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的实践探索及经验启示

2021-08-09王凯丽陈树文

中共石家庄市党委党校学报 2021年7期
关键词:重大意义经验启示意识形态

王凯丽 陈树文

[摘要]加强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建设对促进党的自身建设、社会发展稳定和民族的繁荣兴盛都具有重要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意识形态建设作为一项极端重要的任务来抓,从目标方向、领导能力、发展动力、体系保障、社会引导等方面进行了实践部署。新时代继续开创意识形态建设新格局,必须坚持党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归属,必须明确意识形态建设的战略定位,必须发挥全体社会主体的合力。

[关键词]新时代;意识形态;重大意义;实践探索;经验启示

[中图分类号]D261.5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9-0169(2021)07-0032-05

当前,中国社会发展进入转型期,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深水期和攻坚期,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面临各种新的机遇和挑战。为在新的政治语境下继续推进党的意识形态建设,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承和发展了党的意识形态建设政治传统,围绕新时代“为什么加强意识形态建设,怎样加强意识形态建设”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课题,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性建设理念和前瞻性战略部署。因而,全面考量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建设逻辑,对于继续推进意识形态建设开创新格局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新时代加强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意义

进入新时代,面对思想领域呈现多元化的发展图景和“进行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偉大斗争”[1]的时代特征,加强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一)加强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是契合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范式的内在要求

意识形态建设事关政党如何维护自身合法性和合理性执政的首要问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批判“资产者的假仁假义的意识形态用歪曲的形式把自己的特殊利益冒充为普遍利益”[2]基础上,指明了无产阶级政党自身思想建设范式。在他们看来,意识形态作为无产阶级在阶级社会维护自身统治的思想体系和认识、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无产阶级政党夺取政权之后,就要“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3]550-552,使本阶级主导思想在契合最广大人民利益基础上上升为大众接受和认可的主流思想。同时他们指出意识形态“不只是一句空话、一种时髦或一种党派斗争的手腕”[4],只有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思想指导,时刻警惕资产阶级“抹杀阶级矛盾”“调和对立的阶级利益”“超越阶级斗争”的意识形态辞令,才能确保无产阶级政党思想体系成为具有普适性的价值范式,为其合理合法的领导真正自由人的“共同体”提供科学依据。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肩负领导全体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谋幸福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成为强化党自身建设,巩固政权地位的必然逻辑。

(二)加强党意识形态建设是确保社会主义国家性质不变质的基本前提

意识形态工作关系着举什么旗、坚持什么制度和走什么路的根本问题。中国共产党自建党至今,始终在“破与立”的发展理路中推进党的意识形态建设,确保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不移位,社会主义国家性质不变质。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建设面临复杂多样的挑战。一方面,西方敌对势力“企图在我国制造‘颜色革命”[5]37的图谋始终没有改变。他们借助在全球化的主导优势,实行软硬结合的霸权策略。一边采取更加隐蔽性和迷惑性方式传播文化价值观念,意图消解我国价值观和意识形态防线。一边直接撕下虚伪的面纱,从幕后走向台前,把意识形态渗透工作不断升级为颠覆制度和政府的反动政治力量,从而实现对“中国的重建”。另一方面,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与社会转型,国内经济利益主体多元化和趋利性打破以往高度同质的客观现实,在思想领域出现一元与多样、主流与非主流、同构与重构的矛盾较量,导致社会群体对主流意识形态认知逻辑的模糊与断裂,甚至发生信仰和认同危机,严重挑战着公民对中国“向何处去”“走哪条路”的根本问题的认知,威胁着社会主义发展走向。由此,新时代党面对外部策划“颜色革命”的风险和内部思想多元化的考验,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才能保证国家性质不变,道路不偏。

(三)加强党意识形态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

意识形态工作是事关塑造什么样的公民主体或民族主体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实现目标任务的核心问题。当前我国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越来越近,而梦想实现关键在于人民主体的社会力量,需要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6],推动中国梦在国家治理实践中完成。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作为无产阶级政党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思想体系,具有“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6]的内在属性和特殊功能,能够凝聚和整合不同阶层、不同党派、不同利益群体之间思想和价值观念,熔铸成全社会共同的思想基础和共有的价值规范,从而构筑起有利于统治秩序合理化的文明范式,最大限度地增强人民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从主体内部提升公民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成为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的必然要求。

二、新时代加强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的实践探索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党的理论创新全面推进,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更加鲜明”[6],推动了意识形态建设在新时代迈入新的发展阶段。

(一)举旗定向,明确意识形态发展的目标方向

首先,推进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更加鲜明。新时代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7]。党中央多次出台文件强调学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成立中央总学习委员会和各地分委员会以及中央和地方高级学习组,从党建设全局的广度不断强化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党建设中的根本地位。并相继召开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文艺工作座谈会、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等全国重要会议,明确各个领域和层面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性质方向重要性,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高度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在国家治理中的指导地位。

其次,反对各种意图消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思潮更加鲜明。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高度重视和警惕各种思潮的威胁,一改以往被动的局面,对于各种政治原则和大是大非问题从来都是敢于交锋、敢于斗争、坚决抵制,把开展舆论斗争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核心内容来抓,把自觉提高防御意识和斗争精神纳入党员干部核心能力来考核。并要求统筹发挥好党校、干部学院、社会科学院、高校、理论学习中心组作用,要守住阵地,旗帜鲜明反对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侵蚀,形成舆论斗争的合力。

(二)担当尽责,增强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能力

首先,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带头抓意识形态工作,形成以上带下的工作作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对意识形态主体责任进行科学划分与规定,明确要求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党中央第一次以党内法规形式出台了《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和《党委(党组)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等相关规定,将党员领导干部意识形态能力纳入考核体系,不断提高他们抓好意识形态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通过将意识形态问责制度化、常态化的形式,培养党员领导干部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主体责任意识。

其次,全党参与意识形态建设,形成全方位系统化宣传格局。新时代面对日趋激烈的舆论斗争和复杂的社会境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宣传思想工作必须全党动手”,“动员各条战线各个部门一起来做”[8],实现统筹谋划、科学布局、资源共享、发展共贏,构建各部门系统化、立体化、联动性的宣传格局。一方面要求宣传部门树立“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发挥好宣传主力军作用。另一方面要求统战部门、教育部门、理论研究部门等各条战线、各个部门都积极行动起来,树立大局观、全局观,不仅要配合宣传部门做好统战工作,而且要自觉、主动强化自身意识形态建设责任意识,促进形成统一的宣传合力。

(三)创新引领,激活意识形态工作的新生动力

首先,创新意识形态工作的话语体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基础上紧随时代发展而主动调适、优化与升级的符号系统。新时代为契合社会现实发展变化,中国共产党秉承意识形态自我更新和自我发展的特性,坚持“创新为要”,“内容为王,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5]46的基本准则,紧紧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不断增强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创新力,形成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大发展”理念、“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等新理念新思维,创新和优化意识形态话语本体,为意识形态更具中国特色与民族特性发展注入新生动力。

其次,创新意识形态工作的方式方法。面对新时代意识形态发展新态势和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不断创新意识形态工作方式方法,增强其针对性、吸引力和实效性。特别是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党中央以实现意识形态建设从传统向现代信息化的转型为战略基点,明确提出要“强化互联网思维和一体化发展理念”[9],充分利用和占领网络意识形态阵地,发展壮大网络思政力量,例如利用慕课、微信、APP等多元传播手段,创建学习强国、学习中国等传播平台,实现了传统阵地和网络阵地双向发力;同时改变了以往单向且传统的宣传模式,将宣传理念与人民切身利益需求相结合,将宣传教育与群众路线相统一,发挥了基层群众主体性,进而更大范围内让党的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促进了人们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知和认同。

(四)建章立制,筑牢意识形态建设的体系保障

首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当前我国既面临外来的意识形态渗透性挑战,也面临内部主流意识形态的时代适应性挑战。由此,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坚决抵制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理论要求,最根本的办法就是加强意识形态领域的制度建设。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并将其辐射渗透到其他制度建设中去。这是我们党第一次把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作为一项根本制度明确提出来,为意识形态工作朝着制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和为“运用制度威力应对”意识形态领域的风险挑战提供了根本保证。

其次,建立健全意识形态工作其他制度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为维护意识形态安全,重点加强了对意识形态领域体制机制的建立和完善,系统有效地推进新时代意识形态治理体系现代化。针对党员干部中存在的意识形态工作缺乏自觉性、坚定性、连贯性的问题,中央先后颁布《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条例》等相关规定,并加强党委(党组)各层级学习制度建设,切实提高了党员干部的意识形态自觉性和主动性。针对网络意识形态存在的风险挑战,国家专门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国家网络空间安全战略》,切实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为意识形态安全的“最大增量”。针对出现的一些意识形态阵地管理不严等问题,国家专门出台《意识形态阵地管理制度》,对党政机关、学校、新闻媒体、网络等意识形态建设阵地提出了明确规定和要求。

(五)教育引导,夯实意识形态认同的社会基础

首先,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时代党积极倡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价值取向,从个人、社会、国家三个维度培养社会群体意识和社会认同。从个人层面,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促进国民自我的价值意识和对社会价值取向的选择认同。从社会层面,2015年中宣部、中央文明办专门印发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行动方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融入各种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之中,促进全社会形成“向上向善”的良好氛围。从国家层面,2016年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的指导意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家建设之中,推动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法治与德治的融合。

其次,不断拓展理想信念教育的广度和深度。新时代,一方面不断拓展理想信念教育的广度。为扩大受教育群体的覆盖面,党和国家不断开辟理想信念教育的新场域,创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史国史教育基地”“红色革命教育基地”等教育阵地平台,激发全体人民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不断拓展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的深度,将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教育主线贯穿于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之中,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先后出台了《关于抓好第一批主题教育学习教育、调查研究、检视问题、整改落实工作的通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开展专项整治的通知》等文件,使之成为党深化自我革命、推进党纵深发展的重要体现。

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的经验启示

(一)强化党的绝对领导是意识形态建设的根本原则

强化党的绝对领导是明确意识形态工作“谁来领导”的问题。“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4]。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强化党的意识形态领导和完善党的自身建设两个方面着手,确保党成为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坚强领导核心,从根本上保障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朝着正确方向发展。一方面,党要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导权、主导权和话语权。为确保意识形态工作性质和方向不改变,要坚持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的原则不动摇,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统一规划和协调的地位不动摇,着力抓好意识形态领域领导班子和队伍建设。另一方面,强化党对意识形态的绝对领导就要增强党的自身建设,增强党自身的领导力。“打铁还需自身硬”。加强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能力,要不断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等,提高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的水平和公信力。

(二)坚持满足人民的需求是意识形态形态建设的根本导向

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明确党的意识形态建设“为了谁”的问题。新时代党意识形态建设始终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将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党的奋斗目标,切实提高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增强人民的社会认同感、政治认同感、道路认同感。当前增强意识形态社会感召力,就要以人民利益诉求为根本导向。一方面,党要把满足人民的精神需求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基础性工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造导向、工作导向、研究导向,不断生产和创造满足人民精神生活的文化产品,特别是随着以网络为主的新兴媒体的出现,人们的精神需求呈现差异性、多样化的发展势态,要充分建设“互联网+意识形态教育”的精神产品和网络品牌,建设好人民的精神家园。另一方面,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实现意识形态工作“虚”与人们社会生活“实”的科学对接。马克思说过:“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会使自己出丑。”[3]286由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要想站稳人民立场,就要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为根本出发点,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促使人民群众由拥护党的方针政策发展到认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三)明确意识形态在治国理政中的战略定位是意识形态建设的前提条件

明确意识形态建设在党治国理政中战略定位是解决意识形态工作“如何部署”的问题。新时代党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并不是说将意识形态建设放在首要位置或中心位置,国家其他工作领域不重要,而是要进一步凸显意识形态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的根本性、全局性、战略性定位,有效地防范意识形态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一方面,从内容上,意识形态从本质上决定了党和国家“举什么旗,走什么路”根本问题,对党和国家建设具有方向引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根本解答,蕴含着社会主义本质认识和价值判断的基本内容,规定着社会发展方向、国家制度性质。另一方面,从功能上,意识形态功能对党和国家建设具有重大的思想引领作用。继续强化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要不断凝练当代中国的价值内核,将广大人民群众共同的理想信念和利益诉求融入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意识之中,实现对社会成员的精神塑造,并增强全体社会成员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为中国特色社會主义事业汇聚思想和实践力量。

(四)构建多元共同参与的立体系统是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动力

构建全社会参与的多维立体格局是明确意识形态工作“靠谁建设”的问题。一方面,充分激活党中央领导、各机关党委和基层党组织的力量,构建党内部的立体合力系统。党中央必须把准意识形态正确发展方向,把准全党在思想、组织、作风等方面政治方向,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制定路线方针策略。各级党委和基层组织要坚决贯彻和落实党的意识形态建设工作部署和要求,自觉将党的基本路线、基本要求、基本方略等贯穿于党的意识形态工作体系中,树立维护主导意识形态的政治责任意识。特别是基层组织,要积极发挥密切联系群众的枢纽作用,创新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思路和方式。另一方面,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建设主体力量。随着社会发展,利益群体分化使不同群体之间呈现不同的政治追求和价值诉求,如果单靠党和政府的主导力量势单力薄。因此,要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主体,调动和整合高校、党校、科研机构、企业、民间团体、社区、家庭等多方主体力量和各要素,“同时建立社会合作机制,充分发挥各种力量协同的规模效应及整体效应”[10],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和社会多方参与的齐抓共管、多方协调的意识形态工作社会化的立体大系统。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195.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415.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627.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6]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1).

[7]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2).

[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56.

[9]习近平在视察解放军报社时强调:坚持军报姓党坚持强军为本坚持创新为要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提供思想舆论支持[N].人民日报,2015-12-27(1).

[10]张志丹.意识形态功能提升新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26.

责任编辑:王玉倩

猜你喜欢

重大意义经验启示意识形态
十月革命,有什么重大意义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意义
宪法修改的重大意义总体要求和原则
中国古代官德培育及其启示
税务代理制度的美日经验
全面从严治党的利器
兰州市成功治理大气污染经验研究
意识形态、文艺、宣传与百姓生活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二胎题材电视剧的多维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