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席慕蓉诗歌中的美学特征研究

2021-08-09朱天慈

艺术科技 2021年8期
关键词:美学特征席慕蓉诗歌

摘要:席慕蓉诗歌具备的美学特征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为之着迷。本文从内容和形式的角度分析席慕蓉的诗歌,发现其偏好使用“月、渡口、花、树”等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常见意象,并在诗歌创作中遵循一定的用韵手法,通过赋予客观事物以主观情感来抒发对爱情、故乡、生命的体会,使诗歌呈现出意象之美、浪漫之美、古典之美和韻律之美。

关键词:席慕蓉;诗歌;美学特征

中图分类号:I20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8-0-02

1 席慕蓉诗歌中的意象之美

意象是诗歌的灵魂,是作家的主观情绪即“意”与客观对象即“象”的互感而创造出的具有双重意义即字面意义和隐意的艺术形象[1]。对于诗人席慕蓉而言,女性天生的敏感与细腻使其具备捕捉自然与生活中细小事物的能力,并产生独到的见解。大处着眼,小处落笔[2],她将所见所闻写入诗歌,赋予其独特的意义,使诗歌呈现出意象之美。以诗歌《白鸟之死》为例,“白鸟”象征着女主人公,“羽箭”象征着爱情,“射手”象征着男主人公。席慕蓉通过“决心不再闪躲”“破空而开”“含泪”等形容词赋予意象感情色彩,用极尽缠绵的口吻描述“射手用羽箭射杀白鸟”的事件,表达爱情可以超越生死的中心思想。此外,席慕蓉沿用了传统诗词中一首诗只有一个意象的艺术手法。以《一棵开花的树》为例,全诗围绕着唯一的意象“一棵开花的树”展开叙事抒情,“树”被诗人赋予人的心理活动,不仅用“慎重”形容开花,还用“热烈”形容枝叶被风吹动,以此表达主人公的痴情。

席慕蓉诗歌中的意象之美体现在其对意象的选择上。“风花雪月”是旧时诗文中常见的自然意象,自古便蕴含着婉约风流的意味,极尽伤情悲欢。席慕蓉的诗歌并不缺少这四种自然类意象,但她在诗文中提及频率更高的还是花、月、树这三种意象。席慕蓉从文人的视野观察生活[3],常用“花”意指爱情中萌生的各类情愫。在《如歌的行板》中,山百合作为比喻性意象,具象表达了少女怀春的情感;在《昙花的秘密》中,昙花被赋予“美丽又寂寞”的拟人化形象,象征着爱情中失落的情感;在《茉莉》中,在日与夜里时时开着小朵、散发着清香的茉莉则象征着对爱人不经意间闪现却无处不在的思念。此外,和传统诗人一样,席慕蓉也常用“月”来表达思乡之情和世事人情的无常变化[4]。席慕蓉诗中的“树”则多象征着思念之情,不仅有指向恋人的“相思树”和“月桂树”,还有指向家乡的“没有年轮的树”,意象依赖于诗歌的整体框架和语境而存在[5]。席慕蓉诗歌中的意象之美还体现在客观事物与主观情感的共通上,席慕蓉在创作诗歌时采用了借物抒情的写作方式,找准事物中能与当下心境相契合的某个特点进行延展,表达情感。以《山樱》为例,“山樱”于春天绽放,记忆中那些“未曾说出的话语”和“未曾实现的诺言”随花开想起。同时,山樱“极浅极淡的颜色”对应着作者心中淡淡的哀伤与遗憾。

2 席慕蓉诗歌中的浪漫之美

纯粹的情感,方能永恒[6]。不管是描绘爱情还是表达乡愁与人生感悟,席慕蓉总是从主观世界出发刻画客观事物,抒发内心真挚纯粹的情感,体现浪漫之美。诗者,吟咏性情也[7]。她真诚地面对自我,在诗歌中展露出对生命深沉且真切的认知,赋有浪漫主义色彩[8]。法国现代诗人夏尔·皮埃尔·波德莱尔曾描述浪漫主义为:不是随兴的取材,也不是强调完全的精确,而是位于两者的中间点,随着感觉而走。席慕蓉不是无病呻吟,也不是牵强附会,而是随性而走,表达最真实的内心,给读者极致的浪漫。

对爱情的向往和期待,是永恒的话题[9]。席慕蓉心中有一种关于爱情的信仰,她一直相信世间会有这样一种爱情:绝对的宽容、绝对的真挚、绝对的无悔和绝对的美丽。席慕蓉将其信仰灌输于诗作,向读者传递着自己的爱情观,帮助读者重塑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10]。然而,世界上不存在绝对的完美[11],残缺的美反而更能凸显浪漫主义。在《他》中,席慕蓉用“能够自由来去的整片星空”象征深沉宽广的爱;在《悬崖菊》中,席慕蓉用“如雪般白、如火般烈的悬崖菊”表达真挚却无望的爱;在《印记》中,席慕蓉用“不要因为也许会分离,就不敢求一词倾心的相遇”告诉人们敢爱就无悔;在《夏日午后》中,席慕蓉用“我”不愿忘记有“你”的午后来彰显爱情的美好。

生活是充满艰辛的[12]。祖上为蒙古贵族,出生于四川,随父母从香港移居台湾的席慕蓉对家乡含有深切的思念。情是诗歌不变的主题[13],席慕蓉对故乡的向往增添了其作品中的浪漫主义色彩。以《七里香》为例,全诗未着一字直言乡情之深,却通过赋予自然景物人的情感的方式借物抒情,用“溪水急着流向海洋”“浪急着重回土地”“魂魄夜夜归来”表达思乡之切。艺术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14],席慕蓉对故乡永不老去的情节奠定其乡愁诗的内容基调。不管是蒙古的草原,还是长空的雄鹰,都是她割舍不掉的挂念。在《狂风沙》中,席慕蓉用平淡的口吻描述“乡心随风沙起落,无处停息”的状态,表达了自己多年背井离乡的孤寂,显得苍茫沉痛。漫漫人生如铁轨[15],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轨迹,乡愁渐行渐浓,故乡已然成为席慕蓉那代人的求而不得,使其诗歌萦绕着悲情的浪漫。

3 席慕蓉诗歌中的古典之美

席慕蓉的诗歌具有古典情怀。在语言表达方面,席慕蓉没有使用华丽的辞藻,也没有运用晦涩难懂的文字,更没有选用冷僻朦胧的意象,而是通过浅显直白的语言和莲、渡口、月、流水等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抒发情感。这不仅增添了诗歌的可读性和耐读性,还赋予其中国古典美学色彩。读者不需要具备较高的文字水平,也不需要有丰富的感情经历就能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感受诗歌的古典之美。以“莲”这一意象为例,“莲”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有“高洁的品格”“女子姣好的面容”“纯洁的爱情”和“美好的人生理想”等象征意义。如《青阳渡》中写到的“青荷盖绿水,芙蓉披红鲜。下有并根藕,上有并头莲”。此诗将莲花的形象细化为“并蒂莲”,象征了爱情中两人心心相印的状态。席慕蓉在《莲的心事》中以“莲”为第一视角展开叙述,将女子形象与自然事物相结合[16],不仅用“我已亭亭,不忧亦不惧”这样质朴干净的语言来表现“莲”脱俗的君子品格,还通过“在芬芳的笑靥之后,谁人知我莲的心事”这样古朴平实的措辞体现少女面对爱情的惆怅。此外,席慕蓉擅长抒情,却不直接言情[17],她习惯将丰富的情感浓缩在几句诗内,含蓄节制地抒发情感,延续了儒家“发乎情,止乎礼”[18]的原则,营造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境。以《溶雪的时刻》为例,席慕蓉通过“几瓣疲惫的花瓣因风落在她的窗前”含蓄地表达出异乡男子虽然疲惫,但仍旧深深思念女子的状态,余韵无穷。

席慕蓉诗歌中的古典之美还体现在她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化用上。席慕蓉在《悟》中借用了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中的“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一句,并将两者表达的情感结合,通过游子和思妇的离别相思之情表达“我”对“曾让我那样流泪的爱情”的难以忘怀。席慕蓉通过同典使古代女子与现代女子的相思之情相通,賦予现代女子相思一种古典美。在《古相思曲》中,席慕蓉用“有多少美丽的声音曾唱过古相思曲”对应乐府诗《古相思曲》中舞女对男子的魂牵梦萦,表达古今女子“只缘感君一回顾,使我思君朝与暮”的共通之处,实现过去与现在的跨时空对话[19]。

4 席慕蓉诗歌中的韵律之美

诗歌自古以来就是可以被吟唱的。《尚书·虞书·舜典》曾云:“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诗被用来表达思想,歌通过吟唱诗达到延长诗的思想的作用。音调要适合吟唱,音律则要和宫、商、角、徵、羽这五声协调,由此看来,诗歌是种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诗经》作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对后世诗歌在韵律方面的传承创新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20]。《古韵标准》指出《诗经》的用韵手法有数十种,如连句韵、间距韵、隔数句遥韵、隔章尾句遥韵等[21]。席慕蓉热爱古典美学并有意识地追求押韵,其诗歌中的部分内容体现出隔行押韵、节末押韵等特征。以《揣想的犹豫》为例,“走过街角的你,会不会忽然停步,忽然之间把我想起”一句中的“你”和“起”构成了隔行押韵。

此外,席慕蓉在诗歌中大量使用叠音词、双声词和叠韵词,使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具有节奏感与音乐性[22],展现韵律之美。叠音词不仅可以细致刻画场景,还可以使诗歌具有乐感。以《异域》中的“细雨霏霏不是我的泪,窗外萧萧落木”为例,席慕蓉通过“霏霏”“萧萧”分别描绘出下雨和落叶的程度。双声词和叠韵词则赋予诗歌委婉、缠绵之感,使诗句萦绕嘴边,回味无穷。以《最后的藉口》为例,“月圆的晚上,一切错误都应该,被原谅,包括重提与追悔,包括写诗与流泪。把所有的字句,都托付给,一个恍惚的名字,把已经全然消失的时光,都拿出来细细丈量,反复排列成行。一切都只因为,都会染、会洗、会润饰的,如水的月光”[23]。其中,“细细”为叠音词,体现了丈量的仔细和轻柔,表现出主人公对过去那段时光和那种感情的珍视;而“月圆”“恍惚”“流泪”“反复”为双声词,“追悔”和“丈量”为叠韵词,两者搭配使用后产生声母和韵母相互协调的节奏感,产生荡漾、婉转的语音效果,使诗中表达的怀念更加含蓄内敛。

5 结语

席慕蓉诗歌的美学价值在于意象之美、浪漫之美、古典之美和韵律之美给人带来的审美体验,更在于其对大众审美能力的提升。伴随着泛娱乐化现象蔓延,当代人对“美”认识的宽度和深度缩减,人们沉浸于网络世界,无法摆脱低级趣味带来的快感。席慕蓉用婉转的措辞抒发真挚情感,并通过诗歌传达爱情观、乡愁和人生感悟,以此指引大众从自然与生活细节处观照自身。

参考文献:

[1] 屈光.中国古典诗歌意象论[J].中国社会科学,2002(03):162-171,208.

[2] 杨元元.浅析电影《无名之辈》的艺术特色[J].汉字文化,2019(12):69-70.

[3] 夏雨婕.由苏轼诗文浅析北宋饮食[J].艺术科技,2020,33(3):88-90.

[4] 周林晔.杜甫诗歌中的典型意象分析[J].戏剧之家,2019(28):226-227.

[5] 张驰.《琐窗寒·玉兰》的时空结构和典故运用[J].汉字文化,2020(02):71-72,75.

[6] 赵紫薇.浅析电影《赎罪》中的爱情与人性[J].汉字文化,2019(16):127-128.

[7] 范瑞懿.《沧浪诗话》诗歌理论初探[J].艺术科技,2019,32(07):129,138.

[8] 田爱平.浅析黄仲则与李白作诗的相似点——以《笥河先生偕宴太白楼醉中作歌》为例[J].汉字文化,2020(04):39-40,45.

[9] 万丽唯,阮立.颠覆性的满足:爱情类网络自制剧的受众研究[J].新闻知识,2018(08):42-45.

[10] 巢千丽.浅析电影《龙虾》中的婚恋观与人性的冲突[J].汉字文化,2019(11):91-92.

[11] 王珺.浅析《挪威的森林》中的生死情结[J].汉字文化,2019(12):80-81.

[12] 余雅雯.浅谈《小鞋子》里苦难生活中的人性之光[J].汉字文化,2019(16):102-103.

[13] 刘新元.浅析《诺丁山》中的爱情观[J].汉字文化,2019(08):28-30.

[14] 彭楠.顾城组诗《鬼进城》的内涵解析[J].艺术科技,2020,33(1):104-106.

[15] 张越.电影《驿路》中的婚恋观[J].汉字文化,2019(12):84-85.

[16] 范瑞懿.从《月夜》看杜甫对宫体诗笔法的吸收与升华[J].戏剧之家,2019(20):215-216.

[17] 范瑞懿.浅谈《古诗十九首》的艺术魅力[J].汉字文化,2019(08):39-40.

[18] 王斐.浅谈古典诗词对现代人的重塑作用[J].汉字文化,2020(02):51-52.

[19] 侍渝杰.《野草莓》:忏悔与重生[J].汉字文化,2019(08):37-38.

[20] 沈嘉欣.从“乌青体”看当代诗歌的多元化特点[J].汉字文化,2020(03):33-35.

[21] 朱光潜.诗论[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233.

[22] 范瑞懿.汉乐府民歌音乐性探微[J].黄河之声,2019(19):6-7.

[23] 席慕蓉.席慕蓉经典作品[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7:262.

作者简介:朱天慈(2000—),女,江苏镇江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当代诗歌、影视作品。

指导老师:郑仁霞

猜你喜欢

美学特征席慕蓉诗歌
诗歌岛·八面来风
家有“名妻”席慕蓉
摄影艺术的美学特征与现代审美变迁浅论
现代化进程中的城市美学规划探析
席慕蓉呼吁教材中删去《愚公移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