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艺术类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2021-08-09冯鑫

艺术科技 2021年8期
关键词:艺术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摘要: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艺术类高校学生在高校学生中占有一定比例。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新时期,艺术类消费已经越来越受大众喜爱,艺术类人才的社会影响力也越来越大,这对艺术类学生的教育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艺术类高校作为培养艺术类人才的重要基地,应该看到艺术类学生的思想品质和政治素养对其个人成长成才的重要作用以及对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此,加强艺术类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非常重要。本文分析新时期艺术类高校学生的主要特点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实情况,并根据特点和现实情况进一步探讨如何促进我国艺术类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更好发展。

关键词:艺术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8-0-02

1 新时期艺术类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要性

1.1 是由艺术类高校学生面临的现实情况决定的

艺术类高校学生在高校学生中占有一定比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艺术类消费越来越受大众喜爱。以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为支持,以电脑、手机等为工具,以抖音、快手等为平台的新媒体凭借其新颖的形式、方便的操作、丰富的操作,一举成为当下人们接收和传播信息的主要媒介。新媒体影响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方便了不同艺术形式的表达,艺术类人才的社会影响力也越来越大,这也对艺术类学生的培养提出了更多、更高、更新的要求[1]。艺术类高校作为培养艺术类人才的重要基地,应该意识到艺术类高校学生思想品质和政治素养对个人和社会长远发展的重要影响,因此,加强对艺术类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非常重要。

1.2 是提高艺术类高校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需要

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政教育工作者通过讲授、实践引导、谈心谈话、言传身教等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的教育,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养成符合社会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避免极端思想和极端行为的出现。辩证的思维模式和平和积极的心态的养成需要学生不断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确立更高的价值追求,为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高指明方向[2]。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全球化带来的多元价值观念的广泛传播,大学生尤其是艺术类高校学生在思想和行为上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艺术类高校学生的主要特点是专业能力较强,但人文素养稍有欠缺,追求个性而相对忽视共性。加强艺术类高校学生思政教育,是提高其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需要。

1.3 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艺术类高校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充满活力,容易接受新事物,注重个人观点的表达,易受到社会关注。艺术类高校学生大部分都从事与文化艺术相关的工作,其思想政治素质和价值观念更容易影响到社会上其他人的素质和价值观,而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正确的价值观输出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可以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因此,做好艺术类高校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有助于提高公民整体素质,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 新时期艺术类高校学生特点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现状

2.1 新时期艺术类高校学生的主要特点

第一,注重专业学习,轻视全面发展。艺术类高校学生大多从小学习专业知识,热衷于自己的专业,普遍注重专业课的学习,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上,忽视了其他课程的学习,不注重全面发展,导致在文化理论课方面的学习不够,文化知识储备不足,缺乏人文素养。而高校对学生的培养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课程的设置也要符合系统性课程体系的要求,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而更培养出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兼备的人才。如果学生只注重专业课的学习,不注重通识课和基础课的学习,会造成知识体系不健全,认知上出现短板和偏差,从而导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也会影响其专业能力的发展。

第二,理想信念淡漠,规矩意识较差。艺术类高校学生思想活跃,具有创新精神、充满活力,但相应的,其考虑问题时也常以自我为中心,更关注个人成长发展,理想信念淡薄。艺术类高校学生更容易接受新兴事物,他们追求个性,较为感性,同时因专业学习的需要会较早接触社会,但其文化基础薄弱,缺乏理性思考和判断,在多元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影响下,易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此外,很多艺术类高校学生生活作息不规律、自律性较差,规矩意识和法制意识淡薄,容易出现不服从学校教育和管理的问题,具体表现有:迟到早退、旷课逃课现象频发;宿舍卫生脏、乱、差,晚归现象时有发生;上课吃东西、接打电话,着装随意等[3]。

第三,追求个性自由,缺乏集体意识。艺术类高校学生追求个性,崇尚自由,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向往独立自主的生活方式。另外,艺术类高校学生家庭经济条件大都相对较好,家长对其比较溺爱,导致其自我意识过强,考虑问题常以自我为中心,缺乏集体意识和团队意识,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能力较差,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不足。例如,有些学习媒体影像制作专业方向的学生将出于专业学习需要配置的电脑用来在宿舍上网打游戏,同时会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将音响声音调大,无视宿舍其他成员的感受,既無益于自己的身心健康,耽误了自身学习,还恶化了人际关系[3]。

2.2 新时期艺术类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现状

艺术类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是注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结合,社会实践活动丰富,这有助于学生感受生活,体验生活,是其他综合类院校应借鉴的地方。但同时艺术类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存在一些不足,本文对此进行重点分析,希望能促使艺术类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进一步反思工作中的不足并加以改进。

第一,艺术类高校不够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艺术类高校培养计划和培养方案的重点是提高艺术类专业课程的教学水平,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艺术类高校很多课程的培养方案、教学大纲等重要教学文件中主要考量的都是艺术专业课程的各项指标,对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引领同步提升的实现度的考量较少,因此,专业课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更注重教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觉悟较低,意识较差。另外,在实际工作中,专业课教师大多认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是自己的职责,而是班主任、辅导员或思政课专职教师的任务,但实际上,学生在学习和实践活动中,与专业课教师的接触最为频繁,受专业课教师的影响也非常大,专业课教师的学术观点、专业技能、艺术观点、价值观念、言行举止等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影响范围广、程度深,如果专业课教师不注重学生的价值引领,就会导致教书与育人严重分离,思想课与专业课之间的结合少,无法达到课程协同配合育人的强大合力。另外,艺术类高校对思政课程发展建设的重视程度也不够,思政课程专业教师数量不足,具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背景的教师匮乏,思政课程建设人手不足,造成了专业化和规范化不足的现象[4]。

第二,艺术类高校制定的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的制度,其约束力远大于激励作用。艺术类高校的思政教育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课程教学,二是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课外活动。多数艺术类高校中的思政类课程主要靠严格课堂考勤的方式督促学生,保证出勤率,而不是靠提高课程本身的吸引力增加到课率。另外,一些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课外活动也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但部分学生更多地考虑参加该类活动会不会获得“第二课堂”学分,目的性较强。这两种途径中学生都是作为被动接受者参与其中,缺乏主动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也相应大打折扣。

第三,艺术类高校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满意度较低,这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第一,对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的课程设置不满意。大班教学的授课模式,学生参与度不高,学习体验不好,价值引领功能发挥得不明显;另外,单次课程时间较长也使得学生无法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导致学习效果不好。第二,对授课教师的授课方式或授课内容不满意。授课方式主要是一对多的授课模式,实地观摩、参与式的学习方式较少;授课内容则主要集中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与专业课和实际的结合较少,实用性不强,学生缺乏学习热情。第三,各部门、各教师之间的协同配合度较低,导致开展教学工作的效率不高,学生的归属感较差。

3 新时期艺术类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

3.1 艺术类高校要高度重视学生思政工作

艺术类高校在制定培养计划和培养方案时,除了要注重艺术类专业课程教学水平的提高外,还要增加对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引领同步提升的实现度的考量。教务部门要加强课程建设管理,做好“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础工作,强化所有课程都要有德育功能的教育理念。同时,要将专业课教师、班主任、辅导员三者结合起来,将教书和育人结合,形成协同配合、共同育人的合力。教师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力军,要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培训力度,增强高校教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觉悟和意识,帮助其深刻思考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引导学生践行“三人民”艺术观,向人民学习,为人民服务,做人民的艺术家。另外,艺术类高校应按照要求及时配备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严把入口关,招聘有思政教育背景的思政专业教师,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化和规范化建设[4]。

3.2 强化艺术类高校思政教育制度的激励作用

首先要制定符合艺术类高校专业特点和学生特点的制度。教育者和决策者要深入基层、深入学生,了解艺术类高校学生的特点,包括人格特点、专业特点、思想特点、行为特点、就业前景等,制定符合国情、社情、校情、系情的制度,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让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学习。除此之外,还要注重丰富“第二课堂”内容。艺术类高校学生更乐于接受实践教学的方式,思政课教学可结合学生专业特点,适当拓展“第二课堂”的形式和内容,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第二课堂”活动,积累“第二课堂”学分。

3.3 多方配合,提高艺术类高校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满意度

首先,要合理设置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内容和形式。第一,教师要从备课上下功夫,将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实际案例结合,在提高课程质量上下功夫,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实行激励性评价,吸引学生按时到课,实现从保证到课率到保证抬头率的转化,让思想政治教育入脑入心。第二,丰富课程形式。很多艺术类高校学生都认为思想政治类的课程都比较枯燥,有一定的抵触心理,对此,可以向有经验的高校学习,调整课程比例和培养方案,尽量避免大班教学的授课模式,丰富授课形式,增加体验式、参与式的教学模式。第三,丰富课程考核方式。考核方式不应仅局限于传统的做卷子的方式,还可以结合课堂表现,设置随堂考,将重点放在日常学习实践中,改变“平时不努力,考前靠冲刺”的应试方式。

其次,各部门、各教师要加强协同配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提高教学工作效率,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信任感。学校应加大行政部门、教务部门、保卫部门、学生处(就业部门、公寓管理部门、奖贷助勤部门、团委部门)、宣传部门、组织部门和院系的协调配合力度,通过定期召开例会,完善教学制度和管理制度,将任课教师和管理教师、教辅教师的资源有效整合起来,第一时间共享信息,避免重复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在日常管理中,各部门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指导思想,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定期听取学生意见,及时回应和整改问题,做到学生有问必有回应,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办事效率,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信任感。

4 结语

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本文从艺术类高校学生面临的现实情况,提高艺术类高校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需要以及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这3个方面阐述了新时期艺术类高校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要性;之后从艺术类高校不够重视思政工作、思政教育制度的约束力大于激励作用以及学生对思政教育工作的满意度较低这3个方面阐释了艺术类高校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现状;最后从艺术类高校要高度重视思政工作,强化艺术类高校思政教育制度的激励作用和多方配合,提高艺术类高校学生对思政教育工作的满意度这3个方面进行了对策分析,旨在使我国艺术类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琼,俞志美.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分析[J].教育信息化论坛,2019,3(08):131-132.

[2] 孙风青,王萍.思想政治教育对于人的全面发展所起的促进作用[J].才智,2014(22):125-126.

[3] 庞志华.高校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特点分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7(11):145-146.

[4] 李国娟.课程思政建设必须牢牢把握五个关键环节[J].中国高等教育,2017(Z3):187-188.

作者简介:冯鑫(1991—),女,山西临汾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艺术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艺术类高校《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
打造团队促建设坚持创新彰显专业特色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