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地区中职旅游实务人才“三通五加三实”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2021-08-09黄燕李石芳

旅游纵览 2021年7期
关键词:民族地区人才培养模式旅游

黄燕 李石芳

摘 要:“十四五”时期,广西壮族自治区将大力建设文化旅游强区,打响“秀甲天下、壮美广西”文化旅游品牌,更迫切需要精准对接熟悉本土文化特色的旅游实务人才。文章以南宁市第六职业技术学校为例,提出立足广西民族地区中职旅游实务人才“三通五加三实”培养模式,该模式适应旅游产业形态、消费需求新变化,着力培养既能传承本土民族文化、又具备全面旅游实务技能的中职旅游专业人才。为建设壮美广西,建设旅游强区提供人才支持和保障。

关键词:民族地区;旅游实务人才;旅游+;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F590-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2018年,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为广西题词——“建设壮美广西共圆复兴梦想”。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打造了一张集度假游、少数民族风景游、边关风景游、红色旅游为一体的亮丽旅游名片,为加快建设壮美广西提供了有力支撑。根据2021年文化和旅游部印发的《“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十四五”时期,广西全区将大力建设文化旅游强区,打响“秀甲天下、壮美广西”文化旅游品牌[1]。全区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对本区域旅游人才的标准、质量、规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迫切需要精准对接本土文化特色、热爱家乡山水、服务八桂旅游业的旅游实务人才。旅游实务人才是旅游业运行过程中各种方案及其运作过程的实施者和执行者,是旅游者和旅游企业沟通与联系的纽带。2020年,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提出为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类型特色突出的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增值赋能、以质图强,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更好地支撑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把发展中职教育作为重要基础,提倡中高贯通。中等职业学校作为帮助学生完成由普通教育转入职业教育的角色转变,培养学生职业技能、职业意识、职业素养,为中高职衔接贯通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旅游实务人才的培养上,应立足区域发展需求,对接行业标准,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建设旅游强区提供人才支持和保障[2]。

一、中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发展滞后 招生规模趋减

随着旅游业进入全民旅游和以个人游、自助游为主的新阶段,传统的景点旅游模式已不能满足大众旅游需求。旅游业迎来新机遇和挑战,但是社会对旅游专业认识不够、行业口碑认同度较低、人才培养与社会脱节、旅游从业人员综合素质待提高等问题仍然存在。

(二)育人内涵模糊 培养定位偏差

中等职业学校旅游专业普遍存在人才培养目标内涵单一、模式固化,与高职旅游人才、本科旅游人才定位区分不明显的现象。由于中职旅游专业教育发展较为粗放,教育思想、培养理念、专业建设、知识体系、课程设置内涵模糊,缺乏支撑本土旅游业发展的地域特色、适用性、可操作性等特点。

(三)地区特性不明 本地服务不足

地区旅游资源各有特性,旅游专业教学多以通用类教学为主,较少结合本地区旅游资源的特色和亮点进行教学。旅游人才本地化培养缺失,多数学生毕业后不再从事旅游相关工作,职业忠诚度不高,流失率较大,服务本地经济不足。

针对以上问题,南宁市第六职业技术学校创立了民族地区“三通五加三实”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探索广西中职学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有效方法,在凸显区域特色、服务本地旅游行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民族地区中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自南宁市第六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南宁六职校”)旅游管理专业被确定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重点建设专业以来,根据多方研讨重新确定了人才培養目标。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具有专业核心技能和增值技能,具备升入高职院校深造的能力与素质,以及能充分认识民族文化及其内涵,能具体实施执行各种旅游方案,反应灵活、技能操作规范娴熟,具备良好的行为修养,具备晋升为旅游管理型人才潜力的民族地区旅游实务型人才。

三、民族地区“三通五加三实”中职旅游实务人才培养模式内涵

“三通五加三实”的中职旅游实务人才培养模式以中高职衔接为导向,创新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协同中职学校、高职院校、企业,搭建校校互通、校企融通及中高连通的“三通”育人途径。通过“旅游+”赋能工程,构建“旅游+”素质、文化、思政、技能及才艺“五加”赋能教学平台。同时,实行夯实师资队伍建设、落实教学模式改革及做实教学评价管理的“三实”教育教学管理策略。基本形成理念先进、目标清晰、途径畅通、平台优化、保障有力的人才培养模式[3]。

四、民族地区“三通五加三实”中职旅游实务人才培养模式建设

(一)以开放融通为途径,搭建“三通”平台1.校校互通

南宁六职校先后与南宁市第三职业技术学校、南宁市第四职业技术学校、横县职教中心、广西第一工业学校、柳州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就人才培养、教材编写、课程建设、实训室建设及竞赛经验等方面进行沟通交流,共建共享教学资源。与横县职教中心定期进行“送教”活动,展示优质课堂,相互研讨促进步。通过校校合作,实现“互利共赢、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相促进”的发展目标[4]。

2.校企融通

南宁六职校积极与广西中国旅行社、南宁海外旅行社、青秀山风景区、广西博物馆等多家企业共同编写旅游专业教材,共建专业实训基地,形成“专业教育实习-认识实习-跟岗实习(生产实习)”逐级递进的校企协同教学体系。该体系从两个维度逐级递进的完成人才培养任务。一个维度是技能发展的维度,遵循“了解专业”-“认识职业”-“形成初步技能”-“在独立工作中提高技能”的路径;另一个维度是价值观发展的维度,遵循了“了解企业文化”-“加深认识企业文化”-“认同企业文化”的路径。这种模式,对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旅游实务人才效果显著[5]。

3.中高贯通

南宁六职校积极架设人才培养立交桥,与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达成“2+3”中高职贯通式合作。在人才培养上实现紧密衔接,形成“齿轮”咬合联动机制。在课程构建、技能培养、文化素养方面与高职的知识课程、道德技术方面形成互补的咬合性,通过中职人才培养“齿轮”与高职人才培养“齿轮”的咬合互相推动。

(二)以“旅游”为核心,创设“五加”载体

南宁六职校在旅游专业建设中,始终以培养民族地区旅游实务人才为核心。教师出版的教材《旅游景区景点服务》《导游实务与技能》均采用广西民族旅游资源为典型案例。教师编写的校本教材《旅游计调业务》《习茶精要》《旅游电子商务》等均融入广西民族地区相关内容。南宁六职校在培养学生核心技能的同时,创设“五加”载体,实现培育服务广西特色旅游的实务人才目标。

1.旅游+素质

要结合学校“培养有教养的公民”育人理念,通过思政课堂、道德大讲堂、礼仪课堂、班会课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通过实行“6S”管理制度,让学生养成规则意识,实现自我管理,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旅游+文化

在对旅游专业学生的文化培育中,南宁六职校主要围绕3个方面进行:一是传统层面的茶文化、花文化、酒文化、咖啡文化,通过开设茶艺、插花、调酒、咖啡调制等课程,让学生在掌握技能的同时,深入了解其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二是本土层面的民族文化,依托校内铜鼓广场、铜鼓传承馆、铜鼓大师工作室,让旅游专业学生担任校园小导游,在锻炼专业技能的同时,也让学生掌握壮乡铜鼓文化的内涵。

3.旅游+思政

南宁六职校利用广西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在《旅游景区景点服务》《旅游计调业务》等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通过开设《广西红色旅游》选修课,组织学生参观邓颖超纪念馆、南湖公园烈士纪念碑,开展红色旅游景点讲解实践。其通过“旅游+思政”突出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提升旅游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水平,培育学生爱党爱国情怀。

4.旅游+技能

旅游是一种涉及面极广的服务性产业,涵盖了吃、住、行、游、购、娱6个方面,对旅游专门人才的需求广泛。一个合格的旅游实务人才,除了具备导游讲解、计调协调、票务处理等核心技能外还需要增加相关技能。南宁六职校通过开设专业拓展课程、选修课程和组建社团等方式,培养学生茶艺、调酒、咖啡、插花、化妆、摄影、礼仪等技能,为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奠定坚实基础。

5.旅游+才艺

旅游从业人员特别是导游人员掌握一门才艺已经成为旅游市场人才发展的方向和要求。南宁六职校针对旅游专业学生开展“一个才艺”工程,在学生入学时调查了解学生才艺情况,对有才艺的学生进行专项培养,对无才艺的学生根据其爱好和特长,通过课程、社团、培训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技能类才艺、艺术类才艺、语言类才艺中的一项,达到人人都有“一个才艺”,满足高素质旅游从业人员的需求。

(三)以教学管理为保障,推进“三实”策略

1.夯实师资队伍建设

南宁六职校制定了教师外聘、培训进修、企业锻炼、科研与技术服务等制度,搭建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素质培养和产学研服务平台,培养校企融合的专业带头人及学术梯队,有效激励教师队伍教研能力的提升。

2.落实教学模式改革

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体验式教学模式,要利用学校“一纵一横”校内外实训基地,加强实践教学,构建具有鲜明职业教育特色的实践教学环境。南宁六职校通过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的实践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以人才培养对接用人需求、升学要求,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岗位和高职课程,教材对接技能为切入点,深化教学改革。

3.做实教学评价管理

教学评价是促进中职教育管理、推动改革的重要手段。南宁六职校通过校内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与企业评价、高职教师评价、毕业生评价相结合,建立完善的信息反馈系统,为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提供重要依据。依据项目教学的进程,将平时成绩与期终考试评定相结合,综合利用形成性、诊断性和终结性评价来调整教学策略。总之,要实现旅游资源大区向文化旅游强区的跨越,旅游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

五、实践成效

(一)素养加强,质量提升

南宁六职校培养了一大批中职旅游专业实务型人才,学生多元发展体系逐步形成,通过考核升入高职或本科院校,升学率从23%上升至90%,全区名列前茅。升学或就业学生以其优秀的综合素质获得高职院校和旅游企业认可。项目建设期间学生在导游服务、茶艺、插花、职业礼仪、模特、职业英语等多个项目中共获得国家级奖项7个、区级奖项41个、市级奖项141个。

(二)定位准确,社会认同

南宁六职校从知识体系、课程设置、技能培养、素质提升方面明确中职旅游人才为实务型人才的定位,支撑本土旅游业发展的地域特色、适用性、可操作性等特点。应用效果显著,得到了同行学校、校外及社会媒体的一致认可。旅游专业先后接待了来自澳大利亚、泰国、香港、澳门、佛山、北海、柳州等国外及区内外78个学校团体来校学习、考察旅游专业建设。

(三)特色明显,服务地方

南宁六职校在中职旅游实务人才“三通五加三实”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中,促进旅游人才培养与广西发展本土旅游需求緊密结合,适应了旅游产业形态、消费需求新变化。其通过更新和补充教学内容中的广西文化、旅游元素,定期开展旅游技能实践,依托“一纵一横”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培养了既能传承本土民族文化、又具备全面旅游实务技能的人才。我校旅游专业98%的毕业生升学在广西、就业在广西,近80%的毕业生从事广西旅游行业相关工作,为建设壮美广西,共圆复兴梦想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文旅中国.广西“两会”提出:大力建设文化旅游强区[EB/OL].(2021-01-28)[2021-05-16].链接.https://baijiahao. baidu.com/s id=1690096483611334048&wfr=spider&fo r=pc.

[2] 郑岩,宿伟玲.旅游管理类专业AAAAA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J].大连大学学报,2020(3):115-119.

[3] 吴昊,郭威.基于发展山地旅游背景的贵州省职业院校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分析[J].青年与社会,2020(3):141-142.

[4] 刘瑾洁.文旅融合背景下中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职业教育,2020(25):84.

[5] 毕燕,胡宝清.资源与环境类国家特色专业群建设实践与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0(8):43-44.

猜你喜欢

民族地区人才培养模式旅游
旅游
民族地区城镇规划现状浅析
旅游产业助推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的策略研究
如何提高民族地区“一类模式”小学汉语文教学质量
美术毕业作品展对民族地区高校就业率提升的策略研究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