上,学校开源节流,多方筹集资金,建立训练室、保管室,提供资金和物资保障;从四川省川剧艺术研究院、成都川剧艺术研究院、遂宁市川剧团特聘专家和教师提供专业人员保障;开展链条式培养设计,成立川剧社团,安排川剧进课堂,从具体开展上进行落实保障。目标机制上,学校制定了“四个一”的川剧艺术传承目标,即:培养一批喜欢川剧,热爱川剧的学生观众和一批优秀的学生演员;传承一批川剧优秀传统节目;创作一批贴近学生生活的川剧新品;每年打造一个川剧精品节目参加省、市演出。围绕这些目标,特色办公室对川剧的教学、训练、节目打造、展演活动等展开了具体的考核评价,确保目标的顺利达成。
2012年5月,学校成功举办“四川省戏剧进校园暨遂宁四中首届川剧艺术节”,打响了文化兴校的“第一枪”,并吸引中央电视台戏剧频道来校录制系列精品节目,遂宁四中学子的风采在全国得到了展播。如今,在学校的川剧文化长廊上,记录着许多因为学习川剧表演而改变人生的学生故事,不少孩子更是走上了川剧专业发展的道路。不仅是学生,对于川剧社团的负责人夏姝玲老师来说,排练川剧节目一度成了她生活的精神寄托,鼓舞着带瘤生存的她阳光地生活。
三个注重又是什么?据原遂宁四中校长潘明英解读,即:注重川剧显性影响,彰显川剧艺术魅力;注重争取广泛支持,培养川剧艺术人才;注重传承和创新,让川剧艺术更具生命力。
注重显性影响,学校为保证川剧进校园的顺利开展,开发了校本教材、培训了专职川剧教师、保证每周川剧团教师到校开展川剧基本功训练,校内设计了丰富的川剧文化,连学校的上下课铃声音乐也有川剧元素,让全校师生充分感受川剧之美。注重广泛支持,学校聘请了王玉梅、蒋淑梅等川剧名家、国家一级演员到校指导,联合四川省川剧艺术学院、成都市川剧艺术研究学院、遂宁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开展“川剧进校园”研讨论坛。注重传承和创新,学校的川剧节目从最初的传承川剧绝技到川剧表演唱,再到川剧歌舞、川剧课本剧,川剧艺术越来越贴近学生生活,也越来越受学生喜爱。2020年线上教学期间,学校教师更是创造性地编排了一套川剧广播操,为在家学习的学生增添了一份运动乐趣。
据介绍,2016年受观音湖下穿隧道工程影响,遂宁四中曾一度被规划停止招生办学,后来也被建议下放至片区教育局。时任校长的潘明英便找到主管部门,力陈保留遂宁四中办学的必要性以及其突出的川剧文化办学特色,这才得到有关部门的重新规划考虑。学校不仅得以继续招生办学,还由单办初中发展为九年一贯制学校,扩大了办学规模。可以说,川剧文化成为学校“生死存亡”关头的一棵救命稻草。
2010年以来,学校在川剧文化特色打造方面亮点频出,创造了《盛世霓裳》《涪江新蕾爱川腔》《花木兰》《红梅花儿开》等一批精品节目,获得了“遂宁首批特色学校”“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剧中小学传习普及基地”“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等一系列荣誉称号。并且,学校通过大力传承川剧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在川剧学习中懂得了忠孝仁爱,礼义廉耻,让立德树人的教育也变得生动、鲜活起来。遂宁四中也从一所家长学生不愿问津的城市薄弱学校飞跃成为全国闻名的川剧特色学校。有诗云:梨园杏坛,联袂巧结缘。一枝花开两处香,斗城佳话美谈,根植静静遂宁,文化遗产传承。惠及子孙后代,此举可鉴来人。
美好教育,创造美好未来
知识有大美,人性有大美、情感有大美,教育就是要教人追慕美好。在观音湖下穿隧道修建期间,遂宁四中连年减少招生,最少时只剩200余名学生。当时学校生源质量薄弱,对于前途未卜的学校,全校师生都处于人心涣散的状态。为了充分调动师生工作和学习的积极性,改变大家对于未来的茫然状态,时任校长潘明英便提出“美好教育”的理念,并将之转化为研究课题,带领全校师生一同投入研究,向着“美好教育”的目标前进。
潘明英在回顾美好教育的意义时提出:“外部环境越是艰难,我们越要坚信美好,如此一来人与人之间才不会相互埋怨,更多的是欣赏彼此之间的长处,发现别人美的地方。”在美好教育实践研究过程中,学校用“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管理理念,构建了一支团结和谐进取的美好教师队伍,开发了以川剧、龙舟、陶艺为代表的20多门美好校本课程,构建了以“教师导学生讲师生评”为基本范式的美好课堂,根据学生生情丰富了学校美好学生内涵,逐步建成了“小而雅”的美好校园。
遂宁四中坐落在美丽的观音湖畔,与水的缘分便为美好教育寻得了“上善若水”的載体。学校号召师生共同追求水一般的涵养、和谐与包容,“润物细无声”的教风和“滴水能穿石”的学风也就应运而生。
润物细无声,正是学校心理健康教师陈娇多年来的真实写照。在她的讲述中,青春期的学生心理敏感、留守儿童家长陪伴的缺失等一系列原因,导致近年来中学生抑郁症患者增多,学校通过培训班主任心理学知识、开展心理团辅、设立心理咨询室、选拔学生心理委员等举措,有效地为花季少年的成长保驾护航。
2017年,遂宁市委市政府决定,遂宁二中与遂宁四中组建遂宁二中教育集团,遂宁二中成为集团本部校区,遂宁四中成为集团滨江校区,学校迈入教育集团化发展快车道。自此,遂宁四中在弘扬自身办学特色的同时,还引进了遂宁二中本部校区的优质师资与管理团队,促进两校的融合办学,教师李攀华、万春香便是其中之一。
在数学老师李攀华看来,来到遂宁四中最大的感受便是人与人之间融洽的相处氛围,尽管学生的基础较弱,但老师们仍然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如果说精英教育是不断拔高教育函数的最大值,那关心基础较弱的学生,守住并提升函数的最小值同样具有深远的意义”。而对语文老师万春香来说,学校大力发展川剧传统文化与自己的语文学科教学不谋而合,同是注重包容、传承、向往美好,教师要做的正是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搭建通往美好未来的台阶。
在集团化办学的进程中,遂宁四中还对标遂宁二中的办学思路,结合学校川剧文化的特色,进行了“国创班”“科创班”等新型办学探索;大力开展统一教研、课题研究、全员赛课,办学质量逐年攀升。2021年,学校多次邀请四川省内外的教育专家及名师开展“有效课堂模式建构的研究”示范课及专题讲座活动,各学科的教学教研能力正在稳步提升,一个“学习型集体”正在形成。
如今,围绕“尚美”的核心文化理念,遂宁四中通过实践形成了“有理想、有品质、有担当”的校风,“尚美成人,尚学成才,尚进成功”的校训也成为一届又一届师生的不懈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